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辅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215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复习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土壤学复习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土壤学复习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土壤学复习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土壤学复习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复习辅导.docx

《土壤学复习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复习辅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复习辅导.docx

土壤学复习辅导

土壤学课程辅导

绪论

一概念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上生长植物并能获得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土壤肥力研究目前有几种观点(3)。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演变

一概念

母质——母质——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便形成了新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风化产物覆盖在地壳表面的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称为母质。

2.矿物——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出的单质和化合物。

3.成土矿物——能形成土壤的矿物称为成土矿物。

4.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二简答题:

1.写出九种主要成土矿物类型。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并举出三大类岩石的几种主要岩石类型。

3.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的类型: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

第二章土壤的物质组成

一概念:

1.土壤的组成物质——土壤是由矿物质与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空气(土壤气相)和土壤水(土壤液相)三相组成的。

2.土壤质地——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称质地。

3.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

(Humification)——

腐殖化系数:

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5.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

6.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7.最大分子持水量:

膜状水的最大量称最大分子持水量,包括膜状水和吸湿水。

8.土水势的概念:

土壤在各种力(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势(或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称为土水势。

8.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的能量指标(在非盐碱土即基质吸力或基质势,与土壤水的容量指标(即土壤含水量)作成相关曲线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9土面蒸发:

在干旱期间,土壤水不断以水气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称土面蒸发。

10.凋萎系数(临界水分):

当作物呈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凋萎系数。

凋萎系数因土壤质地不同而异,粘土最高,壤土次之,砂土最低。

11.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从干燥到水分饱和,某种水分类型的最大含量,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数值。

称之为水分常熟。

12.凋萎系数:

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二简答题:

1.国际制的质地分类要点是什么?

答:

根据砂粒(2-0.02毫米)、粉粒(0.02-0.002毫米)和粘粒(<0.002毫米)三粒级含量的比例,划定12个质地。

以粘粒含量为主要标准,

<15%者为砂土质地组和壤土质地组;

15%-25%者为粘壤组;

>25%者为粘土组。

当土壤含粉粒>45%时,“粉质”;

当砂粒含量在55%-85%时,“砂质”,

当砂粒含量>85%时,则称壤砂土或砂土

2.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答:

砂质土壤主要特性:

砂粒大于50%;

通气透水,

养分少,不保水肥;

易耕,

温度变化快,暖性土;

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质土壤主要特性

粘高于30%,

通气透水不良;

保水保肥,

养分含量高;

升温慢,冷性土

耕性差,发老苗不发小苗,适合于禾谷类作物。

壤质土壤主要特性

粉粒大于30%

北方称为二合土;

性质介于黏土与砂土之间。

2.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答: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碳素营养:

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

土壤每年释放的CO2达1.35×1011吨,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 氮素营养:

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90-98%

磷素营养:

土壤有机质中的磷素占全磷的20-50%

其他营养:

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2).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物理性质:

①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②降低土壤粘性,

改善土壤耕性;③提高保蓄性;④促进土壤升温。

化学性质:

①影响土壤的表面性质;②影响土壤保肥性;③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④影响土壤缓冲性

生理性质:

①影响根系的生长;②影响植物的抗旱性

③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④药用作用。

3.论述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即有机质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CO2、H2O、NH3等,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①不含氮有机质的转化

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首先向外界环境中分泌出水解盐,使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②含氮有机物质的转化

植物利用的氮素主要是无机态化合物NO3-、NH4+,而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这些含氮化合物不断分解转化,才能变为无机氨化物,以供植物需求,而微生物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含氮有机物质的转化有水解过程、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及反硝化过程,掌握这几个过程的转化特点。

③含磷有机物质的转化

土壤中含磷的有机化合物有核蛋白、核酸、磷脂和ATP,在各种腐生型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磷酸,成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养料。

即:

含磷有机物质在磷细菌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磷酸:

核蛋白→核素→核酸→磷酸

卵磷脂→甘油磷酸酯→磷酸

④含硫有机物质的转化

土壤中含硫的有机物质主要为胱氨酸、半胱氨酸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硫化氢,它在嫌气条件下易积累,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但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H2S在硫细菌的作用下氧化为硫酸,成为作物养分的来源2.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4.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掌握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对于有机质的调控和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

①有机残体的碳氮比(C/N)

禾本科秸秆C/N比=50-80:

1,故分解慢。

豆科植物C/N=20-30:

1,故分解快,对硝化作用的阻碍小。

②土壤通气状况

土壤良好的通气状况,有利于好气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进行好气分解。

③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

有机质的分解强度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土壤处于风干状态(只含吸湿水),微生物因缺水而活动能力降低,分解缓慢;

当土壤湿润时,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加强,但若水分含量过多,影响土壤通气,降低其分解速率。

有机质分解的速率与温度有关。

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机质分解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④土壤反应(pH)

不同的土壤反应,有不同种类微生物来分解有机质,影响有机质转化的方向和强度。

如真菌适于酸性环境(pH3-6),细菌适应于中性环境,放线菌适应于微碱性环境。

4.腐殖质具有哪些性质?

1.)腐殖质的元素组成

腐殖质不是一类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腐殖酸主要是由C、H、O、N、S等元素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的Ca、Mg、Fe、Si等灰分元素。

腐殖质含C约55%-60%(平均为58%),所以在计算土壤腐殖质含量时,以土壤有机碳含量%×1.724作为其含量。

2.)腐殖酸分子的结构和分子量

腐殖酸的共同特点是:

分子结构非常复杂,属于大分子聚合物,以芳香族为主体,附以各种功能团,主要功能团为酚羟基、羟基、甲氧基(-OCH3),并有氮环状化合物,这部分氮较难分解,只有在芳环被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

腐殖酸分子量因土壤不同而异,褐腐酸大于黄腐酸,拒南土所报道,我国黑土和砖红壤褐腐酸平均分子量为2500和2000,黄腐酸为680-1450。

3.)腐殖酸的电性

腐殖酸的组分中有各种含氧功能团,故表现出多种活性。

如离子交换,对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以及氧化-还原性质,这些性质均与腐殖酸的电性有关。

就电性而言,腐殖酸呈两性胶体,它表面上既带负电又带正电,而通常以负电荷为主。

4.)腐殖酸的溶解度和凝聚

胡敏酸的缩合程度高,分子量大,酸性小,易发生凝聚,可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性。

胡敏酸有四个羧基、三个或更多的酚羟基,所以呈酸性,具有阳离子交换的性能,阳离子交换量大。

褐腐酸不溶于水,呈酸性,与一价金属离子(K+、Na+、NH+等形成的一价盐类可溶于水,而与Ca、Mg、Fe、Al多价盐基离子形成的盐类,溶解度大大降低。

常以HA/FA的大小作为土壤肥力和熟化度的?

黄腐酸有相当大的水溶性,其溶液的酸性较强,它与一价、二价金属离子形成的盐类也能溶于水。

腐殖酸可与Fe、Al、Cu、Zn等高价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络合物稳定性随介质pH值的升高而增大,随介质[H+]的提高而降低。

腐殖酸的凝聚:

腐殖质是带电荷的有机胶体,根据电荷同性相斥的原理,所形成的腐殖质胶体在水中是分散的溶胶状态,增加的电解质浓度或高价离子,则电性增加而相互凝聚,形成凝胶,腐殖质在凝聚过程中可使土粒胶结起来形成结构体。

5.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六个大方面:

1).提供作物和微生物所需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和微生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2).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腐殖质疏松多孔,又是亲水胶体,能保持大量的水分。

研究表明:

腐殖质的吸水率为500-600%,而粘粒的吸水力为50-60%,能大大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腐殖质属两性胶体,带正、负电荷,故可吸附阴阳离子,又以其电性以负电荷为主,它主要吸附阴离子。

养料阳离子如K+、NH4+、Ca2+、Mg2+等,一旦被吸附,可避免随水流失,与其它阳离子可以交换,故不失其对作物的有效性,所以具有保肥性。

3).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腐殖质在土壤中主要以胶膜形式包被在矿质土粒表面,由于它是一种胶体,尤其是Ca2+存在的条件下,腐殖质产生凝聚作用,形成良好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粘结力强于砂粒,施于砂土后能增加砂土粘结性,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它疏松、多孔、粘结力不如粘粒强,所以被它包被后,而形成散碎的团粒,使土壤变的疏松而不再结成硬块,所以,有机质可使粘土变松,砂土变紧,调节土壤透水、通气性能,提高土壤耕性,适耕期长,耕作质量相应提高。

4).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5).促进植物的生物活性

6).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6.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有哪些类型?

土壤中腐殖质大致以四种形态存在:

1).游离态腐殖质,在土壤中占极少部分,常见于红壤中

2.)与矿物质成分中的强盐基化合成稳定盐类,主要是腐殖酸钙、镁,常见于黑土中

3.)与含水三氧化物(Al2O3.XH2O、Fe2O3.YH2O)化合成复杂的凝胶体

4.)与粘粒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以上四种形态中,以第四种最重要,它常占腐殖质的大部分。

总之,腐殖质在土壤中主要是与矿物质胶体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土壤供肥能力可以反映土壤供肥性的强弱,土壤供肥能力表现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

7.土面蒸发的条件

(1)有足够热量达到地面满足水的汽化热;

(2)水汽从地面移走。

例如风、乱流的作用,将土面的水汽带走;

(3)土壤水传导至地面。

当地表由于蒸发损失水分以后,能得到下层水分的供应,则蒸发可以持续进行。

前两个条件是受气象因素的作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自由水面)蒸发的水量称大气蒸发力(L/T)。

第三个条件则决定于土壤的导水性质。

8.土面蒸发的三个阶段:

(1)大气蒸发力控制(蒸发率不变)阶段

  控制土面蒸发的因素是大气蒸发力,包括太阳辐射、温度、空气湿度、风力等。

(2)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

  控制土面蒸发的因素是土壤导水率,发生的条件是土壤水分流向土表的流量小于大气蒸发力,因而只能导来多少水,才能蒸发多少水,蒸发量降低。

(3)扩散控制阶段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土壤蒸发失水,使土壤表层变干,导水率几乎降为零,水分不能以液态运行到地表,而是在干土层下先汽化为水汽,再散发到大气中。

9.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

1.微生物活动微生物活动本身要消耗O2,同时由微生物引起的氧化作用以氧化物为电子受体,因此微生物愈活跃,土壤的还原作用则加强。

2.有机物有机物的分解是一个耗氧过程且其E0值低,还原作用强,是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作用的主要因素。

3.土壤中易氧化和易还原的无机物质含量氧气,只要氧气存在,可使土壤Eh维持较高水平,当土壤pH为7,O2分压0.2时,土壤中Eh可达810mv,O2分压0.1时,土壤Eh为805mv,下降较缓慢。

4.耕作栽培措施栽培作物种类不同受作物根系代谢的影响,土壤Eh的变化有所差别。

水稻根系可以分泌氧,因此根际土壤Eh高于根外土壤;一般旱地作物则根际土壤Eh低于根外土壤。

第3章土壤的基本性质

一概念

1、永久电荷(permanentcharge)——起源于矿物晶格内部离子的同晶置换。

2、可变电荷(variablecharge)——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壤电荷,这种电荷称为可变电荷。

3.正吸附——凡使胶体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大于液体内部浓度的作用称为正吸附。

负吸附——凡使胶体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小于液体内部浓度的作用称为负吸附。

4.盐基饱和度(basesaturationpercentage)BSP——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中,盐基离子的数量占所有吸附的阳离子的百分比,叫盐基饱和度。

(盐基饱和的土壤具有中性或碱性反应;而盐基不饱和的土壤则具有酸性反应;)

5.阳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交换的这种作用称阳离子交换作用。

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exchangecapacity)-CEC——是指土壤溶液为中性(pH=7)时,每千克土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称为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cmol(+)kg-1)

阳离子交换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指标。

CEC<1010~20>20

保肥能力低中高

7.活性酸(soilactiveacidity)

土壤活性酸是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直接反应出来的酸度。

8.潜性酸(soilpotentialacidity):

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故称为潜性酸。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铝离子所反映的潜性酸量,可用交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表示。

9.水解性酸度(soilhydrolyticacidity)

  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NaOAc溶液)浸提,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换算为土壤酸量。

10.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

11.土壤总碱度——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12.土壤缓冲性的概念——

狭义:

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

广义:

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污染物质、氧化还原等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13.土壤孔隙度(孔度)——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

14.孔隙比:

它是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其值为1或稍大于1为好。

土壤孔隙比=孔度/(1—孔度)

15.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

它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16.

.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是土壤多项动力学性质的统称,它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以及其它受外力作用(如农机具的切割、穿插、压板等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17.土壤耕性的概念——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18.土壤结构:

是指土壤颗粒由于不同原因相互团聚成土壤团聚体,在土壤中表现出相应的孔隙状况。

19土壤热容量(soilheatcapacity,soilthermalcapacity)

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20.土壤导热率heatconductivity,thermalconductivity

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厘米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其单位是J.cm-2.s-1.℃-1。

21.土壤生产性能——是指土壤在耕作、栽培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性能。

二简答题:

1.土壤的吸附性能类型

分为五种类型:

具有多孔体系的土壤,能够机械的阻拦进入土壤的比其孔隙大的固体颗粒,保留而不致流失的作用,叫做机械吸收;

土壤能保留分子态物质的作用叫物理吸收;

土壤能保留离子态物质的作用叫做物理化学吸收,

土壤溶液中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难溶性沉淀化合物的作用叫做化学吸收

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叫做生物吸收。

2.可变电荷的成因:

答:

A.含水氧化硅的解离

B.粘粒矿物的晶面上的OH和H的解离

C.腐殖质上某些官能团的解离

D.含水氧化和水铝石表面的分子中OH的解离;pH<3.2

3.影响交换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1)盐基饱和度:

离子的饱和度越大,被解吸的机会就越大,有效度就越大

(2)土壤中的互补离子效应

(3)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4)由交换性离子变为非交换性离子的有效度问题

4.土壤含水量对土壤pH的影响

土壤的pH值随土壤含水量增加有上升的趋势。

因此,在测定土壤pH值时,应注意土水比。

土水比愈大,所测得的pH值愈大。

5.土壤结构体形成机制:

胶体的凝聚作用;

水膜的粘结作用;

胶结作用;

干湿交替;

冻融交替;

耕作措施;

生物作用

6.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重点)

(1)协调土壤水、气矛盾

团粒结构的土壤,大小孔隙比例适当,在团粒内部为小孔隙,而在团粒之间是大孔隙,能同时供给植物以水分和空气,水、肥、气、热协调,能同时满足作物的需要。

具体来讲:

在水分方面,当降雨或灌水时,十分很快通过大孔隙进入土层,又能较快的进入团粒内部的小孔隙内,使团粒结构充满水分,减少了地表径流和侵蚀,由于通气孔隙占有一定的比例,不致因水分过多排挤空气而造成通气不良。

当土壤干燥时,表土层团粒结构的水分蒸发,慢慢变干,干燥后,团粒的体积收缩,与下面团粒间空隙加大:

毛管联系点减少,破坏了与上层的联系,形成隔离层,水分不能源源不断地自下层土壤上升蒸发,使下层团粒内的水分仍被保存着,因此,对于团粒结构多的土壤而言,无论是多雨还是干旱,土壤下层团粒内总保持有一定的水分,可以满足根系的需要,所以,每个团粒就是一个“小水体”,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水和空气是协调的。

(2)协调土壤有机养分消耗与积累矛盾

在养分方面,由于团粒结构大孔隙内有空气存在,故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能被微生物进行好气分解,成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养分。

团粒内部则一方面因为由水分充塞,另一方面,因为外部进行的好气分解消耗了O2,而造成嫌气环境,腐殖质得以累积,养分可以得到保存,因此,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能源不断地供给作物需要的养分,有“小肥料库”的作用。

(3)能稳定土壤温度,使温度状况适宜

(4)改良土壤耕性,有利于根系伸展

因此,团粒结构是改进土壤固、液、气三相比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团粒结构的土壤中,水、肥、气热比较相互协调,被称为土壤肥力调节器。

7.土壤结构的改善与恢复

1).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

精耕细作结合施用有机肥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创造良好结构的主要方法。

在耕层的浅土壤上,采用深耕,加深耕层,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加速土壤熟化。

当时施用有机肥料必须与精耕细作相结合,是土粒与有机质混合均匀,做到土肥相融,才能充分发挥腐殖质的胶结作用,我国各地的高产肥沃土壤也都是通过这种措施来创造优良结构的。

2).2.合理轮作倒茬、扩大绿肥及牧草的种植面积

各种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和相应的耕作管理制度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如小麦、谷子等密植作物,根系密集,本可以创造较多的团粒结构,但因中耕次数少,非水稳性团粒结构不多,土壤易板结,形成坷拉。

而棉花、玉米等中耕作物,由于植株密度小,根系数量少,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少,但由于中耕次数多,能创造较多的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豆科和(禾本科绿肥作物)不仅根系密集,而且还能够吸收大量钙质(前者),留耕层,这对创造水稳性团粒结构优良好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绿肥和牧草在轮作中的地位。

3)科学的土壤管理

喷、滴灌、地下灌溉,酸性土施用石灰,碱性土施用石膏。

4)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土壤结构改良剂是用来促进土壤形成团粒,提高土壤肥力和固定表土、保护耕层、防止水土冲刷的矿物质制剂、腐殖质制剂和人工合成聚合物制剂,它是根据土壤中团粒结构形成的客观规律,提取腐殖质、木质素等物质作为团粒的胶结剂。

5.土壤蒸发三个明显的阶段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1)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蒸发率不变阶段):

特点:

土壤水较多,向土面的导水率高,足以补偿土面蒸发消耗水量,所以蒸发率不变,一般可持续几天,丢水量也大。

雨水或灌水后及时中耕或地面覆盖是减少土壤水损失的重要措施

(2)土壤导水力控制阶段(蒸发率降低阶段)特点:

土壤蒸发的强度取决于土壤的导水性质,即导水率的大小。

该阶段维持的时间不长。

当土面的水气与大气压的水气达到平衡时,土面就成为风干状态的干土层。

除地面覆盖外,中耕结合镇压,具有良好的保墒效果。

(3)扩散控制阶段:

土面形成干土后,土壤水向干土层的导水率降至近于零时,液态水已不能运行至地表,在干土层下稍微湿润土层的水分汽化,形成水气分子通过干土层扩散到大气中去。

只要土表有1-2cm的干土层,就能显著减低蒸发率。

这一阶段,通过镇压以防止蒸发,抑制水气向大气扩散。

二阶段初。

从以上三个阶段可以看出:

保墒重点应该在第一阶段末和第二阶段初。

6.土壤含水量及松紧程度对导热率有何影响?

土壤导热率主要受含水量及松紧程度的影响。

土壤导热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含水量增加后不仅在数量上水分增加易于导热,而且水分增加后使土粒间彼此相连,增加了传热途经。

,所以湿土比干土导热快。

在低温时,导热率与土壤容重呈正比关系。

因为容重小,孔度高,因为孔隙中空气可被认为不传热途径,所以导热率低;容重大,土粒彼此接触紧密,易于导热。

一般而言,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导热率增大的影响比容重增加的影响要显著的多。

7、如何调节土壤空气、热量状况?

土壤空气状况的调节

①耕作

土壤耕作不仅可以蓄水保墒,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热量状况,有利于土壤肥力的调节。

②轮作

合理轮作,巧妙地利用不同茬口的土壤水分条件,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减轻旱害有重要的意义。

如小麦生长前期需水量多,遇干旱极易受害,应安排在底墒较好的茬口上,如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作物上,有利于农田的水分平衡。

③排水

在平原的低洼地区,由于地下水位高或地表积水形成内涝,造成通气不良,土温降低。

此时,应挖沟排水以提高地温,有利于调节通气状况。

2.土壤热量状况的调节

①垄作

垄面与地面成30°—40°角,增大阳光入射角,垄面吸收的热量多。

中耕、深翻、镇压、培土等耕作措施通过改变土壤孔隙度实现调节土壤热量状况的。

②以水调温

水分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导热率和蒸发潜热,调节土壤的水分状况对土壤热状况有较大的作用。

③覆盖

是调节土壤温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包括透明覆盖和非透明覆盖。

如秸秆、化学覆盖剂等,此外还有铺砂盖草等,可以起到保墒增温的效果,塑料薄膜进行地表覆盖不仅有明显的增温作用,也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