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080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docx

《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docx

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

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

  [摘要]道德教育是《大教学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探讨《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评述德育在《大教学论》中的地位,指出《大教学论》中的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功利主义的德育观,以期全面系统地把握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并进而能对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有所启发。

  [关键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育思想

  

  杨?

阿姆斯?

夸美纽斯(1592-1670)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被认为是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西方学者斯皮尔曼曾指出:

“倘若各时代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给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代的人便仍可以把它做个基础,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学。

”因此,尽管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但重温这些思想的内涵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夸美纽斯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其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

  

  夸美纽斯生于一个极其动荡然而又充满进取精神的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崇尚科学的唯实主义思潮以及正在孕育中的法国启蒙运动,是从中世纪到近代、从封建社会形态到资本主义形态的过渡、转型时期。

在这个时期,自然科学“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

与夸美纽斯同时代的科学巨人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笛卡儿等,他们在数学和力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认为世界永远没有变化的宇宙观。

正如恩格斯所说: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

[1]

  在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基督教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有很大的改变,这些在他的世界观和哲学中有所反映。

夸美纽斯从圣经中借用了某些宗教教义来引出自己的观点,如:

有关上帝创作和世界的组成部分、作为创造主的神和作为神的创造物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的使命及其属性、人类的历史命运等。

同那个时代的许多学者和思想家一样,夸美纽斯认真的研读古代,特别是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西塞罗等人的哲学著作,并十分愿意引用这些哲学著作。

在他看来,古代哲学是基督教哲学和基督教思想体系的准备阶段,所以当在古代著作中哪怕在某种程度上能证实基督教学说的思想的时候,他都十分愿意引用这些著作。

同时,夸美纽斯对当时进步人士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天文学、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等方面有所研究。

特别指出的是夸美纽斯常常引用路易?

费弗斯、弗?

培根、康帕内拉等人的言论。

这样,夸美纽斯的世界观中除了《圣经》的思想体系外,他还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教育思想遗产,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新教教育的成果。

例如,夸美纽斯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性的三个组成部分:

植物的、物动的和精神的这种看法,认为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统一的和互相联系的;在《大教学论》第4章里,夸美纽斯复制了苏格拉底――斯多哥学派对道德的唯智论,宣称人是―切创造物的主宰。

从这种人类中心的世界观出发夸美纽斯认为人有权利指定每个物体以适当的用途,这样自己就能够利用这―切。

人的活动在于合理地管理万物,而这种合理性只有智慧才可能认识。

这样,合理的思维对善良的行为来说是必要的基本的条件。

  

  二、道德教育在《大教学论》中的地位

  

  夸美纽斯并没有专门论述道德教育问题的著作,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夸美纽斯有独到见解的文学和哲学著作也正是伦理性质的著作。

《大教学论》对学校教导工作和学校组织的正确途径的全部探讨都贯穿了伦理之中。

设立能成为培养人的工场的这样一些学校来建立良好的教会和国家,在这些教会和国家里,“很少黑暗、骚乱和纷争,而是更加显得光明、有秩序、和平和安宁”――这就是《大教学论》作者主要关怀的事,作者在这里为学校和社会的恶劣情况耿耿于怀,引为隐忧,向读者申诉。

正如他在序言中指出的“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较青年和教育青年更伟大呢?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和现在这种道德状况之下,他们堕落的程度是很深的……”。

[2](P4)在夸美纽斯宣扬“泛智论”的著作中,他反复论述了道德对人的影响,在他看来“泛智论”的目的就是使其成为医治全人类(尤其在拯救人类道德方面)的良药。

  夸美纽斯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在智力、德行和虔信三方面教育中,德行是最不能缺少的,并深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德行,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形成人的德行。

在夸美纽斯的思想中,教学问题涉及的最多,似乎关于教学艺术的创见是他的主要思想,其实不然,夸美纽斯曾说:

“学习科学和艺术……只是开端,不是成品,而真正的工作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2](P179),他把德育看成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德行是学校主要任务之一,他批评当时学校忽视道德教育的现象,认为除了基于文字的皮壳和见解的烟云似的无根基的表面学问之外,学校中尤其不注意道德教育。

学校只是追求传授知识,而不以人同别人交际时所必须有的那些品质教育人们。

由于忽视教育和教养的这些最主要的部分或方面,学校里出来的都是些很粗鲁的,甚至是一些最不讲道德的人。

夸美纽斯说:

“虔信和德行是教育里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易被忽视。

在很多学校里面,德育只占一个第二等的地位,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2](P61)“教育不是培养出合乎德行的品质,而只是一种虚伪的周旋,―种奢侈的、外来的华丽,这些都是专为世俗的虚荣的手脚和眼光而训练的。

  

  三、几种主要的德育观

  

  

(一)自然主义德育观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他出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经院教育的否定,提出了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德育观。

夸美纽斯认为德行的种子自然存在于人的身上,只不过由于情欲和邪恶而被湮没,道德教育应唤起人类固有的品德启发潜在的道德意识以形成良好的德行。

夸美纽斯认为:

人生来就具有某些道德方面的品质,他引用西塞罗的话“德行的种子已种在我们的心性里面,假如它们能够得到彻底发展,自然本身就可以引导我们去过幸福的生活。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常用“和谐的教育”来表达。

这样,和谐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就具有相同的意义。

音乐的和谐有基音,余音都要由基因来决定。

在夸美纽斯关于人的教育的概念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达样的基因。

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毫无疑问,理智就是这样的基音。

他把对人的才能的唯智主义的理解放在首要地位。

但是,按他的观点,理智的发展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以道德教育为方针的。

理智对道德品质的发展所尽的力量越大,道德教育就进行得越好、越准确。

  在德育方法方面,夸美纽斯主张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他认为道德教育要从幼年开始“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2](P182),就像种地一样,“如果你不把优良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不出粮食,只会生出最坏的杂草”,“如果能在开春的时候把它犁一遍,撒一遍种子,耕耙一遍,你的工作就较容易,成功的希望就较大”[2](P182)他希望打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使德行能成为儿童的第一人性,具体要求在儿童幼小的时候就练习饮食节制、衣物清洁、尊敬长者、信仰真理、待人正直、乐于施舍、谦恭助人、彬彬有礼。

他说“树木刚一生成便长出日后为主干的嫩枝,在这最初的学校里面,我们也必须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全部知识的种子播种到他身上。

”[2](P224)

  夸美纽斯强调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的意义。

儿童天生喜爱模仿,不论是好是坏,所以应该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良好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2](P183)。

他把榜样分为书本上的榜样和活的榜样,前者显然指学生从书籍上学习模仿的东西,而后者则是指对人的模仿。

“活榜样”比书本上的榜样更为重要,因为生活在儿童周围的亲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更深,“假如父母是有道德的,假如导师是用了最大可能的小心选来的,具有优异的德行,这对青年人的道德的正确的训练,便是一大进展”。

既然儿童天生爱模仿,榜样又有着巨人的作用,那么就能够避免不良环境的影响,他说:

“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否则他们便会受到传染”。

他受宗教的影响,认为儿童人生具有罪恶的根源,邪恶容易浸入他们的心灵,因此要格外小心,坚决杜绝不良的社交、不道德的谈话、无益的书籍以及懒惰。

除了榜样之外,夸美纽斯主张还应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这样使榜样得以补充与强化,不过,他要求从《圣经》和智者(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一批职业教师和学者)的对话集中寻找。

规则制定的行为准则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对待幼年儿童的,准则要简单易懂,便于执行;对待青年的行为准则应具体、严格,对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要通过提出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嫉妒?

”“我们应当怎样节制?

”[2](P183)等问题,来使学生明白准则的意义。

  夸美纽斯主张通过实践来养成德行“德行是由经常作正当的事情来学的”[2](P182),儿童只有从节制中学会节制,从说真话中学会真实,从有恒中学会有恒。

假如孩子们在不断地工作或游戏,他们便能学会忍苦耐劳,因为他们只要有事可作,就可以学会适应日后环境,同时身心不断地变化,就可以产生一种勤奋的性情,使人非常活泼,受不了惰性的安逸。

  

(二)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德育观

  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就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的两个完全非宗教的原则。

[3]“人是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创造物”,[2](P15)这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第―章的标题,接着在《大教学论》第一章里,夸美纽斯根据人的本质和使命,阐明了各种原则性的观点。

我们在夸美纽斯的这些论据中不难发现各个时代观点的错综复杂的情况:

第―,我们完全不能接受的那种基督教关于人的起源和使命的观点;第二,自然是―般的、人的使命是特殊的古代目的论的观点;第三,人的个性的创造力和特殊价值的人文主义的提法。

人文主义的倾向,无疑构成了夸美纽斯的伦理观点的本质。

“我派你管理我手制的作品,家畜、野兽、飞禽、海里的鱼,都低于你―等,由是我赐给你名誉和光荣”[2](P15),读了他的人为万物之灵的这几句话,不能不指出,在这些唯心论的提法当中,功利主义的思潮渗透进来了,这儿有某种不太明显的联系。

而且,在夸美纽斯的伦理理论方面,这种动机越往后越表现得经常,超清楚。

比如在第4章里,宣称人是万物的主宰,根据“物尽其用”的原则,要做到“为自己的利益有效地”利用它们,自由地利用“―切来为自己效劳”。

但是在这里,夸美纽斯根据功利主义的原则修正了两点:

第一,要“物尽其用”,第二,人的行为要表现出“庄严和神圣”,并且要保持这种尊严。

从这儿,夸美纽斯根据功利主义提出了十分可靠的论据,并且表述了下面这种要求:

“很好地知道每件东西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样和在什么限度上合理地加以利用;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样和在什么限度上承认肉体的权利;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样和在什么限度上向邻人让步,――总之,他应当能够合理地控制外部的和内部的、自己的和别人的举止行动。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开头,根据圣经中神创造世界、创造人的学说,根据圣经中带有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气味的人的使命的学说建立了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接下来,在《大教学论》第23章“道德教育的方法”这一章里,夸美纽斯用了古希腊所通用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多德这―哲学学派加以发挥了的术语来论述自己的伦理观点。

这就是所谓四种主要德行:

持重、节制、坚忍和正直。

“持重”应当从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着手,夸美纽斯指出: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他认为有了健全的判断,人们就不会追随没有价值的事物,也不会拒绝有价值的事物;不会责备值得称赞的事,也不会称赞该受责备的事,他把道德判断失误看成是人生一切错误的根源,是人生最不幸的事情。

因此,他认为健全的判断应该从幼年开始训练,使正确的判断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

“节制”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的,教师应该在儿童的饮食、睡眠、工作、游戏、谈话等方面培养他们的节制,使他们学会在一切情况下,能在饱满之前就离开。

“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中去学习,就是在错误的时候或者过了恰当的时候,就要压下玩耍的欲望,要抑制急躁、不满足和愤怒。

  

  四、评析

  

  评价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的思潮。

夸美纽斯生活于从中世纪到近代、从封建社会形态到资本主义形态的过渡、转型时期,因此,时代的各种矛盾也交织于夸美纽斯的德育思想中,表现为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德育观的融合。

《大教学论》全篇倡导泛智教育,而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道德和德育所需培养的主要的、根本的善行就是智慧(pruendia)。

在他看来“泛智论”的目的就是使其成为医治全人类(尤其在拯救人类道德方面)的良药。

夸美纽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进一步阐明了自然适应性这一哲学理论。

他肯定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服从自然的普遍规律,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他的德育思想中。

当然,夸美纽斯没有把人看作社会的人,只把人看作生物学上的人;他竭力强调人与动植物共具“自然本性”,并加以互拟,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少有涉及。

他没有意识到教育是社会现象,只是一味地要求教育要服从自然,追随自然,这是片面而机械的形而上学观。

但是,这种时代的局限性,并不能掩盖《大教学论》论述的德育思想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超越。

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能够从《大教学论》中汲取德育思想财富,这足以证明其积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张法琨.外国教育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阿?

阿?

柯列斯诺夫斯基著,杨岂深译.夸美纽斯的生平和教育学说[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作者单位:

321004浙江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