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安徽省芜湖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芜湖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芜湖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
芜湖一中2012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大到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
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
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
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
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
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
《毛诗正义》云: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因此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
司马光《独乐园记》有:
“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
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
“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
是中国园林。
”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拍相合。
李格非记董氏西园:
“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
”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
“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
”(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
清郑板桥云:
“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
”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
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冯钟平说:
“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
“空灵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境也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地中建立起的境界”。
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
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出象外之象。
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
而寺塔悬铃,是借风来传梵音的。
“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
风正如严羽以禅论诗云: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昌《光明藏》)。
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
身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
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风”,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1.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3分)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
C.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在闲静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请列出官宦文人喜爱“风”的原因。
(3分)
2、(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
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
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
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
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
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
“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
”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
“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
崖人为语曰:
“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
“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
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
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
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
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
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便:
认为……方便。
B.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蕃:
增多。
C.卒定谳,论罪如律如:
好像。
D.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率:
率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东南役均而赋重泉涓涓而始流
B.为言于总督,乃已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复欲于计典黜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元淳关心百姓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认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因此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
B.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陶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又统一了测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
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5分)
(2)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9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绿苹:
浮萍。
古调:
指陆丞原唱诗。
8.对这首唐诗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春时节,作者与友人陆丞一同游览风景,作诗唱和,抒发了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
B.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奠定了
全诗的感情基调。
C.尾联以“忽闻”以示听闻友人诗作之意外,巧妙表现陆丞的诗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的思
乡之情。
D.全诗构思精细,结构缜密:
首联扣题,“物候新”又引起颔联和颈联对江南新春景物的
描写;尾联借景抒情,“归思”既为全诗诗眼,又照应首联“宦游人”。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六小题)(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甫《阿房宫赋》)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6),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7)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3、(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故乡的沉沦
耿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
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
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
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
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
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
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
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
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
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
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
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
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
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
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
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
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
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
但细心的老兵呢?
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
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
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
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
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
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
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
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中国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中国转换如此之快的感叹。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1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13.阅读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
(1)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请简要分析。
(3分)
(2)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4分)
14.文中说: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真谛取缔孝悌瓜熟蒂落有的放矢
B.包庇奴婢媲美筚路蓝缕刚愎自用
C.驿站后裔臆断神采奕奕自怨自艾
D.嗜好对峙吞噬恃才傲物舐犊情深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惊蛰闻过饰非按图索骥事实胜于雄辩
B.睿智丰功伟绩湮没无闻不费吹灰之力
C.涵养挺而走险兵荒马乱吉人自有天相
D.斡旋喧宾夺主强驽之末风马牛不相及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B.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
C.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18.下面文字在语法、标点上存在5处错误,请先写出有错误的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5分)
①元旦期间,“低碳”系列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②在《我的低碳足迹》科普小游戏里,同学们化身为一粒粒棋子,③组成红黄蓝绿四个小队,争先恐后地跳跃在一个个写有低碳知识的小方格里,学习低碳知识,争当低碳小能手。
④在同学们体验了快乐的低碳游戏之后,还可以参与“低碳小实验”,寻找二氧化碳的足迹。
⑤也可以利用废纸屑,通过简单的操作自制再生纸,充分感受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再利用。
⑥整个活动现场气氛异常激烈,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还在讨论着对于活动中的低碳知识。
序号
修改
19.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
要求:
①符合原意。
②不超过30字。
(4分)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
他早年跟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
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
20.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
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6分)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
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答:
21.作文(60分)
人生由无数的“刹那”组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刹那都能成为“永恒”。
有人刹那顿悟,超越一切,物我两忘,成为永恒的存在;有人忙碌一生,却不知自己身心何处。
请以“刹那与永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芜湖一中2012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
语文答题卷
选择题(共33分,除11题6分外,其它均为3分)
题号
1
2
4
5
6
8
11
15
16
17
选项
3.
(3分)
7.(10分)
(1)
(5分)
(2)
(5分)
9.
(4分)
10.(6分)
(1)
(2)
(3)(4)
(5)(6)
(7)(8)
12.
(4分)
13.(7分)
(1)
(3分)
(2)
(4分)
14.
(8分)
18.(5分)
序号
修改
19.(4分)
20.
(6分)
芜湖一中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C(是佛教赋予风特殊的意义。
A、B,是中国园林的现象,非直接对“风”内涵的证明。
是介绍“禅境”。
)
2.D(“能使人在闲静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这不是佛家的认识,而是道家的看法。
)
3.①官宦文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②“风”在儒家经义中有着特殊的教化色彩。
③“风”体现儒家“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理想境界。
4.C(如:
依照)
5.D(A.转折/修饰B.才/竟然C.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D.因为)
6.A(陶元淳廷对时认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而非到昌化县任职时的看法。
)
7.
(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
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列款”“私”“蜚”“揭”各1分,翻译流畅1分。
)
(2)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不认真考查,审理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好赶上大赦而被免罪。
(“卒”“坐”“检验”“会”各1分,翻译流畅1分)
8.D(尾联不是借景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
9.这首诗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江南新春景物,(2分)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乡的感伤之情。
(1分)以乐景反衬哀情,衬托了作者思乡的悲愁情绪。
(1分)
10.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其孰能讥之乎(4)暧暧远人村
(5)女娲炼石补天处(6)千呼万唤始出来(7)气吞万里如虎(8)身世浮沉雨打萍
11.C、E(A.表达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深切忧虑。
B.“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曲解文意;D.“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与文意不符)
12.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格破坏的现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2分)句式整齐,层层推进,感情强烈,富有艺术感染力。
(2分)
13.
(1)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于亲人的真挚感情,所以是无可替代的;(2分)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乡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1分)
(2)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2分)突出了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园风貌正在被毁坏,并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的悲愤之情,引人深思。
(2分)
14.“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是指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不能没有心灵的归宿。
(2分)台湾老兵把故乡的泥土放在玻璃瓶子里,带着它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了台湾海峡,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泥土就是老兵与故乡维系的血脉,就是他漂泊在外的灵魂的故乡。
(2分)生活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心中有血地,都要念着自己的故乡,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赖以寄托的故乡,故乡的沉沦让人心痛,“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而故乡的沉沦让灵魂无处安身。
(4分)
15.C(Adì/dì/tì/dì/dì/dìBbì/bì/pì/bì/bìC全部读yìDshì/zhì/shì/shì/shì)
16..B(A文过饰非C铤而走险D强弩之末)
17.C(“津津乐道”已经包含“说”这一动作,后面接“谈论着”是不恰当的。
)
18.②书名号改为引号④“同学们”调到“在”前⑤“充分感受……再利用”改为“充分感受……再利用的意义”⑥“热烈”改为“激烈”⑦"对于"改为"关于"
19.答案示例:
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20.答案示例:
(1)唯在清明,江南江北,共念隔世亲人;或在春节,用一副副对联,粘住亘古不变的欢欢喜喜与和和美美。
(2)唯在端午,江南江北,共品只只香粽;或在重阳,将一支支茱萸,插成亘古不变的思思念念与牵牵挂挂。
(3)唯在重阳,江南江北,齐登座座高山;或在春节,着一件件盛装,穿成喜气洋洋的热热闹闹和红红火火。
21.依照2011年高考作文评阅标准。
译文: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
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
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
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赋上。
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
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
统一了测定物体轻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对此感觉很方便。
城中居民,原来不满百家,到此时户口渐渐增多。
元淳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亲切温暖如一家人。
琼州地处海外,军中将领大多骄横,崖州尤其严重。
元淳曾经代理崖州事务,守备黄镇中用酷刑杀人,游击余虎却放纵不管;而且贪婪,要求黎人进献财物。
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
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总督石琳下令琼州总兵会同审讯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书中说:
“私人的揭发不应该交付审讯,守备的大臣不应侵犯地方官的职守,(你们这样做)必将会压制执法的正气,让办事的人灰心。
我应当放弃官职来保全政体,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让州县蒙羞。
”当初审讯这场官司时,黄镇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闯入崖州官署,元淳按着桌案怒叱道:
“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务,守备竟敢命令甲士劫持,这是藐视国法。
”黄镇中的气焰被震慑下去,急忙命令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