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结课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714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结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抗震结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抗震结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抗震结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抗震结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震结课论文.docx

《抗震结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结课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震结课论文.docx

抗震结课论文

浅析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

文章重点论述了桥梁抗震设计反应谱法,延性抗震,减隔震等基本概念以及在大跨度桥梁设计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进行桥梁抗震分析提供参考,以确保桥梁工程在地震过程中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和合理的安全度。

关键词:

桥梁抗震设计反应谱法延性抗震减隔震发展趋势

一.地震对桥梁造成的破坏形式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从2008年初南方雪灾到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灾害对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导致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大面积瘫痪。

公路工程也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抗震救灾中,公路交通运输是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重要环节。

桥梁是公路工程关键部位及控制性工程。

因而桥梁抗震是当前重点研究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1桥梁震害分析

调查与分析桥梁的震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是建立正确的抗震设计方法,采取有效抗震措施的科学依据。

国内外地震工作者历来都很重视震害的调查研究。

近20余年发生的几次大地震使桥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但也使我们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5·12”汶川地震桥梁震害表现形式:

(1)落梁破坏。

(2)支座破坏、梁体位移。

(3)梁体间碰撞,挡块破坏。

(4)桥台破坏及损伤。

(5)桥梁墩柱破坏。

从以上震害表现上分析,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1.1上部结构的破坏

桥梁上部结构本身遭受震害而被毁坏的情形比较少见,往往是由于桥梁结构其他部位的毁坏而导致上部结构的破坏。

1.2支承连接部位的震害

桥梁支承连接部位的震害极为常见。

由于支承连接部位的破坏会引起力的传递方式的变化,从而对结构其他部位的抗震产生影响,进一步加重震害。

1.3下部结构和基础的震害

下部结构和基础的严重破坏是引起桥梁倒塌,并在震后难以修复使用的主要原因。

除了地基毁坏的情况,桥梁墩台和基础的震害是由于受到较大的水平地震力,瞬时反复振动在相对薄弱的截面产生破坏而引起的。

2桥梁震害教训

总结桥梁震害教训,尤其是最近10年来的桥梁震害教训,得到以下一些重要的结论:

(1)桥梁抗震设防应采用性能设计原则。

即在考虑工程造价、结构遭遇地震作用水平、紧急情况下维持交通能力的必要性以及结构的耐久性和修复费用等因素

下,定义桥梁的重要性及其允许的损坏程度(性能)。

(2)桥梁抗震设计应同时考虑强度和延性,尤其注重提高桥梁结构整体和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延性能力。

(3)重视采用减隔震的设计技术,以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_____4)对复杂桥梁(如斜弯桥、高墩桥梁或墩刚度变化很大的桥梁),强调进行空间动力时程分析的必要性。

(5)重视桥梁支座的作用及其设计,同时开发更有

效的防止落梁装置。

二.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思路

当前主要地震国家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基本思路和设计准则是:

设计地震作用基本上分为功能和安全设计两个等级。

虽然各规范使用的名词不同,但其思路是基本一致的。

比较起来我国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仍在使用烈度概念,关于抗震设计的指导思想方面比较笼统。

主要地震国家抗震设计基本思路见表1。

1.反应谱法

2反应谱法基本概念

人类在与地震的斗争中发展了各种抗震分析方法,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两大类。

静力法、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均属于确定性方法,随机振动、虚拟激励法属于概率性方法。

通常所说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就是建立结构地震振动方程,然后通过求解振动方程得到结构地震反应(位移、内力等)的过程。

2.1反应谱的定义

在结构抗震理论发展中,静力法、反应谱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三个阶段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完善的过程。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物的动力特性,而且简单正确地反映了地震动的特性,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2.2反应谱方法的优缺点

反应谱方法的优点是概念简单、计算方便,可以用较少的计算量获得结构的最大反应值。

反应谱方法的缺点是:

(1)地震响应分析时必须重视振型数的取值。

由于大跨度桥梁的自振频率在一个相当宽的频带内密布,而地震波一般都是宽带激励,因此在用反应谱方法大跨度桥梁的分析时,必须选取足够数量的振型。

(2)原则上只适用于线性结构体系。

结构在强烈地震中一般都要进入非线性状态,弹性反应谱法不能直接使用。

3.1阻尼问题

阻尼是结构地震反应中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其大小和特性直接影响结构的基本动力反应特性。

在一般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中阻尼可用阻尼比的形式计入,而对于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则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计算阻尼矩阵。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用来估算桥梁结构阻尼比的方法[2]。

不同阻尼影响反应谱取值存在两方面内容:

①不同阻尼影响规范反应谱曲线形状;②桥梁各振型阻尼比影响反应谱取值。

目前国内的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反应谱几乎都以5%的临界阻尼比为依据(核电站抗震设计规范除外),这对普通钢筋混凝土桥梁是适宜的,但大跨度桥梁结构不同振型频率阻尼比往往小于5%。

阻尼比取值或者不同振型阻尼比取值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地震反应的预测结果[8]。

因此对于不同振型应使用不同阻尼比。

为体现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真实反应,避免出现设计不安全或过于保守的情况,应对结构阻尼比不是5%的情况加以修正,但公路桥梁抗震计规范目前还未涉及阻尼比不是5%的修正问题。

3.2长周期反应谱

为使用反应谱法进行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要解决地震动长周期反应谱问题。

由于目前规范反应谱截止周期是5s,不能满足大跨度桥梁抗震反应谱分析的要求.所以长周期反应谱是当前地震工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现行部规反应谱长周期部分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长周期反应谱取值规定一个下限值不尽合理;二是反应谱截止周期应适当延长[8]。

对于长周期反应谱β的下限值取值不尽合理的解决方法之一是采用高性能的数字强震仪用于地震加速度记录,因数字强仪的频带范围宽,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地震动力特性;由于地震动反应谱随周期的变化相差很大而且很不规则,不能希望用一个简单的函数准确地刻划各个周期段的取值情况,但还需要经过大量强震统计合理确定有关的规范化参数[4,7]。

2.桥梁减隔震技术

2.1 减隔震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减震是人为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阻尼器或耗能构件,改变结构的动力性能,耗散结构吸收的地震能量,从而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隔震则是指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卓越周期或减小地震能量输入,以此降低结构地震反应。

对桥梁结构采用隔震技术的思想产生由来已久,减隔震技术自诞生以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第一座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桥梁是新西兰的

桥,建于1973年,上部结构采用滑动支承隔震,阻尼由U形钢弯曲梁提供。

该桥建成后,减隔震技术在桥梁抗震中得到了迅速推广。

美国第一次将减隔震技术用于桥梁是在1984年,用于对SierraPointBridge进行抗震加固。

1990年,美国新建了第一座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桥梁Sexton桥。

在日本,第一座建成的减隔震桥梁是静岗县横跨Keta河的宫川大桥,完成于1990年,是一座3跨连续钢桁架梁桥,采用铅芯橡胶支座作为减震构件。

2.2 常用减隔震装置

1)分层橡胶支座。

分层橡胶支座,国内常称为板式橡胶支座。

其基本构造如图1所示,由薄橡胶片与薄钢板相互交替结合而成,支座平面形状多采用圆形或矩形。

在抗震设计中主要考虑分层橡胶支座的水平刚度和阻尼作用等因素。

橡胶支座的水平剪切刚度,指上、下板面产生单位位移时所需施加的水平剪力。

橡胶支座通过在变形过程中消耗能量提供阻尼,这种阻尼主要取决于橡胶层变形的速度。

以天然橡胶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支座,典型的阻尼比为5%~10%。

分层橡胶支座的力—位移滞回曲线呈狭长形,所提供的阻尼较小,因而在减隔震桥梁设计中,常与阻尼器一起使用。

2)铅芯橡胶支座。

铅芯橡胶支座是在板式橡胶支座的基础上,在支座的中部或中心周围部位竖直地压入高纯度铅芯以改善支座阻尼性能的一种减震支座。

铅芯具有良好的力学特性,具有较低的屈服剪力(约10MPa),具有足够高的初始剪切刚度(约130MPa),具有理想弹塑性性能且对于塑性循环具有很好的耐疲劳性能,能够提供地震下的耗能能力和静力荷载下所必需的刚度。

因此,由铅芯和分层橡胶支座结合的铅芯橡胶支座能够满足一个良好减隔震装置所应具备的要求:

在较低水平力作用下,具有较高的初始刚度,变形很小;在地震作用下,铅芯屈服,刚度降低,延长了结构周期,并消耗地震能量。

3)滑动摩擦型减隔震支座。

滑动摩擦型支座利用不锈钢与聚四氟乙烯材料之间相当低的滑动摩擦系数制成。

也称为聚四氟乙烯滑板支座。

这种支座具有摩擦系数小,水平伸缩位移大的优点,作为桥梁活动支座十分适宜。

在地震作用下,滑动摩擦型支座允许上部结构在摩擦面上发生滑动,从而将上部结构能够传递到下部结构的最大地震力限制为支座的最大摩擦,同时通过摩擦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

这类支座的缺点是没有自复位能力,用作隔震支座时,支座响应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都不尽如人意,所以常与阻尼器和橡胶支座等其他装置一起使用。

4)钢阻尼器。

钢阻尼器利用钢材的塑性变形来耗能。

如图2所示为三种典型的钢阻尼器:

a.有横向加载臂的均匀弯矩弯曲梁阻尼器,加载臂有一倾斜角度;b.锥形悬臂弯曲梁阻尼器;c.有横向加载臂的扭梁阻尼器。

钢阻尼器的优点是制造不需要特殊设备,费用比较合适,坚实耐用,又具有较大的耗能能力。

试验研究表明,大多数钢阻尼器的滞回曲线可用双线性来近似模拟。

不同类型钢阻尼器的选择取决于阻尼器放置的位置、可利用的空间、连接的结构以及力和位移的大小。

钢阻尼器通常和橡胶隔震支座一起使用,如聚四氟乙烯滑板支座与悬臂钢阻尼器就是一种合理组合。

2.3 减隔震装置的选择

桥梁的减隔震系统应满足如下三个基本功能:

1)具备一定的柔度,用来延长结构周期,降低地震力;2)通过阻尼、耗能装置等对地震力进行耗散,并将支承面处的相对变形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3)具备一定的刚度和屈服力,在正常使用荷载下结构不发生屈服和有害振动。

进行减隔震设计时,应将重点放在提高耗能能力和分散地震力上,不可过分追求加长周期。

而且应选用作用机构简单的减隔震装置,并在其力学性能明确的范围内使用。

另外,减隔震装置不仅要能减震耗能,还应满足正常运营荷载的承载要求,因此选择减隔震装置时,还应注意以下一些要求:

1)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减隔震支座都应保持良好的竖向荷载支承能力;2)减隔震装置应具有较高的初始水平刚度,使得桥梁在风荷载、制动力等作用下不发生过大的变形和有害的振动;3)当温度、徐变等引起上部结构缓慢的伸缩变形时,减隔震支座产生的抗力应比较低;

4)减隔震装置应具有较好的自复位能力,使震后桥梁上部结构能

够基本恢复到原来位置。

3.延性抗震

3.1延性的基本概念

3.1.1延性的定义和指标延性抗震设计主要是利用结构、构件自身的延性耗能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设计时是通过增加结构、构件延性来实现,对结构允许出现塑性铰的部分进行专门的延性设计。

延性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

结构构件可以发生塑性变形,可以发生一定的损坏,但结构不倒塌是必须能得到保证的,结构设计时,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滞回特性,这种特性足以抵抗大地震产生的弹塑性变形,设计预期的大地震发生时,滞回延性要低于地震激起的反复弹塑性变形循环,免于倒塌破坏的结构抗震设防的最低目标必须始终得到保证。

在抗震设计时,使结构具有延性特征,首先要确定度量延性量化的设计指标。

通常用位移延性系数和曲率延性系数作为延性量化设计的指标。

位移延性系数定义为构件屈服后的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

曲率延性系数定义为截面屈服后的曲率与屈服曲率之比。

3.1.2静力延性指标与动力延性指标地震动的随机性使钢筋混

凝土的动力延性指标,在实际中无法准确表示,结构在遭遇设计预期的大地震时,地震动作用使结构经历的反复变形循环情况无法事先预知,所以,结构构件的动力延性指标在地震动作用下也就无法确定。

由于无法准确确定大地震时结构结构的动力延性指标,在设计时通常采用静力延性指标来代替,也可以采用周期反复荷载试验验证静力延性指标。

当用静力延性指标代替动力延性指标时,在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由于结构构件存在低周疲劳现象,结构构件的延性在地震动作用下往往会过高地估计。

3.2《89规范》中的延性抗震设计

《89规范》是建立在单一的强度理论上的,对延性抗震设计的叙述很少,对于延性的概念、延性需求与能力计算并没有明确的介绍,但是还是有一些简单的抗震构造设计。

3.2.1《89规范》中延性指标及其计算方法《89规范》只采用一阶段设计,通过引入综合影响系数来折减地震力后采用弹性抗震设计,其隐含的意思是允许结构进入塑性,对结构的延性性能有相应的需求,但在设计上又没有进行必要的延性抗震设计,其延性能力能否满足延性需求是不确定的,这也是该规范存在的一个较大缺陷。

因此,《08细则》对E2地震作用的抗震设计阶段,对延性抗震设计作了明确的规定,弥补了原规范的不足。

3.2.2《89规范》隐含的延性设计措施《89规范》中没有明确提出延性构造细节设计,但是却有一些隐含了延性设计的措施。

当桥墩截面、纵筋、轴压比以及混凝土标号等设计参数确定之后,桥墩的延性就主要取决于横向箍筋的设置。

3.3《08细则》中的延性抗震设计

3.3.1能力保护原则《08细则》中引入了能力保护设计原则。

1971年美国圣弗尔南多(SanFernand)地震爆发以后,各国都认识到结构的延性能力对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意义;在1994年美国北岭(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神户(Kobe)地震爆发后,强调结构总体延性能力已成为一种共识。

为保证结构的延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地震破坏的随机性,新西兰学者Park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一能力保护设计原(PhilosophyofCapacityDesign),并最早在新西兰混凝土设计规范(NZS3101,1982)中得到应用。

以后这个原则先后被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等国家的桥梁抗震规范所采用。

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的基本思想在于:

通过设计,使结构体系中的延性构件和能力保护构件形成强度等级差异,确保结构构件的地震破坏只发生在预定的部位,而且是可控制的,不发生脆性的破坏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要选择理想的塑性铰位置并进行仔细的配筋设计以保证其延性抗震能力;而不利的塑性铰位置或破坏机制(脆性破坏)则要通过提供足够的强度加以避免。

如今,能力保护设计思想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接受。

传统的桥梁抗震设计采用强度设计方法,即使考虑到延性和位移,也是通过强度指标间接地实现。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位移在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很多研究者和工程师建议在抗震设计中直接使用位移为设计参数,这样就将形成多参数抗震设计方法,在这方面,各种非弹性反应谱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一直在进行。

《08细则》引入了位移设计的概念和方法。

3.3.2延性构造细节设计我国在《08细则》中增加了延性构造细节设计的有关规定,以期增加在初始强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结构的非弹性变形能力,避免结构在大震中倒塌。

延性构造细节设计通过加密箍筋、控制最小体积含箍率、墩柱潜在塑性铰区域内外箍筋的体积配筋率、墩柱纵向配筋间距、空心截面墩柱潜在塑性铰区域内加密箍筋配置、塑性铰加密区箍筋延续等墩柱结构构造措施来保证桥梁结构的延性。

构造细节设计还包括结点构造措施。

结点的主拉应力和主压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σc、σt———结点的名义主压应力和名义主拉应力;vjh———结点的名义剪应力;fv、fh———结点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正应力。

二、基本概念

1.关于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

1.1地震的分类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们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地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水库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

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1.2震级和烈度

地震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而地震烈度,即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2.桥梁震害概述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网络在整个城市生命线抗震防灾系统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对桥梁的依赖性越发增强。

而近几十年全球发生的多次破坏性大地震表明,作为抗震防灾、危机管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工程在地震中受到破坏,将严重阻断震区的交通生命线,使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进一步加重,给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同时,桥梁作为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大、公共性强、维护管理困难。

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是减轻地震损失加强区域安全的基本措施之一。

根据以往地震中桥梁的震害情况,钢筋混凝土桥梁常见的破坏形式主要分为上部结构破坏、支座破坏、下部结构破坏和基础破坏等。

3.关于桥梁抗震设计的概念

为避免桥梁遭受地震的破坏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即为桥梁抗震。

桥梁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1)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

选择公路工程建设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作出综合评价,宜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及危险地段。

对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是指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地段;不利地段,一般是指孤突的山梁、高差较大台地边缘、软弱粘性土及可液化土层等地段;危险地段,是指发震断层及其邻近地段和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地段。

路线与桥位宜绕避下列地段: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段;地震时可能陷塌的暗河、溶洞等岩溶地段和已采空的矿穴地段;河床内基岩具有倾斜河槽的构造软弱面被深切河槽所切割的地段;地震时可能倒塌而严重中断公路交通的各种构造物。

对河谷两岸在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而造成堵河成湖的地方,应估计其淹没和堵塞体溃决的影响范围,合理确定路线的标高和选定桥位。

当可能因发生滑坡、崩塌而改变河流方向、影响岸坡和桥梁墩台以及路基的安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2)确定合理的桥梁结构方案

在确定路线的总走向和主要控制点时,应尽量避开基本烈度较高的地区和震害危险性较大的地段;在路线设计中,要合理利用地形,正确掌握标准,尽量采用浅挖低填的设计方案以减少对自然平衡条件的破坏。

对于地震区的桥型选择,宜按下列几个原则进行:

尽量减轻结构的自重和降低其重心,以减小结构物的地震作用和内力,提高稳定性;力求使结构物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以减小在地震中因扭转引起的附加地震力;应协调结构物的长度和高度,以减少各部分不同性质的振动所造成的危害作用;适当降低结构刚度,使用延性材料提高其变形能力,从而减少地震作用;加强地基的调整和处理,以减小地基变形和防止地基失效。

(3)震害调查表明,梁桥的震害主要发生在下部结构,桥墩在纵、横向水平地震力作用下,会发生剪切破坏或弯曲破坏,使得墩身错位倾斜,导致落梁现象,引起桥面垮塌。

桥台背后土体易在地震作用下失稳,推动桥台向河心滑移,并伴有沉陷和倾斜,梁体沿纵向挤压桥台,重则支座剪坏桥台断裂,造成边跨落梁桥面坍塌。

桥梁支座在地震力作用下,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支座锚栓剪断、活动支座脱落、支座连接破坏等,支座破坏常常导致落梁。

震害资料同时显示,梁桥上部结构一般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震害主要是梁端撞损、梁片分离等,不影响梁的承载能力,震后也不难修复.

三、我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动向

通过对我国与美、日、欧和新西兰等国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对比,总的来说,我国现行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构造措施和条文可执行性等方面显得落后许多。

近十几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地震给桥梁结构造成了重大破坏,同时也促进了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

规范的修订主要参考了近十几年来的地震震害经验,同时借鉴了结构抗震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概况起来,新规范的发展动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抗震设防标准。

这是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最基本问题。

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里,研究者和工程师都提出分级抗震设防的原则:

即小震不坏;中震发生有限的结构或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大震发生严重的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破坏,但不产生严重的人员伤亡;而在可能袭击工程场地最严重的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倒塌。

这些基本的结构性能目标今天被大多数的设计规程所采用。

但传统的作法是,只针对单一的地震作用水平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

现在的问题是针对每一个目标都结出相应的具体设计程序。

这样一来,就需要对目前实际上还是单一水准强度抗震设计原则进行修订,采用多水准、多设防目标和多阶段的抗震设计原则。

(2)延性和位移设计:

传统的桥梁抗震设计采用强度设计方法,即使考虑到延性和位移,也是通过强度指标间接地实现。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位移在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很多研究者和工程师建议在抗震设计中直接使用位移为设计参数,这样就将形成多参数抗震设计方法:

在这方面,各种非弹性反应谱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一直在进行。

一些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指南和准则已经引入了位移设计的概念和方法。

(3)减、隔震和耗能设计:

桥梁结构减、隔震和耗能技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后,已经逐渐进入实用阶段。

未来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规范应对这些技术在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作出具体、细致的规定。

实际上,日、美、欧、新西兰等主要地震国家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已经引入相应的条款,我国新的《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即将修订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也应有相应的章节规范这一技术的使用。

应当注意,这一技术对桥梁的实际减震效果虽有少量的验证,但其减震规律变化和经济合理性都有待深入论证,

(4)构造细节。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中的许多问题目前还不能完全通过定量化方法加以解决。

因此根据震害经验、概念设计和定性研究的结果提出构造细节方面的要求,对保证桥梁结构的抗震安全十分重要。

美、欧等国家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和准则都已十分重视这一点。

我国现行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在这方面明显不足,新编的《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将特别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5)桥梁结构基础抗震设计。

从历次大地震震害可以看出,基础破坏是导致桥梁结构地震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困难大,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以若干定性的条款,从工程选址方面加以考虑。

今后应重视基础本身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对于桩基础等。

这方面,美国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是我们应当学习之处。

基于阪神地震的经验,地震后桥梁上部结构的修复和重建都比下部基础经济和省时、省力,因此桥梁基础的抗震能力的要求应比桥墩高。

(6)规范条文的可操作性。

条文的可操作性是规范制定者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不能执行相应的设计规定,也就很难达到规范规定的设计日标。

四、总结

桥梁抗震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需要认真对待。

在工可研究阶段应该强化抗震概念设计,选择合理的桥位和桥型;在初步设计阶段强化抗震体系设计,确定合适的抗震设防标准和验算准则、进行结构的总体分析;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强化抗震构造设计,重视抗震构造采取的措施和构造细节。

随着人类对地震灾害特性和桥梁工程震害特点的深化认识和深入研究,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经历了从强度、延性设计到基于性能发展的过程,伴随反应谱法设计、延性抗震技术、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