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3146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第三编 第三章 第一节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

1878年冬天,一个衰弱不堪、嘴唇冻得发青的乞丐在街上拦住了匆匆经过的屠格涅夫。

乞丐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向作家乞讨。

作家掏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但什么都没找到。

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

“别见怪,兄弟,我身上一无所有。

”乞丐也“紧紧地握了握”作家的手。

“哪里的话,兄弟,”乞丐口齿不清地说道,“就这也该谢谢您啦,这也是周济啊。

”屠格涅夫后来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件事,他最后写道:

我懂了,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

思悟一 这似乎是一次有悖于常理的、不可思议的“施舍”与“被施舍”。

的确,没有比这更好更慷慨的施舍了——不是漫不经心地随手丢给他一枚硬币,而是用力紧紧地握住乞丐那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施舍者在给予的同时也得到了对方同等的回报,双方共同分享着他们已经使某些东西得到了新生的快乐。

思悟二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即使你两手空空,只要心是慷慨的、真诚的。

在你的掌心里永远有一种叫做善良的阳光——把手伸出去,只需简单地一握,你收获的绝不比你撒播的少。

我的思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 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一、形象

概括地讲,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既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诗中所描写的主人公。

常见的有:

1.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2.戍守边陲、建功立业的形象。

3.豪放洒脱、怀才不遇的形象。

4.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6.独守闺房、心怀凄婉的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松竹梅菊等自然景物;事物形象指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或常见的东西,如琴、画等。

有时,二者也可笼统地说成是自然形象。

我们常说的意象也就是体现了诗人情感的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虽然也属于意象,但在古诗中最常用的还是这些自然类的意象。

常见的有:

1.送别诗常见意象:

柳、船、长亭短亭、南浦等。

2.爱情诗常见意象:

青鸟、鸿雁、燕子、红豆等。

3.边塞诗常见意象:

边关、羌笛、胡人、明月、阴山等。

4.山水田园诗常见意象:

清风、农家、菊花、酒等。

5.行旅诗常见意象:

驿道、征铎、杜鹃、浮萍、雁等。

2009年全国卷、宁夏卷、天津卷等多地高考试题就此设题考查。

考试中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词的上阕(或下阕)描绘了什么景象?

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3.请简单描述一下诗中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4.“……”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有何作用?

5.两首诗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二、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

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常见设问形式有:

1.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3.请赏析……一句。

三、表达技巧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009年江苏、浙江、湖北、辽宁、福建、安徽等大多数省区市都专门设题考查。

应做为重点备考。

1.修辞手法。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2.表达方式。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

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在高考中,常见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2.第……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联。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①,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 ①王孙:

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怎样分析诗词中的自然形象

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解析】 ①用名词性短语概括。

如果问有哪些意象,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本题中的“萋萋芳草”等。

如不好组织,也可用主谓或动宾短语。

②用形容词性短语概括。

有的时候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实际上就是让考生找出其定语,而定语主要是由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

如“诗中描绘了高洁、孤傲的梅花形象”。

如问到自然性意象的作用,一般可从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旨,渲染氛围等角度来作答。

【答案】 作者精心选取了萋萋芳草、青青杨柳、悲啼杜宇、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

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分析人物的形象,从本质上讲还是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追求等。

解答时首先从相关诗句中确定诗人或主人公的心情基调,然后结合注解、题目、时代背景、相关诗句来确定忧愁或快乐的原因。

最后用一句话来整合答案。

怎样分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唐诗,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幽州台:

即蓟北楼、燕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解析】 ①先定位人物的情感,看有关诗句“独怆然而涕下”,人物心情基调是忧愁、孤寂。

②结合注解等找原因,所登幽州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由此可断定是无人赏识重用自己而涕下。

除此之外还要抓住题目、时代特点、情感寄托物、诗人身世性格等因素来概括。

【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命题中说诗句中的某字用得巧

妙、精彩、传神,怎样对此加

以分析鉴赏

 前人评价说:

“时有幽花一树明”的“明”字用得极妙。

请结合前两句诗说明“明”字妙在何处。

问题【解析】 所谓用词巧妙就是指对某物的某种特征或状态不直接加以描述,而是从侧面进行交待。

作答此类题有三步:

第一步是要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具体意思,描述其所反映的情景或场景。

第二步指出正是这个词语的使用从侧面把某个特定的状态、感觉、情景、细节、心理、情感等生动传神地表达出来,因此使用巧妙、精彩。

第三步,如果这个词语使用了某种手法,要对这种手法加以赞美,说出其好处。

【答案】 “明”意为“闪亮”,它把作者在春雨欲来、阴云低垂的阴暗氛围中行舟时,突然发现岸边野花不时闪现,那明丽的色彩打破沉闷的气氛,让人眼前一亮,顿觉怡然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

同时,也十分巧妙地暗写出船在水中前行的动态。

所谓的关键多数是从结构上而言,有领起内容、推进情节、转折过渡作用,此类的句子或词语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所谓的点睛或诗眼主要是从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揭示中心的角度而言的。

命题中说某句或某词是该诗的关键或诗眼、点睛之笔,如何对此加以分析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 ①郡斋:

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②煮白石:

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解析】 从情节推进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同时可从情感的表达角度来思考。

根据不同内容,要从领起内容、推进情节、转折过渡等角度来说明其关键地位或作用。

问题【答案】 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

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

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此类题有些是两可的,即说哪一个版本好都可,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有些答案是唯一的,即只能说其中的一个版本好,标准有以下几方面:

1.主题

从全诗的主题或诗人情感意向来看,哪个版本切合,哪个就好。

反之就不好。

另一版本中的某一词或某一句与此版本不同,问哪一个更好,如何回答2.形象性和想像性

诗歌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形象与引人想像,哪个版本在这方面好,就应肯定此版本。

有的写得太实,太直,这样的就缺乏想像性,因此就不好。

3.对偶与押韵

如果能与其对应句对仗工整,韵脚与全诗相合,哪个就好。

由于古今读音有变,所以有些韵脚是否相合,不一定好判断,但对偶的工整程度是可以来作为一个标准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

指居庸关。

②旆(pèi):

旌旗。

 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问题【解析】 答案就是从形象性和是否切合主旨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的。

此处因为两个版本韵脚都吻合,故不用再做比较。

【答案】 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考生回答喜欢“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二句,言之成理亦可)1.比喻

先指出是比喻,然后指出喻体与本体,并说出这种比喻的作用与好处,主要从形态与情态两方面作答。

简单地说,就是使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更易突出,更形象,更易感知,富于动态化等等。

如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2.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突出某种感情。

答题时,要答出是用什么手段来拟人的。

3.对比、衬托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解题时,要具体指出对比的双方,然后指出对比的作用,作用既有主旨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

衬托与对比有所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但答题方法是相同的。

也是用什么衬托什么,有何作用。

4.夸张

夸张的目的是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突出情感。

答题时,关键要答出这种夸张突出了什么情感,强化了什么主旨。

5.谐音、双关

把语义双关的内涵说明白,表面何义实际何义。

谐音双关,用什么音表示什么音,表的何义,交待清楚,此类题即可成功解答。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很少考到,重点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两类:

一是借景或物来抒情,二是借人与事来抒情。

抒情手法有哪些?

如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鉴赏1.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有时也可以叫即景生情、触景生情等,就是说看到了一种景就引发了自己的一种情感,并把这种情感利用这种景物引出来。

解题要领:

借何景抒何情。

注意有时以乐景抒乐情,但有时也会以乐景抒哀情,这样会使哀情更突出,更强烈。

2.寄情于景

它与借景抒情不同,它不把情说出来,而是以一种景物替代自己要说的情,让读者从此种景物中去体会自己的情感。

有时也叫以景衬情,此种手法写情更为含蓄,更为艺术性和想像性。

解题要领:

主要是答出作者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景,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情,用这样的景来表现情有何好处。

3.以景结情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指诗词在主体部分写了大量的情,在最后一联或一句,不再写情,而是以景作结。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房太尉墓

□杜 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①,把剑觅徐君②。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 ①谢傅:

晋代名将谢安。

他在征讨苻坚所率百万大军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

②徐君:

此句喻两人的交情生死如一,不忘知遇之恩。

典出《说苑》:

“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

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 请简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解析】 此类写法,可用一个公式来作答:

诗的前半部分已直接抒发了情感,此处以景作结,起到了以有限之景抒无限之情的作用。

作者借……之景表达了……之情,这样写,既用笔经济,又含蓄深沉,同时又引发读者想像,让人回味无穷。

问题【答案】 诗的前面已抒发了对房太尉的浓厚的怀念之情,最后一联以景作结,起到了以有限之景抒无限之情的作用,作者借写飘落的林花、送客的啼莺表达了对房太尉的痛悼之情,这样写,既用笔经济,又含蓄深沉,同时又引发读者想像,让人回味无穷。

4.移情于物,以物观我

诗人不直接说自己喜欢某景物,而说某景物喜欢留恋他,这在表面上看是拟人,实际上诗人是借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以物观我,以景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这样表达的好处既使情感显得含蓄,也把物写活了,使其富有动感、情趣,同时在表达艺术上也显得新奇生动。

在怀人诗方面也有这样的例子,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在思念他,这也是移情于人,借他人写自己。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富阳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 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蓬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翠色随人欲上船”一句新奇生动,请结合第三句,试做赏析。

【解析】 此句诗即上文所说的移情于物,借拟人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分析时,要指出是何情,移到何物上,有何表达效果。

问题【答案】 诗人推开窗蓬,坐在了夕辉里,抬眼一望,波光荡漾。

粼粼的绿光似乎要跃上船舷,扑向人来。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以景观我,既赋于景物以动感与情趣,写出了富川一带景物的美丽,也巧妙地表达了欣喜的心情和独特的感受。

5.托物言志

解题要领:

以何物托何志。

但诗人所托之志,考生不一定一眼看出,要结合诗歌的意象并考虑诗人的人生特点及时代背景做判断。

6.借古讽今

即借助古代的反面教训来警示现在的统治者,这种警示表达得比较含蓄,多数是借古代遗迹的荒凉衰败来感叹历史教训,警示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作答时,要指出作者是用借助什么来抒发自己的感叹的,对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警告。

7.借人叹己

如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叹周瑜年少得志,事业爱情双丰收,其实意是在感伤自己年事已长,却一事无成,无人赏识重用,仕途坎坷。

作答时,要讲明白,是借他人的什么事来感叹自己的什么心情。

1.分析景物的动与静

(1)动静结合。

只有动景或只有静景,景物都是不和谐的,不美好。

所以诗人在描写景物时,一般既有静景又有动景。

在鉴赏时,要指出何为静景,何为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富有生机与活力。

怎样分析诗歌的景物描写

(2)以动写静是常用的一种手段。

常见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是以动写静,把静态之花盛开的热烈与艳丽写活了。

(3)以静写动,也时常见到。

如“遥看瀑布挂前川”,“挂”是静态的描述,但却把远望飞泄而下的瀑布的情景写得逼真。

2.分析景物的远近高低与层次感

景物只要有层次感,才会和谐美好。

分析景物时,要分析空间位置,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高低远近的。

作答时,可逐一指出远近高低的景物,然后说景物处理层次分明。

3.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就注重了景物色彩的搭配与调和,短短两句诗就有黄、翠、白、青四色,色彩搭配和谐,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

4.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

景物描写可能既有全景式的描写,也有局部的特写式的描写,对此应做分析。

全景所用的术语一般是粗笔勾勒,特写景一般术语是工笔细描。

5.可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角度来分析1.词语活用

活用词是指词性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古诗词中较常见的是形容词做动词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此外,还有数量词、名词等的活用。

其他常见的重要技巧还有哪些?

如何在作答时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请鉴赏诗中的“悦”“空”。

【解析】 形容词活用时,一般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①使……过程化、动态化、形象化。

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③表现了某种情感。

具体解答时,要注意三个步骤:

一是答出其手法,即是怎么活用的。

二是结合语境具体阐释。

三是答出其在情感或意境氛围效果方面的作用。

问题【答案】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第一步指出手法),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第二步具体阐释)。

形象地描绘了后禅院景色的幽静,抒发寄情山水的遁世情怀(第三步指出情感意境效果等)。

2.名词性意象并列

不用动词,而直接把名词性意象连接在一起,这是古代诗歌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法。

最熟悉的就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作用如下:

(1)它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创设了极其丰厚的意蕴,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像空间。

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名词组成意象,可谓是一词一景,从画面中我们分明感到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仅是自然之景,因为包含诗人无限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3)构成……氛围、意境,突出或强化了……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诗中的颔联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解析】 按照上面所讲的三条作用,结合诗歌内容作答即可。

问题【答案】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都是富有早行特征的景物,而且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很形象地写出了早行的情景:

旅人住在旅店里,听到鸡鸣声就赶紧起来查看天色,见天上有月就马上收拾行装,踏上旅程。

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起程,可谓是早行了,没想到铺满寒霜的板桥之上,早已是人迹斑斑,所以诗人羁旅之苦、怀乡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3.虚实结合,虚实相衬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在诗词中,虚实结合,会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和饱满。

此外还有以虚衬实,以实衬虚等,目的也是如此。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结合诗词内容,说说该诗是如何虚实结合的。

【解析】 要答出何为虚景,何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好处。

【答案】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问题4.起兴

起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因为考试中并不多见,因此不少同学可能想不到。

只要由它物引出自己的情感或内容的,应该往起兴上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

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

【解析】 由它物引出自己话题的,要想到是起兴。

分析时,就是何物引出何内容,何情感。

问题【答案】 起兴。

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

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5.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不从正面直接对事物加以描写,而是从侧面进行描写,让读者从想像去推断感受事物的情形。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

【答案】 这首诗写夜雪,主要就是从侧面来写的,从视觉(窗户明),触觉(衾枕冷),听觉(折竹声)等角度间接烘托雪之大,写得很传神。

问题6.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写人物,只要写到人物的动作,都可以视为动作描写,如果对细微的动作进行刻画,即要视为细节描写。

山东卷曾就此设题: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即为“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①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②。

诗歌的形象【注】 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醉花间

□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

少年看却老。

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

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卢 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诗歌的语言【注】 “白衣送酒”典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

“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是写景佳句,请简要分析“稀”“瘦”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稀:

雁影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