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脱道次第64空海.docx
《阿含解脱道次第64空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含解脱道次第64空海.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含解脱道次第64空海
阿含解脱道次第64空海
甚至会枯萎掉,因为你跟整个世间是有相当的隔阂,没有跟世间在交流,于是就变成一个封闭的世界。
所以,因为不是真正的解脱者,他是不敢进去、不敢入红尘,不敢跟境界接触,变成一个又一个过与不及的情况。
这是修行几乎都要经历过的一个阶段,当你封闭起来,你的苦还是存在啊!
一跟境界接触,烦恼、漏还是存在,然后怎么办呢?
要怎么样才能够做到无漏呢?
不迎不拒、进等于出,如果你不空,进跟出不会相同。
如果你不空,在进跟出的过程,你会抓,讲更具体一点,就是你这个桶子、这个身要消失,就是跟整个世间、整个世界溶为一体。
你这个身体是个空桶、是个空,境界让它穿流而过,你跟境界是溶入,就是“破身见”,再继续来到“无我”。
“破身见”是一个初步,然后继续再证到“无我”,就是“自我”消失。
只要还有“自我”,就有烦恼、就有漏;只要有“自我”,因为框框都还在,它就会有漏。
当你真的“破身见”,一般讲说“破身见”,就是证初果。
事实上,证初果、甚至证二果的人,并没有完全彻底的“破身见”,只能说“身见”破到相当大的一种情况程度,原来那种执取、抓取方面,已经改变很多、淡薄很多,因此已经突破到一个情况,叫做破身见。
就像在国内到达某一样水准,你就可以参加奥运,但是未必代表你就能够拿奖牌。
所以,就是你来到一个门槛之后,就跟你讲说可以到“破身见”的情况,但是并没有破真正的身见。
身见真正要破,一定要体证到“无我”,身见才会完全破除。
身见、我见破除、还有“无我”,你要体证到“自我”消失,跟整个境界溶为一体。
这时候,因为“自我”消失,然后跟境界溶为一体,才会真正来到“无漏”。
所以,只要你还有身见,只要你还有自我,只要你还有我慢,你的烦恼就会存在,要“自我”消失了,才会跟整个境界溶为一体,才能够真正的“无漏”。
所以,只有四果阿罗汉才能够来到“无漏”,叫做“漏尽通”,这个漏已经消失了,“无漏”就是漏消失了,“漏尽”就是漏已经消失了,烦恼已经消失了。
当你没有“自我”,不会跟任何境界对抗。
“尊者阿难!
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阿难继续再问:
什么叫做解脱界呢?
就是“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
尊者阿难又继续问,他就回答:
“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是名灭界”,这个相当深,而且是阿罗汉的世界。
“断一切行”,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如果错误解读,一直在封锁、闭锁,你只是进入一个闭锁的世界而已,不是一个解脱者。
事实上,你是好像一直躲入隔音房里面,你说:
哇!
现在好宁静啊!
这是涅槃寂静的世界,都没有杂音的干扰。
但是你敢出来吗?
所以,并不是躲入“自我”的世界,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叫做解脱,那是错误的解读。
所谓“断一切行”,就是断除无明行、无明的冲动,无明冲动的止息。
“是名断界”无明行会改变为明行、明行足,佛陀的一个十号之一,就是明行足。
所以,解脱的人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死板板的,不是什么事都不做、都不敢做,不是这样!
“断除爱欲”就是欲贪之心完全断除,具体讲就是名利心完全淡泊、然后断除,不是名利心断除之后,什么事都不做、消极悲观。
你会很积极去做所该做的事情,但是不计功、不争名、不夺利,该做的、我们就去做,做所该做,觉得应该这样去做,对自己、对众生有好处就去做,而不会有欲贪之心,所以“是名无欲界”,“无欲”并不是消极悲观,而是名利、欲贪之心没有了。
“一切行灭”,不要从文字上错误去解读,就是不再颠倒梦想了,这个“行”,就是“无明行”的“行”,意即“一切无明行灭”,一切“无明行”消失了,成为“明行”,不再颠倒梦想,“是名灭界”,“灭”就是涅槃。
所以,那是断、这是灭,一样。
先有一种断,然后再进入“灭”,“灭”代表涅槃,解脱的世界,“是名灭界”。
财、色、名、食、睡方面,包括睡觉方面,你该睡还是要睡啊!
只是我们没有欲贪,该吃还是要吃,但是不再像以前那一种贪欲,只要过得去就好,能够维持色身就好,是没有欲贪的,只是维持最基本的所需而已。
财、色、名、食、睡里面,最主要是断除贪欲的心,只维持最基本的所需。
“若比丘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二法专精思惟,当以二法专精思惟,……乃至灭界”佛陀告诉阿难同样的答案,结果阿难就觉得:
“奇哉!
世尊!
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阿难很赞叹、很惊奇,说:
奇怪!
你们这些解脱者,跟佛陀所讲的都是一样,真正走过解脱道的人,他们所指的、所讲的解脱道,那个原则、核心都会相同。
所以,正确的禅修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于观,亦成于止”“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断一切行,是名断界”,包括“一切行灭,是名灭界”从经典文字上,实在不易体会到其深义。
解读错误的人会以为坐到像石头,就是入灭界;若负面取角的人则易攻击或排斥。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大师级人物仍然在劝徒弟们不要入涅槃、不要出三界。
如同无为、无学、无修,若用二元对立的头脑去理解,去解读、去思惟、去想像,就会像先天眼盲的人在想像阳光,去评论阳光或到处找阳光,含意都很深。
无为、无学、无修,就是阿罗汉的世界,贪、嗔、痴要止息,“自我”一定要消失,才能够体会到这方面。
“一切行灭”是一切颠倒梦想的止息,我是、我能、我慢的止息,也就是“自我”要消失,证到三果之时,“自我”都还没有消失。
我是、我能、我慢的止息,就是契入无为。
一个人能够“我慢”断尽,就能够进入反璞归真,就是能够契入无为,但是这“无为”绝对不是消极悲观,这含意很深、很深,是要悟道、体道而行道的人,才能够做到。
所以,为什么《阿含经》很容易被攻击、很容易被扭曲、很容易被批判,就是因为很多都是言简意该,再来呢?
很多很深的法义、解脱的境界,透过语言文字跟大家讲,众生又会用你平常理解的角度来解读,因此没有如实了解那些解脱者所讲的心境。
当你一听了之后,就以为我懂了、我知道了,结果会形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就认为它是错的,于是你就批判,一种认为你的解读是正确的,因此就照著你的模式去做,结果有时候你走偏差都不知道,或是你批判错误了,你也不知道。
所以,要问我们自己,只要我们的烦恼、痛苦、不安,贪、嗔、痴还在,就是要勤找大师,不断虚心学习,不要去见诤不断。
修行、学佛,就是要停止那些见诤,那只是在逞强,只是在展现我慢,对你的烦恼止息没有益助。
所以,真的要如实面对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的学习,直达究竟解脱,才是最重要。
(第七节)有人就跟佛陀讲:
“我于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世尊正法。
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
”在佛陀的弟子里面,就有人跟佛陀讲:
“您所跟我们讲的,应该要去知道的、要闻思的,我也去闻思啊!
应该要去了解的、应该要去修的,我也去修了,闻思基础已经相当好了!
您跟我们讲的这些法,也都相当的体会,但是我觉得说还没有解脱,我还有苦、我还有烦恼,请佛陀告诉我怎么样进一步去突破?
怎么样进一步的下工夫?
”。
佛陀就说有两种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
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知种种界。
如是,比丘!
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初禅具足住”已经具足闻思基础,现在就进入实修实证,或是已经有初果的基础了,再进一步的用功,当你这样“止观双运”之后,“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意思就是你“止观双运”,就会对于前面所讲的各种法义,能够如实知、如实显现、如实体悟,就会开出智慧。
当你有止观的基础,“欲求离欲、恶不善法”就能够进入初禅,“欲求”你想要进入初禅,你就能够进入初禅、乃至四禅,你都可以到达。
再来,慈悲喜舍、四禅八定,你都可以经历过。
“令我三结尽”有经历过这些四禅八定,很快!
你有止观双运,很快就能够“三结尽”,而证到初果、“得须陀洹”。
再来你继续用功,就有可能“得斯陀含”;继续用功,“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再来继续用功,就会“种种神通境界”,包括“漏尽智”,就是“漏尽通”,都能够得到。
“是故,比丘!
当修二法,修习多修习;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漏尽”是因为我慢断尽、自我消失,就是四果阿罗汉。
这时候“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尔时,婆磋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闻思基础已经打好,然后继续进入实修实证,于是他不断去体悟、体悟、体悟,很快!
所以,初果、二果……一路一直上来,当然也是用……点开,至于说时间多久?
也不是马上、当下就能够证到阿罗汉,这比较少啦!
而是说他在这个过程,一路的一直上来,依佛陀讲最多不过七年。
真正有闻思基础,从初果、二果这样上来,最多不过七年。
通常来讲,真的闻思基础奠定良好,只要有证到初果以上的证量,后面的突破就比较快了。
所以,这是行者闻思具足之后,请求佛陀进一层开示真修实证的法要。
【法义分享】当闻思基础具足之后,佛陀就引导弟子们去止观双运→实修实证。
经历四无量心、四禅八定,断诸结缚→证诸果位,记得!
你要证果,各种方法是让你去“止观双运”,但你还是要来到断种种结缚。
下一章(第廿九章)就是讲述十个结,因为十个结要断除,才能够到达究竟解脱。
我们没有解脱,就是我们有很多错误的讯息、资讯,自己形成一个作茧自缚、捆绑住自己。
所以,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在我们出生之后,一路成长的过程,受到家人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各方面的教育,正面的讯息会流进来,负面的讯息也一样会流进来。
我们的头脑就像电脑,里面装填很多正确的程式,但也装填很多错误的方程式,如果没有透过“止观双运”,发现不到你的头脑里面,有很多错误的方程式。
当你看不到,于是搜集很多的资讯进来,结果依你自己的判断,透过错误的方程式,输出来的结果也是错误的答案,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痛苦,就是这样出来的,我们的漏、烦恼,就是这样出来的。
所以,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就是说我们脑里面装填很多错误的资讯,包括一些病毒在里面,我们都没有觉察到。
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跟大家讲说要归零,归零就是来个扫毒,它就是一个扫毒的作用,一方面让我们错误的方程式能够放下,我们重新来过,重新从一个0,这样愈能够秉持一种客观、求真、求证的精神,重新建立起正确的程式、正确的知见进来。
因此,一开始归零很重要。
有些学员的归0做得都相当好,于是每次上课都有很多很大的震撼,一直不断的在脱胎换骨,前几天有一位虽然第一次来听,但是整堂二个多小时里面,却觉得身心一直常常很大的冲击,常常一直压抑自己下来,但是还是哭了好几次,他觉得说里面我讲了很多话,都一直对他内心产生很大的震撼,让他压抑不住内心的那种震撼,还是哭了好几次,就是因为他能够归0、身心柔软的来听,结果他就是不断在震撼、震撼。
真的随时要归0、随时要归0,只要你还没有解脱,要把过去的知见都随时归0,身心柔软、放空来听,一定会不断的脱胎换骨。
当你能够真的柔软、放空来听,很多时候会讲到很深的法义,它会震撼你的心弦,你会全身像触电,你会有很大的震撼的。
大家这样在听课程,现在与大家结缘,已经将近六个月了,如果六个月下来,你觉得还没有明显改变,还没有明显的获益、改变,表示你都没有归0,还用著过去很多错误的一些知见在听,你没有归0,就很难震撼。
所以,就是要归0、归0,我们绝不是去偶像崇拜,而是我们把那些错误的程式、把那些病毒扫除,重新一个0,来求真、求证,真的用你的心灵去体悟、去求证,你一定会不断的再震撼、震撼,脱胎换骨!
第29章十个结
“阎浮车问舍利佛:
‘所谓束缚者,云何为缚?
’”什么叫束缚呢?
也就是心灵的囚牢,舍利佛就回答:
“缚者,有四缚,谓贪欲缚、嗔恚缚、戒进取缚、我见缚”“戒取缚”就是戒禁取。
如果你有欲贪,对自己来讲,就是一种束缚。
你贪的越多、抓的越多,你的束缚就越多,嗔恚、戒禁取也都是。
什么叫做“结”呢?
“缚”是束缚,“结”就是打结,内心碰到境界,没有归○、没有消化,内心里面不断在酝酿、在挣扎,或是在贪婪、或在抓取,你的内心就是在打结。
所谓“结”,就是我们的内心在打结了。
“结”有九种,“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各种错误的见解、知见)、他取结、疑结、嫉结、悭吝结”。
“他取结”就是你的心没办法做到八风不动,别人的一些言语,别人的一些动作,别人的一些批评,很容易就把你抓走。
你自以为现在的修行、境界很高,可以入红尘而不受污染,结果人家批评你,什么八风吹不动?
结果一屁就把你打过江了。
很容易就被一些境界把你取走、抓走,就是“他取结”,因为我们的身见还很强,还很在乎我相,还很在乎别人的评论。
并不是说修行人就变得很皮,都不在乎别人了,一个真的解脱者,他是有很强的内观、反照能力,他做什么事情,他是凭著良心、理性去做,不会去伤害别人。
当下他该做什么工作,他会去做;至于说别人的批评、别人的评论,对他来讲,有则改之、无则勉之,别人讲我的缺点、我怎么样,我有就改进,没有就自我勉励,不会把这些批评、评论或是攻击,然后放在心上,在那里酝酿、在那里难过,甚至想要报复,内心里面不会打种种结,纵然有在打一些结,也很快能够解开、能够消化。
自己没办法解开,就一直在打结、打结,就会变成心有千千结,什么时候才能够打得开?
!
修行不是越抓越多、越修越厉害,越修越厉害,是打越多的结。
所以,修行解脱道是把内心的结一发现,就解开、解开、解开,越解开一个结,你就越放松、解脱。
解脱就是把我们内心的结缚,一一的看到,解开、打开,不是去消除外面的不可意境界,想去消除外面的不可意境界,不可能、也做不到,或是说不愿去面对现实,然后幻想式的要到一个理想的国度里面去,你的心结没有打开,就算你不满意台湾,移民到美国去,还是一样。
心境不改、心不净,佛土不会净;心能清静、佛土就会清净。
所以,修行重点都是要回来打开我们种种结缚的。
“所谓使者?
云何为使?
”以前乡下都有牛,它被穿鼻孔之后,农夫就能够牵著你向东,你就要跟著向东;牵著你向西,你就要跟著向西。
马也是一样,被套上之后,再来就是要听著他的指挥。
所以那个“使”,就是你跟境界打结,贪爱、染著之后,境界会牵引你向东或是向西。
举例来讲,假如你生了一个很可爱的宝贝,只生一个而已,是你的掌上明珠,或是你家中的宝贝,你非常疼爱他、喜欢他,于是你跟他的关系,你都抓得很紧,小孩子在家里,他走到哪里,你的心就会跟著他到哪里,你怕他跌倒、怕他受伤。
渐渐长大之后呢?
他出去只要还没有回来,你的心就没办法真的安宁,你的心一直牵绊著他,就算到你年纪比较大,他已经是结婚了,或是男的就是娶媳妇了,女的就算嫁出去之后,你的心还是一直牵挂著她:
嫁得不知好不好?
生活不知过得如何?
婆婆妈妈的心,还是一直放不下,你的结要打多久呢?
所以,只要你一直很在乎一样境界,你抓X,就会被X所束缚,其他的都可以套进去。
这种种结缚,你就是要去照见到,你所有的牵挂、所有的苦、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不安,慢慢回来检视我们自己,都是我们内心在抓取、在打结,如果你能够去看到这些,你会一一的解开。
在上班、工作,会不会变成消极、不在乎?
不一样喔!
你消极、不在乎,变成不尽责,没有尽心尽力去做,该做、你没有去做,你的良心还是不会安啦!
所以,我们要把修行溶入日常生活里面,一样!
该做的、我们去做,反正该做的,我照样去做,至于其他的抓取方面,我不会去抓取,作所该做,这就是“使”的意思,“使”就是使弄,就是被它牵著走。
你愈在乎什么样的境界,包括人、事、物,境界就会使弄著你,它会牵著你的心,让你的心没办法安止下来。
一般众生遇到顺境,就会去贪;遇到逆境、就会嗔。
当你在贪的时候,就想要越抓越多,就会越想去抓。
然后逆境呢?
就会想要抗拒;顺境就去贪、去抓,然后就会进一步继续无止境的去追。
遇到逆境呢?
你会嗔,然后会去抗拒,无止尽的去逃,再来呢?
你想要的,又会常常觉得欲贪、欲望无穷无尽。
所以,你又觉得:
要的、追又追不到,永远都觉得钱不够。
要追的、追不到,要逃的、又逃不了,我们人生常常不断地追、不断地逃,一直追想要的,一直要逃避不想要的,于是不断的追、不断的逃,你的心没办法静下来,就会产生苦啊!
就是众生在苦海世界的情况。
顺、逆方面,是依著每一个人的自我,你的好恶、你的喜好,你就归入是顺境;你所不想要的,就归入逆境。
每一个人的顺境、逆境,每一个人所要的跟所不要的,那是不一样。
所以,你是按照你所要的,“自我”去把它划分出来,就划分出你想要的,还有你不想要的,于是就在一个世界里面追得好苦,逃、也逃得好苦。
我们今天就是要去看到这些,然后从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跳脱出来,你要追啊!
要逃啊!
都是我们内心里面在打结,我们内心里面都在打结啦!
你能够看到这些,就能够一一的断除。
因此,什么叫做清凉呢?
“清凉者,五下分结尽”包括“五下分结”这些结能够尽。
你在追或是在逃?
你的内心是紧的、还是松的?
你的内心都是紧的,内心紧的情况,就是一个苦,没办法很悠闲,没办法很放松,没办法很自在。
这里讲的“清凉”,就是能够放松、能够自在,你能够放得下,包括这一种追啦!
逃啦!
这些都没有。
并不是说消极悲观,你该做的、要去做、该做的,你会去做。
一个解脱者会大慈大悲,跟众生广结善缘的,但是我在跟众生广结善缘的当下,没有追名、没有逐利,也不去逃避各种境界,别人的恶意批评、攻击,也无所谓;讲所该讲的,也不必去逃什么,但是也不去追名逐利,因此不会患得、不会患失。
【法义分享】“缚”:
就是束缚、捆绑。
“结”就是用绳索捆绑又打结。
“使”:
如同牛被穿鼻孔之后,使唤向东就得向东,使唤向西就得向西。
“结、缚、使”都是束缚,捆绑、拘禁、不自由的意思,但不要以为是别人在束缚、捆绑你,如果你责怪别人,就永远没完没了。
如果怪别人,修行就是要去修理别人。
所以,常常有些夫妻会讲:
“我先生就是不修行啦!
我才会这么苦啊!
他对我这么不好,都是因为他不修行啊!
”我们都是希望别人修行,或是想说修行之后,回去要好好修理他,回去后要好好扭转他。
事实上,你去要求别人,那没完没了!
一个人除非你能够改变自己,不然你不可能改变别人。
“结、缚、使”都是来自于自己的贪爱、抓取。
因为无明所盖、贪爱所系,以至于颠倒梦想而作茧自缚。
所以,真正的解脱道就是回来看到苦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我的抓取以及颠倒梦想,从中醒过来、解脱自在。
事实上,我们所需要的钱不是很多,我们不是要去搞大建设、要花很多钱,做这些大概几十万是需要,本来是预估五十万,如果要做比较精良,可能也要上百万,没关系!
我们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这样,这是十方来护持、回馈十方。
(第二节)在【四部阿含】里面,讲述完整“十个结”的比较少,讲述“五下分结”的占比较多;“五上分结”也有讲,但是完整一起讲的比较少。
《长阿含》有讲到“五下分结”跟“五上分结”,《杂阿含》也是有讲到“五上分结”,但是《杂阿含》是讲有关于“漏尽”方面的,它没有具体把“五上分结”,单独跟“五下分结”结合起来。
但是在南传,对“五下分结”跟“五上分结”是有整篇的,都有介绍“五下分结”、“五上分结”是什么,你要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需要透过什么样的方法,这里就有选出几经、几节,让大家来看一下。
【相应部】里面有关于这十个结,我们看第三节。
(第三节)“五下分结”就是身见结、疑惑、戒禁取、贪欲、嗔恚,断这“五下分结”,要实修“八正道”。
“五上分结”就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慢、掉举、无明,“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八支圣道”你要断这些,一样要修习八正道,讲的都很简单,“八正道”把名称贴上去,你要断这些结就是修八正道,我也会讲,问题是你怎么样真正去做到?
我们一个一个解开。
先讲“五下分结”,“五上分结”在第卅一章会讲。
【法义分享】“身见结”就是不知此色身是由地、水、火、风所形成,不知是由因缘所形成,因而起了颠倒妄想,以为此身就是我、我的,身外的就是非我、异我、我所。
有一个主体、有一个主,就会把“客”对立出来了。
“疑结”就是怀疑有智慧的人(如佛陀、阿罗汉)所开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
怀疑有解脱者,怀疑有解脱的可能。
健康的“疑”,是存疑、求证的疑,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求真求证的“疑”是很好、需要的,但这里所讲的“疑结”,是一种不信任感,对别人的不信任,对法的不信任,再来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是“疑结”所要破除的。
比如我们以前在乡下出生、成长,乡下小孩都是东奔西跑,左邻右舍都在串门子,整个村庄没有特别去设个地方,来照顾小孩或是看护小孩,大家都是一起玩。
以前没有听过绑票,反正大人忙于下田工作,没有人担心小孩子会被绑票。
但是今天呢?
小孩子处处都需要人照顾,而且现在很多都在教育小孩子对陌生人要小心,不要轻易接触陌生人,遇到陌生人问路或讲怎么样,你们要不理不睬。
因为我们看到社会一些不好的现象,于是大人把小孩子单纯的心灵,架构一个封闭的世界,小孩子变成对别人不信任,这样是有好有坏、有利有弊。
现在越文明,工商越发达,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反而是越远。
所以,有时候真的很向往回到乡下那一种门户不用关,大家一样可以串门子,左邻右舍就好像一家人的一种距离,不是像都市里面,一进门就是关起来。
疑结方面,跟整个社会的教育也有关系,以及我们人在成长的过程,自我的保护的系统太坚固,导致我们对善知识的不信任,于是跟人家学佛、学法,常常都保留一手、不是真心,没有真正的付出,都是怕被人家占了便宜。
有时候会有一种情况,我就跟你学,学到情况不错,好的方面学起来之后,就要落跑了,就要独立门户,若存在不单纯、不正确的动机,世间法可能可以学到一些,但是“出世间法”方面,就没办法真的学到精神核心。
疑结的破除,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要真心、诚心。
如何知道对方是善知识或恶知识呢?
如果讲更深入一点,第一个要从内心开始做起,你内心要的是什么,就会去找这方面的善知识。
当你接触这方面的善知识,因为一开始可能你的功力无法真正断定、判断他是真是假,但是没关系!
如果你的心是假的,遇到假的善知识,你能不能知道他是假?
也不知道他是假啊!
当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也是不知道,因为你是假的。
如果你是真的,最初遇到真或假,你没办法知道,但是当你真心在求法、真心在修行,你的心智各方面会不断的成长,有一天就可以判断出是真?
是假?
因为你是真心,你真心要解脱,你诚心在找法,你的智慧、知见各方面会不断的成长,心胸也会不断的打开,于是到有一天发现这个善知识、这个人他的心胸怎么那么狭隘?
他怎么一直在抓弟子、在抓宗派?
这时候你发现到这里面,看到他的“自我”的影子,就可以了解是真是假。
当你的心胸扩大,因为他的心胸是这样,你的范围本来也就只有这样而已,当你一加入的时候,不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但是当你的智慧不断的开展,你真心的在找法,你的智慧不断的开展,你的心胸也会不断的开展,直到有一天发现到:
奇怪!
怎么处处都受到阻碍、处处都受到拘束?
你会发现框框出来了。
当有一天,你的心胸比他宽大,因为他没办法包容你,没办法包容真正的人才,你会发现自己在这框框里面很苦,于是就可以知道是假是真。
如果他真正是“无我”的善知识,不管你原来是多么小,或是你现在心胸大到多么大,还是觉得他是无边无际的,你会来到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无我”、善知识。
所以,疑结的破除,我们一定要是真的,久了之后,所谓“日久见人心”,就可以知道是真是假。
如果你是假的,你不会知道,甚至当你假的时候,你遇到这个假的,有时候又会臭趣相投,因为你所要的,刚好他能满足你所要的,大家就在一起混。
因此,疑结的破除,记得:
真心、诚心,只要你是真心的,绝对不会吃亏;就算你遇到假的,你也绝对不会吃亏。
“戒禁取结”就是被一些与解脱无关的戒条与观念所束缚,“持戒”是帮助我们修定、帮助我们修行,也就是“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持戒”能够生定、产生智慧,这有一个连带关系。
但是,如果智慧不够,又容易死在戒条上面,或是被一些错误的观念蒙蔽,就像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接受正确的观念,也接受错误的观念,不知道我们头脑里面有很多错误的方程式,没有去觉察到,结果形成牢不可破的观念,让我们被“自我”的观念束缚住了,就是“戒禁取”。
所以,持戒可以生定、生智慧,但是它会水涨船高,当你有智慧之后,又会回来持到中道的戒,因此不是说不要持戒,绝不要这样解读。
一个真正的解脱者,表面上看起来不是很拘谨,他是“道共戒”。
一个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的人,表面上好像没有接受戒条的约束、束缚,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