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豪的世界当代史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6827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家豪的世界当代史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家豪的世界当代史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家豪的世界当代史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家豪的世界当代史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家豪的世界当代史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家豪的世界当代史提纲.docx

《大家豪的世界当代史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家豪的世界当代史提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家豪的世界当代史提纲.docx

大家豪的世界当代史提纲

2011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

1947年6月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出。

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对外援助法》,主要内容:

美国拨款100余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

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7个西欧国家先后接受了这一计划,对促进战后西欧的复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联合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1945年10月24日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的成立,其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为主要宗旨。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93个成员国,为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合作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旧金山和约

1951年由美国操纵的旧金山会议所通过的对日和约。

1951年9月,在旧金山召开了由52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媾和会议。

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规定:

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威岛、西沙群岛、千岛群岛、南库页岛的权利,但和约中只字不提这些岛屿的归属。

和约还规定:

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协定,驻军日本;日本统一把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交美国托管。

北约

1949年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1949年4月,美国同英法荷等国在华盛顿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

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当缔约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

包括武力之使用。

”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开始生效。

根据该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组织是美国所组织的最大的一个军事同盟,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华约

1955年为对抗北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1955年5月,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在华沙签订《华沙条约》,有效期二十年。

条约宣称,缔约国将致力于“美国国际和平和安全”,并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规定设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等组织。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991年解散。

赫鲁晓夫

苏共中央前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前主席。

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职。

赫鲁晓夫任职期间,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改革,外交上提出了三和路线。

赫鲁晓夫在反对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方面有所贡献;但同时也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被周恩来斥责为“大国沙文主义的典型”。

1964年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

1971年病逝。

著有《赫鲁晓夫回忆录》。

朝鲜战争

1950-1953年由朝鲜内争引起的中朝两国军队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6月27日,美国总统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同时派军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无视我国政府的一再警告,轰炸我国安东等地,把战火引向我国边境。

随后,中共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并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带领志愿军到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

1953年7月27日,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会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并在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中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部分核禁试条约》

美、英、苏在莫斯科签订的关于禁止核试验的条约。

在解决古巴导弹危机的过程中,美、苏双方感到维护核垄断地位的重要性。

1963年8月5日,美、苏、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部分核禁试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国保证在大气层、外层空间或水下“禁止,防止并且不进行任何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还保证“不引起,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加”上述核武器试验爆炸或其他核试验。

该条约的签订对美苏的核军备竞赛有制约作用,有利于防止核扩散,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但该条约也是美苏试图垄断核武器的产物。

新东方政策

1969年西德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推行的一条旨在与苏联、东欧缓和的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是:

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宣布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争取达成与东方的谅解:

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俄、东欧的关系;承认东德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德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以和平方式谋求德国的统一。

不结盟运动

1963年9月成立的国际组织。

20世纪52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

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提出参加国家会议的国家条件是:

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

同年9月。

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

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于1966~1976年错误领导和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

它在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和对我国阶级形势和政治状况完全错误估计的情况下,由领导者错误发动,并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造成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十年内乱。

至1976年10月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宣告结束,并为全国人民所彻底否定。

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

又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联盟宣布对以色列进行“圣战”,派由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等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越过以色列边界,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阿拉伯联军在巴勒斯坦从南到北的各条战线上迅速推进,以色列被迫退到沿海一带。

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以色列的到美国的支持,迅速扭转了战局,不但击退了阿拉伯人的进攻,还向前推进。

占领了更多的领土。

1949年阿拉伯联军各国先后与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的苏美之间的冲突。

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

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

最终,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苏联在危机期间深受屈辱,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两个超级大国新的激烈斗争。

蒙巴顿方案

1947英国政府制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

《蒙巴顿方案》规定:

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两国均获自治领地位,各土邦可自己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

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收。

1947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独立法》。

8月印巴分别成立自治领,正式实行分治。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不过《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也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埋下伏笔。

意大利“六党协议”

意大利主要政治党派之间达成的协议,实现了各党派间历史性的和解。

1977年6月,共产党、天民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共和党、自由党之间达成了一个广泛的政府纲领。

协议规定了政府克服经济危机的各项改革措施,同时规定,意共不参加政府,但保证对天民党政府不投不信任票,而天民党则保证按协议施政。

该协议使意大利的政治局势稳定了下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初创立的以自治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63):

工人自治阶段。

1950年6月,颁布了《工人自治法》。

这一法令标志着自治制度的建立,也被认为是由国家所有制开始转变为所谓的社会所有制。

第二阶段(1963-1970):

社会自治时期。

1963年4月通过第三部宪法,决定所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实行自治原则(党和军队除外),即由工人自治扩展到社会自治。

第三阶段(1971年开始):

联合劳动自治时期。

这时期经济方面实行联合劳动原则,政治上则实行“国家集体元首制”和“议会代表团制”。

团结工会

波兰的独立工会组织。

1980年9月成立于格但斯克。

领导人瓦文萨。

是波兰大罢工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1981年拥有会员800万人,占波兰全部工人的75%。

曾多次组织罢工和抗议活动。

内部的动荡与来自苏联的压力迫使政府在1982年停止该工会的活动。

然而,工会继续进行地下活动并在1989年大选中获胜,随后以波兰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为主要顾问的马佐维耶茨基新政府成立。

大跃进运动

1958-1960年全国范围内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在全国展开,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达到高潮。

“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

从1960年冬开始,这场脱离实际的运动逐渐停止。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主要内容是: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

中共十一大三中全会是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石油输出国组织

亚、非、拉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而建立的国际组织。

简称欧佩克。

1960年9月,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

会议决定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最高权力机构为欧佩克大会,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

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非、拉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执政期间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和调整。

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由于其指导思想的错误,改革逐步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共产党的垮台和苏联解体。

“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后实行的经济政策。

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

面对英国经济地位江河日下的局面,撒切尔夫人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依据货币主义理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史称“撒切尔主义”。

其主要内容有:

奉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等。

而控制货币供应量,是“撒切尔主义”的核心。

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控制通货膨胀,重振了英国经济。

二、简答题:

1、简述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所谓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会议有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这些会议达成了以下协议,亦即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理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与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在世界范围内提倡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就意味着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的终结,国际关系开始向美苏两极格局转化。

 

2、简述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战后,美国为了恢复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凭借其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绝对优势,试图从金融、投资、贸易三个方面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建立了国际货币组织、世界复兴开发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后来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世界银行

1945年12月成立的世界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的职能在于通过向成员国提供中、长期性融资以解决成员国发展经济的长期建设资金的需求,协助后者的复兴与开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年12月成立的世界金融机构。

总部设在华盛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向遇有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期临时性国际融资,稳定成员国货币的汇率,建立有序的多边支付体系。

1947年,这两个机构都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关税贸易总协定

1947年10月,包括倡议国美国在内的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及123件双边关税减让的最后议定书。

于1948年1月1日生效,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组织正式成立。

宗旨是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二战后,这三大组织共同构成了调节世界经济、金融、贸易的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3、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的原因。

(1)物质基础雄厚,经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2)科技人才众多。

战后初期,美国已拥有明显的科技人才优势。

由于法西斯主义横行,大批人才被迫逃往美国,促进了美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美国也利用高新等条件吸引众多国内外学者,使得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3)创新精神浓烈。

(4)地理环境优越。

美国通过领土扩张,形成了20世纪美国现代化所具备的优越地理条件。

仅就其大陆面积而言.已连成一片,东起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连墨西哥。

世界大国象20世纪的美国那样拥有如此有利的地理条件是罕见的。

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大陆避免了可能遭致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而成为安全的大陆,相对和平的大陆。

(5)市场容量巨大。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和它在国际市场平均的容量中的比重,都居于世界首位,拥有极大的优势。

美国巨大的市场容量,为科技发明与成果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是刺激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国首先兴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4、简述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世界被压迫民族挣脱殖民主义枷锁开辟了道路,作好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大战增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解放力量的成长;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英、法、比、荷等老殖民主义者损失惨重,无力阻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于是着手调整他们的殖民政策。

(2)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战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相反,一个更具全球性的、由各主权国家构成的世界市场更有利于资本效益的提高,从而也更有利于占据中心或主导地位的国家谋取超额利润。

(3)战后初期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获得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国际支持。

战后初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斗争看作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为建立国际反帝统一战线,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曾给予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同时,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本身就属于民族解放的范畴。

(4)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战后,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宣言,谴责殖民主义政策,使民族自决原则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5、简述二战后实践“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共同特点。

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中,第三世界国家除一部分走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有相当数量的国家也曾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宣布是某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表示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分道扬镳,从而形成了“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

实践“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共同特点:

在政治上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否定阶级斗争,拒绝无产阶级专政;②主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调和;③强调民族传统和宗教特点;④突出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经济上也有四个共同点:

①建立国有经济体系;②土地改革;③实行年度计划或五年计划,国家干预经济;④改良分配制度,努力建设福利国家

 

三、论述题:

1、论述战后初期日本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国以盟国名义单独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

占领当局从控制日本很根除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出发,根据《波茨坦公告》确定的基本原则,指令并督促日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

1、政治改革:

(1)非军事化改革

①解散军队。

②废除原有军事法律,如《兵役法》《国防保安法》《军机保护法》《国家总动员法》等。

③惩治战犯。

前首相东条英机、前外相广田弘毅等7人被判处绞刑。

④取缔法西斯组织与宣传。

(2)五大改革

1945年10月11日命令日本政府执行民主化5大改革,这是围绕人权进行的:

妇女有选举权;劳动者有成立工会的权利;学校教育自由化;废除专制制度;经济制度民主化。

后来继续发布了有关民主化的命令:

废除军国主义教育;国家与神道分离等。

(3)制定新宪法:

《日本国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废除,制定新的新宪法。

新宪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日本已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

体现在几个主要改革中:

第一,取消天皇内阁制,天皇只是日本国的一个象征,不再具有政治权力。

第二,放弃战争,实现非军事化。

第三,一系列民主和人权方面的公民权利。

这部宪法虽然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但是它的内容却是积极进步的。

它反映了战后日本改革的基本成就,反映了反封建、反垄断、反军国主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

它的贯彻实施,对于以后的日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经济改革

(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

日本财阀是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的产物,以血缘和家族的主从关系为轴心,是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封建色彩极浓的垄断资本集团,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主要经济基础。

1945年10月开始实施解散财阀的改革,1945年11月冻结了三井、三菱等日本15家最大财阀的财产。

1946年,又成立了“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强令这些财阀拍卖股份,形成共同持股的经营体制。

这项改革打破了财阀家族垄断的半封建经济格局,为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也为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2)土地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后确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天皇制的阶级基础之一,也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滋生土壤。

由政府将194万公顷地主的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给420万户农民。

意义:

日本土地改革具有扫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意义,是一次不流血的资产阶级的和平土地革命。

土地改革对日本军事封建资本主义的基础,即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完成了自明治维新以来尚未完成的资产阶级土地改革。

同时,土地改革为战后日本经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后初期日本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是一次从思想意识到政治、经济诸制度方面较为彻底的变革。

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任务,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2、论述战后欧洲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广义上是各国为实现和平、消除战争和发展经济而提出的欧洲联合、欧洲统一的思想及其进行的实践运动。

狭义上讲是二战后,欧洲由于经济重建的需要和冷战爆发的原因,西欧部分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从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到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和欧盟的历史进程。

经济上的联合,带动着欧洲的社会与政治有条件地走向联合,提高国际影响力,并逐步摆脱美国的束缚。

(一)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以及条件

1、源远流长的统一思想、共同的历史渊源以及相似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构成了欧洲联合的社会和思想的基础;

2、经济因素是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坚实地发展的最为根本的动力。

战后,西欧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在迅速恢复经济的同时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生产、贸易、金融、投资的日益国际化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打下了基础,而欧洲各国在长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中形成的传统经济联系,以及各国地理位置相比邻,市场制度的相统一,经济结构相类似,生活水平相接近都使一体化具有巨大的潜能。

3、战后新的国际政治形势迫使西欧不得不走向联合。

战后的欧洲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处于美苏两极之间,依靠着美国的结盟和援助维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可以担当起复兴的重任,因而需要通过联合来加强自己的地位,保护自己的利益,逐步成为美国的附庸。

(二)欧共体的成立

A、舒曼计划的提出,成为统一欧洲的第一实际步骤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带有历史性的声明,即所谓“舒曼计划”。

宣布计划倾力“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据此,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舒曼计划促进了法德和解,由此计划而产生的煤钢共同体结束了战后欧洲统一运动的舆论准备阶段,成为统一欧洲的第一实际步骤,从此欧洲统一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B、《罗马条约》的签订,欧洲统一的进一步发展

1957年3月25日,法德等六国首脑聚会意大利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

该条约共6部分248条及11个协定和3个专约,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宗旨、主要任务以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还为欧洲经济共同体设置了一套拥有相当独立性的立法、行政和监督仲裁权的共同机构:

部长理事会、执行理事会、议会以及法院。

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C、《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使欧洲成为一个组织机构完备的一体化组织,迎来历史上第一次扩大。

1965年4月18日,法、德、意等六国在《罗马条约》的基础上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所属机构加以合并,通称“欧洲共同体”。

1967年7月1日,该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从此成为组织机构完备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58—1972年,欧共体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美国,日益显示的优势使之越来越具吸引力,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三国加入。

从此统领了欧洲联合的主流,并迎来了它历史上的第一次扩大。

(三)欧共体的扩大

欧共体成立以后,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展,开始谋求政治一体化。

1973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了共同体9国首脑会议,会议发表了“欧洲一体性报告”提出了“西欧国家要用一个声音说话”这次会议被视为欧共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哥本哈根报告是欧洲共同体就国际事务采取独立的共同立场的第一个文件,这次会议被视为欧洲共同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81年1月1日起,希腊成为第十个成员国。

1986年1月,欧洲共同体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入,发展为12个成员国。

1995年瑞典、芬兰和奥地利又加入欧盟,欧盟完成了历史上的第四步扩大。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

至2004年,欧盟不断壮大形成了一个横跨东西欧25过得新欧盟。

(四)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1)政治方面,以共同体为主体的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在世界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