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
《第三专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专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专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专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本专题导学】
1.本专题简介
这一专题主要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共分为七个知识点,第一二三四知识点主要介绍近百年来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以时间节点为线索,从儿童心理学的诞生说起,接着介绍19末—20世纪初西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流派,然后介绍现代西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在这个部分主要介绍皮亚杰、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再介绍前苏联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最后介绍我国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第五六知识点着重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趋势和发展的速度,第七知识点介绍如何辩证地看待儿童心理的发展。
2.本专题学习目标
学习者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个历史脉络;
(2)记忆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理解这些思想观点的核心;
(3)初步学习和思考每一种心理发展理论对当前儿童教育的启示;
(4)能对主要的思想观点进行异同比较并能做出适当的评价;
(5)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理解儿童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
(6)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看待儿童心理的发展;
(7)记忆合并原则、相乘说、双生子爬梯实验、遗传素质、“遗传决定论”和“生理决定论”等基本概念。
3.本专题学习行为
这一专题是学习者普遍认为比较难的一个内容,一是涉及到几位心理学家关于儿童发展的思想观点,二是出现了比较多的基本概念,三是辩证地看待儿童心理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学习行为达到学习目标,具体的说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通过阅读课程提供的相关资料了解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了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儿童心理学出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才有近代心理科学的系统性。
(2)通过教师讲解和自行阅读,了解皮亚杰、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和维果斯基几位心理学家的生平与研究,看看他们是怎样在儿童发展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
(3)我国的心理学家不但要关注朱智贤的儿童发展观,研究学前儿童一定不能忽视陈鹤琴先生毕生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所以,要看看陈鹤琴关于儿童的研究。
(4)通过课后作业与测验掌握心理学家的主要理论和思想观点;通过结合当前儿童教育实践,思考这些心理学理论与思想对当前儿童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5)在BB平台上与老师同学讨论心理学家的某个(些)观点,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4.本专题重点难点: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说,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的儿童心理发展观以及这些主要思想观点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启示等既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辩证地看待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3)本专题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也是重点内容。
5.本专题需要的课时数:
6课时
【教学基本内容】
知识点一: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一)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1842-----1897)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它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一直观察到3岁,做了系统的纪录整理,编写出《儿童心理》。
(二)1882年《儿童心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编感觉的发展(视、听、肤、嗅、味、机体觉)
第二编意志的发展(动作的发展)
第三编智力的发展(语言的发展)
二、19末----20初西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流派
(一)遗传决定论: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外界的影响和教育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暴露,不能改变其本质。
代表人物:
1.高尔登,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1869年发表《遗传的天才》一书;
2.霍尔,复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彪勒,从生物的发展看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人和动物都经过本能、训练、智力三个发展阶段;
4.麦独孤,本能说,认为心理的发展是由本能决定的;
5.弗洛伊德,性本能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6.桑代克,“原本趋向”决定心理发展(反射、本能、能量都是有遗传来的)
7.格式塔学派,心理是由先验的格式决定的,他们对977位名人进行了“家谱研究”,结果他们的后裔中有332人同样有名,而977位普通人中,他们的后裔只有1位有名,由此,他们完全相信遗传的决定作用。
(二)环境决定论:
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代表人物:
1.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律师、科学家、商人、医生、甚至乞丐或强盗。
2.卡特尔统计了1000名科学家的出身和居住地的分布,认为科学人才的产生是由人口密度、财富、机会等环境因素决定的。
3.
富里门,做了养子研究,比较了75名8岁被收养的儿童,一年后,其智力由95102.5,得出环境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结论。
4.纽曼,做了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的研究,同卵双生子教育条件差异显著时,环境对智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拓展阅读:
狼孩
视频:
人猿泰山
讨论:
你怎样看待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三)二因素论:
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
代表人物:
1、斯腾,德国心理学家,“合并原则”——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的天赋本能的逐渐体现,也非单纯的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应,实为内在品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环X1
X2
境
遗传
斯腾说明遗传和环境的双重作用
注:
这里X1、X2代表不同的机能,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从上图可以看出,X1、机能的环境影响较大,而X2机能的遗传影响较小。
2、吴伟士,“相乘说”——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他说心理的发展依赖于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就像矩形的面积依赖于长和宽一样,不能说长比宽更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3、格赛尔“双生子爬梯试验”——为了证明成熟和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于1929年所做的实验。
双生子A和B,A从出生后第48周开始训练爬楼梯,每天训练10分钟,连续联系6周,B从第53周开始训练爬楼梯,每天也训练10分钟,2周以后,B爬梯的水平就赶上了A。
结论:
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拓展阅读:
乌拉圭圭亚鸠部落的小女孩
知识点二:
现代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学习目标:
1.记忆皮亚杰、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几位心理学家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2.理解几位心理学家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核心思想;
3.理解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等基本概念。
了解学前儿童对守恒概念的掌握;
4.能初步运用几位心理学家的理论解释儿童成长过程中真实的心理和行为。
学习行为:
1.阅读本专题课后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
2.通过课堂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
3.到儿童生活中去,做一做关于儿童守恒(长度守恒、面积守恒、液体守恒、重量守恒)的实验;
4.搜集儿童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尝试用相关心理学家的理论来解释。
5.在bb上与同学、老师讨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一)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生平与著作:
让·皮亚杰(1896----1980)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
瑞士人。
他一生致力于儿童思维的研究。
在研究中他综合了哦及生物学、逻辑学、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史等多种学科。
皮亚杰早年是学生物的,直到1921年他在日内瓦大学任职,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儿童心理学。
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并成立了“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集合了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控制论专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来研究儿童的认知与思维,并任该中心主任,直到1971年退休,还保留着主任的职务,足见他对该研究机构的重视。
1924----1932年主要研究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著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的世界概念》《儿童的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40年代写成《智力心理学》是他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完整理论并初步论述了各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后面详细讲述。
皮亚杰一生可谓著作等身,这里不一一介绍。
认知发生论创始人皮亚杰
(JeanPiaget,1896---1980)
2.发展观:
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SR,而是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即S(AT)R,外界刺激经过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后才产生。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加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3.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
(1)成熟——主要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它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物理环境——即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经验有两种一是物理经验,个体概括出物体的属性,如大小、颜色等获得的经验;一是数理逻辑经验,个体作用于客体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
(3)社会环境——即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
(4)平衡——也称自我调节,使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平衡可以调和以上三个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这是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核心概念,指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
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从感觉动作图式表象图式运算思维图式,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从低级图式高级图式不断发展的过程。
(2)图式变化的方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
即主体已有图式对外界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真正改变和创新。
顺应:
指主体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
如婴儿从吃奶改为吃饭,幼儿从幼儿园到上小学等都需要内部图式的改变。
平衡:
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4.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是靠感知和动作(口尝、手抓等)去认识周围世界的,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时分别存在的。
6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认识是,看不见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比如,球滚到桌子下面看不见了,球就不存在了。
1周岁以后,婴儿仍然知道球还在桌子下面,他会去寻找,按照皮亚杰的解释,说明婴儿有了对客体的永久性认识;1岁至1.5阶段,儿童开始探索达到目的地新方法。
比如,把一个玩具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的地方,婴儿试图直接取得这个玩具,失败以后,偶然的抓住了毯子的一角,由此发现毯子的运动同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于是开始拖动毯子,以便取得玩具。
在这里,对新动作的发现是偶然的,婴儿开始对这种情景进行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的方法或多或少带有系统性,可以说是智慧动作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了智慧的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
该阶段又可分为以下两个小阶段:
a.前概念阶段(2---4岁):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这一阶段出现许多自发的神话故事、“拟人化”和“泛灵论”的思想。
同时,这阶段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某些一般性、概括性。
前概念思维的另一个特点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不是在整体中。
比如儿童不能理解从一堆小钱中拿出来的小钱,是这一堆小钱的一部分。
就是说,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前概念思维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
b.直觉思维阶段(4----7岁):
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它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又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所以又称为“半逻辑”思维。
儿童开始能够同时照顾到事物的两个维度,开始反映事物的整体的复杂的结构。
但是,直觉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仍然依靠表象。
他在一定的、有限的范围内已经有了逻辑性,但还不是概念,不够抽象。
同时,儿童的思维逐渐向现实靠近,神化故事式的思维成分减弱了。
逐渐放弃自我中心的前概念,追求客观的认识,追求事物的因果关系,但仍然把无生命的东西看作有生命的。
比如,5岁7个月的孩子问:
“云是什么造的?
”“液体”(是“水”“蒸发的水”),又过了几天,孩子自己说:
“云起先很小,然后很大,然后突然爆裂。
你看那个,他们是什么造的?
……空气”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a.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
b.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思维的区别在于:
★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
★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
思维的可逆性是指能够抓住一个概念中各种具体变化的本质关系;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没有掌握可逆关系,比如,问一个3岁的女孩:
“你有姐妹吗?
”她说:
“有”问:
“她叫什么名字?
”答:
“洋洋”再问:
“洋洋有姐妹吗?
”答:
“没有”可见,这时儿童的思维是单向的,具有不可逆性。
★运算思维具有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有守恒概念。
守恒是指对客观事物有了稳定的本质的认识,不为其非本质变化所迷惑。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没有守恒概念,例如,下面这个5岁大的女孩知道两个容器具有一样多的彩色液体。
但是一个容器中的液体被倒进另一个细长的容器时,她却说细长容器中有更多的液体,她还没有获得守恒的概念。
她到6—7岁时会理解这个概念。
★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的,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
儿童思维的可逆性,使儿童能够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
守恒概念的出现,与思维的非中心化相联系。
★前运算思维是不灵活的,具有固定性、刻板性或呆滞性;运算思维具有灵活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个体能运用抽象的、合乎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一时期正值儿童期即将结束,青年期即将开始之际,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
(五)评价
▼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认为儿童思维的形成是活动的内化作用,儿童只有自己具体的、自发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强调儿童心。
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
首先,柑橘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安排教材和选用教法;其次,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注意阶段之间的过渡,坡度不能太陡;第三,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前儿童思维德具体形象性,小学儿童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特点。
▼强调智力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结构。
儿童的知识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不同意知识是现实的复写,否认表象、概念来自客观现实,这违背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
▼他的阶段发展理论,对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揭示不够,阶段的划分有些绝对。
(二)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说
A.精神分析理论简介:
该理论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于1896年创立,精神分析理论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精神分析的内容极为复杂,这里只介绍弗氏对人格、人性的三点解释。
其一,人格动力观:
弗洛伊德用其潜意识、欲力、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其二,人格发展观,弗洛伊德以口腔器、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认同、恋母情结等观念,来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理。
其三,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个体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各种防卫作用等观念解释人格结构中三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精神分析论创始人弗洛伊德
(SigmundFreud,1856---1939)
B.儿童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里必多主要投放在口唇部位,口唇刺激是愉快的来源,像吸吮、吃手指、咬东西等。
2.肛门期(1——3岁):
刺激的中心是肛门,这阶段对儿童进行卫生训练很必要,训练的好坏影响儿童以后的个性发展。
弗洛伊德又把这一时期称为“前生殖阶段”。
3.生殖器期(4——5岁):
该阶段儿童开始产生“恋父”和“恋母”情结,孩子都喜欢自己的异性父母,弗洛伊德对这一阶段儿童的描述很荒谬。
他说:
“男孩要独占其母,而深恨其父,见父母拥抱则不安,见父离开其母则满心愉快、、、、、他常坦直的表示其情感,而望娶其母为妻。
”。
“儿童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性”,儿童的“超我”产生了。
4.潜伏期(6——青春期前):
性活动受到压抑,儿童处于很平静的时期,儿童的快乐来自外界,喜欢交友、与同伴一起玩耍、学习和运动,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发展起来。
5.青春期(生殖期):
女孩从11岁、男孩从13岁进入青春期,中心是对异性的感情。
特点是,想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己的生活。
讨论:
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五阶段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
(三)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人物简介:
埃里克森祖籍丹麦、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他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人的一生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埃里克森
(ErikErikson)
●人心理发展的八阶段:
1、任信——怀疑(0——1.5岁):
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当生理上的需要和母亲的照料协调得好,儿童感到康宁、安全,产生基本信任感,否则就产生怀疑感。
2、自主——羞怯(1.5——3岁):
儿童的社会活动是抓住、放走和自己行使自主权,这时父母又想限制儿童的行为,这个矛盾处理得好就发展自主感,否则就发展羞怯感。
比如,孩子要自己拿勺吃饭,父母怕烫着或把饭打翻,不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得不到满足,就产生羞怯。
3、主动——内疚(3——5岁):
儿童在游戏等活动中发展了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儿童有侵犯的念头,所以儿童又常常有内疚和有罪感。
4、勤奋——自卑(6.7——青春期前):
初入学的儿童一般能够勤奋的学习,想赢得好的成绩和成人的表扬,如果这一阶段发展不好,总是受到批评,儿童就会发展自卑感,感到自己不如其他儿童。
5、一致性——角色分离(青少年期):
如果儿童所想所做的符合他的实际身份就取得一致感,这时儿童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和她自己的评价相符,就产生一致感,否则就可能产生角色分离。
6、亲密感——孤独感(18---30):
青年期至成人初期。
当青年人走向社会,进入新的人际关系中,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产生不愿与人接触的孤独感。
相反,则产生亲密感。
7、创造感——自我专注(停滞感)(31------55):
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事业发挥创造性,就获得创造感,否则就会陷入自我专注,产生停滞感。
8、完善感——绝望感(60岁以上):
是对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
当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评价时就产生完善感,否则就产生悲观绝望。
反思:
运用埃里克森的阶段发展理论怎样解释儿童今天的发展?
知识点三:
前苏联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二)维果斯基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人物简介:
维果斯基(1896---1934)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其心理学思想是独树一帜的,不仅在前苏联受到重视,近年来也被西方心理学界所推崇。
他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学派”;探讨人心理发展的实质;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内化学说。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个水平之间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思考与创新: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当下儿童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位幼儿教师,请你制定一个关于本班儿童或者是某一个儿童发展的计划。
2、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这是维果斯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理论,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讨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
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要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讨论:
最佳期、敏感期、关键期的问题。
●提出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是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人之一。
他指出,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的人类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
知识点四:
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一)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于1919年留学回国后,就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内容根据西方儿童心理学家的著作编译而来。
(二)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也是陈鹤琴的日记法,它观察自己的长子陈一明,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
(三)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进入我国也较早,1921年廖世承、陈鹤琴出版《智力测验法》,1924年陆志韦订正《比奈西蒙智力测验》;
拓展阅读:
陈鹤琴全集、鹤琴之声
(四)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是朱智贤先生的《儿童心理学》,1962年出版。
后来多次再版。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朱智贤先生率领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开始研究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90年代初出版《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六)20世纪90年代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更加细化,有北大孟昭兰先生的《婴儿心理学》、北师大陈帼眉、庞丽娟教授主持的《学前心理学》;华东师大李丹、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编著的《儿童心理学》;
(七)21世纪初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儿童的心理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工作者还需要加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系列研究。
知识点五: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进步性。
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大方向总是在进步,无论是注意力的提高、记忆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提升等,都是在进步。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偶尔也出现暂时的停顿和倒退。
比如,有的孩子刚刚学会叫妈妈,会说几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突然不愿意自己走,总是让大人抱,这些现象不必着急,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是孩子前进中的倒退,他在酝酿着新的发展,过一段时间,孩子会像洪水决堤一样,一下子说出许多话来。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从简单复杂:
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月来越复杂。
表现在:
1.从不齐全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逐渐齐全的。
2.从笼统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二)从具体抽象:
从认识过程来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之后出现知觉,知觉是对物体整体属性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知觉之后出现思维,思维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认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