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美术与设计学院滁州学院.docx
《山水画美术与设计学院滁州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水画美术与设计学院滁州学院.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水画美术与设计学院滁州学院
中国美术史及其作品鉴赏
教案
滁州学院美术系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学大纲
一、教学内容
本书共8章,主要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3个方面,阐述了自原始社会至新中国初期美术不同历史阶段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介绍了各时期重要的美术遗存、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理论,特别选取了近1800幅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可使读者提高和深化对中国美术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对我国美术审美实践的了解,较系统地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传统和光辉成就。
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把握,掌握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审美判断和艺术分析能力;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法。
三、教学原则
本课程以史料为依据,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中国美术的发生与发展,实事求是地评价前人的成就;运用中国艺术的形式语言,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
限于授课时学,本课程主要以绘画、雕塑、工艺为主,其它为辅,绘画史方面主要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流派、画家及代表作品作介绍。
雕塑、工艺方面主要介绍代表作品。
中国美术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教学中注意及时吸收国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充实教材。
四、教学方法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重点一般地应放在作品分析上,要加强直观学习,充分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讨论课根据教学内容列出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
3、结合讲授和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
五、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本课程共分5学时,分八章讲述,其时间和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2课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一万年前)
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
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一万年——一公元前21世纪)
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二、磨制石器与玉器
三、彩陶与黑陶
四、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
五、岩画与建筑
第二章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4课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青铜器艺术
一、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
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第三节雕塑艺术
一、玉石雕刻
二、青铜雕塑
三、漆木雕刻
第四节壁画、帛画和漆画
一、壁画遗迹和有关文献记载
二、从帛画所见肖像画的新水平
三、漆画《车马人物出行图》
第五节建筑与工艺美术
一、建筑
二、刻纹白陶和原始瓷器
三、漆器和丝织刺绣
第三章上升期封建社会的美术样式——秦汉美术(4课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绘画艺术
一、帛画
二、墓室壁画
三、画像石和画像砖
第三节雕塑艺术
一、仪卫性、纪念性雕塑
二、明器雕塑
第四节建筑艺术
一、秦代建筑
二、汉代建筑
三、秦汉建筑装饰
第五节工艺美术
一、陶瓷工艺
二、漆器工艺
三、青铜工艺
四、玉器工艺
五、织绣工艺
第四章南北交融、东西并汇——魏晋南北朝美术(4课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佛教美术
一、佛教美术的兴起
二、早期的石窟壁画
三、石窟造像
四、佛教建筑
第三节人物画的新发展
一、承上启下的人物发展
二、南朝的人物画
三、北朝的人物画
第四节山水画的兴起
一、山水画溯源
二、山水画论
第五节南朝陵墓雕塑
一、明器雕塑
二、石雕
第六节工艺美术
一、织绣工艺
二、漆器工艺和金属工艺
三、陶瓷工艺
第五章灿烂求备,异彩纷呈——隋唐五代美术(10课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人物画
一、初唐画坛
二、“画圣”吴道子
三、仕女人物画
四、孙位及其《高逸图》
五、五代人物画
第三节山水画
一、青绿金碧山水画
二、水墨山水画
三、五代山水画
第四节花鸟杂画
一、花鸟画的兴起
二、画马画牛名家及其代表作
三、五代花鸟画
第五节绘画理论的深化
第六节石窟陵墓壁画
一、石窟壁画
二、墓室壁画
第七节雕塑艺术
一、石窟雕塑
二、陵墓雕刻
三、陶俑
第八节建筑艺术
一、都市规划与宫殿建筑
二、寺塔建筑
三、陵墓建筑
第九节工艺美术
第六章开宗立派的时代——宋辽金元美术(10课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宋代绘画
山水画
花鸟画
人物画
第三节辽、金、西夏绘画
辽代绘画
金代绘画
第四节元代绘画
山水画
花鸟画
道释壁画和人物画
第五节雕塑艺术
宋代雕塑
辽、金、西夏的雕塑
元代雕塑
第六节建筑艺术
一、宋代建筑
二、辽、金的建筑
三、元代建筑
第七节工艺美术
宋、辽、金的工艺美术
元代的工艺美术
第八节绘画理论
宋代的绘画理论
元代的绘画理论
第七章延续与变异——明清美术(10课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明代绘画
明初画院及浙派
吴门派及“吴门四家”
明代写意花鸟画
董其昌及其绘画理论
版画艺术(附清代版画)
第三节清代版画
清初画派
宫廷绘画与郎士宁
扬州画派
晚清绘画(附画报印刷与新美术教育)
第四节工艺美术与建筑
工艺美术
明清故宫与皇城
私家园林
第八章冲突中的融合与发展
——民国与新中国的美术(1911—1966)(6课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美术
变异中的传统绘画
异军突起的西洋画
新木刻运动
雕塑和建筑
第三节新中国初期的美术
新国画
油画
版画
新年画和连环画
雕塑
复习(4课时)
主要参考书:
《中国绘画通史》三联出版社王伯敏
《中国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潘天寿
《中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王逊
裴文中《中国旧石器的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
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出版社1955
第一章中国美术的源头
——原始社会美术
第一节概述
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上又叫石器时代。
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
史前时代◆原始社会之比较
萌发审美意识
(打制的工具)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距今二三百年前——一万年前
(狩猎和采集)
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
有意识造型活动
彩陶、编织、玉雕等
地画、壁画和岩画等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距今一万年——公元前21世纪
(农耕和畜牧)
天然砾石打制石器磨制石器装饰石器
整个史前时代是艺术的萌芽时代和审美意识发生的时代。
●艺术起源于什么?
一、最早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亚里斯多德)。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起源于劳动。
三、近代人文主义提出了表现说和游戏说。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美术
(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一万年前)
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时期
遗迹
时间
早期
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
陕西蓝田猿人遗址
北京猿人遗址
距今180万年
距今80—65万年
中期
山西襄汾的丁村人
阳高的许家窑人
陕西大荔人
距今20万年
晚期
北京的山顶洞人
山西塑县的峙峪人
距今约2—1万年
距今约3—2.7万年
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
天然砾石
石片石器
石核石器
用途而命名;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等
形状而命名;尖状器、斧形器、刀形、球形器
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
1、石器特点;
(1)首先是原始人在生产中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喜好。
(2)我国的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次之。
(3)第三是以石锤的直接打制兼以单向加工为主,种类以刮削器和尖状器为普遍。
2、装饰饰品;
最早见与山西朔县峙屿人穿孔石墨饰品。
装饰品的
材料:
除了石材还有贝壳、驼鸟蛋壳、兽牙、兽骨等
形式:
除了平面钻孔以外还有石珠、石坠、骨管等种类。
钻孔装饰品和染料的出现标志着精神生产的最终确立,它一方面可能出于某种习俗,一方面又可能是美化生活的需要,在史前美术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美术
(距今一万年———公元前21世纪)
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定居生活的出现使在同一个较大区域内生活的人具有相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相近用具和装饰品。
黄河流域
早期
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下层文化
中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晚期
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早期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中期
大溪口文化
晚期
良诛文化、屈家岭文化
长城以北
(中期)
红山文化
二、磨制石器与玉器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其用途往往较为专一,所以可给予明确的命名和石斧、石刀等而不再用砍砸器、刮削器之类予以统称。
石器的选材有石英、黑耀石、碧玉甚至玛瑙。
石器的材质:
坚硬,但由于磨制和钻孔技术都很高,所以造型规整光滑,色泽美丽,有强烈的美感。
玉器:
由于玉的材质比一般石料美丽,所以玉器在这时又作为原始部落图腾的标志广泛用于礼仪祭祀,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与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
玉龙:
是红山文化的杰出作品,也是迄今所知最早出现的玉龙的形象。
以玉喻德,以玉喻美,以玉喻贵、权。
三、彩陶与黑陶
陶皿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改原院材料性质的产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意义十分重大。
陶器按
用途可分:
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
陶质可分:
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
器表可分:
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陶
1、彩陶:
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用天然的氧化锰作颜料进行描绘,经入窑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后,于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
我国最为代表彩陶文化当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
(1)仰韶文化彩陶器形和纹饰分为
(河南渑池仰韶村)
半坡型(主要发现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
庙底沟型(发现河南陕县庙底沟)。
(2)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形和纹饰分为
(甘肃临洮马家窑)
石岭下
四种类型。
马家窑
半山
马厂
(3)彩陶的艺术特征:
A、彩陶是审美和实用的紧密结合,其造型大多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对美的追求是服从于这一需要的。
B、彩陶的图案都绘制石器物的内壁或者外壁的上办部是当时人们席地而坐,视线所及的只是这些部位。
C、造型既整齐、规则又有天真雅拙的趣味。
D、总体安排得宜,彩绘笔法放纵洒脱,而不拘泥于细部,具有古朴绚烂的艺术特点。
2、黑陶:
属于龙山文化,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被视为青铜器造型的先导。
在制作方式上
彩陶泥条盘筑法或较慢的轮盘旋转技术制胎。
黑陶快速轮盘旋转技术,胎料用纯泥或掺沙。
特点:
黑如漆,器壁薄如蛋壳。
四、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
1、拟形陶器是指有动物或人物外形的陶质容器。
拟形陶器是最初的雕塑基础。
(1)甘肃泰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2)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尊”说明拟形陶器。
2、独立雕塑最早距今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
(1)龙山文化出现小形雕塑,有陶象、陶龟、陶鸟等。
(2)红山文化出现彩塑女神头像、陶裸体女像。
五、岩画与建筑
1、岩画是原始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我国古代岩画遗迹极为丰富。
著名的遗迹:
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岩画,凿刻有野生动物、狩猎、战争、舞蹈场面。
②江苏连云港将军岩画,凿刻有人物、植物纹样。
2、定居农业的出现促进了建筑的发展,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我国建筑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地域风格。
北方:
先后流行穴居、半穴居和地面建筑。
南方:
由于气候潮湿,所以流行离地较高的干栏式建筑。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艺术起源?
2、陶器按器表可分为哪几类?
3、彩陶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4、名词解释:
彩陶、岩画
5、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有那些?
6、原始时代美术类别有哪些?
7、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为什么?
8、试指出仰韶文化彩陶分期及各期代表类型、特点、代表性器物。
9、为什么彩陶艺术成为原始文化最杰出的成就?
10、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
11、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原始岩画,其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延伸阅读:
1、裴文中《中国旧石器的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
2、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4、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5、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出版社1955
第二章青铜的光辉
——夏、商、周美术
第一节概述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
它们处于原始社会和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之间,因而一般又将周代的后段,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夏
前22
——前17世纪
商
前17
——前11世纪
西周
前11
——前8世纪
春秋
前8
——前476年
战国
前475
——前221年
战国进入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等,技艺日益精湛。
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简称。
第二节青铜器艺术
一、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凿、铲等工具。
青铜器:
是红铜加锡的合金制造而成的器皿物。
最早的完整的青铜器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爵”,俗称“二里头爵”。
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1、品种分类:
炊煮器:
如鼎、鬲、甗(yan)等。
礼器——又可分
乐器
兵器
工具和车马器
食器:
如簋(gui)、盂、簠(fu)、豆等。
用途可分为
酒器:
如觚、爵、尊、壶等。
水器:
如盘、匜、鉴等。
礼器:
用于各种礼仪场合如祭祀和宴会等,它的主要功能,则是用来体现奴隶主贵族的权势威严,并区分他们的尊卑等级以维护统治秩序。
2、青铜器的用途
主要在于祭祀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祭祀中用做人神“沟通”的工具。
一方面在各种礼仪中象征奴隶主的权势和地位。
另一功能:
是作为分封、赏赐、战争的见证物。
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总体来说,由夏、商经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夏代:
形体较小,造型质朴,纹饰也较为简单。
(初创时期)
商代:
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成熟到鼎盛)
西周:
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造型简洁流畅,外形与纹饰为谐和,富有音乐感。
(转型期)战国(更新期),风格转向实用性。
第三节雕塑艺术
相对而言,夏商周时代雕塑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除了用于宗教和祭祀的神像以外,大部分雕塑作品是作为礼器和实用器物的装饰而出现的。
一、玉石雕刻
△玉器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曾作为原始部落的图腾,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和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
△在奴隶社会时期具有象征性功能,玉器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有含义也在是这时开始确立的。
△商周时期玉器,在当时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
△东周时期,玉又逐渐与人的品格联系起来。
“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比喻洁白美好、尊敬、相爱。
用玉的刚劲比喻人的“智”
用玉的棱不伤人比喻人的“义”
用玉的内在纹理比喻人的“信”
用玉的瑕不掩瑜比喻人的“忠”
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
“宁可玉碎,不求瓦全”——“志”
冰肌玉骨“颜如玉”亭亭玉立——“美”
金童玉女——“纯”
总体说来,商代玉石雕刻,大多造型单纯,但是花纹复杂,常常是通体满花。
这些作品,不重写实,但大多洋溢着神秘、威严的气息,表现的是神话中的人和兽,或者是在威严的光环下生存的普通人的形象。
二、青铜雕塑
青铜雕塑大体分两类
一类是拟形的青铜器和铜器上的各种动物形的装饰附件。
一类是独立的青铜塑像。
△拟形的青铜器的成就以商代为杰出。
代表作品《象尊》、《四羊方尊》、《铜人》等。
△独立的青铜雕塑代表作品《全身铜人像》、《面具》等。
三、漆木雕刻
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工艺发达,一些看作是楚文化标志的漆器可说是极为精美的雕刻作品。
这些漆木雕刻造型奇特,想象丰富,制作精工,体现了一种与《楚辞》文学相一致的精神文化传统。
基本种类:
1、日用品乐器:
《虎座凤架鼓》装饰物:
《小座屏》
2、殉葬品:
殉葬的俑与兽《镇墓兽》、《殉葬的俑》
因创作观念的限制,认为只要标明人物身份即可达到替代活人的目的,所以这些木俑的制作有的只求外形相似,不作神态的刻画。
但也有不少的作品流露出匠人观察敏锐和追求表达的艺术天性,形象生动而有趣味。
第四节壁画、帛画和漆画
一、壁画遗址和有关文献记载
1、壁画
遗址
历史渊源(遗址):
☆原始社会的大地湾下层文化就发现有地画,用炭黑色画出人物和动物。
☆稍晚的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了红白黄三色组成的三角图案的壁画残片,类似的发现在齐家文化中也有。
☆在安阳殷墟也曾发现一小片有装饰图案的商代壁画残片。
2、文字
记载
文字记载:
西周的壁画创作见于《孔子家语》。
战国“叶公好龙”、楚辞章句《天问》。
二、从帛画所见肖像画的新水平
帛画:
是中国画形式的一种,卷轴画的前身,绘在丝织物上的绘画。
战国帛画:
《人物驭龙图》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人物龙凤图》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
两幅画都绘在白色的丝帛上,构思与造型风格也十分接近,目的是“引魂升天”。
证明了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此时已形成,线条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漆画
有的绘制在表葬用具如漆棺上,有的绘制在各种实用器物之上。
迄今发展的最早的风俗画作品——《车马人物出行图》,描绘了当时贵族的现实生活,这是已知最早的横向平移视点的手卷式构图(连环画式的构图)。
第五节建筑与工艺美术
一、建筑
在殷墟发现的商代中晚期宫殿建筑遗址,规模已经相当大了。
在商代宫殿建筑还奠定了四合组织的布局,有了庭院的雏形,为后来的明堂、太室等建筑做了形式上的准备。
东周时期建筑还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
瓦屋和斗拱的运用与流行
瓦屋:
许多战国遗址中开始出土各种各样的瓦,有板瓦、筒瓦、瓦当、瓦钉等。
斗拱:
就是承托在横梁和立柱间的过渡部分,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在木构梁上,分散屋顶的剪应力,同时也能使屋顶的出檐较大,以保护台基。
二、工艺美术
1、刻纹白陶:
白陶用色白质细的瓷土或高岭土为原料烧制而成。
白陶器皿刻纹细腻,陶质坚硬,质地精良,不易吸水,且扣之发音清越,所以在当时属于珍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原始瓷器:
商与西周的青釉器皿,虽然烧制温度已达1200°C,吸水性弱,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器表有釉,但胎成灰色,薄层不透光,所以还不能称真正的瓷器,因此又称原始瓷器或釉陶。
原始瓷器是商周制陶工艺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制陶业的转折点,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用陶器随葬的习俗在史前就已经有了,但是那时随葬的器皿与实用器皿没有区别。
三、漆器和丝织刺绣
(一)髹漆工艺是中华民族早期的一项发明创造。
中国人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之间即已开始使用髹漆器物。
商周
商
安阳武官村
雕花木器
周
湖北蕲(qi)春毛家咀
漆杯
春秋
北方
三门峡上村岭
漆豆、漆盘
南方
湖北当阳赵巷
漆礼器
战国
相当普遍,种类也扩展到家具、生活、乐器等。
(二)丝织刺绣
1、丝织物品种:
绢、绨、罗、绮、纱、锦、涤、组8类。
2、刺绣:
马山丝绸刺绣使用了满绣技法,与西周刺绣所显示的绣绘结合的工艺相比,刺绣手法和技艺都有很大的进步,画缋填彩的工艺已被刺绣工艺完全的取代,也意味着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普遍的阶段。
思考题:
1、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
2、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特色?
3、战国帛画艺术的特色是什么?
4、夏、商、周在工艺美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三章秦汉美术
[教学要求]总体把握秦汉时代美术发展概貌。
理解墓室绘画在本期发达的原因、汉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和美学风格,了解缣帛画的艺术成就,理解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画像石、画像砖的风格特点,知道本期壁画较之前代大有进步,了解秦汉器物上的装饰绘画,理解秦汉绘画的艺术特征,把握雕塑在本期的辉煌成就。
第一节概述
秦王朝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
统治阶级重视宣传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追求奢豪的生活享受,大兴宫苑、陵墓,今存大型兵马俑,以空前的规模、数量和惊人的写实风格,展示了秦代美术高超的艺术水平。
西汉历时长达400多年,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的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各个门类都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
东汉美术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雄浑博大,奔放有力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审美理想,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第二节绘画艺术
秦汉时期的重要绘画,大多为统治阶级用以推行政教服务,记功颂德,宣传封建道德规范。
许多壁画是为了“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政教目的。
绘画理论:
关于当时的绘画理论,主要散见于文献记载中较有影响的,如汉代刘安《淮南子》所述的:
(1)局部与整体:
“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
论述了绘画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强调局部细节的描绘,要服从整体的大貌。
(2)形与神: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
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之焉。
“
论述了“神”即是支配外部形象特征的内在精神。
这些理论的提出,说明当时的绘画已经对整体与局部、形与神的关系等问题予以重视。
这一时期从考古发掘来看,主要有墓室壁画、帛画及画像石和画像砖等。
一、帛画
现今所见的西汉帛画,较有代表性的是1972年-1974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3号西汉墓、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共三座。
据考证墓主人丞相軚侯利仓、利仓之妻及利仓之子,墓中出土帛画,其中以1号墓《利仓之妻》墓中帛画保存最为完整,绘制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利仓之妻》正幅画面呈T形,全画的内容,可分为上(天界的景色)、中(人间的景色)、下(力士型巨人)
从此画的内容可见,其意图与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一样,无非是祈求死者的灵魂升天,而次画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技巧上都显示出更高的艺术水平。
全画构图严谨完整,对称中有变化,主次分明,疏密有致。
造型既写实而又夸张,显得刚健雄浑,线描匀细而遒劲,色调沉着典雅而又庄重鲜明,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
二、墓室壁画
秦汉时期提倡孝道盛行厚葬,“厚资多葬,器用如生人”,很多坟墓都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