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045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docx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docx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

英国

14—16世纪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从西班牙、葡萄牙等获得了原始资本。

2、与西班牙争霸:

1588年打败无敌舰队

17—18世纪中期——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1、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

《权利法案》;内阁制确立

2、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海上殖民活动。

(2)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3、殖民压迫:

北美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压迫,英国于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4、科学文化:

牛顿与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70年代:

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1、经济:

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的工业革命

2、政治: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3、对外侵略与争霸:

(1)侵略:

中国: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资本输出。

(2)争霸:

与拿破仑的战争;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

4、思想:

(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自由主义,从此,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2)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5、科学文化:

①戏剧家莎士比亚;②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

19世纪70年代——二战:

国际地位开始下降,“世界工厂”地位丧失、经济地位动摇、殖民体系动摇

1、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核心主张是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对中国:

参加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战到二战期间

(一)一战前

1、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

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组成英、法、俄协约国集团。

(二)一战后

1、成为战胜国,是巴黎和会的主宰国之一,虽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

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

大陆均势

(三)二战前:

30年代执行绥靖政策

①目的:

保住既得利益,祸水东引。

②实质:

自私自利,姑息养奸;③表现:

慕尼黑阴谋;奇怪战争;④影响:

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使30年代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失败。

⑤放弃:

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对德采取强硬政策。

(四)二战中:

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

①英法敦克尔刻大撤退,不列颠之战,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②1942年初,与美国,苏联等国家联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1944年6月,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⑨1945年初,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

⑩参与二战中的四次国际会议。

(五)二战后

1、衰落,初期唯美国马首是瞻;接受美国经济援助。

加入北约组织。

2、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

二战后,国际地位降低,追随美国

1、经济:

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

融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

2、政治:

地位衰落,追随美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在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力量。

4、中英关系发展:

19世纪中期,侵华的急先锋,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率先打开中国大门。

19世纪末,随着美德等国强有力竞争,英国在华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侵华主力参与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战后在华地位进一步下降。

新中国建立后,与美国一起遏制中国。

1997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

英国史分类线索

一、经济

1、16世纪~18世纪中期:

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积极开展海外贸易。

通过圈地运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

海外贸易和掠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2、18世纪中期至1840年前后:

工业革命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但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929—1933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严重倒退。

5、二战后:

英国经济严重削弱,英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历了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恢复、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快速发展和1973年之后的滞胀时期。

二、政治

1、总体发展态势:

⑴宗教改革运动后:

出现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及要求的清教徒运动。

⑵1640~1688年:

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期间,1641年议会对国王提出《大抗议书》,1642-1649年内战。

⑶1689年:

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权力至上,从此,王在法下,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⑷18世纪初(1721年):

内阁制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⑸二战后,唯美国马首是瞻,1949年: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⑹1973年:

加入欧洲共同体。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

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实力增强,新贵族崛起。

思想基础:

清教思想的传播。

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

结束标志:

1688年,光荣革命。

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①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②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意义: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②它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3、克伦威尔

①1644年马斯顿草原大败王军,使战局出现转折,赢得“铁骑军”称号。

②1645年,纳西比战役,全歼王军主力。

③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克伦威尔1653年开始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统治期间,颁布《航海条例》,发展了英国的海上商业利益。

(至王朝复辟统治时期,英国打败荷兰,英国进一步建立起的海上霸权)

 

三、19世纪中期的侵略扩张

目的:

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

方式:

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进行商品的倾销和原料的掠夺——工业资本的剥削和掠夺。

英国殖民扩张情况:

在亚洲:

到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

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

四、二战前后与英国相关的史实

①二战后期参与筹建联合国,1945年联合国成立。

②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③1946年3月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④1949年,参加北约。

五、工人运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1836-1948年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六、自然科学成就

1831年,法拉第用试验验证了电磁感应现象。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这是人类认识史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1859年世纪中期,达尔文《物种起源》,确立了进化论,提出了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原理。

影响:

沉重打击了基督教神学宣传的“神创说”;变化与发展的观点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如中国的维新思想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关头,用之来唤醒国人,救亡图存。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作家拜伦的《唐璜》,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19世纪30年代后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20世纪初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的《苹果车》

 

法国史

16—18世纪

1.早期殖民扩张,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

思想解放和政治革命,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而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又进一步推动法国的政治现代化。

2.启蒙运动

3.《人权宣言》:

1789年

19世纪—20世纪初

1.政治领域

(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1875年共和制确立;

(2)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

19世纪30年代的里昂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1871年巴黎公社。

2.文学艺术领域

(1)文学:

①浪漫主义文学:

法国的雨果,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②现实主义文学: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③20世纪初的世界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现代主义文学:

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荒诞派作品(产生的背景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2)美术:

①新古典主义美术:

大卫的《马拉之死》和《拿破仑加冕》,安格尔的《泉》。

②浪漫主义美术:

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③现实主义绘画:

法国的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

④印象主义美术:

早期印象派代表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后期印象派代表法国塞尚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

(3)影视艺术: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人类第一部电影。

3.19世纪法国在科学领域:

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945—今

1.二战后初期

两极格局形成,美苏走向冷战;战后经济恢复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法国根据这种形势在经济和外交上

(1)经济发展:

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计划指导型模式;

(2)合作中求发展: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欧盟的建立。

对外政策:

(1)二战后初期:

①追随美国:

例如参加北约,分区占领德国;②与德和解,成为西欧成功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

(2)20世纪60年代: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

【拓展延伸】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西传欧洲,推动法国文明发展。

儒家思想西传,受到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推崇。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伙同英国一起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60年劫掠圆明园。

3.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法国参与侵略中国,从《辛丑条约》中取得赔款、驻军等特权。

4.法国启蒙思想对中国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6.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进展,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美国史

17—18世纪:

诞生

1、独立战争(1775-1783年)和《独立宣言》(1776年):

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

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英国工业革命向西扩展到美洲;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2、对外侵略:

(1)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望厦》、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日本:

1853年打开日本的大门

3、文化:

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美国和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最为突出。

美国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

主要成就:

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机。

2、对外侵略: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20世纪30年代: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并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1、经济: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文化:

海明威以现代主义手法创作《老人与海》

二战中1、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政策调整①修改中立法,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重大战事:

①中途岛海战,美军由防御转入进攻;②1944年6月,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③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二战后后初期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取得霸权地位,70年代后地位下降。

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1、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阶段:

①二战后到70年代初,经济稳定发展(黄金时期)。

②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出现滞胀。

③80年代逐渐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④90年代,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2)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个中心、两大体系、三大支柱。

(3)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美国独占鳌头,控制西欧和日本。

20世纪70年代至今:

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2、政治与外交发展:

确立了以美苏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政策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推行称霸全球得政策(巩固其霸主地位):

①在欧洲实行“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德国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以遏制苏联。

)②在亚洲发动两次局部战争:

侵朝战争、侵越战争;③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敌视的态度。

(3)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20世纪六十年代起,出现“美苏争霸”局面。

(4)推行“和平演变”策略,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1、经济:

(1)“新经济”出现,持续增长。

(2)1994年正式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

(3)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引领全球化浪潮。

企图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控制其他国家

2、政治:

(1)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2)表现:

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

3、文化:

1946年计算机发明,1969年互联网技术发明、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兴起。

 

【中美关系知识梳理】

1、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

美国追随英法侵华;中国洋务派选派留美幼童。

2、20世纪初到30年代:

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二战期间与中国一起在亚太地区抗击日本法西斯,给中国大量援助;1945-1949:

促国共两党和解;扶蒋反共,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3、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初:

敌视新生中国,中美对抗。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

同时,美国采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扼杀新中国。

(2)1950年,美国介入朝鲜战争,1961-1973年美国侵略越南,均威胁我国安全。

4、20世纪70年代: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建交。

(1)中美关系改善原因:

美国:

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泥潭。

中国:

综合国力提高;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过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俄国(苏俄、苏联)史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政治:

沙皇专制

思想:

列宁主义的诞生

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

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

内:

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外:

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

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3、军事:

组建红军。

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经济: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历史意义

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

列宁时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内忧外患(叛乱、干涉)

2、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②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3、评价: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障了军事胜利。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

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内容:

①农业: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方面:

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评价:

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组建苏联1922年

1924年列宁逝世

第二时期:

斯大林时期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

①外部:

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②内部:

经济文化落后。

(1)经济: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计划经济。

③1927年—193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

④成就:

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农业集体化

⑤问题:

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政治: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936年宪法的颁布

1.意义:

A.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B.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缺陷和弊端:

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3、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四、二战前后的苏联

(一)二战前

1938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

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

二战转折点,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

①德黑兰会议;②雅尔塔会议;③波茨坦会议

3、①1945年4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②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

(三)二战后初期

1、国内:

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问题:

体制弊端日益显著;

2、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

应对美国冷战。

3、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表现为:

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

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五、苏联的改革历程(伴随美苏争霸50年代—1991年)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争霸开始。

苏为守势)

1、切入: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秘密报告”。

2、内容:

经济领域①重点:

农业,取得一些成效;②工业:

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3、失败原因:

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苏攻美守)

1、内容:

经济领域:

①重点:

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

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败原因:

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收缩,苏联解体—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1、时间:

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

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

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

1990年局势动荡:

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六、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

直接原因:

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

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

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

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2日,11国签署。

“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七、今日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日本史

一、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大化改新 七世纪中期 仿效中国隋唐制度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 仿效欧美    

二、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日本经济的发展---亚洲经济强国

三、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积极对外扩张。

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

四、一战前后的日本

(一)一战中

1、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2、对中国的侵略,强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三)一战后

1、一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