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8249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docx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docx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PP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不知道同学们知道不知道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就是“孟母教子”的故事。

“昔孟母,择邻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闻名的“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贫寒,只能住在城外的破房子里,破房子在墓地旁边。

由于经常有人出殡办丧事,小孟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受到了熏染。

所以小孟子从小就学人家哭丧。

没事就哭学各种各样的丧仪,这当然对孩子成长不利。

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

竭尽所能搬家。

搬到哪?

搬到市集上,搬到商业街附近。

而隔壁恰好是个肉铺天天要杀猪卖肉,天天要剁肉。

小孟子没事干又学着肉铺伙计天天也在那剁肉,然后学人家讨价还价,变成了一个卖肉的小孟子。

孟母当然更着急了。

更何况当时人们是看不起商人的。

孟母咬咬牙再搬家。

这对一个生活很贫寒的家庭讲是非常艰难的事。

孟母这一次搬到一所学校附近,弦歌不绝书声朗朗。

孟子受到了学校的熏染从此开始学打躬作揖,因为这是师生间的规矩。

又凭耳朵听学着背书,言行也变得彬彬有礼。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接下来“子不学,断机杼”是什么故事?

小孟子长大了要读书去了,但孟子毕竟还是个孩子自然有童心,他经常逃课。

感到读书烦所以经常不去上课。

有一天小孟子听着听着课觉得没劲就逃回来。

孟母正好在织布。

那时孟母主要靠织布卖布来维持生活。

看见儿子逃学回来一句话也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了。

孟子是个好孩子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就跪下来问妈妈:

“为什么要这样?

”孟母告诉他:

“读书学习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先一小段一小段的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它才有用才可做衣服才可做被单。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像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怎么能成才?

”孟子受到了母亲的教训从此专心致志一心向学后来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

PPT2孟子简介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曾游历各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PPT3关于《孟子》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

PPT4在《孟子》一书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仁政主张,我们主要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与本文有关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2、性善论我们说仁是孔子的基本思想,但是孔子并没有说明为什么爱仁,孟子讲了,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3、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

“春秋无义战。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非常残忍的时代,各个诸侯相互残杀,杀人如麻,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攻地之战杀人盈野,攻城之战杀人盈城”有人曾经评论《左传》是一部相砍书,就是各路诸侯相互砍,砍死的可都是老百姓,所以孟子讲“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一场正义的战争,全是为了一己私利。

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同样也是这样,齐楚燕、、、、、、每一个诸侯都想统一中国,并且通过富国强兵,通过战争来实现,这就是那时很多人持有的霸道主张,但是,孟子等人却认为应该通过仁的力量使民心归附这样来实现统一,这就是孟子一生都在践行的王道思想。

说来也可悲,孟子40岁开始游历,但没有一个诸侯王愿意实践,甚至连听都不听,知道他52岁时来到了魏国,当时的魏惠王听了孟子的话之后,第一个愿意在实行孟子的王道主张,我们现在来学习课文《寡人之于国也》PPT5看看孟子是怎样说服梁惠王的。

PPT6(目标)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同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PPT71、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2、找出文中集中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段落,读一读。

3、同为“爱民”,梁惠王和孟子的“爱民”方式相同吗?

好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对生字是否掌握了PPT7,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齐读课文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下面自读课文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几个同学回答得都很好的,对于第三个问题我们需要充分的研究课文才能做出更准确地判断,我们先来看看做为统治者的梁惠王是怎么做的

PPT9梁惠王说了,我对于国家是非常尽心的,是怎样尽心的呢?

”河内凶——亦然”河内,河,黄河,河内古人把黄河以北的弯道处叫河内,凶,荒年,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和东,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我也这样做。

接下来,梁惠王还做了一个对比来说明自己的尽心,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想我这样用心的。

但是,为什么我这样尽心,结果确实“邻国之民不加多,寡人之民不加少”呢,加,是副词,更,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

我们前面说了,孟子到魏国时已经游历了好几个诸侯国,他来到魏国时恰好是魏国和赵国,齐国开战失败之际,所以魏惠王想从孟子那里得到使国家兴旺的良策。

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是希望得到使民增加的良策,这样他又可以实施自己的霸道主张了。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

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

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

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

3.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是怎么解答的?

明确——PPT10王好战,请以战喻。

好,喜爱,您不是主张霸道吗,您不是喜欢打仗吗,让我用战争来做个比喻吧、、、、、、、梁惠王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看看孟子回答了没有呀?

他怎么回答的?

哪你说说孟子认为民不加多的原因是什么?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

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究竟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PPT11\PPT12

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的策略,不过是“五十步”,而邻国也不过是“百步”,本质上和邻国的政策并无不同,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也不过是应对特殊时期的短暂的办法。

要想让一个国家从根本上长治久安,是需要长期投入的。

用孟子的主张就是要施仁政行王道。

5.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使民增加呢,那就是施仁政行王道,在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里孟子具体讲述了他的仁政主张,我们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包括那几个个方面?

PPT13

•经济条件

•有恒产才有恒心

•人伦教育

 

果博东方,果博东方开户,果博东方三合一

ev0KbBJWNEy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