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960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docx

《中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docx

中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重点

第六单元开放与革新的隋唐时代

1.隋统一全国:

(1)建立与统一: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军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统治措施:

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发展经济,完善和创新了许多重要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科举制的作用。

1创造出一种相对客观、公平的选拔机制,为国家选拔真正有用人才。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读书风气的盛行。

对后世影响深远。

2.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

促进南北交通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2)概况:

隋炀帝于605年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3)影响。

1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2征调大量民夫,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

3.隋唐更迭:

(1)隋朝灭亡:

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末农民起义。

618年,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时期。

(1)出现原因

①鉴于隋亡于暴政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举措。

②知人善用,虚心纳谏。

(3)盛世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2、“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

(1)原因:

唐玄宗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整顿吏治,大力发展生产。

(2)表现:

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3、经济发展:

(1)农业:

兴修水利工程,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全国耕地和人口数超过前代。

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

丝织业和制瓷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如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

(3)商业:

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成为大都会。

长安

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布局严整,市、坊分明。

三、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和同为一家”:

(1)民族政策:

唐太宗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为“天可汗”。

(2)唐蕃关系。

①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唐蕃通婚加强了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②9世纪初期,吐蕃使者与唐会盟于长安。

唐蕃会盟碑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2、对外开放:

(1)原因: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对外交通发达。

(2)表现

①玄奘西行: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回国后译出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了唐朝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技术、绘画,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

1、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

(1)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2)宗教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3)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婚姻方面比较独立自主。

2、五彩纷呈的唐诗:

(1)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他被益为“诗圣”。

五、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

①天宝年间,唐玄宗荒于政事,任人唯亲,政治日益黑暗。

②各地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2)过程: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攻下洛阳、潼关,占领长安。

唐玄宗西逃,763年被平定。

(3)影响:

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社会经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与唐朝灭亡:

(1)藩镇割据。

①平息“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②唐后期,节度使与宦官相互勾结,社会危机加剧。

(2)黄巢起义。

①概况:

875年,黄巢在山东起义,在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在唐朝镇压下,黄巢兵败自杀。

②影响:

冲击了唐朝的统治。

907年,节度使朱温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五代十国政权分立局面。

(2)后周世宗柴荣发展经济,严肃法纪,整顿军队,国力大增,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第七单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两宋社会变化

1、北宋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他就是宋太祖。

2、强化中央集权:

(1)军事:

设法剥夺高级武将的军权,从地方军队中选拔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2)中央:

分化宰相的权力,宰相专掌行政,枢密使掌管军事,三司使管理财政。

各长官分别对皇帝负责。

(3)地方:

拍文官任知府、知州等职,并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把地方大部分财政赋收入收归中央。

3、重文轻武的国策:

(1)目的:

防止武将专横导致割据分裂。

(2)措施。

①选用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

②发展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③重视文教事业,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开设州学、县学,传授儒学。

4、政治统治的影响:

(1)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通过加强中央集权,重用文臣,削夺武将权力,基本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2)造成了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军队指挥不灵等诸多弊端。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与宋辽和战:

(1)契丹建国: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都城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2)宋辽争战:

1004年秋,辽军大举南下攻宋至澶州城下,寇准力劝皇帝宋真宗率兵亲征,击退辽军。

(3)宋辽议和。

①内容:

双方达成和议,各守边界,互不骚扰,宋每年给辽岁币。

史称“澶渊之盟。

②影响“宋辽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及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党项的兴起与宋夏和战:

(1)西夏建立: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都兴庆府。

(2)西夏发展:

元昊重用汉人为官,仿照宋朝设置行政机构,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3)宋夏和议。

①背景:

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惨重。

②和议:

1044年,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在边境设置榷场,恢复贸易往来。

③影响:

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金与南宋的对峙

1、女真的崛起:

(1)金的建立: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会宁称帝。

(2)女真发展:

创制文字,完善政治军事制度,发展生产,壮大国力。

(3)金灭辽:

1125年,辽被金灭亡。

2、北宋灭亡与岳飞抗金:

(1)北宋灭亡:

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变”。

(3)岳飞抗金。

①战绩:

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收复许多失地。

②结果:

宋高宗和秦桧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回朝,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

3、南宋偏安:

(1)宋金议和:

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双方划定疆界,南宋与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

(2)灭亡:

南宋后期,政治腐败,绝对战斗力减弱,在蒙古人的铁骑下走向灭亡。

四、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技术

1、农业的进步:

(1)农具:

发明了秧马,推广了灌溉工具龙骨翻车和筒车等。

(2)粮食作物:

水稻成为南方最重要的的粮食作物,推广种植占城稻,小麦扩种到全国。

(3)经济作物:

茶、棉花、麻、甘蔗和果树的栽培发展讯速。

2、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

丝织业超过前代,棉纺织业兴起。

(2)采煤业:

采煤技术领先世界,产量相当大。

主要用于冶炼、烧瓷、居民生过。

(3)制瓷业:

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3、内外贸易的兴盛:

(1)商业繁荣。

①商家开始以广告宣传自己的商号,还设计使用了商标。

②商业城市兴起。

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出现早市和夜市。

③城市外围出现了贸易场所草市,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城市镇市。

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时期,出现了“会子”“关子”等纸币。

(2)海外贸易。

①设置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实务的市舶司,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②商船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各国。

3南宋时期,福建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

泉州城南还有“蕃人巷”,是蕃商的聚居地。

4、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北方多战乱,南方向对安定;江南地区在土壤、气候和水利条件、作物品种等方面优于北方。

(2)表现:

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粮仓。

纺织业、造船业、造纸业中心多集中在南方。

(3)完成:

两宋时期,南方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

5、科技发明:

(1)活字印刷术。

①发明: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②传播:

东传到朝鲜、日本,又经阿拉伯西传至欧洲,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火药。

①使用:

唐代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制造使用火药的武器。

宋代广泛使用在军事上。

②传播: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后传到欧洲。

③意义:

对欧洲社会表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器的出现,引起了世界军事史上的革命,宣告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4)指南针。

1发明:

战国时期,出现了指南仪器“司南”;宋代制成指南针,并开始使用于海上交通。

2传播:

12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意义:

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五、都是繁华与市井文化的兴起

1、都市生活。

①都市生活。

1日益旺盛的贸易需求彻底打破了城市中居住区与商业区之间的界限,商业活动也突破了昼夜的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早市。

2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东京城的商业繁荣。

3宋代饮食业发达,饮酒,喝茶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2)市井文化:

城市中出现休闲娱乐的场所瓦子。

街头艺人演出的场所称为“勾栏”。

2、宋词的流行:

(1)简介:

词是宋代最佳特色的文学体裁,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新体诗歌,能够配乐演唱,故称“曲子词”。

(2)代表: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第八单元元朝的统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成吉思汗与蒙古的勃兴:

(1)背景:

12世纪时,蒙古各部落之间征战不断。

(2)统一:

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1206年,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2、蒙古灭西夏和金:

1271年,灭亡西夏。

1234年,灭金。

3、元朝的建立:

(1)元朝建立: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2)元朝统一:

1279,完成全国统一。

(3)元朝疆域:

元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二、元朝的统一局面

1、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边疆开发:

(1)条件:

元朝的统一。

(2)表现:

汉人迁往边疆,蒙古等族人民迁入内地,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人融为一体,形成了回回民族。

(3)作用:

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得到加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巩固了空前统一国家。

2.宣政院对西藏的管辖:

(1)在中央设宣政院,采用政教合一的方式管理吐蕃,首任长官是八思巴。

标志着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2)设有各级行政机构,派驻军队,清查户口,设置驿站。

对于贯彻中央政令、维护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纵横全国的水陆交通:

(1)概况:

元朝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开早了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

(2)影响:

京杭大运河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西方之间的水陆交通发达,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1、农业: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①措施: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将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