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186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训练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

课时提能演练(二十四)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孔子象征着什么?

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

”虽然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有教无类④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012·惠州模拟)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

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

3.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

A.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

C.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类似()

A.“礼之胜,和为贵”

B.“仁人无敌于天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养心莫善于寡欲”

5.(2012·皖南模拟)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取名“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A.《道德经》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D.《日知录》

6.《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7.(2012·南昌模拟)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

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8.汉代政策从“无为”转变到“有为”的原因是()

A.“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B.“约法省禁”“废除烦苛”“减田租,十五税一”

C.“汉兴七十余年间,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

D.“诸侯惟得农食租税,不与政事”“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9.(2012·珠海模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10.“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1.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12.汉代儒学教育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

A.汉朝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B.当时科举制推行的结果

C.培养封建主义官僚集团的需要

D.当时人才观念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材料一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10分)

材料二“国学热”下《百家讲坛》“制造”的“学术明星”于丹,讲完《论语》后说《庄子》,引发了各界热烈的争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据此分析“国学热”背景下这些思想遗产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价值,予以举例说明。

(10分)

14.“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一匡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8分)

材料二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材料二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命运的影响。

(4分)

材料三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

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8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精华”。

①体现了孔子“仁”“德”思想;②认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能强加于其他人,体现了孔子的处世原则;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以上这些思想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现实价值。

④体现了孔子提倡维护等级的思想,具有保守性。

2.【解析】选A。

题干中这位先秦思想家评论两位政治人物的标准是是否遵循“礼制”,即周礼,A为正确答案。

【误区警示】题干中的“维系传统封建秩序”不是维护封建社会制度,此处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

3.【解析】选C。

根据所学,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因而始终没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

西汉武帝时国家统一,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等需要,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确立起来。

本题应选C项。

4.【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党中央重视民生,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选项中与此相类似的应是C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意是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孟子的思想。

A项强调“礼”即等级秩序,与材料不符;B项指“仁”,与材料也不相符;D项“养心”“寡欲”等与材料无关。

5.【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主张万物的本原是道,道生自然。

老子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正确答案为A。

6.【解析】选C。

根据所学,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联系本题材料的思想主张用军事力量清除旧的奴隶贵族,强迫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商人和知识分子被歧视等,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

7.【解析】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材料所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私学出现,墨家学派也可以兴办私学。

8.【解题指南】汉代政策的转变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发展。

汉初,经历了战争的破坏,经济残破,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实行“无为”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经济繁荣,西汉面临加强中央集权的任务,所以从“无为”转变到“有为”。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读懂备选项的内容。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A项描述的是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局面;B项是汉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D项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9.【解析】选B。

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结合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主张用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符合汉武帝的统治需要,选择B项。

10.【解析】选D。

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的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的思想,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11.【解析】选C。

从题干中“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

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正确选项是C。

12.【解析】选A。

注意是“主要原因”。

西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趋势,董仲舒顺应了这一形势,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巩固中央集权,从而使儒学得到国家的扶植。

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B排除;C、D不是主要原因。

13.【解析】第

(1)题,解答本题应在理解“民本”含义的基础上,对应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有关思想。

 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等。

(2)题属于文字和图片材料题,结合了当前的“国学热”和于丹现象,古为今用,要根据各学派中最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来展开,明确这些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答题时要用具体事例说明,避免泛泛而谈。

答案:

(1)表现:

孔子“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社会根源:

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宗法分封制解体,“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学术繁荣,各学派从各自立场和政治主张出发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注重民本。

法家的法治思想——与时俱进,“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身体力行、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无为之道,逍遥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14.【解析】第

(1)题,“天下”的含义应从这些思想家所处的时代分析,其共同主张应从材料中都有的“一”字入手,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2)题,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神化皇权,他的思想为汉武帝所赏识,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兴太学”和汉武帝采取的尊儒的措施来回答;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和巩固统治。

答案:

(1)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都主张统一;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

(2)特点:

君权与神权(天命)相结合。

影响:

成为封建正统(统治)思想。

(3)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太学设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目的:

实现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