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8387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9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考古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考古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考古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考古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古学.docx

《考古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古学.docx

考古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古代史研究”经过多次变化,一直到19世纪才开始泛指对一切古器物的研究,“考古学“最早出现于《水经注-寇水》中,其中所指的考古学是器物研究,意义上与近代考古学有所接近。

清末进一步扩大,指各种古代器物,已接近近代考古学。

中国的古器物学不等于考古学,经过系统化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以考古调查和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最初产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知道20世纪20年代才在我国出现,中国的考古学一次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二、考古学的定义

综合目前学术界认识,可以将考古学定义如下:

考古学是通过对事物资料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来探讨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地位的科学。

三、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

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对具体学科归属基本分为两类:

一种是作为广义的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狭义的历史学的主要区别是研究对象的不同(我国);一种是归属于人类学和美术史,史前考古学属于人类学,历史考古学归属于美术史。

(欧美)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也可称物质遗存。

具体可分为三个大类:

一类是人工遗存。

包括遗迹和遗物两类。

遗迹是指人工建造各种工程和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比如聚落(村落、居民点)、墓葬(坟墓)、道路(与土路差不多)、灰坑、人类留下的脚印等等。

遗物是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各类物品。

如武器、日用器具和装饰品等。

作为研究资料,遗物不仅包括制成品,也包括制作过程中的废品、废料和废弃物,它们对于研究和复原古代手工工艺和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类是于人类有关的自然遗存。

包括动物、植物遗存、人体化石骨骼以及制作石器的石料、冶炼金属的矿石等等。

三类是采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通过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

比如陶器器里残留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四、考古学研究年代范围和作用

年代范围上限是人类的诞生。

世界范围上认为是距今约250万年,我国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约200万年。

我国下限一说止于明朝末年,一说止于元朝末年。

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文物学研究的年代范围不同。

文物学研究的年代范围更加宽泛。

就中国的古代史研究来说,历史越古老,文字记载越少,考古研究的重要性也就越显著。

史前史研究完全依赖于考古学。

就文字出现以来的历史时期来说,考古学研究既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甲骨文的发现和安阳遗址的发掘),又能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关于造纸术的发明)。

此外,中国文献资料,边缘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记载,要复原古代史必须依靠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考古学文化

1、定义:

考古学研究中专门用于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史前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是代表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2、命名条件:

(1)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化的一系列特征,伴出一系列特征的器物,而这些有一定特征的器物不止一次的共存出现。

(2)具有同样特征的遗址不止一处。

(3)人们对这一具有共同特征文化的内容有了相当充分的了解之后。

(岳石文化)

3、命名方法:

在考古学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以下几种主要命名方法:

(1)以遗迹遗物的典型特征来命名。

(彩陶和黑陶文化)由于某些点性特征并不为某一考古文化所独有,因此这种方法目前已基本不用。

(2)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通常为村名或真名)。

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命名方法。

(3)在小地名命名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前缀的命名。

通常加省级行政区划名称或区域地理名称。

为了避免混淆,许多已根据当地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

(4)在以小地名命名的基础上加后缀来命名。

通常是加某期或某层。

比如庙底沟二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的研究原理,在考古发掘中科学的取得实物资料的方法。

(一)考古地层的含义和形成原理

1、含义:

考古地层(文化层)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土层堆积。

2、形成:

在古人居住的地方,由于某些特殊的人为原因,会在原来的地面上形成一层含有人类遗存的土层(文化层)。

人为原因:

比如房屋坏了之后推倒重建、旧房的墙体等摊平之后形成了新的文化层堆积;去高垫低的地面活动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心的文化层堆积。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重复这一活动,于是在已经形成的文化层之上又会形成心的文化层。

另一方面,如遇到水患,战争等天灾人祸,人们还可以更换土地,于是原来居住地便为废墟,这片废墟很可能由于自然的力量(如杂草枯竭腐烂,尘土覆盖,水湮等)和人类活动,而进一步破坏和掩盖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层堆积因为古今人类对居住地有共同的要求(如水源、交通、自然条件、气候),因而后代的人们又通常会选择这片废墟之地作为居住地,若干年后又会形成新的文化层堆积甚至再次变为废墟。

这样,在同一个地点,由于堆积的时间和条件的不同,就有可能形成土质土色的包含物各不相同的若干层次。

(二)地层关系

含义:

又称层位关系,是指遗迹和文化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基本的关系:

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

叠压关系:

两个或连个以上的文化层相互重叠称叠压关系。

据文化层形成原理,同一地点的文化层如果未经扰乱,下层的形成年代必然早于上层的形成年代。

打破关系:

晚期形成的遗迹破坏早期形成的文化层和遗迹称打破关系。

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者的形成年代晚于被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三)地层学的作用

地层学是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也是考古学的基础研究方法之一。

正确的识别和划分文化层是做好考古发掘工作的前提条件。

三、考古年代学

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1、相对年代:

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依靠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研究中两种主要的断代法。

此外,旧石器时代的相对年代还可以地质年代学和古生物学来断定。

地层学断代首先要确定各遗迹文化层的先后次序,以断定它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文化遗存来断定它们的绝对年代。

考古类型学:

考古学研究基本方法之一。

是研究遗物和遗迹的,将同类遗存按其形态的差异程度不同进行排比,研究其相互关系和演变序列,从而判断相对年代。

两条必须遵守的原则:

一是类型学研究的遗存必须是同一类的,二是类型学必须要有“地层学”作依据,这样才能断定这个系列中最前一端和最后一端的遗存的先后关系。

2、绝对年代:

指文化遗存形成时距今的具体年代,年代单位有年、百年、万年。

在历史考古学领域内,断定绝对年代主要靠文献记载和碑碣墓志、铜器铭文、甲骨简牍以及其它各种器物的纪年铭文。

在史前考古学领域内,断定绝对年代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测定年代方法。

常用的有:

放射性碳素断代法(碳十四)、树木年轮断代法、古地磁断代法、铀系断代法、热释光断代法等。

 

第二节考古资料的获得和整理

收集实物资料的主要方法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田野调查和田野发掘。

一、考古调查

1、含义和形式

(1)考古调查:

就是通过实地勘察寻找和发现古代遗迹遗物状况以及全面科学的观察和记录。

通过考古调查可以使我们掌握被调查地区、古代遗存的概况,为现存的文物古迹保护、研究和发掘提供科学的依据。

是进行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2)形式:

主要以下三种:

1普查:

是指对某个地区所有现存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遗存,不分时代、部分性质进行普遍的调查。

2复查:

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某些文化遗存的内涵而进行的再次或多次调查,它是建立在普查基础之上的有重点、有深度的调查工作。

3专题调查:

是为了解决某个学术课题或其他专门目的而进行的单一性调查。

目前最重要的课题是夏墟调查。

2、考古调查的实施

(1)考古调查以前:

要查阅有关的古文献和考古书刊并摘录有关资料,同时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并在地图上做出标记,进行重点调查。

(2)到达调查地点以后:

首先要查看当地文化馆和博物馆,询问相关遗存的出土地点和情况;其次要向当地居民了解附近有什么古迹或出土过什么古物,在此基础上决定调查路线,一半是沿河流、大路为主干线划定每天的调查范围。

(3)实地调查时:

要特别注意地形,要仔细观察地面上的现象,要充分利用沟沿、路边、断崖、人工坑穴和河流等各种断面,寻找露头的遗迹和遗物,并了解文化层的情况,如有必要还要进行钻探和试掘。

(4)调查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包括文字、绘图、照相、测量,并采集标本以便在室内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二、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是在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的取得实物资料的重要手段。

1、发掘工具的选择:

把握以下几点:

(1)尽量先发掘基础工程紧迫的地方和与考古学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地方。

(2)古代名城遗址、遗物遗存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遗址。

(3)又被自然力量冲毁的危险的遗址。

2、发掘前的准备工作

(1)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许可证。

(2)制定发掘计划,编制预算。

(3)组织发掘队。

(4)准备发掘工具。

(5)测绘遗址或墓址的地形图(可与发掘工作同时进行)。

3、考古发掘中地层学的运用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和遗址范围。

(2)平剖面结合,控制地形变化。

(3)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进行发掘。

(4)按最小单位采集、存放遗物。

4、遗址的发掘

居住遗址:

一般采用探方发掘法,有的时候也采用探沟发掘法。

(1)探方发掘法:

适合于大面积发掘。

把发掘区按正方向划分成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为单位进行发掘,这些方格就叫探方,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每个探方的面积为5×5平方米,对于地层简单又以大型建筑为主或者没有文化层的单纯墓地,可用10×10平方米的大探方。

发掘时每个先要在其东面、北面各留出一米宽的隔梁,隔梁处暂时不进行发掘,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地层剖面,也便于发掘其间的泥土和通行。

5×5平方米的探方实际上最初发掘的部分只有4×4平方米。

探方东北隅一平方米的位置也就是两条隔梁的交汇处叫做“关键柱”,一般都不发掘,它是检查地层的最后依据。

 

东北隔梁

关键柱

步骤:

确定遗址基点和布方。

遗址基点是为测量和统一布方而确定的。

布方就是按正方向确定每个探方的位置并具体编号。

近些年来,布方一般是遗址平面图上将整个遗址一次性布方,也就是从基点测出一定的范围,按适当的比例绘到图纸上,并按正方向向遗址中后引出基线,按布方的面积画出方格网,每个方格代表一个探方,再依此给以编号(探码编号),如果遗址面积过大或者有自然分割的可用分区法编号。

铲除耕土层

按文化层叠压和遗迹打破关系逐层清理,直至生土层,按最小单位采集并存放衣物,并及时做好文字、绘图、照相、录像等各种记录。

如果某些重要遗迹或地层现象没有完全包括在探方内,则要根据需要适当扩方。

核对地层剖面(统一地层),绘制地层剖面图。

清理隔梁。

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遗迹现象,关键柱部分一般不清理,留作最后的地层依据。

(2)探沟发掘法

探沟的掘坑平面是长方形,探沟长度和宽度依据需要来定,宽度一半是1米或2米,长度一半是5米或10米。

探沟发掘法的应用大致有三种情况:

以查明地层情况为目的的小面积试掘。

试掘探沟一般呈正南北方向,也有时呈正东西方向。

对大型遗迹的解剖观察。

解剖探沟的长边壁与遗迹的走向垂直,这能在探沟壁上反映出遗迹横断面的实际情况。

在城墙上寻找城门,这种探沟的长边壁应该与城墙的走向平行。

5、墓葬的发掘

(1)一般土坑竖穴墓的发掘,按一下步骤进行:

找到墓口

发掘墓葬中的填土。

清理墓室。

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A.有无葬具以及葬具的痕迹

B.人留下的葬式

C.随墓器物的位置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2)大型坟墓的封土。

一般采用十字四分法或者是平行长条法发掘。

(3)重要而又保存完好的洞石墓,一般不发掘封土,而是从墓道、墓门而入清理墓室。

也有些洞石墓保存也不是十分完好,如果要从墓道墓门而入要保证考古发掘人员的安全。

三、资料整理和编写考古报告

1、资料整理的步骤:

(1)清洗复原器物

(2)遗物分类统计和绘图

(3)参照地层资料,对遗存尤其是遗迹进行分类排比

(4)确定遗存的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2、编写考古报告:

发掘完成后应立即着手编写正式的报告,如果编写工作要继续几年才能完成或正式报告要几年以后才能出版,那就应在工作告一阶段落后先发表简报。

考古报告的具体内容:

绪论。

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前任的工作、发掘的基本情况。

正文。

包括地层堆积、按时代对遗迹和遗存进行分类介绍。

结论。

包括年代及分期、遗留的建筑遗存的性质、最常见或特别珍贵的遗物、断定时代的论证、本次发掘工作的意义。

正式报告一般都有附录,包括各种遗存的鉴定报告和遗迹遗物统计表。

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与其他诸多学科都有关系。

大体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三个方面。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自然科学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考古学。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概论

一、旧石器时代及其基本特征: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时代,大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起至今1万年左右结束。

基本特征:

(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状况)生产工具以打至石器为标志,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生活。

(社会发展阶段)处在从前氏族社会到母系氏族社会初期,人类体制由原始特征并逐渐发展为现代人,在地质年代上属于第四纪地质的更新世,人类依存于若干绝灭动物共存。

二、新生代地质常识

根据目前发现距今45--46亿年(铀系法),与地球年龄有一定差距(50亿),一般可分为五个大阶段:

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之下划分为纪,纪之下划分为若干个世。

世以下还有分期。

新世代距今约7000万、6500万年一直持续到现今,分为两个纪,第三纪和第四纪。

第三纪:

年代距今7000万年~300万年,分为以下五个世:

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在动物界中,是哺乳动物大发展的时期,其中渐新世出现了最古老的猿类。

在埃及发现,距今3000万年,中新世和上新世分别出了腊马古猿和南方古猿。

——(人类直系祖先)与人类起源有关的古猿。

第四纪:

距今300万年~至今,分更新世、全新世。

【当今生活的地质年代。

更新世距今300万年~1万年——划时代事件:

人类诞生更新世(冰川活动比较频繁)。

下分三个大期:

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

有两种分法(在我国)

第一种

早更新世称泥河湾期,年代距今约300万~100万年。

最初发现于河北桑干河流域靠近山西处的泥河湾盆地。

土状堆积为棕红色或棕褐红色的粘土。

动物群:

北方以泥河湾动物群为代表,其中绝灭种占93.5%,南方以元谋动物群为代表。

动物群:

北方以周口店动物群为代表,其中绝灭种占63%,南方以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为代表。

中更新世称周口店期(距今约100万年~15万年),土状堆积为浅红色的砂质黄土状堆积。

晚期称之为黄土期,属于晚更新世。

距今15万~1万年左右。

地质上出现(土状堆积为)浅灰黄色的黄土状堆积。

动物群:

北方以萨拉乌苏动物群为代表,其中绝灭种占32%,南方以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延伸为代表。

第二种分法,从黄土的角度分期:

从颗粒越往西北越粗,越东南越细。

山北坡、西北坡颗粒较粗,山的南面颗粒较细。

黄土在结构上有以下特点:

不具层理,水平方向不成层,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好的直立性。

可以分为三期:

早期,称午城黄土,最早发现于山西隰县午城镇,土状堆积(颜色)棕色粘土,内含较多的褐色锰斑。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其他地区很少发现。

(泾河、洛河流域及山西隰县一带)

中期,称之为离石黄。

发现于山西离石县。

分布范围较广,西自青海,东至山东中西部,颜色(土状堆积)为浅红色粘土。

晚期,称之为马兰黄土,最早发现于北京西北马兰村,分布范围更广,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山东半岛,颜色(土状堆积)为浅灰黄色粘土,有的带一些小红点。

三、关于人类起源问题

人类起源与现代人类起源不同,指早期人类起源。

人类起源问题包括理论上的探讨、生物学证据(交族现象、胚胎学)、人类起源的动力、起源的化石证据、推测、地点问题、非洲东北部、亚洲西南部。

【从化石证据上看,更有利于非洲起源说。

单一起源说占主流。

1、人与猿的界限问题

界限起步于直立行走,完成于制造工具。

会制造工具的人,称之为真人。

出现的时间距今250万年左右(化石证据),【过去一说距今300万年,推测】南方古猿处在前人阶段(不会制造工具的称为“前人”,恩格斯“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与猿最根本的分异:

人会制造工具。

人与猿的本质界限:

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2、人类起源过程中的化石材料(距今最早的猿:

原上猿,距今3000万年)

(1)腊玛古猿:

最早发现于埃及,距今300万年。

腊玛古猿发现与发展历程:

最初于1915年发现于印度旁遮普省西瓦立克。

1930年美国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刘易斯又在这儿发现了腊马古猿的上、下颏骨,研究得出结论:

或者是很进步的猿或是最早的人类,并将其命名为腊玛古猿。

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重视。

(注:

腊玛是当地一个神的名字)

1965年美国人类学家西蒙斯和皮尔比姆对全世界发现了腊玛古猿的材料进行研究,把它归到人科。

认为它主要存在于中新世和上新世。

古迹年代距今1400~800万年。

于是,一度认为腊玛古猿是人类的祖先。

70年代末,古人类学界发明一种新的方法——分子钟法,由之结合蛋白质法测算人与猿的分歧是距今600~500万年。

于是,腊马古猿是人类直接祖先的说法开始动摇。

【70年代末80年代处在我国云南】

1986年以来,我国云南禄丰等地连续发现腊玛古猿的化石,其中有3个比较完整的头骨化石,我国著名人类学家罗汝康先生,研究认为腊马古猿不仅仅是人类的祖先,二是人类与非洲大猿的共同祖先,建议废除腊玛古猿命名,改称禄丰西瓦古猿。

(1979年有人提出腊玛古猿不是人类的直系祖先。

(2)南方古猿:

又称非洲南猿,最初于1924年发现于南非阿扎尼亚,材料是一个小猿的头骨化石。

南非解剖学家达特研究后命名为南方古猿。

非洲种。

认为是最早的从猿到人的中间环节,但结论不为学界所接受。

20世纪50年代后,在非洲尤其非洲东部(大裂谷一带),发现大量的南猿化石。

经过进一步研究后,确认了达特的研究成果。

南猿一般认为距今400万~100万年,可分为纤细型和粗壮型两种。

纤细型身高1.2~1.3米,体重25kg左右,脑容量450ml.。

一般认为人类是由这一支进化而来。

而粗壮型则可能灭绝了。

一般仍把南方古猿作为人类的直系祖先。

3、关于人类起源的地点

(1)达尔文——非洲(20世纪初为人类所接受)

(2)印尼爪哇岛发现较早人类

(3)20年代末发现北京猿人

(4)20世纪50年代,非洲,发现能人(距今90万年),非洲说又流行。

(5)禄丰西瓦,80年代初,人类起源亚洲说盛行一段时间。

(6)近些年来,非洲说再次盛行。

4、关于化石人类分期

三种分法:

1

猿人

古人

新人

2

早期猿人

晚期猿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3

能人

直立人

智人

4

能人

早期直立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现代智人)

“古人”、“新人”80年代以前用,现在已基本不用。

5、关于打制石器问题P30~21基本特征

制作过程

根据民族学资料和实验考古学,

第一步选取石料。

原则:

A.石料存在比较普通,数量较多,一般选取自然石块。

旧石器晚期有了人类开采的石料,我国内蒙古发现了一个人工采石场。

【开采石料的方法:

先火烧后再用水泼。

B.原料要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

硬的话发脆,无韧性。

硬度一般为6——7度(玻璃的硬度为5.5度)。

理想的材料是硅质岩。

比如燧石(欧洲较多)、水晶;其次为石英石,中国较多的是脉石英;再次为石英岩,石英岩属变质岩(活石灰)。

中国打制石器材料多为脉石英、石英岩,另外有少量的燧石、角页岩。

第二步打制石片,又称第一步加口。

用一块石头去敲击另一块石头,用作敲击的称为石锤,被敲击的对象称石核,从石核上打下来的称为石片。

用石片加工的石器称为石片石器。

用石核加工的石器称为石核石器。

修的平面称为台面。

沿台面打制石片,石锤在台面上的着力点称为打击点。

石片上劈裂开的那一面称为劈裂面。

与其相对的一面称为背面。

打击点之下通常有一个半锥状的突起称之为半椎体。

半椎体的下部有个小凹痕称之为疤痕。

劈裂面上常有以打击点为中心、孤线形波纹称为纹,由打击点向外辐射一些细小的裂纹称为辐射线。

人工打制石片的特点:

台面、打击点、半椎体、疤痕、波纹、辐射线。

打制石片的方法:

直接打击与间接打击两类。

A.直接打击法分为:

a.锤击法。

把石核用手托着或放在地面上锤击。

b.砸击法。

把石核放在石砧上进行打击。

砸击产生的通常是两极石片,上下都有打击点,半椎体不明显。

c.摔击法。

把石核摔向石砧,产生的石片一般较大。

d.碰砧法。

用石核碰向砧,产生石片的角一般较大。

B.间接打击法:

(印第安人用压剥法打制石片,产生的石片较小)

借助于中间体进行敲击或压剥产生石片,是一种进步的打片方法。

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主要用于制造细石器。

产生的石片称为细石叶或小长石叶。

第三步加工修整。

又称第二步加工。

石片只有具有使用痕迹或第二步加工的才能称之为石器,否则称之为石制品。

主要是修整其刃部或肩部。

分为单向加工(从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和错向加工(“交互打击”,既从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又从背面向劈裂面加工)

【细石器中把既无使用痕迹或第二步加工的也称作石器】

(3)打制石器的类型:

A.按用途分:

a.刮削器:

比较小而有刃者称为刮削器。

多用于刮削木棒或剥兽皮。

b.砍砸器:

较为粗重的有刃石器。

【多用石核或砾石制成。

多用于伐木或敲击坚果或挖掘植物的根茎(块)。

c.雕刻器:

形状类似于今天的木刻刀,用途也雷同。

(旧石器时代中期才开始出现)

d.石锥

e.石砧

B.按形状分:

a.尖状器:

是一种尖刀石器或用石片或用石核制成,主要用于挖掘根块,剥兽皮。

b.石球:

球状无刃石核,主要用于狩猎,旧石器时代中期比较多见。

C.按后来器物名称分:

矢镞等

(4)识别打制石器应注意问题:

A.材料是否适合制作石器;

B.注意观察是否有人工加工痕迹和使用痕迹;

C.注意观察地层和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

如果既没有可靠地层,有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要谨慎对待。

 

第二节旧石器早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约距今250万年~20万年,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的大部分时间,人类处在能人和直立人阶段(猿人阶段),生产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已会控制用火,社会发展阶段已处在前氏族社会时期。

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地点大多属于直立人阶段。

其中主要有巫山猿人,元谋猿人及其文化,西侯度旧石器地点,蓝田猿人及其文化,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一、巫山猿人上世纪80年代发现

遗址于1984年发现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遗址位于长江南岸的一处垂直形溶洞里,1985——1988年进行了4次发掘,人类化石发现于1985年,材料为一段人类左侧下颌骨并带有第二前臼齿和第一臼齿,最初定性为直立人,后来改定为能人。

人类化石出自棕红色粘土层,与人类化石同层的哺乳动物化石有92种,其中绝灭种58种,占63%,现生种16种,占17.4%,余为未定种。

经研究,这一动物群的地质年代属早更新世,古地磁测年约距今201~204万年,为我国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