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6867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docx

《《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docx

《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

《行星地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三)

杨建瑛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的第三节。

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这一节开始,教材将眼光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其实,地球的运动非常复杂,除了自传和公转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形式。

教材主要从与人类的关系考虑,只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形式---自传和公转。

本节教材介绍了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这是地球运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

掌握了这些内容,就能懂得身边很多自然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并为下一步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涉及了以下几个标题: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

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介绍。

传统教材把自传、公转分开来讲,不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因为地球运动部分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最难的一部分,将自传和公转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可从方向、周期、速度、意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懂并掌握这部分知识。

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目的是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许多地理现象是地球自传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完全割裂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不科学的。

课标要求及课标解读: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

地球自传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

地球运动的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偏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或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5—1.17,运用对比地方法学习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

(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

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昼半球、夜半球、黄赤交角、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

3、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4、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5、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6、能够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

明确五带的划分界线和范围。

7、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二、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二课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第三课时: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及相关练习

第四课时:

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第五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更替和五带及相关练习

第六课时:

做练习复习本节内容

主要方法与策略:

地球运动学生感到难学,主要是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

学生站在地球上,由于观测角度不同,看到天体视运动与天体在宇宙中运动的差异很大。

所以化解难点的关键时尽量用地球仪演示、画立体图、电脑动画,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课时: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很难将这两种运动截然分开。

教学时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对自转和公转进行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

2、讲地球自转方向时,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空观察,得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旋转的结论。

一定要进行演示,否则学生是很难理解这种现象的。

演示之后可指导学生完成13页读图思考题。

3、“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理解概念难度较大,教材淡化了定义的表述。

教师讲解时只要强调两者的差异在于参考点的不同,并由此造成时间长短不同即可,不必展开叙述。

在教学中还应强调,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其时间单位是一个太阳日,虽然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但以太阳为参照物,方便人们工作和学习。

4、介绍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充分利用教材图1.16即可。

5、学习地球公转特点和规律,教师除运用教材图1.17和1.18外,最好能从网上收集“地球公转”的flash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的变化、近日点和远日点等知识点。

6、指导学生在课堂完成15页活动题1-2.

第二课时:

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对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最好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并明确昼夜更替的周期是24小时,即太阳日。

有条件的也可做下例演示

将一个装有灯泡的电灯座放在桌子的正中央代表太阳,里点灯大约1米远处的桌边放上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将房间弄暗,把灯打开,看地球仪表面有哪些部分被灯光照亮?

哪些部分没有被灯光照到

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一点的位置,大约5秒钟将地球仪转1圈,记下在什么时候这个点的位置是亮的,那就是该地的白天;什么时候这个点的位置是暗的,那就代表该地是黑夜。

2、指导学生阅读图1.19明确晨昏圈(线)、晨线、昏线的概念,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判读晨线和昏线。

教给学生在光照图中判断晨线和昏线的方法。

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

介绍晨昏线的画法。

3、注意讲清楚基本概念,如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区时与时区的区别。

学生对于时间的早晚理解不是很清晰,教师可以交给学生这样的方法去理解----在同一天中(24小时计时法),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时间数值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大,即时间较早。

4、介绍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运用教材图1.20.讲清时区的划分方法(注意0时区和东西12区的特殊性)及每个时区区时的确定,实际应用中个国家法定时的使用,特别是北京时间的含义及应用。

用图示法或公式法进行区时的计算。

课上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进行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部分出现“地转偏向力”的概念,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它与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有关,告诉学生“地转偏向力”是人们为便于研究和解释某些现象而假想的力。

教学中教师要强调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重点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讲清偏转规律。

为考试及做练习方便,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断偏转方向的方法。

第三课时: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及相关练习

适当补充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知识,结合例题介绍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复习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区时和地方时等概念;注意时差确定的方法,注意用“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的规律判断是用“加时差”还是“减时差”。

【例题】1、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8分开幕,此时我国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上(730E)的时间为,则我国最西端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美国费城与我国四川内江市属同一经线圈上的两个城市,已知内江的经度是1050E,则北京奥运会开幕时费城的地方时为。

2、上海市民在北京时间2002年4月15日晚上6时30分的电视新闻节目里收看到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129航班于当日上午10时40分左右在韩国釜山机场附近不慎坠毁的消息,美国旧金山(1230W)的华人华侨同时收看到这一新闻的时间应是月 日时 分。

练习题教师可根据学情设计或运用相关练习册的习题。

第四课时:

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自传和公转关系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空间概念的建立是一难点。

教师要利用图1.18或借助多媒体课件讲清什么是黄赤交角、角度是多少。

学生认真观察图,明确三个角度-----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地球的运动方向不变。

2、告诉学生黄赤交角的存在直接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又直接影响着四季的形成。

3、在学习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前。

先介绍太阳高度角、直射点的概念,指导学生读图1.18了解“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并要求记住。

4、对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教师可以利用图1.23设计如下问题:

在图abc中,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太阳直射点的最北(南)界在哪条纬线?

指导学生读图,让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归纳一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试着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曲线图。

5、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仍然借助于图1.23,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思考题1—3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明确这三幅图可以看成时间是一定的,即确定分析冬至日、夏至日、二分日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

之后再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果地点一定,那么该地一年内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经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最后归纳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第五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更替和五带及相关练习

1、可让学生利用上节课习得的读图方法,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讨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同一季节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同纬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2、教师可介绍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利用太阳在不同季节(夏至、冬至、春秋分日)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地区,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填写表格,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即可得出同一季节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同纬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3、教学中应注意:

在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要抓住当地所处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的关系,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与太阳直射维度的距离,离直射的纬度越近,此地正午太阳高度就越大,反之越小。

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计算,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4、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通过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如日出与升旗时间、物体影子的长度、楼房间距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5、学习四季更替时,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季节尤其是冬季和夏季的冷热差别,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总结出这种冷热差别主要是各地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获得太阳辐射不同造成的,而各地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又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又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真正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明季节的划分有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

6、学习五带的划分,让学生阅读教材图1.24,找出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理解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较少的规律。

第六课时:

做练习复习本节内容

1、本节内容既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亦是难点,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其进行复习小结是必要的。

2、教师可根据学情和相关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来做巩固练习。

经典试题推荐:

2000-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汇编:

地球运动

(2001年粤豫地理卷)4.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的地区,不会有D

A.热带沙漠气候分布B.寒流流过

C.冷锋活动D.从南极地区漂来的浮冰

8.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运动物质质点的水平运动方向C

A.在任何地方均发生偏转

B.在极地不发生偏转

C.在北半球自低纬向中纬运动时向东偏

D.在南半球自高纬向中纬运动时向东偏

11.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A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

(2001年上海综合文科卷)

二十、(本题20分)人从哪里来?

往哪里去?

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40.地球为什么会成为生命的摇篮?

试分

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

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且直

线相连。

地球磁场①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②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③c.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④d.削弱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40.①—d;②—a;③—c;④—b

(2001年上海地理卷)19.九大行星中,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比较,其特点是B

A质量较大B有固态的表壳

C平均密度较低D都有卫星,但数量较少

23.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自北向南移动的期间是AD

A尼罗河正值—年中水量剧增的时期

B南极大陆全部处于极夜的时期

C各地中海气候区正值少雨的时期

D北印度洋洋流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时期

(2001年上海综合理科卷)

十七.(本题21分)人从哪里来?

往哪里去?

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43.地球的年龄到底有多大?

科学家利用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通过对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中铀和铅含量的测定,推算出该岩石中含有的铀是岩石形成初期时的一半。

铀238的相对含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示。

由此推断,地球的年龄大致为    。

地球为什么会成为生命的摇篮?

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相连。

地球磁场①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②

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③

C.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④

d.削弱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43.大于45亿年(2分,答45亿年同样得2分)

②——a(1分);③--c(1分);④——b(1分)

(02春季文综卷)10.下列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B

39.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同时它是太阳系的中心。

地球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30分)

(1)下图表示地球公转轨道和太阳的位置。

2001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八)是浙江海宁观赏钱塘潮的最佳时期。

在力上画出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用圆圈表示地球,同时画出地轴)。

(10分)

39.(共30分)答案要点:

(1)答案如图

(02广东地理卷)35.(8分)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动,据此讨论下列问题。

(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

(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将如何变化?

35.

(1)此角度变大,黄赤交角变小,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变小(即春分日至秋分日之间变小;秋分日至春分日之间变大;春秋分日无变化)。

年昼夜长短变幅减小(即冬季昼长加长,夏季夜长加长)。

(2)太阳直射范围增大(此角度变小,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在北半球向北推,在南半球向南推)。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范围增大。

(02上海地理卷)4.7月9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和行将移动的方向是C

A在北半球,将向北移动B在南半球,将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将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将向南移动

(03江苏文综卷)浩瀚的宇宙,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人类在不懈的探索中,正逐步认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

回答1~2题:

1.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C

A黑子和光球B耀斑和色球C黑子和耀斑D光球和色球

2.目前地球的赤道平面与公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B

A10°B23°26’C30°34’D66°34’

(03上海春季文综卷)五.“月有阴睛圆缺”,月相变化引发了人类的种种情感和联想。

9.中秋佳节赏月,上海地区一轮明月升起的时间是C

A早晨B正午C傍晚D子夜

10.上海地区人们可观察到的月球升起和下落的状况是A

A全年东升西落

B农历上半月东升西落,下半月西升东落

C全年西升东落

D春分日至秋分日东升西落,秋分日至春分日西升东落

11.右图中部为地球,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月球在轨道的相应位置。

当地球上的人看到月食现象时,月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应在C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12.今天(2002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月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应位于图中的C

A甲与乙之间B甲与丁之间C乙与丙之间D丙与丁之间

(03上海地理卷)六)图上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

读图回答:

36.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A∠XOFB∠TOFC∠FOND∠TON

37.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带。

38.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

;。

39.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项选择)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40.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

(六)

36.C

37.北温带

38.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扩大;(太阳直射点至EF时)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之后,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缩小

39.ABD

40.北纬35度热带、寒带(或北寒带、南寒带)

(04江苏地理卷)读图6(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13—14:

13.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A

A.东经70ºB.东经90ºC.西经70ºD.西经:

110º

14.此日在C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15.下表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资料,据此比较北极和南极极夜持续天数。

C

时间

日地距离

角速度

线速度

1月初(近日点)

1.471亿km

61′/d

30.3km/s

7月初(远日点)

1.521亿km

57′/d

29.3km/s

A.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多于南极B.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相等

C.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少于南极D.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相比时多时少

(04上海地理卷)

(六)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

(7分)

4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

42.此时,900E的区时是月日时,北京时间是时。

43.此时,赤道下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A.450W,1350WB.1350E,450WC.600E,1200WD.00,180

4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A.900W向东至1800B.00向东至1800

C.900W向东至900ED.00向东至900E

45.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多项选择)

A.黄赤交角略微变小B.东京白昼时间比悉尼长

C.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D.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

A.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B.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41.23026‘(或南回归线)66034’N~900N(或北极圈及以北地区)

42.12221214

43.D

44.A

45.DE

(05广东地理卷)4.某天文兴趣小组在M地用量角器测得北极星的高度(如图1所示)。

次日,当太阳位于M地的正南方时,收音机里传出“现在是北京时间14点整”。

那么,M地的地理坐标是A

A.30°N,90°E

B.60°N,150°E

C.36°34′N,90°E

D.53°26′N,150°E

21.如果地球的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北京与纽约的昼夜长短一样B.广东地区的四季更加分明

C.大气环境将改变,两极变暖D.北半球中纬度7月份气温将变低

22.关于地方时,正确的说法是BC

A.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

B.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

C.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

D.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

35.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共8分)

实验用材:

有轴的球状物,地球仪,撑开的雨伞,墨水和清水等

实验步骤:

1。

将球状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物上滴适量的墨水滴

2.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

3.观察并描述墨滴流痕的偏转方向,

4.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2、3步骤,但偏转方向与2步骤相反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左偏

(05北京文综卷)4.珠穆朗玛峰峰顶比同纬度海平面(A)

A.白昼略长B.黑夜略长C.自转线速度略小D.自转角速度略大

(05江苏地理卷)6.当我国南极中山站处于极昼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我国各地河流封冻影响通航B.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

C.非洲热带草原上动物成群北迁D.澳大利亚小麦收割基本结束

(05上海地理卷)14.北半球各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C

A.南极圈白昼时间逐日变长   B.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

C.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D.太阳趋向点始终由北向南移动

(06广东大综)5、某时刻,在图5北回归线标志塔测得年内最大太阳高度。

3小时以后,北半球某地应用竿影法也测得年内正午最大太阳高度,此时,竹竿影长等竿长,则此地的位置是A

A.53°26′N,71°40′E

B.83°N,26′E

C.6°34′N,161°40′E

D.36°34′N,71°40′E

38、(2分)地球成为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其有利条件是。

39、(3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

除病毒以外,生物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

遗传物质是。

38、适宜的温度(或合适的日地距离),液态水,可供呼吸的大气(2分)

评分说明:

答对2个要点给1分,全对给2分。

如果答温度、水、大气只给1分。

39、自然保护区(1分)细胞(1分)核酸(1分)

(06广东地理卷)16.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共航行2.27万海里(1海里=1.852千米,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收集陨石5千多块。

这次考察的行程相当于绕30度纬线多少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