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377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docx

《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docx

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姓名陈晗

学号07001444

所在学院金融系

专业班级07金融辅修

指导教师王进

日期2011年5月25日

 

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摘要

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往往都密切关注通货膨胀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的决定也便成为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既处于经济起飞的初始阶段,同时又处于体制变革的转轨时期,诸多因素的变化相互交织,使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显得更为复杂。

客观透彻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第二章概述了通货膨胀的基本理论:

包括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其成因的基础理论;第三章回顾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并详细分析了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与成因;第四章分层次的分析了通货膨胀对我国国民经济与民生两方面的影响;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笔者在第五章分别从调节投资、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通货膨胀调节投资财政政策

DiscussiononTheHazardsAndTheControlMeasuresOfInflation

Abstract

Inflationisanimportantindexwhichweighsstabilizationandhealthinessofthemacro-economy.Themacropolicyconstitutorsnearlypayattentiontotheconditionoftheinflation.Sotheinflationratebecomesoneofthefocusesofmacro-economy.Inflationofourcountrylookscomplexundertheinfluenceofinterlacedfactorsatthestageofeconomydevelopingandsystemtransforming.Analyzingthereasonofinflationobjectivelyandintensivelyhasrealisticmeaningforthestabledevelopmentoftheeconomy.

Thesecondchaptersummarizesthebasictheoryofinflation:

includingthedefinitionofinflationandthebasictheoryofitscause;Thethirdchapterreviewsourcountry’sinflationandthefeatureandcauseofitindetail;Thefourthchapteranalysistheinfluenceofinflationonourcountry’seconomyandpeople’slivelihoodrespectively;Viaanalysisofthepreviouschapters,thewriterproposethesolutiontosolvetheproblemofinflationinchapterfivethroughthefollowingthreeaspects:

regulateinvestment,excessliquidity,cooperateoffinancialandmonetarypolicies.

Keywords:

InflationRegulateInvestmentFinancialPolicy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绪论……………5

1.1研究背景…5

1.2研究目的及研究价值5

1.3相关文献综述…6

2通货膨胀根源分析…………………………………………………………………9

2.1通货膨胀的定义…………………………………………………………………9

2.2通货膨胀成因的基础理论9

3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和成因11

3.1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11

3.2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12

4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15

4.1对国民经济的影响.15

4.2对我国民生的影响.16

5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政策建议.19

5.1从调节投资的角度控制我国通货膨胀.19

5.2从流动性过剩的角度控制我国通货膨胀.20

5.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控制我国通货膨胀.21

6结束语24

致谢25

参考文献26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影响经济正常增长的一个综合病症。

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某些国家还引起了社会政治危机。

正因为如此,通货膨胀被各国政府和人民所共同关心,许多国家把控制通胀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经济学家也试图提出合理的治理建议。

然而通货膨胀依然存在。

有经济学者把通货膨胀的认识比喻成如数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认识,也如医学对于癌症的认识。

中国的通货膨胀存在许多自身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发生了四次通货膨胀:

1980年6%、1985年8.8%、1988年18.5%、1994年的21.7%。

由于通货膨胀的发生,相当一部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所加强。

1997年以来,经济在平稳发展的同时,蕴含通货膨胀的风险,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为3.9%,此后并未恶化,然而从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直居高不下,7月份以来,CPI连续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

2008年年初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

民间已切实感受到物价上涨对生活造成的压力。

1.2研究目的及研究价值

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通货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存在很多观点和结论,但是只是针对每一次具体的、暂时的原因给出了分析。

面对新一轮通货膨胀,我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关于通货膨胀的根源问题看法颇多。

但是如果不了解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那么也就无法化解中国通货膨胀。

基于以上的原因,本文希望通过对现有观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经济中通货膨胀的因素,利用定量的分析方法,找到经济中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源并给出治理政策的建议。

1.3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西方经济学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主要分成三大学派:

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同时市场具有内在的稳定性,不需要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人为地调节通胀率。

凯恩斯学派则认为,现实经济是高度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是通货膨胀的源泉,并推导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结构学派不从狭义上研究通货膨胀问题,它试图从各部门经济生产率不一致来解释西方国家中价格上涨的长期趋势,认为由此造成了通货膨胀。

三种通货膨胀的理论学派都曾很好地解释各自时期的通货膨胀问题,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

1.3.1国际文献综述

Kevin.Nell(2004)在《TheStructuralistTheoryofImportedInflation:

allApplicationtoSouthAfrica》中对输入型通货膨胀进行了定义,指出对进口商品需求的上升通过增加对银行信用的需求而获得融资,银行信用由货币当局调节。

对外国资本、中间产品的高需求和外汇储备的不足,不可避免的对当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名义汇率的贬值,于是进口品价格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预期,工资一价格螺旋使得通胀过程持久。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投资需求作为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波动比消费需求大得多,投资的扩张会引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Gamber和Hung(2001)发现,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渗透程度越高,进口价格波动对本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越大。

Rogoff(2003)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与亚洲新兴国家的贸易确实对发达国家商品的实际成本造成了向下的压力”。

1.3.2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从各种影响方面对通货膨胀的根源进行了大量经验和实证研究。

孙婉洁、藏旭恒(1995)《试析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从外资流入对通货膨胀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入手,考察了外资流入对我国1993-1994年通货膨胀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外资流入对此阶段的通货膨胀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阎先东和冯克然(1997)在《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角度的考察中》运用回归分析法考察了我国1979-1994年进口量和出口量与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对国内物价水平上涨起着推动作用,其中,出口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大。

叶兵、刘恒军(2000)在《我国国际收支、国际资本流入与货币政策效应计量分析》中用1985-1998年的数据对资本流入和通货膨胀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外国资本每增加一亿美元,将引致当年货币供应量M2增加144.579亿元。

王轶豪(1996)在《论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中指出形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无疑是货币的超量发行,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

韩建刚、周庆河(1996)在《论我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中通过对1978年到199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与全国零售物价指数的比较,得出物价波动与经济周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同步性。

《经济参考报》田源(1989)我国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产业结构失衡在总量上的表现。

王德文(1995)在《论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中指出一国的币值下跌会加剧该国的通货膨胀,而本币的升值会减轻通货膨胀。

封建强、袁林(2000)在《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波动研究》中指出外汇储备增长与国内市场的物价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关系。

1.3.3近期研究成果

针对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问题的产生原因,许多学者从单个影响因素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如乔海曙、王军华(2006)在《投资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检验》中对投资需求助推了通货膨胀的观点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投资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陈彦玲(2007)在《国际油价上涨对中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中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变化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关系,试图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来解释新一轮通胀产生原因。

刘煜辉(2007)通过对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分析得出:

“中国当前价格上升具有明显的输入型通胀特征”。

哈继铭(2007)《全球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认为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升新兴市场资产价格上涨,引发国内通货膨胀。

同时,许多学者从通货膨胀的性质、特点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经验分析,如安玉侠(2007)在《解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中指出此次物价上涨是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反映,也是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以得出各种影响因素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但是,通货膨胀的产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之间也可能存在传导和因果关系。

因此,进行多因素分析成为此轮通货膨胀根源研究的缺失。

本文正是基于这个角度,将多个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与通货膨胀进行因果分析,试图得到此轮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真正根源及传导机制。

 

2通货膨胀根源分析的理论基础

2.1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的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2.2通货膨胀成因的基础理论

按照通货膨胀原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和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

2.2.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指由于总需求过大而引起的物价水平上升,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产品”。

充分就业时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这种观点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鼻祖凯恩斯对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做出的解释。

他认为在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如果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这两种总需求的差额成为“膨胀性缺口”,这种缺口引起了通货膨胀。

即通货膨胀是在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由于过度总需求的存在而引起的,当经济中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同时他认为这种过度总需求的存在往往是与政府支出的增加相关的。

非充分就业时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现代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的上述论断提出了质疑,提出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也会由于需求推动而产生通货膨胀,即在总需求增加时会随着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产生通货膨胀。

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W·鲍莫尔。

根据这种观点,总需求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由于价格对总需求的反应慢于生产,所以产量增加,而价格水平并未上升。

然后是当产量继续增加时,价格开始上升,这时出现了通货膨胀。

最后由于产量下降,但价格仍然上升,出现滞胀。

这种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总供给曲线斜率越大,即总供给曲线越陡峭,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越小,而引起的通货膨胀越严重;总供给曲线斜率越小,即总供给曲线越平坦,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越大,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越小。

2.2.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产生于50年代后期,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指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其基本观点是即使没有过度总需求的存在,也会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并认为引起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市场上存在的垄断。

即由于垄断的存在,工资或利润增加,总供给曲线上移,从而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产生了通货膨胀。

根据经济学家的总结,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产生可能有三种根源:

工资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增加和进口原料成本的增加。

因此该类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进口性通货膨胀与出口性通货膨胀。

2.2.3混合型通货膨胀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实际中的通货膨胀往往是包含了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称之为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混合型通货膨胀是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来描述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如果通货膨胀的过程是从总需求扩张开始的,这时过度总需求引起物价水平上升,形成通货膨胀,同时物价水平上升引起货币工资增加。

但是如果没有成本推动的作用,那么价格上升引起实际工资下降就会自发减少总需求,导致通货膨胀结束。

同样的,如果通货膨胀是从总供给开始的,若是没有总需求的拉上效应,通货膨胀也不会持续。

因为没有总需求增加,价格上升使总需求减少,厂商被迫减少产量,从而失业增加,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停止。

2.2.4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属于西方经济学中第二代通货膨胀理论,它的理论基点是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机理,认为部门间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

 

3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与成因

3.1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

一般说来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ESINFLATION,即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国2006年11月到2007年2月时CPI为从1.9%增长到2.7%,接近通货膨胀边缘。

从2007年3月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通货膨胀,2007年3月到6月,CPI指数不断升高从3.3%到4.4%。

到2007年7月CPI指数突破5%,达到5.6%进入到严重通货膨胀的阶段,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通货膨胀显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

第一,这次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的,不是需求拉动型的;

第二,这次通货膨胀是由当期通货膨胀因素和历史通胀因素共同因素共同推动的;

第三,我们通胀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农产品和食品,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结构性的而是全面性的通货膨胀;

第四,这次通货膨胀是输入性通胀和内生性通胀共同叠加推动的。

3.1.1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征

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首先,我国物价上涨从初级产品到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价格上涨呈递减的幅度。

同时由于石油价格飙升使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工业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以及全球粮食的减产,直接导致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在粮食价格上涨的推动下,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间接影响。

3.1.2通货膨胀由温和型向奔腾型转变

通货膨胀按照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可以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

我国的CPI指数由2006年11月的1.9%,到2007年3月的3.3%,逐步上升,到2008年2月CPI达到最高8.7%。

因此,新一轮通货膨胀虽然通胀水平仍然控制在一位数内,但是已经逐步接近两位数通胀的奔腾型通货膨胀。

3.1.3通货膨胀的非平衡性

通货膨胀的非平衡性是指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

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非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集中于食品价格。

食品价格上涨高于非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的价格相对平稳。

3.2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关于经济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流动性过剩根源论,其中又细分为输入型通货膨胀观点和货币超额供给型观点;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观点;经济增长推动论。

3.2.1流动性过剩根源论

(1)输入型通货膨胀

许多学者研究认为,我国此轮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输入特征。

这里的“输入”一是从成本上输入通货膨胀,即反映国际市场核心原材料商品价格波动的CRB指数的上涨。

“输入”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由于美元的背后又没有黄金的支持,美国政府债券的背后也没有美国国内储蓄的支持。

因此,这种只由纸币而不是黄金支持的信用创造不可避免地经常导致全球范围内以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将通过贸易的途径导致我国经济趋缓,在资本和金融方面将进一步引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美国的刺激经济政策会导致美元更加泛滥利率更加宽松,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热钱流入的规模可能加大。

最终引发输入型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

因而许多学者得出结论:

中国此轮物价上升具有明显的输入型通胀特征。

(2)国内货币超额供给型

有学者认为由于人民币升值和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流动性过剩,最终形成通货膨胀。

根据货币数量的观点:

价格水平乘以产出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

因此,从理论上说,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长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同时,有学者认为近几年低利率推动投资和资产泡沫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导致投资增长过快。

房价上涨比较突出,房屋租赁价格涨幅全面提高。

此外,中国股票市场迅猛发展,居民对股票投资的热情高涨,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市,进一步推高了货币供应量,最终引致通货膨胀的产生。

3.2.2结构性通货膨胀

许多学者认为就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而言,我国正在经历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含义是指一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资源从消费品领域流动到生产资料品领域,使消费品的供给减少,物价上涨。

综合来看,通胀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特点,主要表现为食品价格的上涨,属于“结构性”通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的观点认为通胀产生的根源并不在于流动性过剩,而是投资结构性转移导致的,表现为以肉禽及其制品和粮食等食品价格的上涨。

3.2.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一路上扬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

我国约40%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耗国之一的中国,自然受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最为直接。

石油价格的大幅上升,将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成本或费用支出增加,可能导致物价的整体上涨,所以国内有学者认为我国通货膨胀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这也是前面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观点之一,因此,这两种通胀理论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原油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国际原油涨价会通过以下途径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增加原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下游企业面临比较大的涨价压力:

原油涨价也会带动如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价格上涨,从而通过产业链带动更太范围的物价上涨。

同时,有学者认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劳动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将增大。

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全国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已连续7个季度超过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物价总水平。

3.2.4经济增长推动论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部分主要研究,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到底是促进作用、还是促退作用、甚或是中性论。

另一部分文献则研究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作用。

以弗利吉斯、西尔斯(Seers)、贝尔、泰勒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先后提出了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以坎普斯、哈伯格、沃格尔和蒙代尔等人为代表的反通货膨胀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起消极影响作用,他们将通货膨胀必然会导致阻碍经济增长的低效率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扭曲论”;以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当政策效应被人们事先预期时,通货膨胀政策对经济的实际产量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4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4.1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这种影响会由于通货膨胀的程度、程序时间、成因以及表现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会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

1.通货膨胀对生产发展的破坏

首先,通货膨胀使企业的各项专用基金贬值,从而使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难以进行。

其次,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由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快于产成品,从而会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

再次,通货膨胀解除了企业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的压力,使企业既不必用以降低成本的方式赢得市场,也不必用提高产品质量的各种措施来施压增强竞争力,这将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通货膨胀不利于促进生产者努力工作。

生产者可以以物价上涨为由而要求涨工资,若得不到满足,将影响生产情绪,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通货膨胀扰乱流通的正常秩序

首先,通货膨胀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导致价格水平的升降不能真实反映商品供应关系的变化。

失真的价格会使资源盲目流动组合,从而引起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次,通货膨胀使商品需求发生变化。

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保值和防止物价进一步上涨,人们会尽快把手中的货币换成商品,而较少考虑这种商品对自己是否必要。

这种变态需求和抢购行为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商品供应更加短缺,进而会加剧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对分配具有破坏作用

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为防止工薪阶层的实际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