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1127 923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371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市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1127 923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无锡市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1127 923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无锡市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1127 923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无锡市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1127 923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无锡市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1127 923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锡市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1127 923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docx

《无锡市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1127 923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市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1127 923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锡市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1127 923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docx

无锡市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1127923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

无锡市2010年秋学期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交流资料(洛社高中)2010-11-279:

23:

41无锡市高三复习会议交流材料(2010年11月)

1、据《史记·殷本记》载:

“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这段材料体现的信息包括①宗法制遭到破坏②分封制遭到破坏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④专制主义受到挑战(A)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为了能够使伦敦获得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英国女王派女儿安妮公主到“狮城”为伦敦呐喊助威。

在英国,女王①由议会直接选举产生②是象征性国家元首,是“临朝理政”③在礼仪形式上至高无上,在国事活动中享有荣誉和尊严④不掌握行政权力,但要对议会负责(A)

A.①②④B.③④C.②③D.③

3、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超凡的气度、过人的智慧,维护了国家

主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具体体现在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②倡导“求同存异”,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③“一国两制”

的设想和实施,开创了国际先例④“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艺术,在国际社会传为佳话(D)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

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D)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5、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

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B)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6、有史料记载: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

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

……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

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

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

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材料显示①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②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③一战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步发展④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D)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7、(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

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因果关系的是(B)

A.标准化生产方法出现B.工业革命发展

C.工业革命的完成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8、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

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

关税(见下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D)

A.有利于降低美国市场的轮胎价格

B.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与规则

C.有利于稳定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

D.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的发展进程

9、董仲舒说:

“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表明董仲舒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B)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高考资源网

10、“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

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

这反映了(C)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D.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11、《中西方哲学之比较》中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

……黄宗羲们指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们则有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这样的设想。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①16至17世纪的中西方启蒙思想主张日趋成熟与质变②经济水平的差异是中西方思想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③中西方思想主张的不同反映了社会形态上的差异④黄宗羲们的主张局限于封建范畴,孟德斯鸠们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B)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说:

“瞧!

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指的是(A)

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

……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

……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

……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

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

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

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45A-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

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指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

……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

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君主来说,与士绅阶层一起商议国事是一个本质特征。

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

……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美)孟德卫《l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

他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请指出其相同的用意是什么?

(8分)

(3)请从l8世纪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分析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0分)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伏尔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途径。

他们两人都没有到过中国,你认为哪一人的观点更贴近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现状?

请简要说明理由。

(10分)

(1)盂德斯鸠: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人民受到掠夺与奴役;(4分)伏尔泰:

认为中国是开明君主制国家,是政治与道德的统一,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5分)

(2)思想相同: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理性。

(6分)用意相同;以批判或褒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自己的理论服务。

(2分)

(3)时代背景:

l8世纪法国处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下;天主教神学思想在法国影响很大;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统治和教会特权的斗争;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

(10分)

(4)来源:

传教士、商人、旅行者在中国的见闻传入欧洲;(4分)中国经学、史书的译著在欧洲的传播。

(2分)

答案一、孟德斯鸠。

理由: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4分)

答案二、伏尔泰。

理由:

①明清以儒家仁政、德政思想治国。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达到顶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

明代设置内阁,大学士参与商议军国大事;②清代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4分)

(本问答案为开放性,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一种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若学生两种答案都回答,也只能按其中一种答案计分。

答案二只回答其中1个要点即可得分。

14、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60年华诞。

在过去的60年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险。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材料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材料四:

中新社澳门十二月二十日电:

2009年12月20日上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材料五: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17日,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举行会谈,并在会谈后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

(1)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

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3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为“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

党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5分)

(3)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重大战略思想?

(3分)

(4)说明中国能成功收回澳门主权的原因有哪些?

(3分)

(5)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

结合中美两国的关系发展史实,概括指出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双方的互相了解?

我们可以吸取哪些历史经验用于消除这些阻碍因素?

(4分)

答案:

14、

(1)举措:

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2)50年代中期:

合作化运动。

(1分)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分)

70年代末: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

(1分)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分)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3分)

(4)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还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3分)

(5)阻碍因素:

国际关系格局;意识形态;国家(民族)利益。

(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历史经验:

超越意识形态,求同存异;尊重对方并加强合作。

(2分,写出其中2点即可)

15、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于1775年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

当时,瓦特要亲自为买主安装蒸汽机,在机器出现故障时,他还要背着工具箱四处维修。

材料四 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从开办一家小炼油厂起家,通过侵吞、合并其他厂家而成为“石油大王”。

1878年,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炼油工业资产净值的90%以上。

后来,在大家的一致反对声中,1911年,洛克菲勒被迫将美孚石油公司分成38家“独立”公司,但他在每一个公司中都占有25%的股份。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有何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你可以判定明朝末期,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的生产方式有何特征?

(4分)

(3)从材料三说说瓦特开办的工厂有何特点?

(1分)

(4)美孚石油公司与瓦特开办的工厂相比,有何明显的新特点?

两者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4分)

答案:

(1)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分)春秋时期。

(1分)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个体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容易破产。

(2分)

(2)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1分)特征:

发生在纺织行业,有拥有生产资料的机户和出卖劳动力的工匠,是为了增殖财富而从事生产的,工匠对机户依赖性强,工匠生活没有保障。

(3分)

(3)工厂的所有者又是工厂的经营管理者,规模不大。

(1分)

(4)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与经营,是股份公司,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瓦特的工厂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时代,中小企业为主,生产规模小,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没有分离;美孚石油公司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大企业垄断了行业生产,加剧了贫富分化。

(4分)

1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是岁(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旧唐书·太宗本纪》(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1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分)

(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

(3分)

(4)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3分)

(5)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2分)

答案:

(1)主张:

为政以德(或:

德政、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反对暴政)。

(2)主要原因:

暴政。

表现:

严刑峻法;赋税沉重;思想专制(坑儒)。

(3)治国思想:

存百姓。

(或: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联系:

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或:

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政绩: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相对和谐(或:

民族联系和团结加强)。

(5)意义: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民报》图二《大总统誓词》图三《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材料二: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

……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

马克思就说过:

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

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请回答:

(1)有人说:

孙中山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

结合图片,指出孙中山在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分)你认为孙中山对中国历史发展还作出

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2分)从孙中山的这些贡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吸收了欧美启蒙

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哪些合理内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2分)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

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

(2分)并指出他们在论述科学技术的作用时,

主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分)

答案:

17、

(1)思想贡献:

孙中山首先提出了“三民主义”(1分)后来,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又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分)

斗争贡献: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分)(4)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大革命的到来。

(1分)

合理内容: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孟得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或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卢梭的“人民主权说”。

(任答两点即给2分)

(2)重大贡献:

创立了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量子论(或提出光电效应),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2分)

(2)

主要观点:

爱因斯坦:

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

(1分)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分)

侧重点:

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