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精品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727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精品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备考精品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备考精品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备考精品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备考精品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精品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docx

《备考精品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精品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精品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docx

备考精品一轮复习新人教版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doc

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考题预测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从知识的考查看:

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等

从试题类型上看:

题型以体现类、意义类、措施类选择题为主。

材料题主要立足文化发展,具体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一对关系:

明确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两个重点:

中华文化的特点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三个维度:

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明确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含义、意义与措施。

  四个结合:

明确文化、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五个意义:

立足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环境净化、先进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五个方面考查民族精神的意义。

该讲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

(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2015·江苏卷)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错误;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点,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能逐渐趋同,④错误;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答案为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015·重庆卷)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燥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古琴音乐()

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

②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认得精神力量

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

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的代表,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中华文化的力量。

(2015·广东卷)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观点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自然环境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但并不决定文化,故排除。

B选项观点错误,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故排除。

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同一事物方言的不同,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故入选。

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并没有涉及洗澡文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2015·海南卷)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

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

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

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

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考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2015·江苏卷)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

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

“法”字古代写作“灋”。

“灋”从“廌”(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

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

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6分)

【答案】

(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014·天津卷)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

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

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④错误。

(2014·山东卷)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

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

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

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2)据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8分)

【答案】

(2)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考点: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文化创新、中华文化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归纳总结】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特点: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地位: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知识拓展】弘扬中华文化的必要性

(1)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蔓延和发展的标志。

民族文化在民族成长和壮大中始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

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的衰落。

(2)从文化的历史使命看:

中华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到了近代出现了没落。

要想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振兴,必先振兴文化,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

(3)从文化自身与现实的关系看: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标志。

【易错警示】

1.注意中华文化发展的三个特殊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期。

2.古老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

(1)政治、经济: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融合、经济的发展繁荣。

(2)文化:

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在这些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

(4)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明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

3.从古至今,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因此,我们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4.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仅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吗?

不是。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5.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们各地区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俗、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对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典题探究】

【例1】(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

《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

该教材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答案】A

【变式精练】

1(山东省青岛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在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秋分日这天,岭南地区的某些地方存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南方一些地区则有把秸秆垒起“烧塔”的习俗,北方某些地方民间流行玩“竖鸡蛋”的游戏。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传统秋分文化

A.具有相对稳定性

B.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

C.不断创新发展

D.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答案】B

2.针对生活和网络中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我们之所以要尊重汉字、重视汉字,是因为(  )

①汉字比其他任何一种文字都更优秀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各国文字之间没有优劣之分,①观点错误。

②③④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故选B项。

3.新中国成立以后,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展品最精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近400种古籍善本在此展出。

下列有关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A说法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说法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D说法错误。

4.(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2015年11月20日,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联展活动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

此次联展既有彰显“京作”皇家宫廷艺术雍容风范和富丽华贵的京绣、彩塑京剧脸谱、京西皮影戏、京剧盔头制作技艺、北京绢人等非遗项目,也有体现燕赵之地古朴厚重、豪放大气的以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等“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廊坊市非遗项目精品。

关于此次联展活动,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④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B

4.(2015·杭州模拟)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精美绝伦的青瓷体现了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唯我独尊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体现时代,摒弃传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独特性,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说明青瓷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B符合题意。

A中“唯我独尊”说法错误;C与题意无关;D中“摒弃传统”说法错误。

5.(2015·晋州模拟)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

这彰显了(  )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答案】D 

【解析】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同,激发了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力量,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故选出D。

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各有所长,A说法错误。

B、C均不符合题旨。

6.两岸客家一脉情,宁化石壁是台湾客家寻根问祖的地方。

当前,应通过发挥客家文化独特的吸引力和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弘扬客家文化,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交流与发展。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利用客家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依据有(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恒不变的 ③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答案】D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归纳总结】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2.文化包容性的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文化包容性的作用: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5.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

(1)感知中华文化力量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化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发展的主体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易错警示】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的优秀文化能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吗?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前者指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后者指它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包容性不只指向兼收并蓄,而且兼收并蓄指向的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是中华文化被其他文化所吸收。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侵蚀、冲击,面对侵蚀、冲击,中华文化要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兼收并蓄”。

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睦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会走向衰落,而会走向辉煌。

3.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这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点。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4.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并不是说应该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典题探究】

【例2】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体现了(  )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答案】D

【变式精练】

7.(2015·潮州模拟)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下列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

①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 

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③中“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的说法错误;①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

8.中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这些各具特色的戏曲(  )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在各自地域内独立形成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包含着永不过时的教育价值 ③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①否认了文化间的交流、借鉴;②否认了文化发展也应与时俱进;③④正确分析了各种戏曲的产生、历史、交流,故选B。

9.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东临滨海的齐国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齐文化尚功利、讲求革新,鲁文化重伦理、尊重传统。

这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的形成从侧面反映了(  )

A.中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特征

C.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特色

【答案】B 

10.为了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肩负中华文化的使命,张老师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活动,下面是张老师搜集的材料以及问题,请你一同参与。

中医药乃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一直是广大华人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强大工具。

它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和气功等。

中医有它本身的疗效,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