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游记散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174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docx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古代游记散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docx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

  篇一: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

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

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

  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

?

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

  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

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

  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

  说到游记诗词,似乎没有什么争

  议,人们通常把那些“游览山川田园、人文古迹、边塞奇景、名地名胜等内容的诗词作品”(见朱耀廷主编巩滨编著的《中国古代游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9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归入游记诗词,即凡是有叙述游踪、有景物描写、有情感抒发的诗词都可以算作是游记诗词。

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篇二:

浅谈古代游记散文笔法

  浅谈古代游记散文笔法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种出游的情怀代代传承。

在生活方式单一的古代,寄情山水、登临况味也无疑是书生士子们浇心中块垒的重要方式。

  提起古代散文游记,经常会联想到“移步换景”这个词,即追求浑然天成的写作思路,直抒所见所想,任凭奇伟瑰怪之自然大观引领自己领略自然的风采与魅力,极具情趣。

许多情况下无论是一些写景记事的诗作还是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都是总体的选择。

容易理解,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确实更熟悉时间顺序和事物先后发展的脉络,如此更加有条理性。

然而,事实上这些散文游记除却移步换景的主脉络,之所以能称之为散文,内容意旨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不能够单单注意其写景游踪的方面,也不能认为游踪的推进和空间位置的更迭方面囊括古代游记的全部笔法。

  古代游记,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均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社会思潮紧密联系。

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游记发展风格不一;与此同时,它也因作者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境遇等的不同而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政治黑暗、压迫严重、兵祸相乘、民不聊生的背景下著成。

作者对现实深感不满,且不甘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当时的士族和社会同流合污,便弃官归隐,选择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

于是他借助游记这一形式,以渔人行踪为序,描绘了去桃花源沿途的景物和桃花源人宁静安乐的生活。

全文妙在未刻意添加评论之笔,却深刻寄寓了他的政治理想,以及那个时代劳苦大众渴望安居乐业拒绝战乱苛政的情感,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此篇除了游踪的传统笔法之外,“虚构”和“联想想象”显然是主要的艺术处理方式。

  唐代,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擅写游记的文人流派,通过对社会百态、自然万象的切身体悟,用生动传神的笔触,在描绘平时难得一见的自然大观之余,又将自己人生际遇坎坷之时的困苦惆怅寄予文中,使得情、景有机交融。

在名篇《小石潭记》里,作者先极写潭水之清、竹树之茂、岩石之怪、游鱼之乐,动静结合,无不惟妙惟肖,细致逼真。

然后笔锋一转,“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我们才恍然大悟:

描写静物而刻画环境的幽邃凄清是暗示自己的境遇、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是跟自己的抑郁失意相对照。

显然,此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借景抒情、以乐衬哀,情景交融,更多运用了“景随意迁”的笔法。

  宋代,出现了利用游记说理议论的游记新格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石钟山记》是这种新变化的突出体现。

  《游褒禅山记》顾名思义是游记体裁,但实际上却不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游山引出议论,现身说法,告诫人们无论探求高深学问还是创立宏伟大业,都必须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世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并且警示人们

  必须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成功,所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此外,它还提到因为古书不存,研究学问应该“深思而慎取之”?

?

所以有人将其称为“变体游记”,即使用“借景议理”的笔法。

《石钟山记》的重点也不在记游,而是通过探访石钟山,辨明山名之由来。

作者借题发挥,说明对任何事物做判断,都必须建立在“目见耳闻”、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不能先入为主——这样便将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看法上升到了普遍意义的高度。

就此全篇而言,所谓“移步换景”的痕迹就更弱了。

  欧阳修《醉翁亭记》也是优秀典型。

首句开门见山“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高度概括。

然后接着连续几个“者谁”和“也”交相应和,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依次点出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直至醉翁亭,最后引出醉翁,完全扭转了“游览”的顺序,更多地是作者人为以俯瞰的视角在为读者介绍,层层剥丝。

文章之后写醉翁亭中的所见和宴饮,末尾写醉归、醒来做记。

这篇游记可谓“托物起兴、触景生情、而以嗟叹出之”,抒情的笔墨远多于单纯写景。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是徐宏祖三十多年科学考察研究结果的记载,其中有个别篇目按照游踪顺序来介绍,但其他更多的是章法各异的写作形式。

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是一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撰写的游记:

它先概括介绍了泰山的山川形势,然后写登山的途径、登山沿途以及山顶的景色,之后描写日出,最后提及游历所见的古迹和泰山的特色,突出了泰山苍劲峻峭的风貌。

这篇游记基本是按照传统笔法介绍的。

不过,作者特别点明登山时间“是年丁未”很耐人寻味,那时正值大年前夕,为什么作者会一反常态冒着风雪严寒登泰山呢?

或许可以将其视作因清代文网严密而运用的含蓄隐晦的笔法。

  总之,由景入笔,移步换景,按照一定游览顺序和空间顺序来勾连游记是主要方面。

但在大框架之下,我们应该看到每篇游记的多样笔法:

或虚构寄志,或借景抒怀,或因游议理,或兼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

?

文思看山不喜平,优秀游记散文的个性独到之处不言而喻。

  篇三:

古代散文游记(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

  何郁(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

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

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

?

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

  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

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

  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

  说到游记诗词,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人们通常把那些“游览山川田园、人文古迹、边塞奇景、名地名胜等内容的诗词作品”(见朱耀廷主编巩滨编著的《中国古代游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9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归入游记诗词,即凡是有叙述游踪、有景物描写、有情感抒发的诗词都可以算作是游记诗词。

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游山西村》,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这些诗词都是游记诗词的名篇。

但什么是游记散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出现了很多争议,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著作里,有人认为是游记散文,有人认为不是。

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而不是散文,他说:

  幻设为文,晋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传》,刘伶之《酒德颂》,陶潜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皆是矣,然咸以寓言为本,文词为末,故其流可衍为王绩《醉乡记》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等,而无涉于传奇。

(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之所以不是散文,而是传记文,理由有二:

一是“幻设为文”,是虚构的,二是“以寓言为本”,有寓言性质,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理由是:

“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5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很显然,《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更不具有真实性。

据此,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

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

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

因其结构谨严、想象丰富、文笔优美、内蕴盈实、滋味醇厚,堪称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

”(见杨秋荣《:

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

比如巩滨先生。

巩先生说,《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

我同意这一说法。

我认为,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

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

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游与物游的超越意义,“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XX年12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

这一观点,我认为也很有道理。

  的确,写游记散文,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

亦真亦幻行不行?

写梦境行不行?

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

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

像唐代李翱的《南来录》算不算游记散文呢?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真实地记录自己从长安、洛阳入黄河,过汴河、淮河、长江、富春江、鄱阳湖、漳江、浈江,最后到达广州的全过程,历时半年,事无巨细,照单全收,真实是无可挑剔的,但在我看来,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即便是散文,也算不得是一篇好文章,或许对研究古代交通史的人更适用。

基于此,我认为,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这样的散文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纪实,或想象,都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与纪游有关,而是突出文学性。

  为了方便教学,我们依据上述两个基本原则,确定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

第一,中学语文教材已经选入的游记散文,我们尽量纳入研读范围;第二,文学性强的作品,不管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都尽量纳入;依据以上两条,我们又确定了第三条,不管是模山范水,还是描写风土人情,不管是勾勒佛国光影,还是状物抒怀,只要是与游踪、纪游有关的好作品,我们都尽量纳入。

因此,我们不选入那些确乎能体现游踪,但也仅仅能体现游踪迹象的、比较偏于史料性质的文章,比如唐朝李翱的《南来录》,这样的游记,只见游踪,不见描写,我想,学生是不喜欢的,也不适合作为语文阅读教材。

  二、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

  第一部分:

初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16篇。

  人教版:

共13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三峡》,《满井游记》,《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爱莲说》,《观潮》,《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苏教版:

有张岱的《于园》,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曾巩的《墨池记》等三篇,这三篇是苏教版独有的。

  第二部分:

高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计16篇。

  人教版:

共8篇,《兰亭集序》,《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过大孤山小孤山》,《项脊轩志》,《游沙湖》,《滕王阁序》。

  另外,将苏教版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沪教版苏轼的《石钟山记》,北京版刘基的《活水源记》,原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姚鼐的《登泰山记》,以及慧远的《游石门诗序》、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徐霞客的《游麻叶洞记》三篇,共计八篇作为补充篇目。

  两部分合起来共三十二篇。

  以两个阅读内容作为重点:

第一,以高中作品为主,第二,以游记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重。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因为对古代游记散文的认识不同,导致学者们归纳其特点也不尽相同。

巩滨先生认为游记散文有五个特点,分别是“片断性、抒情性、美感性、知识性、形式多样性”;王立群教授抓住山水游记的特性,界定游记散文应具有三个文体要素,即“游踪、景观、情感”;梅新林教授认为游记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文本,也是一种文化文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游记文学具有七种文化特征,即“哲学指向”、“政治指向”、“宗教指向”、“道德指向”、“科学指向”、“民俗指向”和“文化指向”,应该说梅先生的概括既有高度,也很精准。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主要表达方式肯定还是叙述和描写,否则,这议论就成了空谈;

  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大概有这样几个:

  第一类是“赋”。

“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讲究文辞,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后期的“赋”也有骈散结合的。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杜牧的《阿旁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代表。

  第二类是“书”。

“书”就是书信,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字数不多,像初中学过的吴

  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篇幅都很短小,《答谢中书书》全篇不足百字,但都是好文章。

  第三类是“序”。

“序”就是序言,它常常放在一本书或一组文章的前头,用以介绍出版或发表书本的目的、内容、特点、前后经过,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

因为功能所限,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

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游石门诗序》,尽管是一篇序言,但也是很不错的一篇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

“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也是质量较高的。

“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和文体特征,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

“记”因为彻底拜托了文体的束缚,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所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全文一共有六卷,也就是六篇,每篇约三百字,全文长达一千八百字。

表达可叙述,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内容可纪实,可想象,手法可铺排,可白描,可修辞,句式可散,可骈,可骈散结合,灵活自由,挥洒自如。

以“记”为题的散文名篇很多,虚构想象的有《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偏于写景状物的有《活水源记》《游麻叶洞记》,兼有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的有《醉翁亭记》,《五人墓碑记》,以叙述描写作为基础,但重在说理的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着重表现个人情怀的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

以“记”为题的散文,在唐代和明代更是出现了偏重于文学抒(: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怀的诗人游记和偏重于考查地形地貌的地理学家游记,前者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后者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前者是诗人,着重于抒怀,后者学者,着重是考察,但二人都对自然山水作了很细致很有特点的叙述和描写,这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四、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要探讨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基本发展脉络,第二,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第一,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

我认为,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

梅先生认为,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认识,游记文学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散文也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到了唐代,古文运动兴起,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这标志着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到了宋代,欧阳修承接唐代古文运动,再兴古文运动高潮,程灏、程颐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兴理学,所以这一时期山水游记表现为诗人游记和哲人游记并置的局面,许多游记打上了尚理的印迹,于是宋代成为中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