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作文课教案.docx
《高二作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作文课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作文课教案
高二作文课教案
【篇一:
高中作文教学设计之三】
高中作文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作文互赏互评的兴趣和能力。
2、让学生掌握赏评作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赏评同学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评文章的角度选择及语言表达。
教学步骤及其设计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马说》一文中叹息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在痛惜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而至于千里马一般的人才不能被发现,而被埋没了。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学们想啊,如果你创作了一篇得意的美文,就肯定希望有人来阅读,来欣赏,来评说。
那么,这一节课,我就来赏评同学们上星期所写的作文佳篇。
借我们一双慧眼吧,让我们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指点迷津
如何上评作文呢?
从何处下手呢?
光凭热情还不够,还要掌握一些方法。
我这里集同学们的智慧,归纳出一些来,便于记忆,我就将它简称为:
“四五六”,即四个准备,五个方法,六个角度。
展示多媒体课件。
一边展示,一边解说。
四个准备:
1、一支红笔
2、基本的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
3、必要的审美知识和审美方法
4、若干段名师的作文赏评文字
五个方法:
1、词句点评法
2、整篇总评法
3、对话交流法
4、成句引用法
5、对照比较法
六个角度:
1、审题立意角度
2、选材构思角度
3、层次结构角度
4、手法技巧角度
5、遣词造句角度
6、题目题记角度
三、美文共赏
1、佳作亮相:
课前由同学推荐出来的作文佳作若干篇,老师再从中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有示范作用的,让作者本人在到前面讲台上朗读。
比如,高一(9)班的作文佳篇有耿晴晴的《走笔抒写多情的秋》、汤锦楠的《秋月抒怀》、戴玉梅的《秋之意蕴》、周文静的《快
乐的秋》、黄涛涛的《秋天不回来》等。
2、文心畅谈:
让那些被推荐出来的文章的作者畅谈写作体验、写作感悟和写作得失,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和鼓励。
3、师生赏评:
这个环节是,在每一位同学朗读和谈心得之后,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分别点评,赏析。
以学生赏评为主,老师适时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老师要鼓励同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还要运用上面所提示的方法和角度。
四、教师下水
老师本人也应该参与写作,和同学们写同题作文,现身说法,会更有针对性,会更能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也更有利于老师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我也写了一篇以“秋”为话题的下水作文《秋怀》。
我当堂读给学生听,欢迎学生也对老师作文加以评点,说真话,说实话。
五、新题展示
练习资料《名师一号》第55页六则材料,任选其一,发挥合理的联想想象,进行适当的虚构,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
1、故事情节完整,情节要有波澜;2、突出人物个性特征,多角度塑造人物;3、以“爱国”或者“节气”为中心立意。
附:
教学感言
我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三点认识的:
1、为语文老师批改学生作文减负。
语文老师批阅评改学生作文是一项繁重的劳动。
比如我校语文教师一般都是代两个或三个班的语文课,而且学生人数多,批改一篇作文若用5分钟,三个班批改完就需要1000多分钟,如果每天用两个小时批改,再遇到学校安排其他事务,批改一次就要两个周,耗时长。
因此,批改作文不仅是老师繁重的脑力劳动,而且给老师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况且,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对同学写作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又很微小。
将老师批改作文的重负分一部分给全班学生,也不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业负担,但对老师来说,确是大大的减负了。
2、学生互相之间赏评作文,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因为学生在赏评别人作文的时候,也是在反思自己作文得失,也可以借鉴和取长补短。
况且,学生之间可以面对面的互相互评,随评随改,针对性很强,时效性很强。
3、学生互评作文有利于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欣赏作文的过程也是同学之间在进行情感沟通,评点过程也是同学之间在进行思想认识交流,在互赏互评中,在交流沟通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合作学习的一个体现。
不过,有一点我要说明的是,学生之间互相赏评,是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之下进行的,而不是不负责任地将作文推给学生,放任自流。
一股脑地将作文完全推给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是教师偷懒的行为,是不尽职责的表现,那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能允许的。
我想,不管你采取哪种教学方式,都要围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是每一位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只要是围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就可以作一尝试。
【篇二: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议论文
当我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时,总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把这些看法、主张和观点表达出来,并加以阐释、说明,就是议论;写成文章,就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
所以议论文又叫说理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
....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指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
(2)道理论据:
指经过实践检验的,它的正确性为人们所公认的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自然科学道理、公式定律等。
道理论据可直接引用,也可间接引用。
3、论证:
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论证的类型:
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论证方法:
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
引申法。
例证法:
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
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类比法:
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
对比法:
用反向例子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
三、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
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
引论本论结论
1、总分结构(或称总分总式)。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
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
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例文1抓住机遇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诚然,如若事先未做好准备,又哪能有机遇的光临?
即便机遇光临了,他仍然会将机遇视如粪土,不值一钱,待事过之后,才跌足长叹。
【总】
秦国著名的宰相李斯,年轻时只不过是众多说客中的一员,在郡里做一个小吏,这哪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所能屈任的?
于是他跟着荀卿学习帝王之道。
勤学苦练使他高人一筹,而昏庸的楚王却不正眼相看,将送上门的高人拒之门外,失去了争霸天下大业的人才。
贫困潦倒的他到了秦国。
识才辨用的秦王凭借博才的李斯终于完成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伟业。
李斯也因此而名震天下,若李斯没有治国之才,若没有识才辨用的秦王,哪里来李丞相,哪里来统一天下的大业。
可见要想取得成功,无论何人,必须抓
住机遇。
事物的发展须从小处开始,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须抓住瞬间即逝的机遇,促成质变,实现成功。
翻开中国近代史,到处充斥着硝烟与战火。
黄海一战,清军败了。
是战略败了,还是武器上败了?
都不是!
一切都因当时某些肉食者未抓住机遇!
当北洋舰队送兵朝鲜时,卑鄙的日军偷袭了。
凭借着勇猛的将士和先进的武器,打得日军溃败而逃。
本应乘胜追击,击沉日舰,可李鸿章却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海港,开始保存实力。
可是受到重创的日舰却乘机养精蓄锐,卷土重来,绕道包围了威海卫军港,结果可想而知。
机遇一但错过,怎可扭转乾坤。
而牛顿善于思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锲而不舍而发明了电灯;李时珍持之以恒而著成了《本草纲目》;苏秦抓住机遇游说六国而名垂千古。
展望古今,有哪位名人不是先为机遇做好扎实的准备,一旦机遇来临就迅速地把握住机会?
由此可见,勤奋刻苦不可少,适时地把握机遇更为重要。
【分】“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切勿机遇从身旁溜走时,才后悔莫及。
【总】
2、递进式结构(也叫层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几个分论点之间位置不得随意调动。
也就是围绕中心论点,分别回答“这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怎样才能做到?
”
★例文2:
小议“慎独”
(分析问题:
为什么。
这个分析过程,结构上采取的是并列式,内容上又有递进。
)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
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他说:
“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
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
”,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
“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
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解决问题:
怎么样。
这里也是采取和分析问题部分一样的结构方式,分为两个方面,各自举例论证)“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辫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
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结尾部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发出呼吁)
3、并列式结构
所谓并列式结构就是把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解成几层意思,逐层加以论证,最后总括起来,回应论题。
因为中间几层在形式上是并列关系,所以叫并列式。
1、并列的内容要各自独立,并列平行,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且围绕一个中心。
简单的说,就是要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
2、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一般不能少于三个方面,且分类标准要清晰一致,要么都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要么都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要么都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切忌角度不一。
3、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
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
例如《谈骨气》三个例子就是三种不同类型的“骨气”的体现:
文天祥侧重于体现“富贵不能淫”,饥者侧重于体现“贫贱不能移”,闻一多侧重于体现“威武不能屈”;三个形象,文天祥是丞相,穷苦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阶层,有古有今,象这样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例文3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
这自然没错。
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细节可定胜负。
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
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
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
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人会有强大战斗力。
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知兴衰。
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
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
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
细节可见精神。
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
他给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提到朱德,就会想起井冈山上他的挑粮扁担;提到贺龙,就会想起长征路上的金色鱼钩?
?
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难忘,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心。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
“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评:
本文中间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心论点“细节有魅力”阐述其理由——为什么?
4、正反式结构(也叫对比式结构):
正反式结构就是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
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对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
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例文4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
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
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
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
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
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
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
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
”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鲁迅先生说: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列宁说:
“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
”巴甫洛夫说:
“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
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议论文论据选取及材料压缩组合运用
一、议论文论据运用的原则:
宁用一百字写三个材料,也决不用一百字写一个材料。
俗语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
论据新鲜,能增强文章的辩驳力和感染力。
二、议论文论据选择安排运用
(一)典型:
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在所有论据中具有代表性,不随意列举自己身边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例材料。
(二)新颖:
论据新鲜,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少用陈腐的材料,如雷锋、张海迪、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等从小学就一直常用的论据材料。
(三)准确:
论据的真实准确及运用的准确。
1、真实准确:
论据真实可靠,不道听途说,不胡编乱造。
2、运用准确:
论据必须要与论点有内在的联系,切忌张冠李戴。
错例:
常言道:
勤能补拙,事实正是如此。
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
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
书常常到半夜两点钟。
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
上述论据与论点没有内在联系。
要证明“勤能补拙”这一论点,那么在叙述论据材料的时候就必须针对这一论点所限定的以下三个要素:
1、要有“拙”;2、要有“勤”;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
此三要素缺一不可。
下面的一则事例论据就叙述的很好:
“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
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最后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
”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讲其“勤奋苦练”,第三句说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
事实论据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因此能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四)叙述简洁
在举例论证过程中,叙事拖沓冗长的原因有三:
其一,将议论文中的事例等同记叙文中的事例;其二,概括叙述事例的能力差;其三,围绕论点定向复述事例的能力差。
例:
2004年以“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的高考优秀作文《给“从谏如流”上把锁》中的一段举例论述就极精练: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于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逼行。
(五)叙议结合
(六)要有文采
1、将丰富的材料组合成修辞格,使文章文采斐然,从而吸引着阅卷老师。
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布莱尔曾说过:
“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
”或许,张扬属于年轻人,内敛属于老人。
苏轼高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清照低吟: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
2、将丰富的材料浓缩并营造出文学气氛,使文章具有文学色彩,从而感染着阅卷老师。
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一事能狂便少年”。
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
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吴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范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而有才华横溢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
【篇三:
话题作文写作指导教案】
话题作文写作指导教案
玛纳斯县第三中学执教教师:
徐国霞
学习目标:
1、学习什么是话题作文。
2、话题作文的特点。
3、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区别。
4、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学习重点:
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学习难点:
话题作文训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
面对春天,白居易说: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韩愈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孟浩然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贺知章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天在朱自清的眼里是个笑着走着的娃娃,是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是个健壮的青年;春天在鲁迅的眼中是那无法释怀也无法得到原谅的风筝;春天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请大家畅所欲言!
由春天这个话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这节作文练习课—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写作的本原是什么?
写作就是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是写能够感动自己的东西;是对生活的真实描摹;是心灵的自由的表达;是情感的自然的流露;是对人心性的深刻剖析;是人摆脱平庸生活的精神升华。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本原,今天的这节课如果你用心去领悟,你一定会使自己的作文摆脱平庸,得以升华。
二、说一说
教师:
追根溯源,我们先认识话题作文。
根据刚才“春天”的话题,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是话题作文吗?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
围绕所给话题即围绕所给谈话内容写成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
例如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的作文就是一道话题作文的典型例题,以“拥抱梦想”为话题。
花季少年,正如人生的朝阳,只有怀揣梦想,才能凝聚力量,只有拥抱梦想,才有精彩人生。
梦想既可以是滚滚奔流,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梦想也可以是涓涓细流,如每个人的人生愿望。
你有自己的梦想吗?
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好准备了吗?
请以“拥抱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
围绕着这个话题,你想怎样写这篇作文?
三、想一想
教师:
人的好与坏取决于品质,作文的好与坏取决于方法。
想做好人必须培养自己的品质,想把作文写好,一定要讲究写作方法。
下面一起学习话题作文的应试策略。
中考作文能否出彩,就看你是否把握住考点。
话题作文的考点是发散思维,即思考时围绕一则材料(某一触发点)——话题,展开想像,全面拓展思维空间。
四、记一记
话题作文的特点:
1、相关性:
一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