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8593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docx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docx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

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

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

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

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

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

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教师提问:

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

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

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6.教师讲述: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教师出示: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讲述: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8.教师提问:

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①反动势力方面:

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②革命力量方面:

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9.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

得民心者的天下。

❸板书设计➷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总路线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❹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是关于一系列战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让学生进行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如何安排适当时间观看影片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是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教学实录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学生朗诵: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

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

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

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

(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

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思考:

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

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2)过程: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3)作用: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

教师: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出的生动比喻: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 邓小平说:

“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的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去,我们打出去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思考:

(1)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地点?

(2)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答案:

(1)大别山接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可以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

(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图片展示:

2.三大战役

(1)双方力量的变化

教师:

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

教师:

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1:

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学生2:

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教师总结: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的1/4,人口占全国的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巩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过程

图片展示:

教师: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讲解每次战役的概况。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先全面看书,后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

阅读教材第115-116页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作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教师:

(归纳,出示表格)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合作探究】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小组合作学习)

答案: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教师:

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兵力为60万人,而敌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达80万余人,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学生: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教师:

不错,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这样,陈毅才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3.南京解放

展示《渡江战役》视频及图片等资料,使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壮威武和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的穷途末路之势;知道4月23日南京解放,意味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此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合作探究】纵观以上几场战役,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

(讨论,回答)

教师:

(归纳)共产党:

打的是人民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国民党:

发动的是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政治孤立,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军队厌战。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

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经过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如东方升起的太阳,光焰普照大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

战略进攻序幕

2.大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南京解放:

国民党结束在大陆统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大纲规定:

没收,废除,实行,按照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团结,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4.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

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5.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

7.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探究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了国民党?

(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内容及作用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三大战役概况及作用

强渡长江,解放南京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重庆谈判中,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

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

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

A.发生背景B.发展历程中学历

C.胜利原因D.历史意义

2.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其中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3.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

请问这座城市是指(  )

A.北平B.南京C.武汉D.台湾

参考答案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4.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

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5.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结论:

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是“内线作战”,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

我军的目的是收复失地,巩固解放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我军由守转攻,属“外线作战”。

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后,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

因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开始。

【探究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了国民党?

(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结论:

①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中国走上民主、和平、统一的道路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

②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③中国共产党指挥正确,决策英明;国民党指挥不当,决策失误。

④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士气高昂;国民党军队无心作战,士气低落。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内容及作用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三大战役概况及作用

强渡长江,解放南京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重庆谈判中,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

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

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C )

A.发生背景B.发展历程中学历

C.胜利原因D.历史意义

2.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其中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 A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3.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

请问这座城市是指( B )

A.北平B.南京C.武汉D.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