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678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docx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docx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标点悬挂

编者按:

「孔雀计划:

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

精妙的中文排版并不仅仅是「标点悬挂」那样的小技巧,而是一个有设计逻辑的系统。

在本篇里,笔者以对比的方式,尝试深度挖掘中文字体排印的本质。

本文原文含大量超链接与注释,为获得最好的浏览效果,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前往TypeisBeautiful主站阅读。

—古登堡《四十二行圣经》。

其中可以看到大量类似「标点悬挂」的处理。

◎EricQ.LIU

在上篇文章《「中西之别」重考》的导语里,笔者曾插了一句「中文排版不仅仅是『标点悬挂』那样的小技巧」而没有具体展开。

其实,正如导语所述,中文排版需要的是一个有设计逻辑的系统,而标点悬挂仅仅是其中的一项,顶多只能算是优秀中文排版里的一个「充分非必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电子阅读的发展,中文排版再次引起众人的关注,其中也包括一些非设计行业的工程师和爱好者。

而一些新近诞生的电子阅读器在宣传自己排版功能的同时,也助长了中文排版中的一大迷思——「标点悬挂」。

甚至有一些简陋的电子书排版引擎,仅实现了这一项功能,就被誉为「排版设计最好的电子书」。

我熟悉的一位设计师曾经说过,标点悬挂「可以说是讨好外行人的神器」,因为它功能突出、简单易懂。

这种的片面的审美情趣,甚至蔓延到了一些专业的平面设计师和书籍设计师群体里。

如今谈排版,似乎一说「我们都做了标点悬挂呢」就成了精致排版的代名词,似乎所有排版问题一悬挂都不见了。

—这段文字的确采用了标点悬挂,可是效果真的就好吗?

(为了凸显效果,排版原稿做了文字调整)在本文里,笔者尝试分析一下「标点悬挂」在现代排版中的缘起和现状,看看这到底是什么功能,在排版里它能否成为「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一剂灵丹妙药。

挂还是不挂,这是一个问题舶来之品首先,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的「标点悬挂」是一个舶来品。

正如本篇题图,在近代金属活字印刷术诞生伊始的古登堡《四十二行圣经》里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类似「标点悬挂」的痕迹。

当时古登堡印制圣经的一大原则,是最大程度地复原手抄本的样式,因此金属活字在诞生伊始就使用了大量现代排版看起来都极其复杂的技巧,其中包括使用数十种复杂的各类合字,也包括对标点的各种处理。

—西文排版中的「视觉边距对齐」处理。

请特别注意与普通「标点悬挂」的不同点。

其实大家仔细观察上图这些微调过的西文文本就不难发现,里面的一些特殊调整与我们常说的「标点悬挂」范畴并不一样。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调整的位置,不仅会针对右侧的行尾,也会针对左侧的行头。

比如,如果蝌蚪引号(“)出现在行头,也会将其左移悬挂出去;调整的对象,不仅限于包括连字符(-)、连接号(–)等标点符号,而且还包括像W、T这些在造型上具有向内凹陷的字母;调整的量,并不一定都是完整的一个字符宽度,而是根据不同的字符形状分别进行微调,比如在悬挂连接号(–)时,往往只悬挂出整体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

因此西文的调整应该是「视觉边距对齐」,而「标点悬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来说,AdobeInDesign里将此功能称作「视觉边距对齐」其实是非常恰当的。

要在西文里进行「视觉边距对齐」,一大前提就是首先要对文本块本身进行对齐操作。

比如在西文里,有相当多的文本实际上会设置成「左齐、右不齐」,这时就只能考虑「行头悬挂」——右侧行尾本来就不齐,就不存在需要「视觉对齐」这一说了。

当文本块是「右齐、左不齐」时就只能考虑「行尾悬挂」,有且仅有在「两端对齐」时才会需要考虑「行头、行尾悬挂」。

西文里能进行「视觉边距对齐」,是因为文字本身的特性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与中文里的方块汉字相比,西文里包括标点、字母在内的各种字符形状各异,且为「比例宽度」,因此会出现更为零碎的「余白」和「空隙」。

之所以说「零碎」,是因为相对于汉字的大方块,西文这些「余白」「空隙」面积可能会比一个字母还小,高度甚至并不占整个字高,比如蝌蚪引号下方的余白、比如大写字母W、T下部的余白。

显然这些调整工作会很繁琐,因此在设计师的实际操作里,只有当这些「零碎」的空隙大到影响视觉时,才会进行调整,比如在大标题或者短篇引用;反之,在长篇正文文章里,本来这些空隙就不太显著,而操作又很繁琐,设计师往往会选择不调整。

「过犹不及」是我们在正文排版实践中需要牢记的一点。

正如JeopPohlen在其著作《字泉》(LetterFountain)里就指出:

整齐边距从易认性的角度来说并非重要,因此视觉边距对齐通常不会应用到长篇正文文章。

在空隙和字体量度的手动调整方面,「不做」比「做过头」要好。

日本西文排版第一人、嘉瑞工房高冈先生在其著作《西文排版》里就有如下记述:

海报、产品包装这些本来就只有几行字的排版,向内凹陷会显得特别醒目,一定要加以调整。

在书籍印刷方面,要对几百页全部逐一调整工作量太大,因此在以往,精心讲究进行调整的情况实属罕见。

但现在,是否需要标点悬挂已经可以在软件里选择。

如今只要用鼠标点击打开一个选项,排版软件的算法就可以帮我们对长篇正文进行「视觉边距对齐」。

但我们知道,所有设计决策没有绝对好与坏。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出自国外某著名出版社的排版实例。

—在正文进行「视觉边距对齐」处理的出版物一例。

(AntonioFoscari,AndreaPalladio–UnbuiltVenice,LarsMüllerPublishers,2010)此例排版虽然使用了「视觉边距对齐」,但在基本的「连字处理和两端对齐」(HyphenationandJustification,常简称为H&J处理)中却采取了「偏零碎」的设置,有两个字母就可以进行连字符处理断行,导致全书在行尾的连字符数量偏多。

原本「视觉边距对齐」目的是为了让右边距看起来更齐,但是行尾过多悬挂的连字符加上几个并没有悬挂的后括号连续出现在行尾,使得图中高亮部分下方的右边距看起来反而更不齐。

这也同样说明,排版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设计逻辑,并不应该指望用单一选项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洋为中用?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把「标点悬挂」当做精致排版必要条件,认为是字体排印工匠精神的表现,然而实际上这个方法在传统中文排版里并不存在。

在近代金属活字排版引入之前,中国漫长的印刷史里流行的都是传统雕版印刷。

与西文重视「看起来」的视觉对齐不同,在中国传统雕版印刷的书籍中,版心都有一个物理实体的「版框」将内容全部框起来,正常情况下,正文内容无法突破版框的限制。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文出版物的版心都是绝对整齐的。

我们必须承认,即便是在电脑桌面排版流行的今日,中文排版对一个整齐的「版框」意识依旧非常强烈,在排版时会尽量将包括标点在内的一切内容全部放入版心,从主动需求的角度来说,采用「标点悬挂」突破版心的做法在中国出版的正式出版物里并不多见。

—清乾隆时期《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的「套格图」。

如果仅有方块汉字,依次排列之后效果自然是齐的,真正打破版面平衡的是「标点符号」。

在雕版印刷时期,中文里标点符号用法还不成熟,顶多有行间的旧式「句读」,而不存在行内标点。

后来随着近代中国新式「行内标点」方式的引进,同时也附带引进了「避头尾」规则。

从目前的实作来看,中文「标点悬挂」只是隶属于「标点符号避头尾」处理中的一种方式而已。

关于避头尾处理,内容比较复杂,笔者将另文讲述。

即便是在中文那些不常见的「标点悬挂」处理里,我们也能看出与西文「视觉边距对齐」有着很大不同。

首先,从位置上考虑,中文传统的段落偏好「两端对齐」,西文的视觉对齐会同时调整行头和行尾,而中文里绝大多数的处理只会让标点在行尾进行悬挂而极少从行头推出。

而且处于种种原因,目前处理的对象目前只能针对「避头标点」里的逗号(,)和句号(。

)。

另外,中西文的「可调整量」差异极大。

正如笔者在《「中西之别」重考》一文里所指出的,中西文最大差异在于中文并不像西文那样「按词分写」,不存在西文「词距」那样的空隙。

在现代中文排版里考虑的「空隙」、同时对现代中文易读性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元素,是标点符号。

而现代中文里,标点符号所提供的空隙基本上就已经达到了「半角」宽度(即半个字宽,或称「半身」、「二分」)甚至更多,远远超过西文里一些字母的整体宽度。

西文字母本身不等宽,排成文章后可供调整的空隙更为细致、零碎,甚至需要考虑字母的内部形状;而方块汉字都是全角宽度,原则上汉字字框内部是不容侵犯的。

因此中文本身就不具备像西文「视觉边距对齐」那样零碎空隙的条件,调整改动的空隙相对较大。

反过来,在看待「空隙」方面,其实中文比西文的「容忍度」要大得多,毕竟中文里本来就有大量体积硕大的标点符号,同样宽度的空隙在西文里可能必须调整,但在中文里却是可以容忍的。

对于中文排版,一个正确的排版逻辑应该先考虑行内各种标点符号的间隙挤压,而不是单纯行尾一味挂起了事。

标点挤压可以说是当代中文排版的核心问题,笔者将另文讲述。

为方便对比,笔者尝试将本节讨论的西文「视觉边距对齐」和中文「标点悬挂」对比列表如下:

如果我们生硬地将西文「视觉边距对齐」套用到中文里,会变成什么样呢?

按照AdobeInDesign软件的算法,针对一个中文文本强制执行「视觉边距对齐」后的效果如下图。

软件首先会忽略汉字字框,像西文那样去具体考察每个汉字字形的凹凸形状(即实际的「字面」),再套用西文的算法在左右边距同时进行视觉对齐。

请大家特别注意前几行行头「卜」「中」等处,这样的效果对于习惯了一般书籍正文排版的读者来说,是相当奇妙怪异的。

—将西文排版中的「视觉边距对齐」处理生硬地套用在中文排版上的效果。

不仅行头行尾都有标点悬挂,连汉字字面形状也被纳入调整对象。

东瀛之鉴我们在讨论中文排版时,常常会借鉴东亚邻邦日本的做法。

而提到日文排版,就必会提及堪称严谨缜密的日本工业标准JIS4051:

2004《日本语文书的排版方法》。

但是出乎意外的是,这部标准正文里居然没有关于标点悬挂的规定。

原来,这个问题在JIS委员会上曾经有过热烈的讨论。

标准的正文后附带「解说」中「4.本次第三次修订审议中特别问题的几点事项」里记述了相关讨论。

以下为笔者试译:

在审议过程中,针对是否要追加标点悬挂处理的规定成为专家讨论的一个问题,而且《公开意见稿》也确实收到了「希望明确标点悬挂处理的定位」的相关意见。

但是出于下述意见,我们决定在本次修订扩充版中不予提出:

在第二版修订的解说里已经提及「在《讨论资料案》虽然写有『可以不必悬挂』,但是悬挂处理属于「行调整」的一种,可以当做是在许可范围之内的,而最好从规范正文的叙述里删除」,作为处理系的一种选项可以进行悬挂处理,属于行的调整方法之一,算在许可范围之内。

西文排版里原则上并不采用标点悬挂,因此在日西混排时恐怕会不太协调。

悬挂可能是活字排版里为了减轻调整工作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日本JIS专家认为「悬挂」虽然是可以容忍的,但很可能是为了减轻调整工作而采用的一种「偷懒」而不值得提倡。

估计这样意见会让那些号称「标点悬挂是精妙排版」的人大跌眼镜吧。

这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了前面笔者陈述的观点,即日文与中文一样采用「方块字」「密排」的排版原则,在传统上并不存在「标点悬挂」这一说;如果要进行避头尾调整,应该是先从行内标点等处调整,而不是一味悬挂起来。

其实,JIS专家组的意见也在日本印刷排版业界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也有不少人批评JIS专家组回避「标点悬挂」这一业已成为大众广泛接受的客观事实,有「不作为」的嫌疑。

后来万维网联盟(W3C)以JIS4051为基础而制定的《日文排版需求》则更出于实务考虑,在该文档2.5.1「超出版心的例子」中c部分里,在陈述了JIS未作规定的事实之后,进行了如下的补充说明:

在进行所谓「标点悬挂」处理时,仅限于避头处理所需要的句号类和逗号类标点,配置在紧靠行尾的版心外侧。

注1):

「标点悬挂」是减轻「通过字距对行内调整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

注2):

采用「标点悬挂」的书籍很多。

—《日文排版需求》中的「标点悬挂」示例图3.127,针对此图的注释里补充说:

「比如像第一行行尾以及第五行行尾那样可以(把标点)放在行尾第18个字的位置上时,直接放置即可。

电脑排版中,有时会把这样的句读也像第三行那样悬挂起来,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不必要的。

」这段阐述其实可以看作对某些环境中标点悬挂「强制」处理的直接反馈。

事实上,从照排时代开始,日文的正文排版已经广泛地开始使用标点悬挂,但是严格限定于句号和逗号。

这样需求也直接导致了AdobeInDesign等排版软件的默认设置和算法。

真正理性的「悬挂」逻辑看完了西文日文,我们现在应该回过头来认真思考一下中文环境里的标点悬挂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如何建立起这个设计逻辑。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的第一点是,中文并不具备西文「视觉边距对齐」的条件,中文不应该用西式的「视觉边距对齐」,而应该采用中文自己的「标点悬挂」思路。

第二,东亚排版的「标点悬挂」实际是为「避头尾」增加了一种新方式。

其实「避头尾」的基本思路很简单。

当一行已经排满,遇到一个需要「避头」的标点时,排版师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通过挤压,腾出空间把标点排在行尾(即所谓「先推入」);要么通过拉开字距,把最后一个字和标点一起推到下一行行头(即所谓「先推出」),仅此而已。

在铅字时代,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后者。

把行尾最后一个汉字推出到下一行,导致本行多空出了一个全角字宽,而排版工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在本行行尾选四个地方分别插入「四分空」。

实际上,在铅字时代,无论是中文或者日文,行尾加四处「四分空」是业界非常普遍的做法。

—活字时代避头标点示例,请注意红色箭头所指行尾处为避头点而增加的空隙。

(吴钊、刘东升编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显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粗暴,效果也不好,毕竟行尾突然被拉大的字距显得比较突兀。

因此,一些更为细致的调整方法应该通过标点挤压原则进行。

在铅字排版没落之后,照排和桌面排版有了计算机程序的算法。

比如,在推出一个字之后,排版软件就不会生硬地「手动加四处四分」,而是根据算法把一个字宽均摊到一行里,得到更为平均的视觉效果,尽管这同时也破坏了「密排」原则、牺牲了字距。

在铅字时代如果允许「标点悬挂」,的确可以省去一些「行内调整」的功夫,直接挂起之后还能保持行内规整的字距。

但在后期拼版时,却需要在整个版面的行尾处的页边距(横排的切口、竖排的地脚)加上空白铅条去固定住悬挂的标点。

行内省事了,但拼版却麻烦了,并没能偷得多大的懒,因此有人对JIS专家的「偷懒论」颇有微词。

第三,比「悬挂」更为重要的是「行尾标点」的处理逻辑。

众多「标点悬挂」的支持者认为,悬挂之后可以让行尾看起来更整齐。

但非常遗憾的是,现实往往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一个段落的行尾本来很有可能就是不齐的。

前文已经提及,中文标点体积非常硕大,还有全角半角之分(印刷里的全角标点,本质上是半角宽度的标点加上半角空隙)。

因此在排版时,针对行尾本来就存在「容忍全角标点」的「宽松风格」和「强制行尾半角」的「严格风格」。

如果这两种风格再搭配「是否悬挂」,就出现了四种风格。

请仔细分析下图中这四种情况中行尾的波动幅度。

—从是否悬挂考虑的四种行尾格式宽松风格+禁止悬挂:

由于宽松风格「容忍全角标点」,行尾标点可能是半角也可能是全角。

行尾遇到全角标点,实质上就是在行尾留下了半个字宽的空(如图中(I)的第二行)。

在这种风格里,行尾波动幅度控制半个字宽范围之内。

严格风格+禁止悬挂:

由于严格风格强制行尾半角,因此即便不悬挂,行尾从传统中文排版的角度来看已经是整齐的。

当然,这里暂时不考虑行内字距的问题。

宽松风格+可以悬挂:

如果对已经是「宽松风格」允许行尾全角标点,又加上「可以悬挂」,导致行尾可能会在一个半字宽范围内大幅度摆动。

这样的结果与悬挂本身「让行尾更齐」的目的相矛盾,在多数场合下这样的效果并非最佳,很多地方也许挂还不如不挂。

严格风格+可以悬挂:

图II采用了足够精密的「严格风格」时行尾已经没有波动,在这基础上容许悬挂,会把原本行尾波动幅度从〇增加到半个字宽范围。

可见,如果要从「齐不齐」进行「是否悬挂」这一判断,是必须要建立在认真考虑「行尾标点如何处理」之上的,否则根本无所谓「齐不齐」。

用一个号称能对齐的方法,却做出更不齐的版面,这就是一种没有逻辑的设计——使用错误的方法得到了更糟的效果。

其实,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标点悬挂的决策判断,不仅会影响标点挤压,而且还会影响到行内字距的疏密。

正如拙文《从「行长为字号的整数倍」说起》里强调的,现代排版软件的「两端对齐」功能会对字距进行拉伸处理。

在使用「标点悬挂」在直接处理标点的同时,有时可以间接地减少行内字距的调整量。

在一些情况下,允许标点悬挂可以避免排版时出现任意疏排、不均匀字距,进而可以保持中式网格的稿纸模式而不增加零碎空隙,让整个版面更整齐、均匀,进而提高易读性。

虽然在行内调整时优先「动标点」还是「动字距」是更为基本的一个设计风格的决策问题,但笔者从中文排版的铅印排版传统来看,为了保持中文网格的稿纸模式,更多情况应该是先「动标点」。

—标点悬挂也分各种情况。

图中两种排版都保持了「密排」,但左侧是传统的「严格风格+禁止悬挂」,行尾标点半角,从中式网格来看第二行后半句错开了半角位置;而右侧则是允许悬挂,此时不仅文本块右边缘视觉对齐,整个文本框保持了中式网格的纵横对齐。

总之,标点悬挂可以是标点挤压、字距调整等行内调整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

应该需要排版的设计逻辑进行可否决策判断,而不是一味挂起了事。

其实,笔者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给大家提出一些更容易执行的决策依据:

依照行长判断。

如果正文的行长(栏宽)较短,不均匀空隙的字距调整会很刺眼,这时考虑允许标点悬挂可能会更有效;反过来,如果行长(栏宽)足够长,行内有足够多的字和标点提供更多的调整机会使字距调整幅度足够小,那么不用悬挂也能满足要求。

其实从中文排版的历史来看,连行尾半角宽的空隙都能容忍,相对西文来说,中文排版对空隙的容忍度是相当高的。

因此,只要有足够的行长,悬挂就并非必要了,挂不挂只是设计偏好问题。

标点悬挂的决策思路那么真正的标点悬挂,应该采用什么的策略呢?

笔者在此尝试为大家整理一下设计思路。

首先,应该事先排除一些不允许标点悬挂的外在条件,比如要先看看文本块是否带有段落间线、是否有外围花边阴影等装饰。

当版面具有此类排版要素时,由于元素本身就已具有整齐的视觉特征,就不太适合进行标点悬挂去加以破坏。

在此需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分栏版式。

尤其是在报纸等版面紧凑的媒体里,往往栏间距就只有一个字宽,如果再允许标点悬挂,就会导致对栏边距误判而严重影响阅读;此时即便有栏线,标点悬挂处也会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局促。

如果版式本身就不具备标点悬挂的条件,就根本不用进一步考虑挂不挂的问题了。

如果坚持要使用标点悬挂,则要让栏边距在视觉上确保一定宽度(比如,至少两个字宽)。

—报纸的版面有限,一般都采用非常紧凑的排版。

比如在此例中,每篇报道用栏线分开,此时如果进行标点悬挂,将会打破栏线;而报道内部的栏间距只有一个字宽,如果采用标点悬挂会导致两栏在视觉上连接到了一起,严重影响分栏效果,因此这样版面就不具备开启标点悬挂的条件。

(图为《参考消息》2017年11月8日第四版)其次,也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标点挤压作为一种排版风格,在一份出版物里,无论是一本杂志、一本小说、还是一个网站,需要通篇、通册保持统一。

这个风格是采用「强制」还只是「可选」,还是完全「禁止」,在设计初期要有清晰逻辑,而不是摇摆不定。

特别注意的是,「可选」并不是「摇摆不定」,「可选」的意思是在选择的时候有清晰的判断依据:

什么情况下悬挂什么情况不悬挂,逻辑需要清楚,这样才能让版面保持「可控」——版式如果变得不可控,那就只能说是「乱排」了。

再次,就是要看挂什么了。

现在绝大多数的排版软件里都是按照日文的排版需求,只默认开启句号和逗号的悬挂。

那么,在中文排版里是否需要对其他标点也进行悬挂呢?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方块字硕大的体积,对空隙的容忍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半个字宽的标点悬挂起来其实都是可以接受的。

蝌蚪引号(“”)往往是可以优先考虑悬挂起来的。

日文里全角的问号(?

)、感叹号(!

)和冒号(:

)都居于全角字框中央,体积庞大而无法悬挂;而中国内地的习惯里这两个符号则需要偏靠(横排时偏左,竖排时偏右),因此在中文里可能成为悬挂的对象。

在所有上述三点前提整理清楚之后,之后就要制定一个清楚的悬挂逻辑:

根据标点挤压的强度决定标点悬挂的优先度和强度,在哪儿调、怎么调、调多少。

这些都需要与标点挤压设置的空隙调整进行协调合作,从整体上调控文本的灰度,进而提高文本的易读性。

操作指南下面我们来看看不同的软件,从一般的常用办公软件到专业排版软件,如何具体地实现上述思路。

MicrosoftWord虽然是全球办公最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但绝大多数用户都不知道MicrosoftWord可以进行中文的标点悬挂处理。

其实Word并不是不能悬挂,只是藏得深而已。

只要在菜单「格式」中的「段落」面板中点击「中文版式」选项卡,发现「换行」里有「允许标点溢出边界」这个选项,而且是默认开启的。

既然是开启的,那就是允许标点溢出,也就应该是我们需要的「标点悬挂」了,但是那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原来,Word的排版效果受到了默认设置的影响。

其实,用户需要做的是点击这个面板下方的「选项」按钮,在弹出的第二层对话框里第二部分「字符间距和控制」设置里,将默认的「只压缩标点符号」的选项改为「不压缩」,此时行尾的标点就悬挂出去了。

—使用WordforMac(版本15.40)里实现的标点悬挂通过这个尝试我们可以知道,Word的算法逻辑是优先进行行内的标点挤压。

如果预先已经调整过行内标点间距,那么即使在「换行」时「允许标点溢出边界」也不会有标点悬挂出去。

Word的这种简单算法设置逼迫用户进行「二选一」:

要么进行标点挤压而不悬挂,要么进行标点悬挂而完全关掉标点挤压,也就是说在Word里的「标点悬挂」与「标点挤压」不能同时存在。

而且,由于在关闭标点挤压设置后做出来的标点悬挂效果没有标点挤压的,因此实际上就是前文所述四种情况中的(III),导致行尾的摆动幅度其实会更大。

很明显,这是Word作为一般字处理软件能力所至的极限了。

如果需要同时进行「标点挤压」和「标点悬挂」,还是必须依靠专业排版软件。

方正飞腾那么,我们来看看专业软件对标点悬挂的支持情况。

如前所述,标点悬挂并不是传统中文排版的习惯,因此按照中文排版习惯制作的方正系列专业排版软件,包括「方正飞腾」「方正飞翔」「方正书版」在内,似乎都没有针对标点挤压的设置。

由于方正的排版系统在中国大陆书刊报纸出版占领的份额很大,因此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能实际看到的出版物很少有标点悬挂的一个客观原因。

AdobeIllustrator在平面设计的专业软件AdobeIllustrator里,标点悬挂的功能被称作「中文标点溢出」。

虽然操作简单,只需先选择文本,在「段落」面板菜单或「控制」面板菜单中从「中文标点溢出」命令中选择即可,但是这时候用户将要面对的是三个选项:

「无」「常规」「强制」。

—AdobeIllustrator中「中文标点溢出」菜单选项从逻辑上说,「挂」或者「不挂」作为一个开关应该只有两个选项,这里却出现了三个选项,这就需要用户费一番心思了。

「无」即「不挂」,这很好理解;「强制」从字面意义上也很好理解,就是一定「挂」;那么「常规」这种「可挂可不挂」又是什么情况呢?

笔者在上文里也提到,这个「常规」本身即蕴含着设计逻辑判断,作为排版软件,其动作肯定不是随便「可选」的而是受算法逻辑控制的。

作为用户,应该先理解软件的算法逻辑,否则就无从这三个选项里挑选出符合自己设计要求的选项。

我们还是来看下面的实例:

—AdobeIllustratorCC2018里「中文标点溢出」三种设定的示例。

请特别注意第一行行末逗号的位置。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排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笔者在本例中采用的是「避头尾集:

宽松」「标点挤压集:

行尾挤压半角」,而在Illustrator里切换「单行/逐行书写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