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924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虫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昆虫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昆虫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昆虫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昆虫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虫学教案.docx

《昆虫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虫学教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虫学教案.docx

昆虫学教案

第1次课

课目

绪论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的

要求

使学生了解昆虫学的概念、在生物中的地位、内容与任务,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学研究概况。

了解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重点

难点

昆虫纲特征与其它节肢动物的区别;体向、同源器官。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分钟

40分钟

一.自我介绍,认识学生。

强调课堂纪律,介绍讲授课程特点等。

二.课程简介:

总学时数、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课程总体介绍,向学生说明学生用书及教学参考书,考核办法。

绪论

一.昆虫在生物中的地位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中的一个纲,即昆虫纲(Insecta或Hexapoda)。

所以,昆虫既具有节肢动物所共有的特征,又具有不同于节肢动物门中其它各纲的特征。

(一)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

2.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含几丁质的外骨骼;

3.多数体节上生有成对的分节附肢;

4.体腔即为血腔,循环器官——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面,以大动脉开口于头腔内管式血液循环;

5.中枢神经系统由一系列成对的神经节组成,脑位于头内消化道的背面,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二)昆虫纲的特征

1.体躯的若干组成环节明显地分段集中,构成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

2.头部具有1对触角和3对口器附肢,通常还具有复眼和单眼,因而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着生有3对足,大多数昆虫在成虫期一般还生有2对翅,因而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因而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5.在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需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即变态),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一般为3-4个虫态。

启发式、例举法、归纳总结式讲授

第1次课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三)昆虫纲与其它节肢动物的关系

在节肢动物门中,除昆虫纲外,还有5个比较重要的纲,它们除缺少翅外,与昆虫纲的主要区别特征如下:

(介绍五个纲的区别)

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一)昆虫发生的主要特点

1.种类最多;2.群体数量最大;3.分布范围最广

(二)昆虫成为动物界最繁荣类群的原因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类群;体相对较小;殖力强;历史悠久,适应性强

(三)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昆虫的有害方面:

农业害虫;卫生害虫

2.昆虫的有益方面:

资源昆虫;传粉昆虫;天敌昆虫;药用昆虫;腐生昆虫;食用昆虫。

此外,昆虫还可作为遗传学、仿生学等科学研究的材料。

如通过对果蝇唾腺巨型细胞的巨大染色体的研究,遗传学得以迅速发展;蜻蜓、蜉蝣可作为指示昆虫,用来检测水质污染的程度;家蝇可作为农药生物测定的重要材料;某些水生昆虫的流线型体型、蜻蜓的翅型、昆虫复眼的构造等,是轮船、汽车、飞机、照相机等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仿生材料。

三、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

昆虫学(Entomology)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昆虫纲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昆虫形态学(Insectmorphology)

昆虫分类学(Insecttaxonomy)

昆虫生物学(Insectbiology)

昆虫生理学(1nsectphysiology)

昆虫生态学(Insectecology)

农业昆虫学(Agriculturalentomology)

昆虫毒理学(Insecttoxicology)

昆虫病理学(Insectpathology)

植物化学保护(Chemicalprotectionofplant)

讲授

昆虫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动物界中种类数量最多、群体数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自然动物类群,是其在历史进化过程中,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第2次课

课目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的

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昆虫的体节、体面、头部的构造、头部的器官及功能。

重点

难点

重点:

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头壳的构造。

难点:

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头部分节假说、头部的分区。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章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第一节体区

一、昆虫体躯的分节和分段

二、体节、体面、骨化区的划分

三、体形和体向

(一)体形

(二)体向

四、体躯的分节方式

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有两种:

一种称为初生分节,另一种称为后生分节:

(一)初生分节

(二)后生分节

五、昆虫的附肢

附肢(appendaga):

节肢动物身体两侧成对的分节的管状物。

(介绍昆虫附肢的结构及与其它节肢动物的不同之处)。

第二节 昆虫的头部

头部是昆虫最前面的一个体段。

着生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有的还有2-3个单眼等感觉器官和取食的口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一、头部的分节

昆虫的头部是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头壳,外观上已看不出分节的痕迹。

因此昆虫的头部究竟由几节组成,只能从胚胎发育和比较解剖中去寻找证据。

但是,不同学者由于在研究工作中取材不一和对一些现象的解释不同,对昆虫头部的分节至今仍存在若干争议,因而提出了不同的学说,包括三节说(Ferris,1942)、四节说(Holmgren,1916;Hanstrom,1927—1930;Snodgrass,1935)、六节说(Goodrich,1879;Tiegs,1940;Manton,1949;Rempel,1975)、七节说(Folson,1900;Weismann,1926)、八节说(Verhoeff,1904)、九节说(Janet,1899)等,其中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六节说和四节说。

现主要介绍六节说和四节说如下。

利用课件或挂图讲授、板书、自学与讨论、提问。

第2次课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40分钟

第二节头壳的构造

昆虫的头部是一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颅壳,没有分节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

由于头壳上后生沟的存在,把头壳分成若干区。

昆虫的头部是一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颅壳,没有分节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

由于头壳上后生沟的存在,把头壳分成若干区。

(一)头壳上的沟和线

1、额唇基沟:

又叫口上沟,位于两个上颚前关节之间,是额与唇基的分界限。

额和唇基统称额唇基区。

沟上面部分为额区,沟下面部分为唇基。

近沟的两端有两个陷口,称前幕骨陷。

2、额颊沟:

由上颚前关节向上伸至复眼下的沟,为额和颊的分界线。

两沟中间的区域为额区,沟的外侧部分为颊。

此沟在高等昆虫中已消失。

3、后头沟:

由两上颚的后关节向上环绕头孔的第二条马蹄形的沟。

沟后的狭条骨片称后头,其颊后的部分称后颊。

4、次后头沟:

是环绕头孔的第一条马蹄形沟,在近沟两侧下端的两个陷口称后幕骨陷,沟后的骨片称次后头,次后头与颈膜相连。

5、颊下沟:

是由额唇基沟至次头沟间的一条横沟,沟下的部分称颊下区。

6、蜕裂线:

是头顶中央的一条倒“Y”字形线,常为额的上界。

此线在不同的昆虫中变异很大。

7、颅中沟:

在有些昆虫(主要是幼虫)的头壳上,沿蜕裂线的中干还有一条沟,即颅中沟。

由于颅中沟与蜕裂线中干重合,因此二者容易混淆,但颅中沟的颜色较深,且大多数昆虫的颅中沟往往超过蜕裂线的分叉点,据此可将二者区分开。

此外,头壳的上面部分为头顶,和颊合称为颅侧区,前面以额颊沟,后面以后头沟为界

(二)头壳的分区

1.额唇基区

2.颅侧区:

包括头顶和颊

3.后头区

4.次后头区

5.颊下区

6.上唇和舌

讲授

第3次课

课目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的

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触角的基本构造、功能和类型;眼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昆虫头部的内骨胳、昆虫的头式、昆虫头部的变化

重点

难点

重点:

触角的基本构造、功能和类型、昆虫的头式。

难点:

头部的内骨骼,头部的变化。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分钟

10分钟

40分钟

第三节头部的内骨骼

昆虫头部的内骨胳称幕骨,是由体壁内陷而成,主要功能是加强头壳的支撑以承受口器肌肉的牵引和保护头内脑等器官。

1、幕骨前臂:

是由额唇基沟两端内陷而成,外面的陷孔称前幕骨陷。

可借此正确辨别额唇基沟的位置。

2、幕骨后臂:

是由次后头沟下端内陷而成,外面所留的陷口称后幕骨陷,可用此辨别次后头的位置,两幕骨后臂通常相接形成幕骨桥,并和幕骨前臂相连合成“∏”或“X”形。

3、幕骨背臂:

幕骨前臂上又各生出一个突起,向背面伸到触角附近的头臂上。

第四节昆虫头式及其适应

昆虫的头式常以口器在头部着生的位置而分成三类:

1、下口式:

口器向下,约与身体的纵轴垂直。

如蝗虫、粘虫等。

2、前口式:

口器向前,与身体纵轴平行。

如步行虫、草蛉幼虫等。

3、后口式:

口器向后斜伸。

与身体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弯贴在身体腹面。

如蝽象、蝉、蚜虫等。

第五节头部的变化

昆虫头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额区、唇基区和后头区。

此外,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方向也有几种不同的变化。

1、额唇基区的变化

额区和唇基区比较简单的变化是延长成“喙”或“象鼻状”,如象甲、蝎蛉等,又如尖头蚱蜢的额区向后倾斜,与头顶形成一锐角,额区的上端与头顶几乎延伸成一薄片。

鳞翅目幼虫的额区和唇基区变化较大,其颅中沟下伸至额唇基沟,唇基上移至头部正面,呈三角形骨片,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额区的位置,真正的额区变成了位于唇基两侧的窄片。

有人把这种变化了的唇基称为“额”,把变窄了的额称为“傍额片”。

但是根据前幕骨陷和肌肉的着生位置,可以断定所谓的“傍额片”实际上是额。

2、后头区的变化

后头区的变化是口后片、口后桥、后颊桥及外咽片的形成。

(具体介绍四种变化)

讲授。

第3次课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40分钟

第六节头部的感觉器官

昆虫的主要感觉器官大都着生在头部,其中最主要的是触角、复眼和单眼。

此外,在口器附肢和舌上也生有各种类型的感觉器。

一.触角

1、触角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除原尾目昆虫无触角以及高等双翅目和膜翅目幼虫的触角退化外,大多数昆虫都具有1对触角。

触角一般着生在头部的额区,有的位于复眼之前,有的位于复眼之间。

但多数幼虫和若干种类成虫的触角,前移到头部前侧方的上颚前关节附近。

(1)触角的构造

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通常可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

柄节:

是触角基部的一节,短而粗大,着生于触角窝内,四周有膜相连。

梗节:

是触角的第二节,较柄节小。

鞭节:

是触角的端节,又由许多亚节组成,一般昆虫触角的变化是在梗节和鞭节上。

(2)触角的功能:

触觉作用;嗅觉作用;听觉作用;抱握作用、保持身体平衡、吸收空气、捕食小虫等。

2.触角的类型:

味,并飞向雌虫进行交配。

此外,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它功用,如仰泳蝽在仰、丝状(filiform)、念珠状(moniliform)、锯齿状(serrate)、栉齿状(pectiniform)、羽状(plumose)、膝状(geniculate)、具芒状(aristate)、环毛状(whorled)、球杆状(clavate)、锤状(capitate)、鳃叶状(1ammellate)。

3、了解昆虫触角类型和功能的意义

(1)鉴别昆虫的种类

(2)鉴别昆虫的雌雄

(3)利用昆虫触角对某些化学物质有敏感的嗅觉功能,可进行诱集或驱避

如利用性信息素制成的性诱剂诱杀雄蛾,可用于害虫测报和防治;利用某些夜蛾对糖、醋、酒味的喜好,配制毒饵对其诱杀等。

对某些储藏物害虫如蜚蠊、衣鱼等,可用樟脑球散发的气味进行驱避,在害虫防治上这类药剂称为拒避剂。

讲授

第4次课

课目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的

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昆虫口器的不同变异进化类型;掌握咀嚼式口器的构造、刺吸式口器的构造。

重点

难点

昆虫口器的不同变异进化类型及其各种口器与原始咀嚼式口器各部分的同源关系。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0分钟

二.复眼和单眼

1、复眼(compoundeye):

构造、特点、功能、成像原理。

2、单眼(ocellus):

又可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

第七节昆虫的口器

口器(mouthparts)是昆虫的摄食器官,也称取食器(feedingapparatus)。

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

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口器。

由于液体食物的来源不同,吸收式口器又分为:

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虹吸式口器和舐吸式口器,吸食动植物体内的汁液或血液的刺吸式口器和锉吸式口器等。

此外,还有兼食固体和液体两种食物的嚼吸式口器。

从比较形态学研究表明,咀嚼式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类型,其它类型口器都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

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在外形上有很大变化,但都可以从其基本构造的演变过程找到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一.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chewingmouthparts)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用以咬碎食物,并将其吞咽下去。

直翅目昆虫的口器最为典型。

口器的上唇、上颚、下颚与下唇围成的空隙称为口前腔。

舌在口前腔的中央,将口前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部分称为食窦,前肠开口于此处,食物在此经咀嚼后送人前肠;后面部分称为唾窦,唾腺在此开口,唾液流出后,在口前腔与食物相混合。

有些咀嚼式口器的昆虫也常有饮水的习惯,饮水时将舌紧贴唇基内壁,借食窦和咽喉的肌肉交替伸缩形成唧筒进行吸水。

现以飞蝗为例,说明咀嚼式口器的构造。

1、上唇(labrum):

2、上颚:

3、下颚:

4、下唇:

5、舌:

二.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不仅具有吮吸液体食物的构造,而且还具有刺入动植物组织的构造,因而能刺吸动物的血液或植物的汁液。

半翅目、同翅目及双翅目蚊类等的口器属于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

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针状的构造,称为口针;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将口针包藏于其中,食窦和前肠

例举法(举出田间调查具体害虫时采取的具体方法,以黏虫为例)。

第4次课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的咽喉部分特化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咽喉唧筒。

(一)刺吸植物的刺吸式口器

现以蝉的口器为例说明其构造和功能。

(二)刺吸血液的刺吸式口器(雌蚊为例)

三.嚼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兼有咀嚼固体食物和吸食液体食物两种功能,为一些高等蜂类所特有。

这类口器的主要特点是上颚发达,可以咀嚼固体食物,下颚和下唇特化为可临时组成吮吸液体食物的喙。

现以蜜蜂的工蜂为例说明其基本构造。

四.锉吸式口器

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能吸食植物的汁液或软体动物的体液,少数种类也能吸人血。

五.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为多数鳞翅目成虫所特有。

其上唇为一条很狭的横片,上颚消失。

下颚的轴节和茎节缩人头内,但1对外颚叶十分发达,组成一个卷曲呈钟表发条状的喙。

每一外颚叶内壁各有一条纵沟,互相嵌合成一条食物道。

有的还保留1对不发达的下颚须。

下唇退化为一小的三角形区,但下唇须发达,通常3节。

舌亦退化。

六.舐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为双翅目蝇类所特有,如家蝇、花蝇、食蚜蝇等。

现以家蝇为例说明其构造和功能。

家蝇口器的上颚消失,下颚除保留1对下颚须外,其余部分也消失。

在其头部下方可见一粗短的喙,喙是由基喙、中喙或喙和端喙3部分组成的。

图示直观教学。

讲授。

第5次课

课目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的

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昆虫口器与害虫防治的关系;昆虫胸部的构造。

重点

难点

重点:

昆虫口器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背板的构造。

难点:

具翅胸节的背板、侧板、腹板构造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30分钟

10分钟

60分钟

七.几种幼虫的口器

多种昆虫的幼期常常由于取食方式和生活环境与成虫不同,口器的构造也发生了变异。

例如鳞翅目成虫取食花蜜、果汁和露水等,为虹吸式口器;而幼虫则取食固体食物,为咀嚼式口器。

蝇类成虫口器为舐吸式,而其幼虫(蛆)的口器则十分退化。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幼虫口器。

1、鳞翅目幼虫的口器

2、脉翅目幼虫的口器

3、蝇蛆的口器

八.口器的类型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口器类型不同,为害方式也不同,因此对其采取防治的方法也应不同。

掌握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了解害虫的为害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农药及合理施药也有重要意义。

同时,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害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的类别。

(一)咀嚼式口器

(二)刺吸式口器

1.取食特点、被害状

2.选用的药剂及防治时期

第八节昆虫的颈部

此部分自学。

第三章昆虫的胸部

胸部是昆虫的第2体段,位于头部之后。

第一节胸节的构造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一胸节各具足1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大多数昆虫在中、后胸上还各具有1对翅(wings),分别称为前翅(forewings)和后翅(hindwings)。

中、后胸由于适应翅的飞行,互相紧密结合,内具发达的内骨和强大的肌肉。

中、后胸又称为具翅胸节(pterothorax)或简称翅胸。

足和翅是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运动的中心。

一.背板(tergum)

1、前胸背板

2、具翅胸节(中、后胸)的背板:

结构相似,由3条次生沟将其分为几块骨片(图、具体说明沟和骨片的变化情况)。

(1)沟:

这3条次生沟是:

前脊沟、前盾沟、盾间沟。

(2)骨片:

由上述3条次生沟将具翅胸节背板划分成4块骨片,即:

图示直观教学,趣味教学(举例),讲授。

第5次课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端背片、前盾片、盾片、小盾片。

(二)侧板

侧板是胸部体节两侧背、腹板之间的骨板。

侧板起源于足基节背面的两块和腹面的一块骨片。

背面上方的一块为主侧片,下方的为基侧片,腹面的小骨片与腹板合并成腹侧片。

低等有翅昆虫的基侧片仍保留为一游离小骨片,称为基外片。

高等有翅昆虫背面的两骨片合并扩大到整个侧面,形成侧板。

侧板有1条深的侧沟,将侧板分为前面的前侧片和后面的后侧片。

具翅胸节的侧板很发达,侧沟下方形成顶接足基节的侧基突,为基节的运动支点,上方形成侧翅突顶在翅的第2腋片下方,成为翅运动的支点。

侧翅突的前后,在前、后侧片上方的膜中,各有分离的小骨片,即前上侧片和后上侧片,统称为上侧片。

连于上侧片的肌肉控制翅的转动和倾折。

此外,侧板在足基节臼的前、后与腹板并接,分别形成基前桥和基后桥。

这些构造均与加强胸节、形成翅与足的运动机械有关(图)

(三)腹板(sternum)

腹板为胸节腹面两侧板之间的骨板。

多数昆虫的前胸腹板一般都不发达,多为一块小形的骨片。

有些蝗虫的前胸腹板具一锥状突起。

叩头甲和吉丁甲的前胸腹板上有1个向后延伸的楔状突起,插在中胸相应的凹陷中。

具翅胸节的腹板,被节间膜划分为膜前方的间腹片和膜后方的主腹片。

间腹片包括前脊沟前方的端腹片和沟后方至膜质带之间的1块较小的狭窄骨片,多数昆虫的间腹片常向前移至前一节,成为该节腹板后面的一个组成部分。

间腹片较小,前内脊常退化成一刺状突起,通常称为内刺突,因此间腹片又称具刺腹片。

中胸间腹片常与主腹片合并,后胸间腹片受到限制或形成第1腹节的端腹片。

主腹片上有1条腹脊沟,将主腹片划分为前面的基腹片和后面的小腹片(图),基腹片的前面还有1条次生沟,称为前腹沟,沟前的狭片称为前腹片。

在基腹片的两侧与前侧片之间常具有侧腹片(图)。

图示直观教学。

讲授

第6次课

课目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的

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昆虫胸足的构造和类型、翅的起源和发生、翅的基本构造。

重点

难点

胸足的构造和类型、翅的起源和发生、翅的基本构造。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分钟

60分钟

第二节胸部的内骨骼

胸部体壁向内陷入的内脊和内突,统称为内骨骼。

(介绍种类)

第三节胸足的构造和类型

一.昆虫胸足(thoraciclegs)的构造

成虫的胸足一般由6节组成,自基部向端部依次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图)。

(分别介绍各节的特点)

二.胸足的类型

昆虫胸足的原始功能为行动器官,但在各类昆虫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而特化成了许多不同功能的构造。

胸足的构造类型可以作为分类和了解昆虫生活习性的依据之一。

常见的昆虫胸足类型有以下几种(图):

1、步行足:

步行足是昆虫中最普通的一类胸足。

一般比较细长,适于步行。

步行足虽无显著的特化现象,但在功能上仍表现出一些差异。

如蝽、瓢虫、叶甲的足适于慢行走;蜚蠊、步甲的足适于疾走和奔跑;蛾类的足在静止时可以用来抓住物体,而很少用于行走。

2、跳跃足:

跳跃足的腿节特别发达,胫节细长而健壮,末端距发达。

跳跃足多为后足所特化,用于跳跃。

如蝗虫、螽斯等的后足。

3、开掘足:

开掘足形状扁平,粗壮而坚硬。

胫节外缘具坚硬的齿,状似钉耙,适于掘土。

如蝼蛄、金龟子等在土中活动的昆虫的前足。

4、捕捉足:

捕捉足的基节通常特别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铡刀,用以捕捉猎物。

有的在腿节和胫节上还生有成列的刺,以抓紧猎物,防止其逃脱。

如螳螂、螳蛉、猎蝽等的前足。

5、携粉足:

携粉足是蜜蜂类用以采集和携带花粉的构造,由工蜂后足特化而成。

胫节宽扁,两边生有长毛,构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篮”,

第1跗节长而扁,其上生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以梳集体毛上粘附的花粉,称“花粉刷”。

胫节末端有一凹陷,与第1跗节的瓣状突构成“压粉器”。

采集花粉时,两后足互相刮集第1跗节上的花粉于“压粉器”内,压成小花粉团。

由于跗节折向胫节,而将花粉团挤入花粉篮基部。

6、游泳足:

游泳足多见于水生昆虫的中、后足,呈扁平状,生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

如龙虱、仰蝽、负子蝽等的后足。

7、抱握足:

抱握足为雄性龙虱所特有,雄性龙虱的前足第1—3跗节特别膨大,其上生有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用以抱持雌虫身体。

图示直观教学。

讲授。

第6次课

时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30分钟

8、攀悬足:

攀悬足为虱类所特有。

跗节仅1节,前跗节为一大形钩状的爪,胫节外缘有一指状突,当爪向内弯曲时,尖端可与胫节的指状突密接,以夹住寄主毛发。

第四节翅(Thewings)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翔的动物,也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翅的类群。

翅的获得不仅扩大了昆虫活动和分布的范围,也加强了昆虫活动的速度,使昆虫在觅食、求偶、寻找产卵和越冬越夏场所以及逃避敌害等多方面获得了优越和竞争能力,是昆虫纲成为最繁荣的生物类群的重要条件。

在各类昆虫中,翅有多种多样的变异,所以翅的特征就成了研究昆虫分类和演化的重要依据。

一.翅的起源和发生

昆虫的翅和鸟类及蝙蝠的翅不同,不是由前肢改变功能而来,所以昆虫的翅与附肢的演化无关。

翅最先是由胸部背板两侧向外扩展,再与侧板近背面扩展部分形成侧背叶,再由侧背叶发展成翅。

侧背叶不能活动,仅起滑翔作用(图)。

在进化过程中,侧背叶基部膜质化,并形成关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