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入门及设计基础知识第八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773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结构入门及设计基础知识第八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钢结构入门及设计基础知识第八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钢结构入门及设计基础知识第八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钢结构入门及设计基础知识第八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钢结构入门及设计基础知识第八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结构入门及设计基础知识第八章.docx

《钢结构入门及设计基础知识第八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结构入门及设计基础知识第八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结构入门及设计基础知识第八章.docx

钢结构入门及设计基础知识第八章

第八章基础设计

 

房屋建筑设计总体上分为上部结构设计和下部结构设计两大部分,轻型钢结构建筑也不例外,前面几章已介绍了其上部结构,本章对其下部结构——基础作一些讨论。

众所周知,在房屋建筑中,基础造价约占整个建筑物的30%左右,对于轻钢结构而言,最大优点就是重量轻,从而直接影响基础设计,与其它结构型式的基础相比,轻钢结构基础尺寸小,可以减少整个建筑物造价,另外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区,可优先考虑采用轻钢结构,这样容易满足地基承载力方面的要求。

那么轻钢结构基础与砼结构基础有什么不同?

轻钢结构基础是如何设计的?

在轻钢结构基础设计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本章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而不涉及基础本身设计的有关内容。

第一节基础设计的特点

由于结构型式、荷载取值、支座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传至基础顶面内力是不同的,轻钢结构与传统的砼结构相比,最大差别就是在柱脚处存在较小的竖向力和较大的水平力,对于固接柱脚,还存在较大的弯矩,在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情况下,还存在较大的上拔力。

柱底水平力会使基础产生倾覆和滑移,基础受上拔力作用,在覆土较浅的情况下,会使基础向上拔起,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后面再作详述。

由于轻钢结构的这些受力特点,导致其基础设计与其它结构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 基础形式

基础型式选择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工程地质情况和建筑物上部结构型式综合考虑,对于砼结构基础,常见的基础型式有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片筏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等等,而对于轻钢结构而言,由于柱网尺寸较大,上部结构传至柱脚的内力较小,一般以独立基础为主,若地质条件较差,可考虑采用条形基础,遇到暗浜等不良地质情况,可考虑采用桩基础,一般情况下不采用片筏基础和箱形基础。

⒉ 柱脚受力

(a)铰接柱脚(b)刚接柱脚

图8-1不同柱脚型式的受力情况

砼结构柱脚均为刚接,即同时存在轴向力N、水平剪力V和弯矩M,故基础尺寸较大,轻钢结构常见的柱脚型式有刚接和铰接两种(图8-1),其受力是不同的,对于铰接柱脚,

只存在轴向力N和水平力V,对于刚接柱脚,除存在轴向力N和水平力V之外,还存在一定的弯矩M,从而使刚接柱脚的基础大于铰接柱脚。

⒊ 基础破坏形式

要正确进行基础设计,首先要知道基础破坏形式,对其工作原理有所了解。

对于砼结构,通常柱网尺寸较小,故柱底水平力相对较小,基础一般不会产生滑移现象,又由于上部结构自重很大,足以抵抗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上拔力,故基础也不会产生上拔的可能,对于这种结构,基础主要发生冲切、剪切破坏;而轻钢结构则不同,基础除发生冲切、剪切破坏之外,由于存在较大的水平力,对于固接柱脚,还存在较大的弯矩作用,从而导致基础产生倾覆和滑移破坏,另外,在风荷载较大的情况下,特别对于一些敞开或半敞开的结构,由于轻钢结构自重很轻,有可能不足于抵抗风荷载产生的上拔力,导致基础上拔破坏。

为防止这些破坏的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基础埋深,即增加基础上覆土的厚度,但增加了土方开挖和回填工程量。

另外对于轻钢结构基础,还须预埋锚栓(也称地脚螺栓),用于上部结构和基础的连接,若锚栓离砼基础边缘太近,会产生基础劈裂破坏,所以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规定了锚栓离砼基础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150mm;若锚栓长度过短,会使锚栓从基础中拔出,导致破坏,所以规范也规定了锚栓埋入长度。

⒋ 基础设计内容

基础设计一般包括基础底面积确定、基础高度确定和配筋计算,还应符合有关构造措施。

基础底面积可根据地基承载力确定,同时还应考虑软弱下卧层存在;基础高度由冲切验算确定;在基础底面积和高度确定的情况下计算基础配筋,这里须注意伸缩缝双柱基础处理,双柱为基础提供了两个支点,在地基反力作用下,有可能出现负弯矩,即基础上部受拉的情况,此时除基础底部配置钢筋外,基础上部也应配筋,避免因上部受拉而出现开裂现象。

轻钢结构基础除上述内容以外,还须进行柱底板设计和锚栓设计,至于这两部分设计归于上部结构还是下部结构,也存在一些争议,柱底板尺寸是根据柱与基础连接部位砼的局部承压来确定的,与基础砼参数有关,但其制作又与上部结构连在一起,按照常规柱底板设计归入上部结构;锚栓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起桥梁作用,但基础施工时应将锚栓埋入,故属于基础部分。

本章避开这个问题,就锚栓和底板设计分别进行讨论。

⒌ 与上部结构连接

基础与上部结构是二次施工完成的,其间存在连接问题。

对于砼结构的基础,通过预留插筋的方式连接上部结构(图8-2a),而对于轻钢结构基础,则通过预埋锚栓的方式进行连接(图8-2b)。

(a)砼柱基础预留插筋(b)钢柱基础预留锚栓

图8-2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

⒍ 有关构造措施

除上述提到的几个方面之外,轻钢结构还有一些构造措施有别于其它结构的基础,比如基础顶面须设置二次浇灌层;埋入式柱脚应在钢柱埋入部分设置栓钉;埋入式柱脚钢柱翼缘保护层厚度,对于中柱不小于180mm,对于边柱和角柱的外侧不宜小于250mm,具体详见有关构造手册。

 

第二节基础设计的特殊处理措施

由于轻钢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基础设计也与一般结构不同,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刚接和铰接柱脚

前面已提到过,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刚接柱脚,相反不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铰接柱脚,刚接与铰接的区别在于是否能传递弯矩,在实际工程中,绝对刚接或绝对铰接都是不可能的,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半刚接半铰接状态,为计算方便,只能根据实际构造把

(a)铰接

(一)(b)铰接

(二)(c)刚接

(一)(d)刚接

(二)

图8-3几种常见的柱脚型式

柱脚看成接近刚接或铰接。

刚接或铰接柱脚关键取决于锚栓布置,铰接柱脚一般采用两个锚栓(图8-3a),以保证其充分转动,但有时考虑锚栓质量问题,若一个锚栓质量不保证,会对整个结构受力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为安全起见,也可布置四个锚栓(图8-3b),但锚栓尽量接近,以保证柱脚转动。

刚接柱脚一般采用四个或四个以上锚栓连接(图8-3c),图中采用六个锚栓,可以认为柱脚不能转动,前面讲的几种柱脚均为锚板式柱脚,构造简单,是工程上常用的柱脚型式,另外还有一种柱脚型式,即靴梁式柱脚(图8-3d),这种柱脚可看成固接柱脚,由于柱脚有一定高度,使其刚度较好,能起到抵抗弯矩的作用,但这种柱脚制作麻烦,耗工耗材,逐渐被其它柱脚型式所代替。

下面再介绍工程上比较常用的固接柱脚,即包裹式柱脚(图8-4),这种柱脚既节省钢材又构造简单,施工方便,而且安全可靠,在受力上保证柱脚基本不发生转动,与计算模型很吻合,是一种典型的固接柱脚。

另外还有一种插入式刚接柱脚,将钢柱直接插入混凝土内用二次浇灌层固定,这种柱脚近年来被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研究成功,已在多项单层工业厂房中应用,效果良好,并不影响安装调整。

图8-4包裹式柱脚

上面讨论了刚接柱脚和铰接柱脚的有关构造,计算模型应与构造相一致,否则会造成工程事故,这一点作为工程设计人员需特别注意。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采用刚接柱脚或铰接柱脚?

其实这两种柱脚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对侧移控制,如果结构对侧移控制较严,则采用刚接柱脚,例如有吊车荷载的情况,吊车荷载是动力荷载,对侧移比较敏感,而且侧移过大会造成吊车卡轨现象,此时应把柱脚设计成刚接柱脚,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设计成铰接;又如有楼层的结构,侧移过大会使人感觉不安全,左右晃动,而且还会使楼面装修材料开裂等等,这样结构柱脚应按固接设计。

对工程上常见的门式刚架,柱脚通常设计成铰接;对地质情况较差地区,柱脚应考虑铰接,这样传至基础的内力仅为轴力和剪力,不存在弯矩,有利于基础设计,可以减少基础造价。

二、锚栓

锚栓是将上部结构荷载传给基础,在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起桥梁作用。

锚栓主要有两个基本作用:

⒈ 作为安装时临时支撑,保证钢柱定位和安装稳定性。

⒉ 将柱脚底板内力传给基础。

锚栓采用Q235或Q345钢制作,分为弯钩式和锚板式两种。

直径小于M39的锚栓,一般为弯钩式(图8-5a),直径大于M39的锚栓,一般为锚板式(图8-5b)。

(a)弯钩式(b)锚板式

图8-5基础锚栓

对于铰接柱脚,锚栓直径由构造确定,一般不小于M20;对于刚接柱脚,锚栓直径由计算确定,一般不小于M30。

锚栓长度由钢结构设计手册确定,若锚栓埋入基础中长度不能满足要求,则考虑将其焊于受力钢筋上。

为方便柱安装和调整,柱底板上锚栓孔为锚栓直径的1.5倍(图8-6a),或直接在底板上开缺口(图8-6b)。

底板上须设置垫板,垫板尺寸一般为,厚度根据计算确定,垫板上开孔较锚栓直径大1~2mm,待安装、校正完毕后将垫板焊于底板上。

(a)开圆孔(b)开缺口

图8-6柱脚底板开孔

图8-7为铰接柱脚锚栓布置图,图8-8为刚接柱脚锚栓布置图。

在图8-7中,从安全角度考虑,中柱两个锚栓可换成四个,但间距不能太大,以保证铰接。

 

图8-7铰接柱脚锚栓布置图

图8-8刚柱脚锚栓布置图

在工程上经常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锚栓能否抗剪?

垫板是否要与底板焊牢?

在施工时锚栓是否拧紧?

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是不允许锚栓抗剪的,剪力是通过底板和基础顶面的摩擦力来传递的,若不满足要求则须设抗剪键(图8-9)。

(a)(b)

图8-9抗剪键

上海市轻钢规程规定,采用靴梁的刚接柱脚以及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的外露式柱脚的锚栓不得用于传递柱脚底部的水平反力,此水平反力应由底板与混凝土基础顶面间的摩擦力承受,摩擦系数可取0.4,当水平反力大于摩擦力时,应设置抗剪键,上述情况之外,外露式柱脚的锚栓可以传递柱脚底部的水平反力,但必须进行计算,并将垫板与底板焊牢。

后者应该更合理些,因为轻钢结构重量比较轻,摩擦系数为0.4时底板和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很小,特别是在风吸力起控制作用时,底板与混凝土之间几乎不存在压应力,也即摩擦力几乎没有,如果按钢结构设计规范,在此情况下很难满足摩擦力抗剪的条件,很多结构须设抗剪键,但在实际工程中很少设抗剪键,也没有因此发生工程事故,可见锚栓参与了抗剪。

若锚栓抗剪,一方面锚栓须满足强度要求,另一方面与锚栓相邻的砼不发生局部承压破坏。

有人认为锚栓应该拧紧,这样有利于传力,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对于目前常用的平板式柱脚,考虑锚栓传递剪力的情况,锚栓不应该拧得很紧,这样锚栓在垫板开孔中产生微小滑动,使其与垫板孔壁接触,而垫板又与底板焊牢,从而起到传递剪力的目的。

但对于固接柱脚,为保证弯矩传递须拧紧锚栓。

三、特殊情况下轻钢结构基础

⒈ 格构式柱基础

格构式柱的柱脚有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整体式一般用于受力较小、两分肢间距较近时,但比较耗材,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分离式柱脚;分离式柱脚两肢完全分开,每个肢均为轴心受力。

由于两种柱脚构造不同,造成基础设计也不同。

对于整体式柱脚,由于柱脚底板是整块的,且设置一定数量加劲肋,使柱脚形成一个整体刚度,因而作为基础的一个支点,这样基础仅需底部配置受力筋,而上部不需配筋(图8-10a);对于分离式柱脚,柱肢是分开的,但其基础很难分开,因而为基础提供了两个支点,此时在基础上部出现负弯矩,也即出现受拉的情况,在基础配筋时须注意,应同时配置上、下部钢筋(图8-10b)。

(a)整体式柱脚基础(b)分离式柱脚基础

图8-10格构式柱基础

⒉ 地坪有较高承载力时的基础处理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碰到一些改建、扩建工程,比如在集装箱码头建造轻钢厂房,或在老建筑旁扩建轻钢房屋但基础很难施工,等等。

在进行这类工程的基础设计时,可考虑采用喜利得(HILTI)锚栓,该锚栓由瑞士喜利得公司生产,在国内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不需设计基础,只要地坪具有足够的强度,就可直接在地坪中预埋HILTI锚栓。

下面提供HILTI锚栓的有关技术数据,有关锚栓固定设计方面的细节可向喜利得公司垂询。

表8-1HILTI锚栓有关技术数据

HAS

螺杆尺寸

N

设计抗拉力

(KN)

V

设计抗剪力

(K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