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542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苏教版.docx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苏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苏教版.docx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苏教版

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1)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虽然那是为了使他们更快活,我们也乐意呢;但是,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万想也不曾明白的。

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了。

(2)闲得实在无聊极了。

四周的房呀、墙呀、树的,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

天上的月亮还没有出来,也不见星星,昏亮亮的一个大大的天空。

我们伤心了,垂下了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

(3)“星星!

”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4)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

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分明看得出是有无数个光角儿的。

我们就好奇起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

但就在这个时候,那颗星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察觉,就明亮亮地出现了。

呵,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再数亦不可数,一时间,漫天满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给了呢。

我们只知道夜晚天上要有星星,但从没注意到星星是这么出现的。

那是雨天的池塘霎时浮了万千水泡,还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

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啊!

这些鬼精灵儿,从哪儿来的?

是一个家庭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5)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

星星们似乎很得意,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6)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

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

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

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

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怎么啦,却发现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是灿灿的笑,变成了弱弱的光。

这竟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7)“这是怎么啦?

”妹妹慌慌地说。

(8)“月亮出来了嘛。

”我说。

(9)“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10)我们面面相觑,闷闷不得其解。

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

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星星们的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11)“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了。

”妹妹说。

(12)我们突然又回想起了一切:

原来天上并不甚好,月亮睡着了的时候,它才让星星出来,它出来了,就要星星退去。

那纷纷扬扬的雪片,五个角的,七个角的,全是薄亮亮的,不就是星星的尸骸吗?

或许,就燃起晚霞的大火来烧它们,要不,星星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叶,没有根,只是那么赤裸裸的星呢?

(13)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14)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捞起一些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有着无数的星星。

(15)“啊,它们藏在这儿了!

”妹妹大声地说。

(16)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看那哗哗的水流也依然冲不走它们。

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偷偷躲藏在那里了。

我们就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那里好了。

(节选自《青春美文》2011年第4期)

1.文中“我们”的情感经历了那四个阶段的变化?

请分别简述。

2.文中的“我们”有什么特点?

请选取3点结合原文事例分点简析。

3.第四段画线语句“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案:

1.一、看见星星前,面对昏亮的天空,郁闷伤心;二、数星星,快活得意;三、月亮出来后,看到星星稀少了,郁闷惊疑;四、在溪流中发现星星,喜出望外。

2.1.渴望大人理解和尊重(在大人盲目威压下感到压抑苦闷):

我们捉迷藏,大人却来干扰呵斥,毫不讲理,我们无可奈何,害怕顺从。

2.富有好奇心。

星星出现引起我们惊呼,我们很想知道有多少星星、星星有多少光角儿、它们有怎样的来历。

3.充满快乐。

捉迷藏、数星星,都是寻找快乐、表达快乐的方式。

4.心地善良。

不忍心看稀少的星星、帮星星藏在水里,表现了“我们”的同情心。

5.想象力强。

觉得星星是一群孩子、觉得星星稀少是因为受了月亮的惊吓、认为雪片是星星的尸骸、认为晚霞是焚烧星星的大火、认为溪流里的星星是在躲避月亮,这些都是奇特有趣的想象。

3.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用了人格化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我们”眼中星星活泼可爱的特点;表现了“我们”对星星的欣赏、喜爱之情。

与前文“我们”“痴呆呆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构成对比,表现“我们”数星星时兴奋活跃的情状。

为后文月亮出来之后星星稀少无光彩的情形张本并构成对比,揭示威权对于鲜活个性生命的压抑,引起读者的思考。

追赶太阳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

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不知道如何安慰我。

他们知道与其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可那总有一天要醒来),还不如对我说实话:

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

”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

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

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能回来了。

”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我一个谜语,这谜语比课本上的“日历挂在墙上,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还让我感到可怕;也比作文本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感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里面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林鸟飞过空中归巢,它们飞得多么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而或许明年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时间过得那么飞快,使我的幼小的心灵里不只是着急,而是悲伤。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

“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

”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前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跃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

以后我就时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快,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完成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

那时我三年级,常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每一次比赛胜过的时间,我都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

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

那几步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选自《时文选萃》)

1.你认为文题“追赶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2.第3段中“永远”这个词是爸爸反复强调的,强调它的意图是什么?

3.“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

”你认为作者真正受益无穷的是什么?

4.请从文中摘录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谈谈你的理解。

句子:

理解:

答案

1、珍惜把握每一寸光阴,不虚度时光。

2、为了突出时间是不可逆的,不能从头再来的,应当珍惜有限的光阴。

3、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珍惜一点一滴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使自己一生过的充实,受益无穷。

4、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

理解:

如果能在有限的生命内做出更多贡献,感受更多生活,那么,可以说这个人没有虚度

 

野蔷薇苔

   野蔷薇的花多姿多彩,好看得很,并且,野蔷薇苔也是很好吃的。

我们童年的春天,在原野上,见到野蔷薇抽苔了,就会很高兴地给摘下来,除掉柔柔的刺,剥去鲜嫩的皮,剩下一根翡翠样的杆儿,咬在嘴里,那味儿就甜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了。

   现在也常在故乡见到这样的野蔷薇苔,见了也仍然像孩子一样将它给摘下来,去刺剥皮然后给吃掉。

人见了就很不理解,怎么会有这种嗜好呢?

其实别人不知道,这是在回味童年,童年是最难忘的,童年养成的习惯,有时到老也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最不能忘记的是童年的春荒,为了度过那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的粮食只能省着吃,因此我们每顿只吃个半饱,这样,到野地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以这么说,我们小时候喜欢春天,绝不是因为春天里鲜花和蝴蝶,而是因为春天里有给我们果腹的野蔷薇苔。

   朱洪武小时落难,吃过野菜马兰头,后来他做了皇帝,也仍然不忘这种野菜,每年都让御缮房做一道马兰头菜给他品尝,我不知他是不是品出了当年的滋味,但有一点却是可贵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帝王而忘了苦难的童年。

   我当然没有朱皇帝的大富大贵,但帝王和平民百姓的某些情感却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所谓的童年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故乡山原上的野蔷薇是那么多,一丛丛一簇簇的,有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摘了一大把,然后躺在草地上慢慢地捋刺、剥皮,再品尝。

我们将嘴唇吃得发绿,这样,不说家里省点儿粮食,也起码在这一天里不至于太饿肚子。

   俗话说:

"常将有日当无日,莫在无时想有时。

"我现在的日子自然比过去好得多了,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忘记童年的野蔷薇苔。

他常使我对生活怀有一种忧患意识,谁也不敢保证将来的世界就绝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而那时,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得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

   我因此而感谢生长粮食和野蔷薇苔的土地,更因此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1、作者在第三段中写道:

“到野地里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中“童年的天性”与“情理”的分别指什么?

2、作者回忆童年,表达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全文最后一句两次使用“因此”一词,作用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末尾说野蔷薇"味儿甜"是借助感觉转换表现也蔷薇在童年生活记忆中最美妙的事物。

 B、作者难忘野蔷薇是因为它的花多姿多彩,苔鲜嫩翠绿,既具观赏价值,又有食用价值。

 C、文中两次使用对比手法,将童年生活和朱元璋对比是为了表现人都有童年情结;将童年生活和现在对比是为了强调人必须有忧患意识。

 D、作者设想将来"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

"是呼吁人们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E、本文的主旨可以归纳为"不要忘了过去,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答案:

1.活泼;用野蔷薇苔充饥,以度春荒。

2.对童年的事,永远怀着美好的回忆;在过好日子时,不要忘记苦难和饥饿。

3.形成抒情式议论,点明珍惜来之不易生活的主旨。

4.ACE

 

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

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

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

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

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

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

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

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

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

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

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

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

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

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

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

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

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

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

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

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

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

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

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

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

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

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

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

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

“听,有声音了!

”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

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

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

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

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

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

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

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

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

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

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

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

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

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文/一竿烟雨有改动)

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3.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4.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答案:

1.主要描写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父辈闲情、同品月饼”四个场景,表达对养育了我的乡土和勤劳朴实父辈的崇敬。

2.点题及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

3.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4.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5.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③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④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

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

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

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⑤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

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角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

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通告苦着脸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⑥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⑦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惯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

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

  ⑧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⑨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的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

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

我们开玩笑的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⑩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的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

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⑾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

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

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⑿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

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1.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请梳理出来。

2.②③④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

请简要赏析。

3.作者在第⑩段说苦瓜的美“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而第⑿段却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

4.综观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

  

答案:

1.①先写苦瓜的外表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②再写出吃苦瓜的经历,表达了由怕吃苦瓜到吃苦瓜是一种享受的情感变化;③最后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说明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道理。

2.①视觉、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

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

用词准确、生动,抒发作者对苦瓜由衷的喜爱之情。

②衬托:

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

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用白玉苦瓜比翠玉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放在白瓷盘里的切开的苦瓜红白相映。

使苦瓜的质地颜色突出鲜明。

③比喻:

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

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生动形象的再现了苦瓜的颜色质地。

3.不矛盾。

“美丽的错误”是指它是最美的和最苦的结合;“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表现了作者人生的感悟:

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

4.表现了自己在田里看到颗颗白玉般苦瓜的喜悦激动之情,作者通过对苦瓜的描述,表明了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观点。

与第②段照应(与前文的“白玉苦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①记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②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

它们的藤蔓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

顺了院墙边的树,爬。

顺了树枝,爬。

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

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③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

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

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

④花落,结荚,扁豆成形。

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

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

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

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

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

饭熟,扁豆也熟了。

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打嘴也不丢。

⑤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

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

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自然凋落。

⑥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

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

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

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地读,朗朗有声。

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

⑦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读书。

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

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

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个高人呢。

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

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

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刻了一副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

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⑧清代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

“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

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

”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

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