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论文30005000字题目美育论文怎么写.docx
《美育论文30005000字题目美育论文怎么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育论文30005000字题目美育论文怎么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育论文30005000字题目美育论文怎么写
每日快乐阅读:
我拿青春*赌*明天,留得醉笑在人间。
晴空朵朵白云飘,一池碧水映天涯,徜徉于天地清风间,独自安享,生活带给我的美好。
秋风几许,掠过我的脸庞,透着丝丝凉意,张开双臂,奔跑在这片片绿海之中,此时,那颗躁动的心逐渐平静了下来。
悠悠鸟鸣,山林清幽,置身于大自然当中,心如止水般宁静,独自感受着——诗意的生活。
只有此刻,我才真的领会到,古代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豁达情怀;才能体会到李白抛却世事忧愁,寄情于山水的豪迈;才能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所在。
生活应当潇洒恣肆,然而,太多的牵绊、太多的无奈、太多的世故,让我们丢弃了生活原本的意义。
我站在这尘世间的一角,独自等待,等待日出时的光芒四射,守候月落时的寂寥无声。
我想,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只要做自己就好,何惧旁人的闲言碎语?
何恐他人的捕风捉影?
仰望湛蓝的天空,踏着青翠的牧草,跨过蜿蜒的小河,眼前是散落在四处的牛羊,远处飘来民族鼓乐悠扬的曲韵,闭上双眼,静静的聆听,默默的感受,生活所富有的节奏。
生活怎能少了诗意?
诗意生活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情怀。
滚滚红尘,每一个人都在无声的诉说着自己的悲伤与苦闷,每一个人都背负着重重地责任,但我们却不能辜负生活所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在这个喧嚣的浮尘中,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流连忘返,总有一处风景让你灵魂放飞,总有一种生活让你追逐向往。
生活如同一幅水墨丹青,若能清净浅歌,日子将是一首无痕的诗。
给我一段时光,将岁月的划痕抹去,将生活留在最美的流年里。
偶尔约友人一起,沏一壶清茶,品一世优雅,谈人生百态;偶尔闲居家中,放一首乐曲,捧一本书籍,静享岁月安好。
生活本就简单,我们又何必过得那么复杂?
我在风中大声的呐喊,我在雨里一路狂奔,我的思绪随着风雨飘散在天地间,我想要的生活只需简单、舒心,如此便好。
时光匆匆,轻轻走进了秋天。
白露已过,南方一场秋雨一场凉。
虽然常有阳光挤过云层,露出脸来,但总是不温不火的样子,把清晨和傍晚的云朵,变成了彩霞。
最后,留下最美的一轮明月,在心,寄情。
喜欢秋天的人,大多和爱情有关。
七夕节,爱情表白季,那些想说不敢说的情话,趁鹊桥搭起的时候,一口气说完了,头顶是半月,恰如爱情的表白,留下一半悬念在心;那些想拥抱不敢拥抱的的人,趁月色朦胧,也就张开双臂,拥抱了,身体渐渐温暖,爱情慢慢升华。
喜欢秋天的人,大多和亲情有关。
中秋节,是月亮一年中最大最圆的时候。
此刻,远方的游子归来,原本寂寞的乡村,显得格外热闹。
推杯换盏之间,所有离别的痛苦都是“感情深、一口闷”。
中秋的时候,是回家的时候,除了春节,中秋应该是一家人最团圆的时候吧。
秋天,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缘故,无法回家相聚,也能择日登高望远,体会“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特别之爱。
喜欢秋天的人,大多是热爱大自然的。
秋天,漫山遍野都是彩色的。
红的是枫叶,绿的是樟树,黄的是菊花,大红的是紫薇......在南方,金色是秋天的主打色,田野里总是金灿灿的,稻谷熟了,变成了金色的海洋。
还有果园,桔子黄澄澄的,压弯了树枝。
喜欢秋天的人,心灵都是宁静的。
秋天的雨是安静的、阳光是静谧的、山雾是薄薄的、云彩是淡淡的、白霜是悄无声息的,一切都那么轻,那么静。
当夏天的酷热渐行渐远,人的内心也从狂躁变得安宁。
如果,此刻,能邀几个好友,在小楼温酒煮茶,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此刻,有温暖,有朋友,有窗外的美景,有收获的喜悦。
喜欢秋天的人,也会有惆怅的时候,但不会很久。
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时候,当一片又一片树叶落下,才知道世间每一次相聚,最后都要离开。
并不是所有的爱情、亲情都能相伴一生。
身边的人,有些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只是陪你走了一小段,有的只是擦肩而过,还有的会陪你很久,但不会比生命更长,和生命同长的也几乎没有。
亲人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爱情有“望穿秋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忧愁,还有“总有一个人先走”的痛苦。
当然,悲伤不会很久很久,睿智的人们,总是懂得一岁一枯荣的道理,聚聚散散、来来去去才是生活的常态,是生命的轮回。
每个人心中的秋天,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会一模一样,每个人的理想也千差万别。
但秋天终归是美好的,毕竟勾起了人们太多的记忆和憧憬。
人最寂寞的不是一个人独处,而是站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找不到熟悉的身影,没有了可以走的路。
唯有秋天,让人安静下来,汇聚力量,然后有了重新开始的勇气,不管世界多么宁静,也不会让心灵寂寞。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整个秋天的美景点燃了,这把火,千年不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
因为秋天,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诗人,把大自然渡上了金边,勾勒出一副宁静致远的画。
有哲人说,“心灵里没有音乐,决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因此,秋天还发出了各种美妙的声音,把爱情催熟了,把亲情吹热了,把思绪放飞了。
每个人的心灵,少了失去了忧伤,多了得到的期待;少了得失的计较,多了宽容一切的轻盈。
只愿,这个秋天,你、我,心平气静,真情满满。
美育为什么重要
———基础教育中美育的价值和实现途径
摘要: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载体的美育,不仅仅给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美育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时代越发展,越证明美育的重要性;美育是一门基础学科;美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想要达成美育目标,应帮助学生寻找打开艺术殿堂的密码;在体验、思辨及对话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始
终以好奇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艺术教育要抛弃以评比考试为主的评价,重视表现性、情景性评价。
关键词:
美育;艺术教育;基础学科;审美力;创造力
2013年11月,《**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1]2015年9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
[2]学校美育成为“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成为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基础教育阶段美育为什么重要
美育为什么重要?
这是由美育的意义及价值决定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教授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3]以艺术教育为主要载体的美育,不仅仅给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学校美育肩负着历史的使命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美育与教育几乎难以分舍。
有学者通过对史前文明的作品进行分析,认为美术起源于教育。
例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画有很多野牛、野猪、鹿等动物。
这些史前作品,一方面说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动物,另一方面也是先辈教育后代很好的材料———孩子们首先在这里认识动物、认识世界,在这里学习捕获不同动物的方法。
史前的洞穴壁画成为了人类最早的“教科书”,洞穴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学校”。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美育在教育中的价值及意义。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提出了“里仁为美”,强调美善共生,美与德是高度统一的。
完美的人生,和美的境界,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努力追求的理想生活。
在中国,第一次把美育放在学校教育目标中的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
1906年,王国维发表了著名的文章《论教育之宗旨》,提出教育宗旨在于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物”,将教育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三部分。
[4]1912年,时任民国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提出了“五育”:
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
在时间的分配上,蔡元培建议“美育”应占“五育”的百分之二十五。
[5]蔡元培首次在国家层面把“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
1951年3月,我国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提出:
“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6]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7]美育,无论是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文化中,还是在近现代的中小学教育中,都是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肩负着培养人、发展人的历史使命。
(二)时代越发展,越证明美育的重要性
近年一款叫Scratch的软件受到全球很多学校及孩子们的关注。
据统计,全球已经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在使用Scratch。
Scratch是一款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开发的、面向少年的简易编程工具。
它的核心是“想象、编程、分享”,它可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Scratch有专门网站,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构思、设计、分享自己的故事、动画、音乐、游戏和艺术等,在这里,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及创造空间。
21世纪的学习是紧紧依托互联网及云技术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更需要设计、想象、创造和艺术表现能力。
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
因此,应该向青少年提供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实验机会。
艺术和诗歌应该在学校里重新占有重要的地位。
时代需要巨人,然而巨人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拥有艺术素养,很多科学巨人更是如此。
李政道认为:
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以乔布斯为例。
乔布斯的成功更多的是得益于他自己所拥有的“艺术”气质及创新品质。
乔布斯认为:
“好产品”一定是让人心动的、能够触及人的心灵的;一定是美的、超乎人们想象的。
这些“让人心动”“触及心灵”“美”“超乎想象”等,无一不是对一件伟大艺术品的追求及要求。
事实上,乔布斯用心打造的每一件产品,都堪称杰出的“艺术品”。
可以说,乔布斯的成功是“艺术家”打败了“资本家”。
要是说他有什么“原始积累”的话,这个“原始积累”就是他的艺术家的品质。
所以说,审美力就是一种竞争力。
时代发展,让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越是文明的社会就越离不开美育。
今天的美育,是要让人们的生活更有品质,是要让人们更有创新精神、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三)美育是一门基础学科
当我们的孩子还不会写字,甚至还不会讲话时,他们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拿着笔在白纸上绘画———涂鸦。
涂鸦是孩子表现自己、表达对这个世界看法的最早的、最惯用的方法。
可以说,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涂鸦,他们天生是一个“艺术家”。
孩子在涂鸦中认识世界,在涂鸦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样看来,美育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基础是根据,是事物发展的原点或起点。
基础学科是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它属于学科的底层知识。
学习这些基础学科,能培养学生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及品质,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美育就是这样的学科。
艺术活动在孩子智力的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艺术对于孩子的意义越是年幼越能显示出价值。
2014年3月,“学习科学国际大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学习科学开始越来越被教育界重视。
国外有研究表明,把幼儿放在一个艺术的环境中特别是音乐的环境中学习,会改变学生的脑结构及脑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审美教育具有两大功能:
一是提升学生的美感体验;二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美感体验是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通常是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是能满足人们感官及精神愉悦需求的。
美感所产生的精神愉悦,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对美与丑的辨别与判断能力。
学校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这样的美感体验,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的价值及力量。
美感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
人类的美感不同于动物的快感。
人们在体验过程会有回忆、判断及分析等意识活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力。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重要阶段。
美国学者伯尼·特里林等在《21世纪的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一书中提出21世纪三个核心技能,分别是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化素养技能、职业和生活技能。
他把人的学习与创新技能放在了首位,认为“21世纪的全球经济要求人们有更高水平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革新力,以便为全世界市场不断发明新的更好的服务和产品”。
[8]61虽然创造及革新能力在21世纪需要的能力中排在了前列,但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没有越长大越懂得创新,而是越大越不善于创新,或者确切地说,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在远离创新。
”[8]62而美育在学生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充分肯定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在此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逐渐熄灭。
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而艺术创造及艺术表现可以很好地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光芒四射”。
(四)美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丘成桐认为,音乐、美术、体能对做学问和人格训练都至为重要。
[9]柏拉图认为,很难找到比这两种教育更好的教育了,一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二是用音乐、诗歌、绘画、文学等来陶冶心灵。
[1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的核心是关乎人的发展,关乎人性完善。
孔子提出“里仁为美”,强调通过内在美的修炼,使美与善达到高度的一致。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育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养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与人文学科相关的知识素养;二是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态度及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内在品质等。
一贯以来,我们都是把艺术视为人文学科。
因为艺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
它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审美教育,是触动人性的教育,是用高雅的作品来感染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美是最神圣、最崇高的美,是培养完美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
所以,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更有意义的在于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完美人生”是人生最高境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是达成这样境界的重要条件。
几乎所有杰出人士都推崇艺术的价值,强调艺术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英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提出了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绅士(淑女),要让孩子“多才多艺”,孩子要学习舞蹈、音乐、写字、绘画、雕刻、园艺、木工等功课。
洛克认为,孩子一旦到了年龄和体力都合适的时候,应该尽早学习跳舞,孩子学习舞蹈可以使一个人的举止终身都有一种优雅的气质,它还使儿童从小就具有男子汉气概和自信的态度。
艺术教育可以让孩子自信但不自大。
[11]康德认为,审美鉴赏是社会的文雅倾向,美使人愉快、使人心情醇化和昂扬。
[12]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审美教育让我们的感情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通过审美的生命力而重新恢复人性,达到和谐人生,体验人生乐趣。
[13]
完美的人生,总是与崇高的精神境界相联系的。
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许多艺术家是“完美人生”的典范,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可博大可致微,他们的高雅气质、处世态度为后人所敬仰。
他们有良知,关注下层人民讴歌平凡百姓;他们爱国家,其行为及作品无不体现了真诚的爱国情怀。
徐悲鸿在生活极端艰苦的年代里,还省下钱来把流失于民间的艺术珍品收购回来归还国家。
贝多芬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用自己创造的辉煌作品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顶峰。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
他认为艺术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因而它高于自然美;艺术创作也是人们创造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使人的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它可以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有心灵拥有生命,才真正拥有无限的自由,艺术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就是解放人性。
[14]
二、学校如何进行美育
美育是重要的,但要达成美育目标,需要一定的方法及渠道,需要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一)帮助学生寻找打开艺术殿堂的密码
当一个基本没有接触过艺术作品的孩子走进博物馆,面对早已褪了色的彩陶、锈蚀的青铜、残破发黄的马王堆帛画……对作品很难产生审美感受。
因为此时的孩子几乎是空着脑袋进去的,除了好奇(当然好奇很重要),他还没有多少解读这些艺术品的词汇,他还没有多少与这些艺术品对话的基础。
艺术创造主要是个人的事,可以不需要过多的指导,但审美不一样,它一定需要教育引导。
孩子如果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走入博物馆,就很难走进“艺术”。
而“艺术”依然安静地躺在玻璃柜子里,孩子仅仅是“艺术”的匆匆看客。
这种“艺术之美”是不会轻易让我们去触摸的,因为它是一种深沉的美,是积淀了千年之美。
审美需要知识的准备,需要方法的指导,需要我们带孩子们一起去探寻打开艺术殿堂的密码。
中小学的艺术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探寻密码的主要渠道。
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教师提供典型作品,以典型作品为“楷模”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
好作品来源于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深度体验以及对于人生的深刻反思。
对典型作品的分析不仅要对作品本身的主题、形象、节奏、构图、色彩、创作方法等进行分析,也需要对作者、作品诞生的背景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进行分析。
这样的学习,不仅仅可以深化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是打开艺术殿堂的一组精准的密码。
(二)在体验、思辨及对话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被誉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其主要贡献就是第一次把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
他认为在人类以往的知识体
系中存在缺陷:
人类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意志有伦理学,而感性认识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学科。
他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个概念,认为“美育”主要研究人们的“感觉”,研究人们的美感认识。
[15]
审美教育,感性认识是基础,是审美活动的出发点。
但审美活动又是人类特殊的认识活动,它离不开理性思维,它需要思考、需要分析。
审美就是对艺术作品及艺术现象进行评判,它需要辨析、思考与判断,需要对审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追问、探求。
如当我们在看某类战争题材的作品时,看到的是血腥悲惨的场面。
这些场面并不能给我们任何快感,不能给我们任何愉悦,但为什么这样的作品还是有审美价值呢?
审美的意义就在于对这些作品的价值进行的思考与追问。
这样的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就是一种思考力,它包括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洞察一切的审视力、良好的记忆力、创作能力、鉴赏力、预见力、表达力等。
由此可见,审美能力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发展。
因为审美教育同时具有感性及理性的特征,所以,审美教育需要在一个具体的感性的情景下进行教学,围绕作品本身,围绕艺术现象进行对话、思辨。
这样的体验包括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到音乐厅欣赏音乐会等。
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更多的审美体验是在课堂中进行艺术活动,是在课堂中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主题,设置问题情景,对艺术作品及艺术现象进行对话与思辨。
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采用了立体派的创作方式对德国法西斯在格尔尼卡小镇犯下的暴行进行控诉。
当时,一位盖世太保头目在毕加索的画室看到了《格尔尼卡》,就问毕加索是不是他的作品,毕加索说是你们的作品。
在与学生赏析这一作品时,我设计了两个情景,其中,我与一位学生各扮演一个角色。
在第一个情景中,我扮演盖世太保头目,学生扮演毕加索。
我问学生:
“毕加索先生,这是你的杰作吗?
”学生答:
“是的。
”我又问:
“你的画面中画了些什么?
”学生答:
“格尔尼卡小镇的一些场面……”。
在第二个情景中,我与学生互换角色。
我扮演毕加索,学生扮演盖世太保头目。
学生问我:
“毕加索先生,这是你的作品吗?
”我停顿了一会儿,严肃地说: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全班学生都笑了,他们一下子明白了《格尔尼卡》作品的主题。
(三)培养学生始终以好奇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某中心小学举行了大陆与台湾小朋友的美术联展,两岸小朋友的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陆小朋友扎实的基本功,老练的笔法,完美的构图,令人叹为观止;台湾小朋友超凡的想象及丰富的表现力,叫人心花怒放。
我们钦佩大陆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把大师们的技法传授给学生,他们的学生的素描作品,对明暗关系的处理以及虚实的表现似乎已很难挑剔,国画作品水墨变幻无穷、笔法老辣、气势非凡,颇有大家风范。
当发现作者仅有十一二岁时,观者更是称奇。
我们也钦佩台湾教师能把自己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绘画体验告诉给学生,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表现民风民俗,体现时代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寻找自己的表现方法,于是画面充满了稚气、童趣和情趣。
儿童的绘画应有儿童的特性,体现儿童心理,反映儿童情感。
画面活泼明快,洋溢生活气息,笔法幼稚,构图不合常规,是儿童绘画的特点,但有稚拙才有成熟,有生活才有艺术,有探索才有进步。
那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一味过度地用成人眼光、按学院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期望学生尽早显露艺术才华的做法,只能遏制学生更大才华的显露。
好奇产生美。
十多岁的孩子处在童话般王国中,好奇、幻想、探求构成了生活的全部。
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环境,一个能激发他们想象力、发挥他们创造力的自由发展的环境。
艺术教育要保留住孩子像婴儿一样看世界的眼光:
一种新奇的、疑惑的、渴望探寻的眼光。
这样一种眼光可以让孩子时时有发现美、表现美的冲动。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将来不会从事艺术专业类的工作。
所以,就艺术教育来讲,学生对于美的感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要比单纯的技法训练重要。
艺术教育要懂得解放学生———解放他们的感知,解放他们的艺术思维,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
国外有一节素描课,画的是石膏“断臂维纳斯”。
教师的要求是这样的:
请学生画出当初完好时的维纳斯的形象。
在这里学生也会关注形体与明暗这些技法,但学生真正感到有趣的且具有挑战意义的应是给维纳斯装上“两臂”。
这一节课,学生们不仅给维纳斯装上了“两臂”,自己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四)艺术教育要抛弃以评比考试为主的评价,重视表现性、情景性评价
有一段时间,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艺术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而学校及教育部门把艺术教育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只有少数人参与的各类大型的文艺会演中,集中在以艺术特长生为主的各类比赛活动中。
目前,中小学的各类艺术比赛或会演,水平越来越高,排场越来越大,几乎达到了准专业的水准。
在现场观看时确实让人情绪振奋,但过后想想,问题不少。
学校艺术成为了只有精英的盛会,而对关乎全体学生的艺术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关心不够,随意减课停课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这就是所谓的“标锦主义腐蚀了艺术教育”,把艺术活动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这不该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
艺术教育需要评价,但以考试评比为目的艺术教育,是功利的教育,它异化了艺术教育的本质。
评比的目标就是要比高下,评比也必须要有一个具体、明确、统一的标准。
但是,艺术不同于其他技术活儿,可以说,在艺术面前难分高下。
“统一”不是艺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多样化或有个性才是其目标。
统一化的艺术比赛或考试只能造就刻板的毫无艺术灵气及个性的学生。
用考试、评级这样的手段来推动艺术教育同样是功利和短时的。
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从小送到艺术培训班学习,目标似乎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孩子参加艺术考级。
很多孩子的级别一级一级地上去了,但对于艺术学习的兴趣却一天一天下降了。
有一位学生到高一时钢琴考过了九级,学生家长当时很自豪,但后来谈起这件事时,却一脸无奈。
原来,孩子考完级回到家,当全家人还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孩子却要求父母连夜把钢琴从房间中移走,不然她就不再上学。
对于艺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