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二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726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二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二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二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二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二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二教师版.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二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二教师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二教师版.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二教师版

2016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

历史试题

(一)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15株洲一模)《台湾通史》认为: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

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

‘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这在本质上表明  ()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命题意图】通过史料考查通商口岸的特征,考核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题材料的主旨是“通商口岸的租界的社会秩序由中国政府保护”。

租界是近代史上列强在中国建立的侵略据点,干涉中国内政的大本营,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交易所。

同时,租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市政管理、物质文明、社会习俗和文化事业的现代化。

【解题思路】从材料“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可以看出通商口岸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租界是中国境内的“国中之国”,列强在租界内享有治权,故选B。

A项明显错误,清政府是被迫开放的,是在不平等条约中决定的;C、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试题答案】B

2.(2015·淮南)两极格局瓦解后,国际关系扑朔迷离。

有学者将它绘制为下图,该图反映了()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B.当今世界形成了多极格局

C.当今世界格局两极化趋势D.当今世界格局单极化趋势

【命题意图】读图提炼信息,单极化、两级化、多极化的区别与联系。

两级格局中已凸显多极化趋势。

【解题思路】图片中给出了两极格局解体后,当今世界关于不同政治格局主张的三股势力:

单极化、多极化和介于两者之间游离派,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和矛盾冲突,A项正确。

当今世界暂时形成的是“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格局尚未形成,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B、C、D各项错误。

【试题答案】A

3.(2015·济南)1897年11月4日,为庆祝慈禧六十大寿,上海道蔡钧带头举办了中国官方的第一次大型舞会。

舞会的参加者主要是在沪的外国人。

中国官员女眷也循西例参加,陪同西人女眷,尽管她们没有跳舞,只是隔着帘子观看,这在当时实属破天荒之举。

这说明当时()

A.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C.中国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命题意图】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引发冲突是高考中常见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同时开放与保守并存。

审题时,要注意1897年、第一次大型舞会、破天荒之举等信息都体现了新与旧的冲突。

【解题思路】据题干情境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举办的舞会,女眷只是隔着帘子看,反映当时中国人意识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故C项正确。

题中没有涉及男女平等的内容,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不出崇洋成为风尚,故B项错误;“彻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试题答案】C

4.(2015·四川德阳一模)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

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命题意图】史学理论——历史评价。

【解题思路】A项未站在当事人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评价,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理解之同情”的原则,故错误;由于传统阻力大,洋务运动强调中体可以减少引入“西用”的阻力,符合当时的时代情形,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在强大的封建文化压力下,难免有些激进,要求其客观,不符合“历史之同情”的原则,故D项错误。

【试题答案】C

5.(改编2014广东)《民法大全》载: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这直接违背了罗马法的哪一精神与原则()

A.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皇帝的命令是最高法律”

D.平等权是罗马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

【命题意图】本题考察罗马法

【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材料内容限制了女性的行政权,并不涉及财产方面,故A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

【试题答案】A

6.(原创)华盛顿指出“人民的遴选是一切权力的最纯洁的来源和源泉。

”下列人员中经过直接选举产生的是美国()

A.众议员B.总统C.政府高级官员D.最高法院大法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美国政体的特点。

【解题思路】美国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政府高级官员由总统提名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

【试题答案】A

7.(原创)1895-1898年,中国出现了设厂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促进该高潮出现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是()A.清政府政策的调整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1895---1898年,中国出现了设厂运动的第一个高潮”的理解,A、B两项属于主观因素,排除;C项属于客观因素,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而此处强调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出现高潮,故D项最为直接,本题选D。

【试题答案】D

8.(原创)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真正的革命,给中国国家政治结构近千年来所未有的巨大变动。

这种变化不包括()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B.从“朝代国家”到“共和国家”的转变

C.政党政治的出现

D.新的政权组织机构和程序的创立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

【解题思路】依据题中“中国政治结构“的限定条件分析,A项属于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符合设问要求;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取代了封建王朝,B项说法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政党政治,故C项说法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出现新的政权组织机构和程序,故选D。

【试题答案】D

9.(原创)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用很大的篇幅说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前提,绝不是削弱苏维埃,绝不是把红军融合在共同的抗日军队中,把共产党融合在中国某一个一般性的政治组织中。

共产国际意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

A.抵制国民政府的领导

B.放弃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C.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D.实现国共两党两军的真正融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题思路】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前提”可知,共产国际并不是要求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政府的领导,故A项错误:

由“绝不是削弱苏维埃”“绝不是把红军融合在……政治组织中”可知,BD两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可知,共产国际意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故本题选C。

【试题答案】C

10.(改编)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一书中指出:

“解放战争并不仅是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那样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亦有攻打太原的艰难和血腥,攻打金门岛的惨烈和失败,攻打兰州的诡异和曲折,无数的人生悲剧掩埋在历史的深海里”。

解放战争经历曲折、跌宕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的地位和军事实力强大

B.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支持不力

C.人民解放军军事劣势和武装落后

D.美国坚持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解放战争

【解题思路】A项的表述符合史实,是正确的分析。

B项的表述不正确,社会主义阵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

C项说法错误,在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力量就已经开始占据优势。

D项错误,美国在解放战争后期已放弃了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试题答案】A

11.(原创)“它是对中国历史传统和现代革命经验的总结,它为中国民族地区的多族群共存提供了制度框架。

”材料中的“它”是指()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中的“民族地区的多族群共存”可知,“它”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正确;A、B两项不涉及民族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虽然也体现了对地方的管理,但他强调的是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是民族性。

【试题答案】C

12.(原创)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

下面是某同学根据14世纪~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有关西方近代化历程的示意图。

()

A.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

B.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新航路开辟

C.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D.文艺复兴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西方的近代化历程

【解题思路】观察题中图片可知,从左到右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从上往下是一种概括到具体体现的过程。

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第1指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第2指新航路的开辟;机器大生产的具体体现是工业革命,第3指工业革命。

故选A项。

【试题答案】A

13.(原创)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要按美国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

材料反映了美国()

A.主张消除恐怖主义威胁

B.极力维护世界政局稳定

C.企图建立单极世界霸权

D.顺应了多极化发展潮流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政策

【解题思路】“美国价值观”反映了“世界新秩序”中美国的意志,也就是建立美国控制下的单极世界,C项正确;A、B、D三项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事实不符。

【试题答案】C

14.(原创)著名学者张鸣在《辛亥:

摇晃的中国》中指出: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革命党人发挥了革命的首创精神

B.辛亥革命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

C.武昌起义的成功具有一定偶然性

D.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相对强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解题思路】由题干材料中的“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可知,张鸣强调武昌起义的成功具有意外因素,由此可推断出C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辛亥革命脱离了人民群众,B项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试题答案】C

15.(改编)卢梭说: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人民主权B.自由平等C.法律之上D.分权制衡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卢梭的思想主张。

【解题思路】材料中“行政权的受托人”指政府官员,“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说明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他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表明政府官员必须接收人民的监督。

所以,材料体现的是“人民主权”的原则,即国家主权属于人民,A项正确。

【试题答案】A

16.(改编)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

“晚上总是睡不着。

……(前几天有)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

”该材料()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宣传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题思路】题干材料体现出白话文的写作风格,属于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成果。

材料不涉及是否反封建,也不涉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民主、科学思想,故答案为D项。

【试题答案】D

17.(原创)在公元前5-前4世纪的雅典城邦,人们信奉“崇尚教育即是生活”,他们“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细雨温润孩子们的心田。

这里的“知识”主要指()

A.经商之道和参政技巧

B.修辞学、论辩术和从政知识

C.法律、为人之道和哲学知识

D.谋生方法

【命题意图】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解题思路】公元前5-前4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发展,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需要提高文化素质和能言善辩的能力,于是出现了一批职业教师,即智者学派,他们向人们传授修辞学、论辩术和从政知识,故B项正确。

【试题答案】B

18.(改编)“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对这一评价理解错误的是()

A.比较客观地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

B.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C.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D.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

【解题思路】材料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出发,从多个方面较客观地评价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故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试题答案】D

19.(2014安徽师大)针对20年前苏联的解体,《环球时报》于2011年12月26日公布了在中国7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的调查结果,受访者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如下看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原因

比例

政策错误,制度僵化,政治腐败,丧失民心

52.7%

苏联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

45.7%

苏联在世界搞霸权主义,与美国军备竞赛

41%

西方颠覆、和平演变的结果

37%

经济改革失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

29.9%

其他

2.2%

不知道,不好说

4.9%

A.受访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看法没有历史根据

B.苏联解体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

D.苏联解体是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的必然结果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

【解题思路】从表中可以看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政策错误、制度僵化、政治腐败、丧失民心,苏联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经济改革失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因此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

【试题答案】B

20.(2013宁江模拟试题)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⑤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

A.“美元帝国”形成B.罗斯福新政

C.美国独立D.“冷战”开始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题思路】从图片信息看,“美国世纪”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美元帝国”也由此形成,故选A项。

【试题答案】A

21.(改编)梁启超曾说:

“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

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的是()

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C.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主张。

【解题思路】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思想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文化专制,故选A项。

“雄主之布划”则是政治制度,B、C、D三项都是,皆排除。

【试题答案】A

22.(原创)李贽常以“异端”自居,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假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诗文多抨击前七子、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_________就是“古今至文”。

_______最有可能是()

A.《春秋繁露》B.《朱子文集》C.《水浒传》D.《红楼梦》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和明清小说。

【解题思路】题干材料表明李贽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蔑视礼法,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追求个性发展,这从其对《西厢记》的高度评价可以得到证明。

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因为其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A、B两项与《西厢记》不属于同一类,显然错误,可以排除。

D项出现于李贽所处时代之后,不可能受到其评价。

【试题答案】C

23.(改编)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

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苏联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

【解题思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凯歌年代”为俄国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退却年代”为新经济政策时期,“剥夺年代”是指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战争年代”指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战后年代”指二战后的苏联历史时期。

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试题答案】C

24.(原创)甲国外交大臣曾说:

“乙国今天正处于拿破仑战争结束时甲国的地位。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甲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左右,而今天,乙国则掌握了大约50%。

”材料中的甲、乙两国最有可能指()

A.英国、德国B.美国、英国C.英国、美国D.英国、法国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解题思路】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其工业产值在世界中占有较大比重,甲为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日本等普遍衰落,而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乙为美国。

故本题选C项。

【试题答案】C

25.(2015四川)下面是某同学学习近代历史某一专题后的总结,该历史专题的主题是()

―→

―→

―→

A.抗争B.探索C.屈辱D.复兴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解题思路】第一框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的产物;第二框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产物;第三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产物;第四框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学习西方的产物。

共同体现了中国先进人士不断深入地学习西方。

【试题答案】B

26.【加试题】(2014西城)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

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

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

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

D.拥护保路运动,反对“铁路国有”政策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

【解题思路】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金银铜铁锡煤”说明是为了求富,发展资本主义,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要求,故选C项。

【试题答案】C

27.【加试题】(2015广东)结合漫画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少数党员干部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作风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③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驰④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漫画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漫画中“如此镇长”反映了少数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及乱摊派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驰,没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没有体现执政为民的思想。

因而④与漫画内容不符,而①②③均符合漫画所揭示的内容。

【试题答案】C

28.【加试题】(2015威海)如下图所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B阶段到D阶段只用了不到50年。

其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B.处于动荡不安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D.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比重上升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题思路】从图上获悉B阶段到D阶段大约是1950~1980年,这一时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期。

故选C项。

【试题答案】C

29.【加试题】(2014大连)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甲午战争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解题思路】图片反映了清政府盲目自大,不知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

因此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战败原因是中国是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日本是资本主义经济,故A符合漫画寓意。

【试题答案】A

30.【加试题】(原创)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包含“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等条款,这些内容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

A.根除了中国与欧美国家间的贸易纷争B.保证了中国在世界各国得到公正待遇

C.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中去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内容

【解题思路】世贸组织只是为各个成员国之间公平发展贸易提供一个平台和制度保障,但国家间的贸易纷争是不可避免的,A项错误;中国在与世贸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中,也会遭到不公平待遇,B项错误;加入世贸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项正确;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试题答案】C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2分)(改编)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

“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

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年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

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

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

易服者注意:

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

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

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

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