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摘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351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摘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民日报摘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民日报摘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民日报摘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民日报摘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摘录.docx

《人民日报摘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摘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摘录.docx

人民日报摘录

挥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

秦皇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2日01版)

  本报石家庄8月21日电(记者王方杰、李增辉)“今年来北戴河,看到的不仅是碧海金沙,建筑风

格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感觉像到了家一样!

”每年都来北戴河度假的俄罗斯客人热妮娅说。

北戴河的变

化,是河北省秦皇岛市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市强力推进“旅游立市”战略,建设

中国北方生态休闲度假中心,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的写照。

  就秦皇岛而言,旅游业最具比较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这里已形成滨海度假、长城之旅和生态旅游

三大系列产品,去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16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2.5%。

  秦皇岛市委、市政府认为,“坚持旅游立市,既是发挥比较优势,加速推动秦皇岛旅游业转型升级

的现实选择,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最佳着力点。

”今

年,秦皇岛市又明确提出了建设“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的具体目标。

  秦皇岛将南戴河和黄金海岸整合,依托国际知名度假胜地北戴河的品牌优势,成立了北戴河新区。

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国华置业北戴河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国家动漫创意文化旅游产业园、国际婚庆文化

产业园等多个大型旅游项目落户北戴河新区。

北戴河国际机场也已开始动工兴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在“旅游立市”的主题下,秦皇岛力求“文化强市”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旅游产业的整体提升。

特别是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在修复明清古

建的同时,深入开展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会展经济为一体的“文化旺市工程”。

2009年,全市文化

产业增加值增长28.5%,超过GDP增速18个百分点。

  明确的发展定位和得力的发展战略,使秦皇岛旅游业实现新的跨越。

今年前7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

客960万人次,同比增长14%;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6亿元,同比增长47%。

云南文化产业突出民族特色

民族演艺精品、知名文化品牌深入人心

《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2日01版)

  本报昆明8月21日电(记者宣宇才、胡洪江)8月,正是七彩云南的旅游旺季。

不少到丽江的游客

都会被极具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表演《丽水金沙》深深吸引。

作为云南文化体制改革的一枚硕果——由

民营文化企业唱主角的《丽水金沙》自2002年5月开演以来,演出总收入已突破3.5亿元,至今仍保持一

天3场、场场爆满的奇迹。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繁荣、建设民族

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文化产业“云南现象”。

2009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

值达360亿元,占全省GDP的5.9%。

  今年,云南又出台了《云南省近中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提出要大力发展新闻出

版、广播影视、演出演艺等十大特色主导产业,努力构建富有云南特点、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促

进云南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在今年达到6%,在2015年超过8%。

  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是云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科学选择。

近年来,云南各州

市推出了《丽水金沙》、《云南映象》等民族演艺精品,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演艺产业链条。

  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也在云岭遍地开花。

目前,全省登记注册的以生产民族民间工艺品为主的企业

已达7000多家,涉及金银器、玉器、扎染等多个门类。

除珠宝玉石外,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年销售额已

达80亿元左右。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云南不断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并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

业发展。

全省正逐渐形成国有、民营、个体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云南文化产业重在坚持改革和创新,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目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香格里

拉品牌”、蕴藏深厚历史文化的“茶马古道品牌”、体现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七彩云南品牌”已深入

人心。

江泰隆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

做小企业成长伙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本报记者袁亚平江南《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2日02版)

  浙江省台州市泰隆商业银行,是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7年前诞生于台州,现已在上海、杭州、宁

波等地开设分行,服务范围覆盖长三角地区。

创办初期,因自身规模小,泰隆只能为小企业和个体经营

者服务。

董事长王钧说:

“整块的大肉被国有商业银行吃了,我们就吃‘骨头缝中的肉’。

  就是这“骨头缝中的肉”,泰隆却“吃得津津有味”。

截至今年7月,得到泰隆商业银行扶持的中小

企业、个体工商户达8万多家,累计贷款29万多笔、1600多亿元。

  与小客户共兴旺

  台州市路桥区城郊的王春菊,租下简陋的村委会办公楼,办起了小工厂。

然而,2007年下半年,生

产资料价格一路上涨,王春菊的资金缺口迅速加大。

跑了几家国有银行,因企业规模小,根本贷不到款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王春菊找到泰隆商业银行。

信贷员看了王春菊的贷款申请,立即来她的厂里察

看。

两天后,不需要任何抵押,90万元贷款到账。

王春菊激动地说:

“拿到这笔贷款,感觉就像快没水

的鱼,突然有了新鲜的水,一下子活过来了。

  在泰隆银行几次贷款的支持下,王春菊的企业顺利成长。

现在,她已新建了占地10多亩的厂房。

  作为经济领域最庞大也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群体,小企业对资金有着近乎饥渴的需求。

基于自身地缘

、人缘信息和运营机制优势,泰隆成了小企业信赖的“平民银行”。

“我们的许多客户都是穿布鞋、球

鞋的。

”银行信贷员说。

  2005年,中国银监会发布《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鼓励发展小企

业金融服务。

王钧说,有了这个《指导意见》,泰隆银行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创建民族的小企业专

业银行”,成了泰隆的使命。

泰隆建立了一支熟悉经营小企业理念、自律性很强的客户经理团队,把整

个风险管理经由最细致入微的方法来解决。

  小企业信贷的特点为“短、频、快”。

以往难办的贷款业务,在泰隆真好办,新客户3天,老客户3

小时就能获得贷款。

  截至今年6月底,在泰隆的一般贷款客户中,小企业客户占99.7%;在泰隆的所有贷款中,无须抵押

的信用担保贷款占91.3%。

  读“三表”看“三品”

  泰隆银行在多年的实践中,创新出一套独特的小额信贷管理模式,叫做读“三表”、看“三品”工

作法。

泰隆的客户经理不看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而是入户调查,一进门就看水表、电表、海关报表,从

水、电用量及变化,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外贸企业还要看海关报表。

  “三品”是指人品、产品和押品。

其中人品最重要,看小企业主是不是诚实守信,有没有不良嗜好

,是否具有责任心,在朋友中的口碑如何,这些都成为是否贷款的依据。

  “客户的人品不可能通过财务报表来获得,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员工主动去获取,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虽然这需要前期信贷员花大量的时间去考察。

”泰隆商业银行的理念是对纳入其视野的潜在客户提前

开展信用调查,安排客户经理提前同客户交流,通过不间断的交流和从周边人群获取客户的信息,等到

客户真正提出贷款需要的时候,泰隆已对客户的信用和人品有了充分的了解。

  在泰隆银行,有一项道义担保贷款。

它的定义是:

“由与借款人具有道义关系的第三人提供保证而

发放的贷款业务品种。

  台州市玉环县金旭汽配厂一度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

企业主王诗旭向各家银行和信用社申请贷款,

都被回绝。

因为他的企业,说是“厂”,其实只是一个家庭加工作坊,银行的结论是“有效资产不足”

王诗旭很沮丧:

这个作坊可是全家人的生计!

  恰好,泰隆银行玉环支行新开业。

王诗旭带着最后一线希望来了,客户经理王阿明告诉他,只要有

担保人,就会去现场调查。

  第二天,王诗旭打来电话告知村党支部书记愿当担保人。

王阿明赶去一看,作为加工车间的老房子

收拾得很干净,全家人围着4台机床在忙碌。

村党支部书记表示:

“王诗旭勤劳踏实,我相信他,愿意替

他担保。

”再查“三表”核实,泰隆给王诗旭发放了5万元贷款。

现在,王诗旭的生意越来越好,泰隆已

把他的贷款额度增加到7万元。

  截至今年6月底,泰隆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64%,大大低于国内银行平均水平,也低于许多国际一流

银行。

特色还需有标准

朱 隽《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2日05版)

  近年来,一些地区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标准,或者

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水平不高等原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得到市场认可,长期下来,产业发展

受到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也受到挫伤。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进程中

,如何加强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非常重要。

  实施标准化,必须抓好种养、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形成规范化的、配套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没有标准也种田”,这是一些地区农民延续多年的生产习惯。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首先就要从改变农民

的生产习惯入手,让标准在农产品生产的“第一车间”就能充分落实。

在随后的产业链条上,也要加强

标准的执行和监管,真正让标准成为一以贯之的约束。

  实施标准化,必须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调动农民通过标准化实现增产增效的积极性。

要让农民

看到收入增加的前景,把实行标准化生产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这种标准化生产才有意义。

南小麦“八连增”底气从何来?

潜力还有多大?

请看来自粮食核心产区的调查——

中原粮仓的“丰收密码”(聚焦现代农业)

本报记者赵永平《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2日06版)

  编者按:

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头等大事。

粮食怎么保?

在极端天气频发、水旱灾害

并发的今天,这一问题尤显严峻。

本报记者走进中原粮仓,探究河南小麦“八连增”背后的原因,希望

对各地粮食稳定发展有所启示。

  夏粮收购时节,河南许昌县新兴粮库门前陈曹乡史庄村农民张留德满脸喜悦:

“14亩地,打了15000

斤,你看,这金灿灿的麦粒饱满,准能卖上好价钱。

  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达618.14亿斤,同比增长0.8%,夏粮连续八年增产。

从去

年的大旱,到年初的低温,面对频繁灾害,河南粮食增产的底气从何而来?

小麦“八连增”后,潜力还

有多大?

记者走进产粮大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采访。

  集中资金打造高标准农田

  让适宜种粮地方多产粮

  7月27日,大雨初霁,史庄村玉米苗精神抖擞,农民张广州边锄地边说:

“要不是新修的桥涵、渠道

,这么大的雨,玉米肯定全淹了。

  老张说,史庄村地势低,过去渠道淤积,机井破旧,“春怕旱,秋怕涝”,盼水引不来,下雨流不

走,小麦、玉米亩产只有600来斤。

  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陈曹乡,政府出钱、农民投资投劳,打机井、修桥涵,让陈曹乡21个

村的4万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现在旱能浇、涝能排,一亩地顶过去两亩地。

”张广州说,去年大旱,今年抗低温,小麦都浇了

三次水,亩产超过1100斤,产量有保障,农民种地得劲!

  史庄村的变化正是河南粮食核心产区的一个缩影。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1/4,中原粮仓怎么保?

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说,强基固本抓关键,河南瞄准产粮大县,集中投入,大规

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这些粮食核心区打造成高产稳产的永久粮仓。

  河南是粮食主产区,为啥还要搞核心区?

“支农资金最怕撒胡椒面,集中资金才能办大事,让最适

宜种粮的地方多产粮,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

粮食核心区以县为重点,产量都在10亿斤以上、耕地百万

亩以上,是粮仓中的粮仓,更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

”刘满仓说。

  从2005年起,全省整合70%的农业开发资金,集中投入27个产粮大县,600多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了

高标准农田。

  “项目数量少了,但规模大了,标准更高了。

”陈曹乡党委书记王丰伟说,灌溉保证率达到了75%,

防洪标准达到了10—20年一遇。

  集中投入,规模出效益。

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夏粮总产占到全省夏粮的一半,项目区小麦单产

平均达到1049斤,比全省平均单产高291斤。

  站在“八连增”的高起点,粮食增产潜力还有多大?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井剑国说,目前全

省粮食核心区还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据测算,改造1亩可增产粮食300斤。

到2020年,通过中低产田

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还能新增粮食产能167亿斤。

  科技手段综合发力

  让好种子长出好麦子

  “亩产1450.4斤!

  这是今年孟州市城伯镇岳师村创造的优质小麦单产新纪录。

  “这在5年前想都不敢想啊。

”岳师村农民李恒忠说,以前种地靠经验、看天气,那时,亩产1000斤

就是个顶了。

  这个顶不断被刷新。

“高产离不开良种良技。

”李恒忠说,今年罕见低温,一度使麦苗偏弱。

“穗

少,就用粒数和粒重补回来。

”按技术员的指导,村里人一开春就在地里忙活起来,多浇水、多追肥。

打好了基础,农民投入有底气。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井剑国说,不光要建好“硬件”,还要配好“软件”,让好种子长出好麦子

去年以来,项目区安排科技推广资金1.37亿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项次,培训农民118万人次

今年实施的“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让更多的农业科技落户田间。

  种植方式不断改变,农民学会科学种田,增产增收顺理成章。

浚县宋井固村农民赵国庆说,过去十

几年一个品种,现在三五年推广一个新品种;过去一亩地要播30斤种子,现在才要16斤;过去肩挑牛拉

,现在农机下田,每亩节支增收300多元。

  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良种、科技、农机等先进生

产要素五指成拳,发挥出粮食生产的最大优势。

  井剑国坦言,今年小麦平均亩产776.6斤,绝对不是一个顶,科技增粮还有潜力。

项目区如何示范带

动,新技术如何加快推广,今后还面临许多新课题。

  “大粮仓”变成“大厨房”

  让好麦子卖出好价钱

  产粮大县大多是财政穷县,戴着“粮帽子”,财政会不会越来越穷?

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还

有没有积极性?

  这是许多粮食产区面临的难题,而河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手抓农业产业化,把“中原粮仓”变

成“国人厨房”;一手转变经营方式,扶持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

比较效益。

刘满仓说,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成为支撑河南坚持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持续增产的

重要保证。

  “既让农民得实惠,种粮地方也不能吃亏,扶龙头,强产业,让好麦子卖上好价钱。

”井剑国说,

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向产粮大县倾斜,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倾斜,2009—2010年,投入财政资金

3.79亿元,吸引资金77亿元,支持了404个农业产业化企业,使157万农户户均增收2417元。

  “订单一签,价格有保障。

”浚县刘井固村农民刘长付尝到了龙头企业带来的实惠。

他说,中鹤集

团公司统一提供种子,比市场便宜1元,统一收购,比市场价多卖两分钱,他家的15亩地,一年能收入1

万多元。

  浚县副县长刘文合说,将粮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县目前大型粮食加工企业20多家,从小麦到

面粉,再到饼干、淀粉糖,附加值能增加十几倍。

仅中鹤集团一年能“吃掉”40万吨小麦,吸引3000人

就业,带动小麦收购价比周边高出两分钱。

  “每亩比普通麦田增收两成。

”许昌县五女店镇南街村赵保献说,合作社统一播种、施肥,行距、

株距能精确控制,肥效集中,每亩能增收200多元。

  近年来河南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初步实现了由“卖原粮”到“卖产品”,农业产

业化使6000多万农民人均收益近200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站在夏粮“八连增”的高起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河南再次鼓起风帆。

家详解当前晚稻田间管理要点——

增施分蘖肥

巧施壮粒肥

本报记者冯华《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2日06版)

  当前晚稻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蘖能力弱,“寒露风”、病虫害威胁大

  当前晚稻生产面临哪些难点?

应采取哪些技术措施?

记者日前采访了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组长廖

西元研究员。

  廖西元说,当前晚稻生产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弱、两个威胁大”:

一弱是分蘖能力减弱。

于今年早稻收获期推迟、腾茬晚,导致双季晚稻秧等田、不能及时栽插,秧苗普遍偏老。

两个威胁一是

“寒露风”威胁大。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栽插期推迟7天左右,生育期延后,增加了后期遭遇“寒露风”

的风险。

晚稻遭遇“寒露风”导致抽穗扬花受阻、空壳率增加。

二是病虫害威胁大。

今年长时间、大范

围的洪涝灾害,给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等病害蔓延创造了客观条件。

目前病菌基数大,

呈暴发流行趋势。

  廖西元表示,今年双季晚稻增施分蘖肥和壮粒肥十分必要。

  一是增施分蘖肥。

今年,分蘖肥要达到15—20斤尿素和15—20斤钾肥,每亩比常年增施5斤尿素和5

斤钾肥。

  调整施肥结构,适当增加分蘖肥,争取足够的有效穗。

今年要在晚稻插(抛)秧后5天左右,一次性

多施重施分蘖肥,利于形成有效大蘖壮蘖。

  二是增施壮粒肥促进安全齐穗,增加粒重。

今年晚稻生产最大威胁是“寒露风”。

有效办法就是喷

施叶面肥,主要是喷施磷酸二氢钾和九二〇等混合液。

  可根据苗情长势,针对脱肥田块,在破口灌浆期每亩补施2—3公斤尿素;用磷酸二氢钾150—200克

、九二〇1—2克,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以加速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此外,还要加强病虫

害防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