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761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docx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docx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

襄阳三中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2.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种群大小

(K-N)/K

种群的增长量

S1

20

0.90

18

S2

50

0.75

38

S3

100

0.50

50

S4

150

0.25

38

S5

180

0.10

18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D.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

3.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4.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错误的是()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

B.绵羊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是因为环境条件有限

C.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增长速率最快

5.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J”型曲线的作用是对照

B.据图分析对种群Ⅲ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D.据图分析可知,破坏程度:

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

6.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修正数学形式

7.在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

A.地衣B.苔藓C.土壤微生物D.草木植物

8.下列实例中,不具有生物群落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被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C.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D.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10.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11.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1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1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1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

C.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15.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肯定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崩溃

D.图④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点表明捕捞过度

16.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某个动物种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会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

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17.小麦是我省重要的农作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小麦田中某种害虫卵的密度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应考虑小麦田的范围和界限

C.弃耕后的小麦田中进行的演替速度慢,时间长

D.人们进行除草、治虫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草丛生态系统。

C.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原因是针叶林中物种丰富度大

D.在上述群落演替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

1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宜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基本上不发生变化

C.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

20.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1.下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B.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C.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D.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2.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23.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薇甘菊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B.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间是竞争关系

C.薇甘菊在原产地没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薇甘菊泛滥是脱离原产地后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24.据调查,目前我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亿元。

为治理国土荒漠化,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其生态学原理是(  )

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能量和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物质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②物质是单向流动,可循环的③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

④能量是单向流动,可循环的⑤能量是伴随着物质而流动的⑥能量不是伴随物质而流动的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

26.如图表示草原上几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表示被食关系,如“草→兔”表示草被兔吃)。

现因某种原因,蝗虫突然大量死亡,由此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鹰数量会减少

B.蜥蜴数量会明显减少

C.小鸟数量会增加,青虫会减少

D.小鸟数量减少,青虫会减少

2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消费者的消耗利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我们能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29.下列最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A.一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二级消费者,自养生物

C.分解者,腐生生物D.生产者,异养生物

30.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

B.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45×1011J/(hm2·a)

C.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80只

D.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3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D.流入到狐狸体内

3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也高

D.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34.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A、B、C、D中的能量之和

B.信息传递仅发生在A、B、C、D之间

C.此图不能完整的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D.B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一定比A营养级中的少

35.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

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或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6.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是对该图的分析:

()

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

③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④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

A.有一种说法错误B.有二种说法错误C.有三种说法错误D.都错误

37.南极的自然环境是地球上仅有的人类干扰少的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

如图表示南极淡水湖Crooked湖中部分生物的示意图。

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鞭毛藻和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生产者

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枝角类动物和细菌

C.Crooked湖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

D.图示成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38.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莴苣的种子在某种波长光信息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9.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40.下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c可分别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和排便的能量流动途径

B.若A代表叶绿体基质,a代表光,则b、c可分别代表该场所产生的[H]和ATP

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减少和产生渴觉

D.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

41.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一种极其珍贵的动物,这就是被子誉称为“国宝”的黔金丝猴。

回答下列问题:

(1)为调查该自然保护区中黔金丝猴的种群密度,研究人员在1K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12只金丝猴,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10只,其中有标记的7只,则该种密度约为_______只/km2。

若金丝猴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该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填“偏小”或“偏大”)。

 

(2)黔金丝猴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它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左右用于自身的____________,而大多数能量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3)该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

(4)黔金丝猴的天敌能够依据留下的气味猎捕,黔金丝猴同样也能够依据其天敌的气味躲避犯猎捕。

可见,信息传递具有调节_______的作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2.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

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

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

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

则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   只。

该方法为,适用

于的动物。

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    。

43.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它们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

(3)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

在演替过程中,________的生物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最长。

(4)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是________的。

三类植物在b~d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_型曲线。

44、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________kJ。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地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__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_。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9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5.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

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

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

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

请分析回答:

线虫

蜱螨目

弹尾目

其他昆虫或小动物

个体总数

类群数

薇甘菊入侵区

1890

226

123

48

2287

15

群落交错区

1198

132

99

114

1543

15

本土植物区

1084

120

143

49

1376

14

数量总计

4172

478

365

211

5206

19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__。

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较大。

(2)薇甘菊入侵后,最初阶段其种群数量呈________曲线增长,原因是________。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数量增加。

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

(4)经研究发现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他植物。

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

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________性。

4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当今社会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都与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有关。

请回答: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

碳循环失调主要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

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的功能。

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被破坏了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了恢复,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演替过程。

(3)信息传递在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其在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信息分子是____________。

47.某自然环境因泥石流而遭到破坏,若干年后在人为干预下,又恢复了盎然生机。

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倍,图1为

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2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曲线所示在a点之前种群数量的变化为增长。

在a~d时间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在______点,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型,种群增长率在________段最大。

e点种群数量比d点_________。

曲线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力,它的基础是__________。

(2)根据图2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W1=D1+D2B.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

D.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3)若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可表示为。

48.备受瞩目的历届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制定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请据此资料回答:

(1)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的特点。

(2)上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过程⑤表示

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3)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

是kJ;此过程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