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418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

新课程实施方案

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

从2008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践,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工作,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如下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校实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鲜明的生命体”,努力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基本原则

1、激情进入,理性操作的原则。

我们通过观摹、培训,要真正建立新课程观念,充分认识到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要理解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同时必须关注人的自然性。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端正态度,积极应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扎实有效的推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认为,这次改革是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机遇,因此我们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利用改革成就教师、发展学校、培养学生。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既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又要通过课改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可以预见,推进课程改革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因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整体与局部、现实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现有条件和可能,开展调查研究,及时面对和解决新课程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适时总结,引导新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稳步推进。

3、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一阶段新课程实验为期三年,每个学年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既要长期规化、统筹安排、提前准备,又要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为此,我们将认真执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整合并利用好教育资源,开全开足课程,坚持“全面进入,分步推进”的原则,2008年秋,我校高一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以后,逐年分步推进,到2011年秋季,全校所有年级全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并按教育厅规定的第一类要求,即“高水平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

4、以校为本,科研引领的原则。

坚持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制度,充分挖掘校本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广大教职工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以教育科研为基础,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和专业引导,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实验新课程、探索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工作目标和任务

1、按照《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全面落实课程设置,制定各学年、各学期的学分和模块安排计划。

2、规划选修课程开设的教学和范围,开发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及选修课程资源,保证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开好通用技术课。

3、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4、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

根据学校实际,编制科学可行的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与学生建立相对稳定而持久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地配合学生选课,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5、立足我校实际,探索服务新课程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构建我校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讨新课程理念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激趣、质疑、启发、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艺术和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开展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坚持实施“科研兴校”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打造一支具有教育理念先进,学术视野开阔,创新意识浓烈和具有较高教育艺术的名师团队,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7、深化学生评价改革,依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念、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四、工作重点

1、加强学习与培训

(1)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全校参与实验的全体行政人员和教师要按规定完成培训任务。

(2)学校将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分批参加省、市组织的统一培训。

(3)在新课程背景下,培训工作面向实际,培训方法要多样,形成以培训促进教学、教研,在教学、教研中开展针对性培训,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2、构建新课程管理机制

(1)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

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全校课改工作。

学校各处室做好相关职能分解和工作的协调配合,学校年级组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学科课程小组由本学科任课教师或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审定。

课程指导委员会及相关处室统筹负责学校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

(2)学校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充分利用、挖掘、扩展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实现资源的重组、优化和放大,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

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管理平台,努力实现课程开发、教学常规管理、学生学习评价管理信息化,教师教学研究与交流网络化,学校办公自动化。

课程管理网络平台既要发挥管理职能,又要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阵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伙伴。

3、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和新课程的实施

(1)学校要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广东省各学科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课程申报制度及学校课程申报审核制度。

结合本校的条件,发挥优势,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形成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制定出反映学生个性差异、有利于学生特长潜能发挥的课程计划表。

(2)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规划未来。

在选课范围上要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和发挥资源效益。

在选课程序上要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

在科目设置和课时安排上要考虑效率原则和操作策略。

选课指导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了解学生,并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主动的沟通,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课程。

(3)学校要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

要以行政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并解决好走班制教学给学校常规管理带来的新问题,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

同时,要改进和创新年级组办公和学科组办公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形式。

要根据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班管理的特点,强化学科组建设,探索学科组办公的新形式。

(4)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要探索适应学生选择,基于课程模块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帮助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职业习惯,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形式鲜明的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新课程要求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方式呈现,课堂教学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全面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直接表现,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趣和促学”成为每一位教师备课的第一要务,这也成为学科教研的主题,大力提倡教师合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解疑,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水平的差异性,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讨论解决办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导师,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殿堂,逐步形成“激趣、质疑,启发,探究”的课堂教学特色。

(2)经常组织教学观摩课,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经常组织各种观摩课,不断促进教师深度反思课堂教学,形成茂名市第十中学的教学特色,校内公开课的形式有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的展示课,新教师的汇报课,课堂改革的研讨课等,有计划安排教师跨学科,跨年级、跨校区听课,坚持做好“走出去,请进来”,创设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3)确立集体备课,深化教师合作精神。

暑期期间,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标,整合教材,制订出我校具体的学科教学标准,结合新课程教材,切实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及时补充相关知识,研讨每一课的教学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落实,探究各科应延伸的内容,选编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训练题,并将上述内容形成各学科校本研修教材。

(4)把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贯穿到课堂教学中。

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每班要根据学生学业成绩,个性差异等组成8—10个学习小组,制定相应的措施,让学生们学会研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各班要制定相应的跟踪分析、记录、评价方案,各科老师要适时指导各小组的学习,切实落实好兵教兵的策略,让我们每个学生都乐学不掉队,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5、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

教师成长的最好基地是学校,最好过程是教学,我们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学校要为教师个人的实施和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新课程中不断成长,要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指导,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

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自己的教学生涯规划,制定个人学习研修计划,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等形式,探索基于模块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务处要有计划安排各类示范课、展示课、汇报课、研讨课、观摩课,要有计划安排跨学科、跨年级、跨校区听课学习,要有计划安排专家来进行名师代教工作,要有计划安排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搭建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6、狠抓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集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于一身,抓好师资培训,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就抓住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我校在教师参加省、市培训的基础上,要重视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机制。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

一是以课题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

二是以课例形式引导教师开展说课、评课活动,通过具体课例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和专题学习,四是以班级为单位不定期进行班级教研,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加强同班级不同科目教师之间的交流。

五是组织理论学习,通过专题学习,外出培训,名师代教,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六是以科研评价奖励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校本教研活动之中。

(2)探索积极互动的培训模式。

传统的培训,形式上大多是讲座辅导,内容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但教师最渴望的是如何将理论落到实践之中。

要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将培训地点设到课堂和教研组,让培训者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将新课程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

或者请教师主讲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培训者即席指导,引导教师讨论,使教研组变成一个互相学习与交流的场所。

7、探索新课程体系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探索有利于班级,教师,学生等教育教学评价模式,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构建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方面,我们通过评选模范教师,师德标兵,高考功勋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学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新课程改革试教标兵等方面来评价。

学生可以从三好学生、文明中学生、学习优秀生、特别优秀生、优秀学生干部、单项优秀生(单科学习优秀、体育特长、艺术特长等)、尊师守纪、热爱集体、学习进步等方面来评价,实施多元评价,就是要鉴定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是一种激励评价。

8、建立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要确立发展性评价的教育理念,改革学生的评价体系,为学校、家庭提供一个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系列平台,同时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发展提供依据。

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通过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我们要实现如下目标:

(1)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每一步,成为成长的反思记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个性发展。

(2)教师重视学生发展的全程,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评价学生。

(3)密切校家联系,架起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9、大力开展养成教育,励志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细、小、近、实”下功夫。

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

(1)是设立“文明行为监督员”,负责校园文明行为的监督工作;

(2)实行班集体值日制;(3)认真开好养成教育主题班会;(4)通过校园电视台、校报、校园网作正面宣传,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起到正面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5)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6)聘请学生代表担任校领导助理。

同时,我们大力开展励志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创造辉煌人生的信念,学生人人要做人生规化,既要做远景规化,又要做高中三年的人生规化,要开展好励志教育系列活动,如:

感恩教育、心心小屋、谈话制度等等,学校要创设励志的氛围,在校内显眼的地方悬挂名人激励的语言以及学校励志教育的目标,各班级要围绕学校确定的目标,设计出因班而异的口号、目标及班歌、班训、班主任寄语等,并在每天上课前唱班歌、喊班训,以鼓舞士气,激扬斗志。

10、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建立学科资源库和课程信息中心,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2)建立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学校合理利用本校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学校特色资源、学校优势资源,积极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

积极开展校际课程资源的共同建设,形成区域性的学科中心和实践基地。

11、推动学校自主发展

(1)学校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课程自主权,确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办学理念,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课程发展规划,不断丰富和提高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特色和品牌。

(2)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积极开展新课程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基地校在我市及本省的示范作用。

五、茂名市第十中学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机构

(一)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设在党政办公室)

组长:

周金福   副组长:

苏伯勇

成员:

王水华谭桥芬陈胜权

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职责:

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及选课指导中心(设在教务处)

主任:

苏伯勇

副主任:

王水华谭桥芬

成员:

各年级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

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职责:

负责组织课程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

指导中心要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要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势,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教研组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

(三)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设在教务处)

组长:

苏伯勇   副组长:

王水华谭桥芬

成员:

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

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设在德体卫艺术处)

组长:

陈汉雄  副组长:

邓耀新

成 员:

各年级主任、各班班主任

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职责:

负责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必要时协助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及时提供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课程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五)学分认定委员会(设在教务处)

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

苏伯勇    副主任:

王水华谭桥芬

成员:

各年级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

   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

学分认定委员会要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要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

学分认定委员会要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

包括学生出勤、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

(2)公示学分。

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

(3)认定学分并注册。

(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