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452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综述.docx

《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综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综述.docx

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综述

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况

张惠玲

内容摘要:

现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怎样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据调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疾患,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等。

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除了要教会留守孩子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更要在思想上引导他们,教会他们在面对不良诱惑时怎样拒接;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怎样渡过,在面对广泛质疑时怎样证明、、、、、、、

关键词:

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

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边疆农村留守儿童占广大留守儿童中的很大一部分,更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州(市)。

其经济发展模式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更是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为提高生活质量,改变生存现状,许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其中部分人的孩子也随父母涌入城市。

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

他们即构成了边疆农村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的关爱之下,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之下引发了诸多问题。

(一)学习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而远在外地的父母又很少能监督到孩子的学习,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

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

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每天上课只为应付老师,放学只知玩乐,做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有的孩子甚至有着一种“读完初中就去打工”的思想。

这样学习成绩又怎么会好呢?

此外,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要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二)生活问题

1、缺乏亲情关怀的生活。

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而又不能在精神方面给孩子更多关怀,因此他们总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体给留守儿童造成很多不良影响,他们在金钱满足,而情感又匮乏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有的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在缺乏亲人的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有的孩子在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父母、同学、亲人的关爱,只一味的向家人索要爱,而从不会对别人付出爱。

更有甚者竟跟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恶意冲撞,大打出手。

2、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由于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或亲友临时监护,这些监护人有的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有的认为孩子毕竟是别人家的,担心说多了、骂多了会引起很多麻烦,所以大多都是放任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该做的不该做的都放任不管。

这就造成像吃饭、穿衣、梳头、洗脸、铺床、整理衣服和用品,打扫房间、缝扣子、系鞋带、洗鞋袜等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技能,在幼儿大班阶段就应该掌握。

然而在已上到二、三年级的孩子中,也只有半数儿童能做到其中几点,即便是四五年级的学生中还有好些方面没能做到。

在他们看来,这些习惯是长辈应该做的,从没有考虑到自己也应尽到责任。

2、缺乏隔代管教的艺术。

留守孩子的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级的亲人,在孩子们心目中总是天真地认为,我是父母生的,房子是父母盖的,饭是父母给吃的,对爷爷奶奶很难认同,83%的孩子与现在的监护人关系紧张。

有的甚至对爷爷奶奶不敬,经常和爷爷奶奶吵架。

在我们班甚至还出现过打骂父母或爷爷奶奶的事例,情况非常严重。

爷爷奶奶们也有想法:

子女把孩子托付过来,只要确保,吃饱穿暖不出事,至于教育孩子的事,自有学校包揽,一代管一代,隔代可以少管或不管。

在监护工作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

极端溺爱与极端粗暴。

加上老人们已年老力衰,子女外出丢下的家务要干,家禽、家畜要饲养,身心本已疲惫,哪有精力再去过问孙辈,致使留守孩子,不受约束地干出一些不该干的事。

有人说,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间最美的是关爱。

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自然成了寂寞的花朵,与其他孩子也就不可能合群,欢乐的情感体验也就与他们失之交臂了。

(三)心理问题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外出务工的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

家庭关爱的突然断裂或缺位,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等。

在工作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孩子都非常想念父母,由于长期想念父母而又见不到父母,严重缺少亲情沟通,久而久之这种思念便转变成怨恨或性格扭曲。

此外,这也导致很多孩子只知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

依赖性强,早晨没有家长喊不知起床,晚上没有家长陪同不做作业,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四)安全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监护人又忙于农活和家务,经常对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无暇顾及。

因此,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经常邀约伙伴一起去水库、河边、砖厂等一些危险地段玩耍,有的甚至不惜逃课到这些地方去玩,这些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网上曾经就报道过,放学不回家的留守女孩在去废弃的砖厂玩耍的过程中被歹徒强奸的悲剧。

二、边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边陲,不通铁路,不通高速公路,交通非常不便利。

当地小盆地(俗称“坝子”)与高山相间的地形更加阻碍经济的发展,很多热带农产品都无法运出大山,加之本地基本上没有大型工厂,经济的发展仍然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品低下。

山区与坝区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

很多山区农民进城打工或创业,他们的孩子大多都无法跟随父母一同进城,这就是造成农村大量留守儿童问题涌现的社会原因。

(二)家庭因素

前面我们分析了边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多种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所引起的,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长对孩子抚养、教育的重要性的理解欠缺。

大多数家长认为必须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却忽略了其他重要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教育都是学校的事,他们只负责给孩子提供物质满足。

家长缺少与子女的沟通,完全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到底要什么,缺少心理上的辅导、疏通。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说:

“孩子交来学校就是要你们老师管的,在家我们根本管不了。

”试问如果你自己的孩子自己都管不了,别人又怎么能够管得了呢?

而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给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

他们往往监护责任不明确。

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另一原因是监护精力跟不上。

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

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时大部分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家庭收入低下

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

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

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三)复杂的环境因素

社会充满了多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但同时也充斥着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负面条件。

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

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

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三、边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对策

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决好边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得联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解决目标。

(一)认真落实家庭责任,提高父母教育认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指导者和践行者,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杯琼浆,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家庭责任,提高父母的认识,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

家长应该改变原来“教育孩子只是学校之事”的错误观点,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调整外出方式,找好监护人

  家长应尽可量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

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

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

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3、加强与监护人以及子女的联系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

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加强学校管理,倾注教师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

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

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

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得到爱才是他们美化心灵的强心剂。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

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政府协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小学也出现生源减少的现象。

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中心校下属的许多小学都出现了生源的不断减少,有的甚至出现“空校”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办学成本高、教育投资效益低的问题。

为此,当地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均采取大量撤并中小学和精简师资的做法,以降低财政开支。

但是大量撤并中小学给那些居住分散、离校较远的学生上学带来困难,尤其是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更加令人担忧。

为此,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因此,在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要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2.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章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

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现、或直接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齐抓共管。

具体讲:

第一,在进城务工农民较多的地方,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各种各样的看护中心、寄宿公寓,给有不同需求的农民工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和寄宿条件,对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代理家长”、“抚养中心”之类的民间托管形式,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职责,规范其行为:

第二,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第三,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生活支持;第四,政府的公安、文化、新闻、出版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和保护的责任。

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章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一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改革户籍制度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各级政府应切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折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为此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

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小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前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即使是城市里的薄弱学校,在农村一些乡村均可称得上是优质学校。

因此,城市政府应允许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在指定的公办中小学就读,并一律免收学杂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的管理,应以流入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主。

每学期初,由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持暂住证、就业证,相关证明材料向暂住地教育部门提出申请,由该教育部门向学生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并就近安排到指定的学校就读。

这些孩子进入公办中小学后,应将有正式学籍,并在评优奖励,竞赛活动,升学等方面和城里学生享有统一的权力和标准,以消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王殿卿,黄秀清.寻求学校德育新定位[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张超.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刍议[J].贵州教育,200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