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培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773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培训.docx

《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培训.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培训.docx

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培训

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

培训材料

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

实用技术

前言

纵观世界轨道交通,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964年10月1日,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

目前,世界上已经建成的高速铁路达7000余公里。

高速铁路成为世界铁路的发展方向。

2003年,中国铁道部对铁路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了中国铁路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铁路运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大结论。

经过认真研究、充分论证,中国铁道部编制了中国铁路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04年1月经中国国务院审议通过。

客运专线铁路全面开展建设以来,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控制,紧紧围绕铁路建设与发展的需求,认真贯彻落实铁路建设新理念,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客运专线为目标,铁道部制定了一系列的客运专线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和管理规程,满足了客运专线建设的需要。

为进一步完善铁路建设施工质量,铁道部印发<<铁路建设工程施工企业质量信誉评价办法>>,其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是<<铁路建设工程施工企业质量信誉评价办法>>中极其重要的检查内容。

现结合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工程相关技规、验标,讲解客运专线分部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部分)实用技术。

一、客运专线桥梁工程分部工程划分

客运专线桥梁工程中,分部工程分为:

地基及基础(明挖基础、沉入桩制作、沉入桩下沉、钻孔桩、挖孔桩、桩基承台)、墩台(墩台、台后填土、锥体及其它)、梁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制造、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制造、膺架法制架预应力混凝土梁、造桥机制架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架设、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制造、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架设、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悬臂拼装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顶推法制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造桥机制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合梁、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架、板式刚构连续梁)、桥面附属设施(有碴桥面、无碴桥面)等四大分部工程组成。

二、客运专线桥梁工程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本次讲授选择客运专线桥梁工程中常施工几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实用技术加以介绍。

2.1.分部工程施工准备

2.1.1必要程序

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对设计文件进行全面核对和研究,并经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

2.1.2测量布网放样

根据设计部门移交的测量控制点,设置施工控制网,并将控制水准点与国家水准点进行联测,依据满足规范精度要求的施工控制网进行施工放样(护桩应设置在稳定的基础上)。

2.1.3开工报告申请

开工报告申请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经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图或施工资料能满足施工需要;

2 征地、拆迁、城市规划、环保评估已经完成;

3 中线复测及工点放线已完成,施工桩撅完备;

4 施工组织设计已经编制完成并已按规定的程序审核批准;

5 地质复核工作已经完成;

6 施工图(资料)核对优化设计工作已经完成;

7 机械、设备、材料和劳动力准备能满足开工需要;

8 质量保证体系、安全保证措施已建立和健全;

9 工地试验室已经建立并通过认证,能满足施工要求;与开工有关的材料试验已完成;

10 工地布置、施工用水、用电、临时房屋和便道能满足开工要求;

11 对有关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已完成;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12核实地下管线的位置和分布。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开工报告审批制度,未经批准的工程不得开工。

2.1.4技术交底

技术负责人应在分部工程施工前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全面详细的技术交底,主要内容应包括:

1说明哪些是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关键环节。

2所要达到的质量目标。

3达到质量目标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措施和操作程序及具体的操作行为标准。

4明确分工,责任落实(要有记录)。

5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文字记录(并要履行签字手续)。

2.2桥涵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基本总则

2.2.1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施工单位应对其外观、规格、型号和质量证明文件等进行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凡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施工单位应进行检验,监理单位应按规定进行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

2.2.2各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施工单位应进行检查,并形成记录;

2.2.3工序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应满足下道工序的施工条件和技术要求,工序之间的交接检验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未经检查或经检查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3桥梁砼工程

2.3.1基本规定

⑴混凝土工程应采用质量密度为2200~2550kg/m3的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氯离子总含量(包括水泥、矿物掺和料、粗骨料、细骨料、水、外加剂等所含氯离子含量之和)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0%,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氯离子总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⑵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性质、结构特点、环境条件等,制定严密的施工技术方案。

⑶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混合材料宜为矿渣或粉煤灰,有耐酸盐侵蚀要求的混凝土也可选用中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早强水泥。

水泥到场后不得露天堆放,不同种类的水泥应储存于不同种类的库房。

水泥由于受潮或其他原因而变质时,应及时运出场外。

⑷矿物掺和料应选用品质稳定的产品。

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有明显的标志,严禁与水泥或其他粉状材料混淆。

⑸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孔隙率小的结晶天然河砂,也可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宜使用山砂,不得使用海砂。

⑹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膨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不宜采用砂岩碎石。

混凝土应采用二级或三级级配粗骨料。

粗骨料应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

粗、细骨料的碱活性检验,首先应采用岩相法鉴定骨料的矿物组成和类型,然后采用快速砂浆棒法或岩相法鉴定骨料的膨胀率。

(附注:

骨料的碱—硅酸反应砂浆棒膨胀率或碱—碳酸盐反应岩石柱膨胀率应小于0.10%;当骨料的碱—硅酸反应砂浆棒膨胀率在0.10%~0.20%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应满足耐久性混凝土最大碱含量的规定;当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在0.20%~0.30%时,除了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应满足耐久性混凝土最大碱含量的规定外,还应在混凝土中掺加具有明显抑制效能的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并经试验证明抑制有效。

⑺外加剂应采用减水率高、塌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质量稳定、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产品。

当将不同功能的多种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外加剂之间以及外加剂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适应性。

宜选用多功能复合外加剂。

⑻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应按品种、规格和检验状态分别标识存放。

⑼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符合技术要求的粉煤灰、磨细矿渣或硅灰等矿物掺和料。

不同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施工环境条件特点、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⑽混凝土应根据强度等级、耐久性等设计要求和原材料品质以及施工工艺、可能的环境条件变化等进行多组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选定试验应提前进行,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配合比调整。

当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施工工艺及环境条件等发生变化时,应重新选定配合比。

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和理论配合比,提出施工配合比。

对首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泌水率、水胶比和拌和物温度等应进行测试鉴定。

⑾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计量系统应定期检定。

搅拌机经大修中修或迁移至新的地点后,应对计量器具重新进行检定。

每一工班正式称量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检查。

⑿混凝土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时间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保证浇筑过程连续进行。

运输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漏浆、严重泌水及坍落度损失过多等现象。

当运至现场的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时,应在浇筑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搅拌,但不得再次加水。

⒀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当下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缝进行处理。

⒁混凝土应分层浇筑,不得随意留施工缝。

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保证使其均匀密实。

⒃对于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温度、拌和物的入模温度、拆模时的温度及养护过程中的温度,应制定明确的控制方案,并有效实施。

⒄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高于30℃时,应采取夏期施工措施。

⒅混凝土养护用水除不溶物、可溶物可不作要求外,其他质量要求应与拌和用水一致。

养护用水不得采用海水。

⒆混凝土拆模后,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且龄期达7天前,新浇混凝土不得与流动水接触。

对海洋浪溅区以下的新浇筑混凝土,应保证混凝土在养护期内并在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以前不受海水与浪花的侵袭。

对盐渍土等氯盐环境中新浇筑混凝土,应保证混凝土在养护期内并在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以前不受氯盐侵蚀。

⒇混凝土强度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评定,混凝土其他技术指标的检验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本标准的规定,其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特殊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验收,尚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2.3.2砼原材料技术要求及检验

水泥的技术要求

注:

1当骨料具有碱—硅酸反应活性时,水泥的碱含量不应超过0.60%。

2C40及以上混凝土用水泥的碱含量不宜超过0.60%。

 

水泥的检验要求

 

粉煤灰的技术要求

 

粉煤灰的检验要求

矿渣粉的技术要求

 

矿渣粉的检验要求

硅灰的技术要求

硅灰的检验要求

 

外加剂的技术要求

防冻外加剂的抗压强度比要求

外加剂的检验要求

细骨料应选用处于级配区的中粗河砂(用于预制梁时,砂的细度模数要求为2.6~3.0)。

当河砂料源确有困难时,经监理和业主同意也可采用质量符合要求的人工砂。

细骨料的技术要求

细骨料的检验要求

粗骨料宜选用二级配碎石,掺配比例应通过试验确定。

粗骨料的技术要求

注:

施工过程在中粗骨料强度可用压碎指标值进行控制且应符合要求。

粗骨料的压碎指标值(%)

1包括石灰岩、砂岩等;变质岩包括片麻岩、石英岩等;深成的火成岩包括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和橄榄岩等;火成岩包括玄武岩和辉绿岩等。

2对于压碎指标值不符合表2.8.1-2规定的粗骨料,可通过试验,建立岩石抗压强度与压碎指标值的对应关系,确认岩石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小于1.5(预应力混凝土为2.0)且混凝土的力学及耐久性能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

3用于梁体时,压碎指标不应大于10%。

粗骨料的检验要求

拌合用水可采用饮用水。

当采用其他来源的水时,水的品质应符合要求。

拌合用水的技术要求

水的检验要求

2.3.3砼耐久性指标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1结构及主要可更换部件的设计使用年限;

2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及其作用等级;

3结构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原材料品质、配合比参数限值以及耐久性指标要求;

4结构耐久性要求的构造措施(包括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5与结构耐久性有关的主要施工控制要求;

6严重腐蚀环境条件下采取的附加防腐蚀措施;

7与结构耐久性有关的跟踪检测要求;

8与结构耐久性有关的养护维修要求。

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一般是指混凝土的抗裂性、护筋性、耐蚀性、抗冻性、耐磨性及抗碱-骨料反应性等。

混凝土耐久性指标应根据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所处的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等确定。

混凝土的电通量

电通量(56d):

评价混凝土密实性指标,代替原来高压水渗透的能力(抗渗标号,c30以上不准确,均能达p20以上),间接评价混凝土的耐久性。

混凝土电通量试验方法

直径为95~102mm,厚度为51±3mm的

素混凝土芯样,三个为一组。

试验龄期:

56d

电压:

60V直流电压

溶液:

3.0%氯化钠、0.3mol/L氢氧化钠

混凝土应进行抗裂性对比试验。

混凝土抗裂性对比试验

圆环约束试件方法

内径305mm,外径425mm(即壁厚60mm),高度100mm。

每组圆环试件至少浇注3个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铁路混凝土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的规定。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离混凝土表面最近的普通钢筋(主筋、箍筋和分布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钢筋外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氯盐环境下混凝土的电通量

化学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的电通量

冻融破坏环境下混凝土的抗冻性

抗冻性:

评价混凝土抗冻性的指标,根据结构使用年限(100年、60年及30年)和冻融破坏环境作用等级,分别规定冻融循环次数(F300、F250及F200),该指标表示快速冻融循环一定次数下,动弹性模损失到一定限值(国内外也有用质量损失、长度或体积变化等指标来衡量)。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方法

试件:

100×100×400,三个为一组

试验设备:

案秤、冻融试验机、动弹性模量测定仪

冻结温度:

-17±2℃

融化温度:

8±2℃

循环一次:

2~4小时

磨蚀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还应进行混凝土耐磨性对比试验。

处于严重腐蚀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尚应根据“铁路混凝土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的规定采取必要的附加防腐蚀措施。

2.3.4砼配合比

C30及以下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宜高于400kg/m3,C35~C40混凝土不宜高于450kg/m3,C50及以上混凝土不宜高于500kg/m3。

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符合技术要求的粉煤灰、矿渣粉或硅灰等矿物掺和料。

不同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施工环境条件特点、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一般情况下,矿物掺和料掺量不宜小于胶凝材料总量的20%。

当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大于30%时,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宜大于0.45。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以及处于冻融环境中的混凝土的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30%。

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能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外加剂,宜选用多功能复合外加剂。

当骨料的碱—硅酸反应砂浆棒膨胀率在0.10%~0.20%时,混凝土的碱含量应满足下表规定;当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在0.20%~0.30%时,除了混凝土的碱含量应满足下表规定外,还应在混凝土中掺加具有明显抑制效能的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并经试验证明抑制有效。

混凝土最大碱含量(kg/m3)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年以上)

二(60年以上)

三(30年以上)

环境条件

干燥环境

3.5

3.5

3.5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氯离子总含量(包括水泥、矿物掺和料、粗骨料、细骨料、水、外加剂等所含氯离子含量之和)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0%,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氯离子总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3)

环境类别

环境作用等级

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年以上)

二(60年以上)

三(30年以上)

碳化环境

T1

C30,0.55,280

C25,0.60,260

C25,0.65,260

T2

C35,0.50,300

C30,0.55,280

C25,0.60,260

T3

C40,0.45,320

C35,0.50,300

C35,0.50,300

氯盐环境

L1

C40,0.45,320

C35,0.50,300

C35,0.50,300

L2

C45,0.40,340

C40,0.45,320

C40,0.45,320

L3

C50,0.36,360

C45,0.40,340

C45,0.40,340

化学侵蚀环境

H1

C35,0.50,300

C30,0.55,280

C30,0.60,260

H2

C40,0.45,320

C35,0.50,300

C35,0.50,300

H3

C45,0.40,340

C40,0.45,320

C40,0.45,320

H4

C50,0.36,360

C45,0.40,340

C45,0.40,340

冻融破坏环境

D1

C35,0.50,300

C35,0.55,280

C30,0.60,260

D2

C40,0.45,320

C35,0.50,300

C35,0.50,300

D3

C45,0.40,340

C40,0.45,320

C40,0.45,320

D4

C50,0.36,360

C45,0.40,340

C45,0.40,340

磨蚀环境

M1

C35,0.50,300

C30,0.55,280

C30,0.60,260

M2

C40,0.45,320

C35,0.50,300

C30,0.50,300

M3

C45,0.40,340

C40,0.45,320

C30,0.45,320

素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3)

环境类别

环境作用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年以上)

二(60年以上)

三(30年以上)

碳化环境

T1、T2、T3

C30,0.60,280

C25,0.65,260

C25,0.65,260

氯盐环境

L1、L2、L3

C30,0.60,280

C25,0.65,260

C25,0.65,260

化学侵蚀环境

H1

C35,0.50,300

C30,0.55,280

C30,0.60,260

H2

*

C35,0.50,300

C35,0.50,300

H3

*

*

*

H4

*

*

*

冻融破坏环境

D1

C35,0.50,300

C30,0.55,280

C30,0.60,260

D2

*

C35,0.50,300

C35,0.50,300

D3

*

*

*

D4

*

*

*

磨蚀环境

M1

C30,0.55,280

C25,0.60,260

C25,0.65,260

M2

C35,0.50,300

C30,0.55,280

C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