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275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docx

《精品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docx

精品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

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

越秀区教研室网上的一篇让我很受启发的文章(原文过长,节选部分)cissy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一次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

一、简况

1、任教教师: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柯文丽老师

2、任教年级:

高一级

3、教学主题:

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4、研究合作体:

费伦猛(海珠区教研室)、邱绍方(广州市第3中学)、

崔昕(广州市第17中学)、刘历宁(广州市第21中学)、

陈幸(广州市第3中学)、刘雪梅(广州市第10中学)、

连思烁(广州市育才中学)、张友如(广州市培正中学)、

陈珏姝(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

二、本次课堂观察点选择

观察主题: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观察点1:

生生互动有效性分析

负责人:

邱绍方

观察点2:

师生互动有效性分析

负责人:

陈幸

观察点3:

师生倾听、生生倾听的有效分析

负责人:

连思烁

观察点4:

学生的文字表述分析

负责人:

崔昕

观察点5:

分组实验的功能发挥

负责人:

刘雪梅

观察点6:

教材二次开发的有效性分析

负责人:

刘历宁

观察点7:

教师设问的有效性分析

负责人:

陈珏姝

三、《元素周期律》的课堂观察汇报

(二)观察点1:

生生互动有效性分析

观察与报告人:

邱绍方

1、观察点选点说明

传统教学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信息的一种双向传输。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种观点把教学过于简单化了,它忽视了课堂上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美国教育专家约翰逊(D·W·Johnson)曾经说过:

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因而,加强对课堂上生生互动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所谓生生互动,就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

生生互动形式:

互看、互说、互辩、互帮、互评、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

2、观察表的设计与说明

观察记录

观察内容

次数

时间

效果评价

思维互动

情感互动

互动

自主性

互动

有序性

教学效果

互动类型

1、个体与个体之间

2、个体与小组之间

3、个体与全体之间

4、小组与小组之间

互动方式

5、合作式互动

6、竞争式互动

互动行为

7、讨论、交流

8、合作实验

生生互动关键是改变学生上课就是听课的心态,将参与、自我表达作为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所以互动的核心问题是机制设计与过程控制问题。

本节课柯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两个个体与小组之间的互动环节:

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为生生互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课堂控制过程中,互动的时间比较充分。

其中,学生讨论交流验证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案实际用时9分钟,教师用于师生互动,让学生表达设计方案的时间8分钟;学生合作实验实际用时4分钟,老师用于学生表达实验现象的观察及实验结论的时间6分钟。

从互动效果看,学生互动自主性强,有相互讨论的良好习惯,在柯老师调控下,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有序地积极展开讨论,实现了思维和情感的互动,知识点、能力点和非智力点落实较好,课堂氛围较活跃。

其中,在实验方案设计互动环节中,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教师的引导,相互合作,积极探讨,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后,由教师提问小组代表,得出4组方案。

方案1:

钠、镁、铝与水反应现象不明显的再加热对比;方案2:

钠、镁、铝与水反应,镁、铝再与盐酸反应;方案3:

钠、镁、铝与水反应,再加指示剂;方案4:

钠与水反应,镁、铝与盐酸反应。

由于教师的提示与引导:

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比较。

学生设计出的四种方案基本来自这两个依据。

尽管思维广度受到局限,但对于教师驾驭课堂起到了一定作用,学生设计出的方案实际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随和而积极展开交流讨论。

在小组实验操作互动环节中,学生能按照课本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出现握住试管下部的、中下部进行振荡,和对试管加热时,拇指捏住试管夹短柄等错误操作。

从效果来看,小组内学生互动自主性强,能完成本节课的验证性目的,即镁与水反应,镁铝与盐酸反应。

不足在于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和指正,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目的有待加强。

同时学生的合作实验习惯一般,不能做好分工,如甲完成哪部分实验,记录哪部分现象和数据,已完成哪部分实验,记录哪部分现象和数据。

而不是甲拿着试管,乙拿着试管夹去夹。

3、观察结果分析及教学建议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

学习包括着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

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化,知识的评价。

本节课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在《必修1》中学习了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氯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并在科学视野中介绍了成盐元素—卤素。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系统学习了碱金属元素和卤素。

教师巧妙运用P7和P9页的注释,为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做了思维铺垫,但这种导向性的思维铺垫往往局限了思维的广阔性,有一点牵强附会构筑原有认知结构的感觉。

建议1:

学生设计方案后,教师为了获得学生设计的方案,采用了提问学生的方式,然后教师评价方案的优劣。

建议改为学生相互评价效果更佳,即增加了小组竞争互动方式,同时若增加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保证学生在互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增强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在竞争中获得自信和迎难而上的勇气,也更能体现生生互动。

化学课堂分组实验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课本实验步骤完成实验,验证或探究物质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素养。

我们之所以把一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目的就在于此。

如果仅仅是要得到实验的现象,由现象得出结论,达到本节课知识传授的目的,演示实验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建议2:

在学生边实验,教师边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分组进行实验时,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走动,及时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尤其对学生操作要留意观察,对错误的操作即使指正,这样既可以避免一些实验事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这样,课堂效果更佳。

建议3:

学生的合作互助实验,要布置学生课前做好分工,要有初步的分工方案,不要再出现一人拿着试管,另一人滴加试剂的怪现象。

如对实验装置的安装谁负责,实验过程操作谁负责,现象和数据的记录谁负责,实验装置的拆卸、洗涤谁负责?

要做到分工合作、有条不紊进行实验。

4、进一步学习精选的资料

张爱卿.布鲁纳的认知与教育心理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张雯.浅谈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心理学的学习理论,bbs.snnu.edu.

王艳.基于合作学习理念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5

施广琰.合作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新课程(教师版),2008

观察点4:

学生的文字表述分析

观察与报告人:

崔昕

1、观察点选点说明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师生就教学内容展开对话交流,并由此产生思考、探究,不但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习惯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是课堂参与的重要方式之一。

站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中,表达自己的对问题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独到思考,在有些情况下,最能体现其个人独特性,最能反映自身的课堂参与价值。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是对知识进行内化后向外界输出的主体信息。

教师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教学效果作出大致的判断,及时进行反馈矫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柯文丽老师的《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以实验探究为核心,师生间的交流比较多。

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故选择学生应答行为作为观察点。

2、观察表的设计与说明

观察表主要从各个教学珍环节中学生的回答方式、回答类型和回答主动性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每一部分都设置了要点记录,观察者对教学环节中学生应答行为进行定量记录,同时进行定性描述。

观察表及观察结果具体如下:

教学环节

学生回答方式

学生回答类型

学生回答主动性

个别回答

集体齐答

讨论后汇报

无回答

机械判断是否

认知记忆性回答

推理性回答

创造评价性回答

举手回答

未举手回答

复习引入

频次

6

6

要点记录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包括六个层层深入的小问,学生回答正确,语言表述恰当。

对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实验设计

频次

3

2

5

2

1

5

要点记录

几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比较洪亮,其他同学都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学生回答问题习惯较好。

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积极有效。

当一位学生紧张回答问题不顺畅时,教师鼓励学生,及时给予了情感上的支持。

实验实施

频次

1

5

3

3

1

要点记录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细致、准确,其他同学能认真听并在有不同意见时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归纳总结

频次

2

2

1

要点

记录

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统计

频次

4

15

5

13

5

6

百分比

16.7%

62.5%

20.8%

54.2%

20.8%

25%

3、观察结果分析及教学建议

从回答方式来看,个别回答4次,集体回答15次,讨论后汇报5次。

从回答类型来看,认知记忆性回答13次,推理性回答5次,创造评价性回答6次。

从回答主动性来看,9人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

这说明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化,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活动,课堂提问较好地发挥了它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应有的价值。

使所有学生都在课堂上经历积极的思维过程,经历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抓住课堂反馈的调控,适时地进行引导、挖掘、升华,达到了师生之间有效地交往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提问的主题明确,能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

大多数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提问有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点拨学生思维,便于学生及时理解知识。

在学生个人回答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

对于学生回答不顺畅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给予学生行为和情感上的支持。

4、进一步学习精选的资料

网络文摘——可通过搜索查阅相关文章

(1)课堂观察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

沈毅和崔允郭主编

(2)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课堂观察指导》

陈瑶著

观察点6:

教材二次开发的有效性分析

观察与报告人:

刘历宁

1、观察点选点说明

1.1必然性: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教材的地位与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传统教教材的观念已被用教材教的观念所取代。

在新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被赋予了二次开发教材的权利,运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已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1.2对概念的理解:

所谓教材的再开发或二次开发是指在专家、学者编制教材一次开发的基础上,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材的过程。

1.3教材开发的常见形式和意义:

现用高中化学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不拘泥于对具体事实和概念的陈述和解释,而是注重过程和方法,以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如提出假设、实验、数据分析、调查讨论等主动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也大大提高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运用能力、实现了多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和演绎,以彰显其教学的个性色彩。

但教师应始终牢记,教材汲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汇聚了学科专家的智慧和结晶,是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体现。

只有基于教材分析进行的二次开发才能确保教学的基本质量。

2、观察表的设计与说明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环节

教材的开发是否尊重教材本身的教学编排

具体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对教材的开发点有哪些?

教材的开发点在本节课的运用效果如何。

呈示

本节课在设计理念上,完全尊重教材原有的知识编排体系,

本节课将教材中探究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原有实验过程中现象与结论的填写,开发为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并根据所设计的实验过程完成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很多。

教学过程中,开发点的运用效果较好。

另外,老师非常注重对教材的回归和运用,四次打开课本,

对话

对教材的开发点选取恰当,学生基本能完成实验设计和学案填写,是本节课亮点。

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观察实验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开发点源于教材又稍高于教材,尊重教材的编排,注重对教材的运用和回归,有利于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和灵活学习教材的能力。

指导

课堂上对元素周期表的两次呈现,完全可以打开课后的周期表,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从手中的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养成上课只听老师讲,课下不会运用教材做工具,讲教材束之高阁的不良学习习惯。

3、观察结果分析及教学建议

3.1柯老师本节课在设计理念上,完全尊重教材原有的知识编排体系,如科学探究的内容与教材相符,通过对金属Na、Mg、Al与H2O、与盐酸反应,及对应水化物的碱性的实验探究,得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再通过对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的分析,获得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Si、P、S、Cl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最后总结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3.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

柯老师对教材的开发点主要体现在:

3.2.1将教材中探究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实验设计,开发为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如:

Na、Mg、Al的活动性顺序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依据等,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并根据所设计的实验过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结合对教材提供的相关信息的分析,让学生自主归纳得出同一周期金属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3.2.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借助良好的师生互动,开发点的运用效果较好。

另外,老师非常注重对教材的回归和运用,四次打开课本,如:

教材第7页中的注释---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教材第9页中的注释---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教材第16页中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Si、P、S、Cl的信息阅读和归纳;教材第16页中元素周期律的内容落实。

3.3对教材的开发点选取恰当,学生基本能完成实验设计和学案填写,是本节课亮点。

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观察实验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另外,连续四次对教材内容的回归,提高了学生对教材的信任度和自觉运用教材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将对周期表的呈现也避免通过投影实现,最好引导学生看课后的周期表。

4、进一步学习精选的资料

(1)

《化学教学论》第三章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

(2)

姚小红

《合理高效使用高中化学新教材》现代教学2008.06.

(3)

储开桂

《对高中化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思考》化学教学2009.12

(4)

孙玉婷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材二次开发》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

张霞(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江苏海门226151)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观察点7:

教师设问的有效性

观察与报告人:

陈珏姝

1、观察点选点说明

这一观察点属于《课堂观察框架》中的教师教学维度中的对话视角。

选择这一点,主要考虑: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探究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学习过程。

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即在教师提问下开展的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今天,教师更应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的路标作用。

2、观察表的设计与说明

序号

教师提问

侯答

时间

提问(原话)

指向

层次

清晰

模糊

识记

理解应用

综合分析

充分

不充分

学生回答

教师理答

回答(原话)

回答方式

理答方式

无应答

集体齐答

个别回答

讨论、汇报

打断或代答

不理睬或批评

重复答案

鼓励、称赞

追问

表中包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理答三方面的情况。

3、观察结果分析及教学建议

(1)提问共16次,问题的指向明确率较高,表达清楚,所以提问大多都是有效的。

16次提问的思维层次搭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计了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

(布鲁姆目标分类说,提问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其中有关识记、理解、应用的提问属于低层次思考水平;而有关分析、综合、评价的提问属于高层次思考水平)。

问题直指教学目标并且都能为下面的知识做铺垫或者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识记知识(识记性的问题有3个),还有在学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应用2个,综合分析的问题有10个)。

16个问题中包括指向不明确的问题有4个,都是因为综合性较大,所以学生不明确该

从哪些方面回答造成的,但是老师都马上将问题细化,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综合得到答案,从中看出老师在上课之前,既制定教学的方法、提出的问题,又充分设计学生互动的形式、内容,预测在互动中可能有哪些生成因素,对课堂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准备。

(2)学生回答的情况:

集体回答8次,个别回答5次,讨论后回答1次,无应答4次;

从回答原话的整体效果看出学生乐于参与交流回答,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学生付诸了思考,自然就愿意交流。

而且老师有意识地针对不同思维层次的问题选择集体回答、个别回答和讨论后汇报回答的不同形式,多样化的回答方式有利于学生不同程度地重视。

无应答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问题的指向性模糊,学生不知道从哪方面来回答。

如:

老师提问推断非金属性的强弱我们又从哪些方面来推断呢?

时,出现了没有学生来应答的现象。

老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判断学生是因为没有记熟课本P9的判断非金属性的依据造成。

其实不然,学生其实是弄不清楚老师指的是哪些方面?

是从结构方面来推断呢?

还是运用已经学过的非金属来类比推断呢?

还是从实验的角度来推断?

……。

二是老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如:

第一个问题A族的碱金属元素和A卤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它们的结构以及性质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问题既作为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设问,又与本节课的重要基础----巩固学生的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的认识。

如果老师给予一定的时间,学生是能够自己整理回答的。

但是老师马上就跟着说我们一起来回答,那么,随着原子核原子序数的递增,由上往下,它的电子层数?

它的原子半径?

它的失电子能力?

非金属得电子的能力?

那么它的金属性,金属的金属性?

而非金属性呢?

学生的回答变成:

增多。

增大。

越强。

递减。

递增。

递减。

,这样的方式既无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没有达到预期的复习目的。

有思维容量、需综合整理加工的问题,不要代替学生思维去直接讲解,这样往往是教师讲得清晰明白,学生思考交流不充分,导致知识不是经学生努力自已长出来的,而是教师安装进学生头脑中去的,所以印象不深,且不会迁移应用。

(3)教师理答情况:

打断或代答有1次,不理睬2次,重复答案6次,追问7次,鼓励

1次。

理答方式:

一般地,教师理答课简单地分成满意或不满意,满意的表现通常是称赞,不满意的表现通常是打断、代答、批评、不理睬或追问(其中追问是一种更积极的态度),而重复答案则是教师强调或学生发言不够清晰。

课堂上存在生怕学生听不懂,一些话语的重复性较高的情况。

而课堂上重复性的话语应该出现在重点内容上,以重复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强调的作用。

所以重复性的话语不要太随意。

如果教师对不少基础知识提问后又重复答案,本身问题就简单,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重复,学生就不爱听,达不到老师重复答案想引起学生重视的目的。

还有就是教师对集体回答时的异常声音没有做出反应,在倾听过程中没有回应,比如在适当的时候用有声的语言表明你对学生的注意,也可以用点头等方式,以示你对学生谈话内容和方式的认可等。

但老师很关注对个别学生的独立回答,交流中老师发现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会用关切的问候、巧妙的提醒、不断地追问,给学生巨大的鼓励和帮助。

4、进一步学习精选的资料

(1)网络文摘,搜索可以查阅:

《利用课堂观察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沈毅

崔允漷

(3)网络文摘,搜索可以查阅:

《关于化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种量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