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docx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
课题:
笔算乘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47页例1及相应练习,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学习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口算
0×4=700×8=6×50=5×800=25×4=
×300=80×6=12×3=60×40=130×30=
笔算43×26=12×34=
这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
提示:
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笔算乘法的方法:
p47例1先读两遍题目,题目中已知条件是:
要求的问题是:
,应该用法。
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列竖式笔算:
以笔算145×12为例组内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
应说以下几点: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注意积的书写位置在哪儿;最后算什么。
小组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
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
讨论:
用什么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计算下面各题,竖式列在旁边空白地方。
4×32=254×36=*54×145=
17×83=328×25=*43×139=
友情提示:
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
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位数,下面一行写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完成课本47页“做一做”
四、过关检测:
比一比看谁能做对2、火眼金睛P50第8题前2题。
2145679先仔细观察有没有错误,有错
×24×27×13误的把正确的改在下面。
3、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6行,共有多少人?
五、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愉悦指数
★小亮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课题:
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自学P53例2及练习八3—7,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同学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正确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
学习难点:
理解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方法。
导学过
程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35×2=19×5=250×3=140×6=240×3=130×7=
×5=18×5=150×6=13×6=18×6=350×2=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读题分析:
已知:
求:
列式计算:
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零,此题如何口算呢?
第小题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第题:
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06106
×30×30
————————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的方法:
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
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
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
但要注意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同学们试练P48做一做1、2
把右边两个版式做完比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六、过关检测:
笔算下面各题
0×1520×135307×1112×280
p49练习八:
3、4、5、6
七、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愉悦指数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自学P51例3及练习九1、2、6,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同学们的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口算
×2=20×4=
×20=10×4=
×200=5×4=
第组题中,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积也乘。
第组题中,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积也乘。
第组题中,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积也除以。
第组题中,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积也除以。
把上边的几条规律合并成一条可以这样表达: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
这条规律还可以这样表达:
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积会随着因数的扩大而扩大相同的倍数,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三、合作探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四、过关检测:
这些题你都会算吗?
试一试。
×3=50×3=500×3=50×30=500×30=
你发现了什么?
请你比较一下,看有什么规律。
观察前三个算式:
第二个因数不变,个因数扩大10倍、100倍,积就扩大倍、倍。
第二个因数不变,个因数缩小10倍、100倍,积就缩小倍、倍。
谁能将这两条规律合起来说?
该怎么说?
如果把这三个算式中的3换到前面,结论又是怎样的?
这三个算式呈现出来的规律可以概括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会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运用规律。
我们在口算乘法中经常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如算200×60时
先算2×6=12,由于一个因数扩大了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所以积12就应该扩大1000倍,积就是1XX。
请你说说口算120×40时该怎样运用规律。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4、在乘法算式A×B=c中,如果因数A扩大倍,因数B扩大n倍,积c会怎样变化?
★5、在乘法算式A×B=c中,如果因数A扩大倍,因数B缩小n倍,积c会怎样变化?
五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愉悦指数
课题: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自学P52例4及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单价、数量与总价”三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单价×数量=总价
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三个量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买了多少,叫做;一共用的钱数,叫做。
分析下面问题中的数量是什么?
⑴.一支钢笔4元,老师买了5支发给同学,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中的4元是,5支是,要求的一共花的钱数是
⑵.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8元,需要付多少钱?
问题中的5千克是,8元是,需要付的钱数是
⑶.一箱可乐50元,200元可以买几箱?
问题中的50元是,200元是,可以买的箱数是
⑷.小明买10个笔记本共用了25元,一个笔记本多少钱?
问题中的10个是,25元是,一个笔记本的钱数是
3、自己再举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
三、合作探究:
解答例4的两个问题
先读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买了多少,叫做;一共用的钱数,叫做。
你知道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钱?
已知的是和,要求的是。
数量关系式是:
学校买了3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已知的是和,要求的是。
数量关系式是:
四、过关检测:
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有:
已知单价和数量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单价和总价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总价和数量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自己提出一个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问题并解答?
4、自己提出一个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并解答?
五、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愉悦指数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自学P53例5及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速度×时间=路程
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三个量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行了几小时,叫做。
分析下面问题中的数量是什么?
⑴.汽车每小时行65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问题中的65千米是,4小时是,一共行多少千米是
⑵.小红8分钟跑了1500米,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问题中的8分钟是,1500米是,每分钟跑多少米是
⑶.甲乙两地相距280千米,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4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问题中的280千米是,140千米是,几小时是
⑷.小明骑车上学,平均每分钟行300米,8分钟可以到学校,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远?
问题中的300米是,8分钟是,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3、自己再举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是速度、时间和路程
三、合作探究:
解答例5的两个问题
先读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行了几小时,叫做。
你知道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吗?
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小林每分钟走60米,他15分钟走多少米?
已知的是和,要求的是。
数量关系式是:
声音每秒传播340米,声音传播1700米要用多长时间?
已知的是和,要求的是。
数量关系式是:
四、过关检测:
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有:
已知速度和时间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速度和路程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路程和时间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自己提出一个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问题并解答?
4、自己提出一个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并解答?
五、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愉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