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1539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纲.docx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纲.docx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简述】

本课程是我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又主要针对各种研修班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它既是学位课程又是国家“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

该课程强调理论、实践与应对国家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有机统一。

课程主要内容以全国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为依据,但又进行了综合与完善,将其十章的内容归纳成了六大部分,即: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二、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产权与企业制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问题;五、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贸易与贸易战略选择(第八章);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

本课程旨在使学员认识和理解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改革中的一些重大实践问题,训练和培养对经济问题的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导论、第1-3章和第6章)

[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认识传统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市场机制及其作用等问题,是本部分的重点。

[计划课时]

10学时。

[教学内容]

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理论经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又经由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的实践,再经由邓小平等的变革,已经发展为三大不同阶段或三种不同内涵的社会主义,即:

经典的(未来的)社会主义;传统的(实践的)社会主义;变革中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1、前提条件

一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二是要在全世界同时取得胜利。

2、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2)以全社会的公有制取代所有制,以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3)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4)由实行按劳分配并最终向按需分配过渡。

(二)传统的社会主义

由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提出并实践。

从时间段看,主要是指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和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

其主要问题是:

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生产力水平落后,连商品经济都还没有充分发育;面临资本主义的冷战与封锁;没有基础的强制的计划调节扭曲了经济结构与分配方式。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改革,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起,就没有停止过。

(三)变革中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我国经济学界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演进过程或阶段)

可分两大时期:

第一时期为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这一时期主要围绕如何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且仅限于理论研究。

第二时期为改革开放以后(1978-现在),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2)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计划与市场可以板块式结合;(3)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两者应有机结合;(4)1992年-现在,提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了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但生产力还不发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3)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包括两个方面:

(1)所有制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所有制方面,要强调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各自的地位与作用,要强调它们的共同发展与相互促进,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客观性。

分配制度方面,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客观要求;多种所有制客观上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二、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一)市场、市场体系与市场经济

1、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交换的场所、渠道与纽带,市场是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商品市场是与商品经济同步产生的。

2、市场体系:

它是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一般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的有机统一,是结构性的多元化市场。

市场体系的产生,形成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客观基础。

3、什么是市场经济?

它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的经济运行形态,它以一般商品经济为基础,但又不同于一般商品经济的单一市场,它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来配置资源的高级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不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为转移。

市场经济又分为自由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其关键是看有无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较为完善的法治体系的监管。

4、市场机制与市场调节。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来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

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以实现配置资源和协调供求关系,它是一种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和手段。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既不同于自然经济,也不同于一般商品经济,其特征如下:

(1)市场依产权规则起基础性配置作用;

(2)市场主体独立自主、分散决策;(3)市场主体之间自由平等地竞争;(4)价格机制对市场有基础性调节作用,并直接影响微观决策;(5)按照生产要素贡献和市场效率分配。

(三)市场的功能及其实现的条件

市场功能,也即市场对经济运行所起的正面的作用,主要有:

(1)分配和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并以此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

(2)刺激与创新功能,即市场以效率优先、优胜劣汰的原则,迫使市场主体不断创新技术与管理;(3)分配与监督功能,即体现贡献与效率的分配会最终导致市场主体的贫富分化,从而对其行为起自发的监督作用。

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

完备的法律制度;有效的货币制度;反应灵敏的价格机制;充分的市场竞争;完备的信息等。

当上述条件不具备时,就可能发生市场失灵。

三、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

(一)过渡的必然性和路径选择

1、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性:

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及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已越来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表现为经济动力严重不足、经济结构僵化、经济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等弊端日趋严重。

2、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路径选择:

依国情的不同,苏联与东欧国家选择了激进式改革的道路,而中国选择了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激进式改革:

以短期内全面推行私有化为突出特征,把原来的国有企业完全推向市场,通过紧缩货币,放开价格,取消经济管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图短期内全面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这种改革又被称为“大爆炸”或“休克疗法”。

渐进式改革:

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原执政党领导下分阶段、有序地推进的市场化改革。

这种改革以适度放松管制,实行价格双轨制,遵循先试点后推广、先存量后增量的方式逐步推进,故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经济震荡。

(二)中国过渡经济的特征

中国的过渡经济是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经济,也即经济的市场化转轨。

具有以下特征:

(1)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

(2)中国的市场化转轨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体制转轨。

(3)中国的经济过渡是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

(4)中国经济过渡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特征和阶段性成功的标志

1、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

其与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是改革的性质与目标。

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因此,

(1)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变化决定了改革的方向。

2、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

是由执政党领导的不改变既定社会制度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其特征有:

(1)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的改革;

(2)是双轨并行的增量改革;(3)是先试点后推广的追求较稳定经济格局的改革。

3、中国渐进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原因和标志。

主要原因有:

(1)坚持稳定前提下的改革,即在不动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推进市场化的改革;

(2)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来推行改革和判断改革的成效;(3)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绝不以牺牲发展和稳定来单方面推进改革;(4)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包括推行政治民主、转变政府职能等。

阶段性成功的标志是:

(1)保持了长达30年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极大的提升了国家的经济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

(2)对外贸易取得突破性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3)执政党和其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与应对转型冲突的能力空前提高。

(四)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

1、政治稳定对渐进式改革的作用

任何国家的重大经济抉择都受制于该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政治决策机制。

政治稳定对渐进式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于:

(1)有利于消除经济改革中不稳定因素增多带来的风险;

(2)有利于政府解决利益再分配问题;(3)利于着眼大局,统筹规划,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4)通过经济改革的成功与政治目标相互推动,带来了渐进式改革的平稳化成功。

2、基本经验:

(1)注重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

(2)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3)将改革的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相结合;(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5)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6)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配合;(7)注重改革与国情相结合,不能脱离该国的经济水平、政治结构和文化传统等基本国情;(8)注重强化和优化政府的宏观调控。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框架

(一)怎么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和计划本身都并不决定一个社会制度的经济性质。

因为:

(1)一个社会制度的经济性质取决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是该社会的经济制度,由它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2)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或经济调节手段。

社会主义之引入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就是要以此克服传统计划经济自身存在的难以克服的缺陷。

2、如何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要从根本上变革传统计划经济对经济活动的强制性干预和指令性调节。

(1)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联系应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实现;

(2)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并直接接受市场调节;(3)由市场定价全面替代计划定价,让市场价格信号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因为:

(1)它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是社会利益的总代表;

(2)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实行市场经济,实现其发展目标,都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必要的经济干预;(3)在我国的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需要发挥国家的调节作用,国家要通过各种手段保证体制转换过程的有序和有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这里的体制框架,主要是描述其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需要构建“一个基础”“两个体系”,即:

(1)塑造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

即塑造自主、自立、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有机统一。

市场体系的完整、充满活力、有序竞争既保障了市场主体的活动空间,又构成了宏观调控的前提条件;(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克服市场缺陷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政府怎样调控和通过什么方式调控又是至关重要的。

 

【复习思考】

一、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本质市场机制市场经济市场调

节市场体系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经济制度

二、简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2、简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3、简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过程。

4、如何理解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

5、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简述市场的功能。

7、市场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8、如何理解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与市场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10、中国的过渡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1、渐进式改革有何特点?

12、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3、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

4、试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与特征。

5、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参考文献]

1、丁任重主编:

《转型与发展:

中国市场经济进程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

2、沈越著:

《现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第二部分、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产权与企业制度(包括第四、五两章)

[教学要求]

本部分重点是产权与国有企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传统国有企业改制的根本问题是产权问题,故产权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线索,围绕产权改革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对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创新等,都是需要深刻认识和掌握的重要问题。

[计划课时]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与所有制结构

(一)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1、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

它是生产关系的核心,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果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

经济关系的所有制所体现的占有方式,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

2、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

它强调的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所有权,这种财产所有权具有法律上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因此,也可以把所有权看作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从财产所有权交易和其交易的制度预期的角度,财产所有权也即产权。

(二)怎么理解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

1、经济关系意义上的所有制结构,也即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关系结构。

包括同处于一个社会的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

2、法律关系意义上的所有制结构,它可以是所有权内在的权能结构,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权能。

(三)所有权中的各项权能是可以分解与组合的

所有权权能的分解是资本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财产的资本化、资本流动的加速和资本交易制度的建立,为所有权权能的分解奠定了基础。

同时,资本层面的所有权权能的分解又推动资本规模化与社会化。

所有权权能的分离,主要有两种类型:

(1)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资本的最终所有权与资本的实际控制权的分离;

(2)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1、公有制的内涵。

即由社会占有或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的所有制。

公有制本质上排斥某一利益集团超越于社会和劳动者而对生产资料的独占。

2、现存公有制的范围。

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应随之不断调整和变化,故此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并不改变公有制的本质。

公有制有以下具体实现形式:

承包制、租赁制、授权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等。

(二)正确理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它是比之于集体所有制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公有制。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已经不再体现在存在范围与比重的绝对优势上了。

正确理解其主导作用,须明确以下几点:

(1)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即其主体地位和其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

(2)其主导作用对克服市场缺陷,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必须进一步改革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把国有企业塑造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是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条件。

(三)理论上,公有制也是可以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

古典的绝对个人占有的私有制已经不是市场经济存在的绝对原因。

只要存在相对独立的利益关系,独立利益主体需要利益的交换,就有市场经济存在的必要。

(1)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差别;

(2)集体所有是劳动群众的局部占有,故集体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差别;(3)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其员工之间,亦存在相对独立的利益关系。

三、国有企业的产权与产权改革

(一)产权、产权制度与产权功能

1、什么是产权?

它是法律形态的财产所有权,是一种通过制度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用途而进行选择的权利。

2、什么是产权制度?

它是指由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3、产权或产权制度的功能:

(1)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交易费用;

(2)有利于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推动资本或财产权的流动与重组;(3)通过产权交易,有利于外部经济效果的内部化,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信用和市场秩序,并激励市场的创新。

(二)既定国有制下的国有产权安排

1、既定的国有制是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一种由国家代理行使的公共产权。

这种代理的根本问题是:

政府很难成为真正的对国有资产行使保值增值责任的人格化的主体。

2、这种公共产权的国家代理,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以国家行政权力为基础的强制性代理关系;

(2)国家作为代理人不仅拥有公共财产的控制权,而且拥有剩余索取权(国家通过控制再分配获取剩余);(3)抽象的国家权力是由政府(包括层级政府)来行使的,所以政府代理是国有制的逻辑选择;(4)由政府行使的公共产权的目标函数是多元的,不可能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的或唯一的目标;(5)维护这种代理关系的必要条件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

3、国有产权的代理具有两种形式,即:

(1)行政代理,指国家把国有产权的控制权依次授予各级行政机构,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2)经济代理,指国家直接把控制权授予企业,并力图通过确立排他性的法人财产权,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4、国有产权的行政代理须支付高昂的组织成本和信息成本,具体表现为:

(1)多级授权导致过高的监督费用和激励成本;

(2)多层级代理导致过高的信息成本;(3)行政的等级制造成约束效率的低下;(4)因为等级制而要获得更大的控制权,需付出的“钩兑”成本。

5、国有产权的经济代理是一种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产权安排,但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由存在以下难题:

(1)如何实现政企分开;

(2)如何在所有权不可转让的条件下确立法人财产权;(3)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三)如何推进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

1、要在政企分开的前提下优化所有权约束:

(1)通过政府职能的分解(行政职能、宏观调控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离),重塑所有权主体;

(2)通过建立法人财产权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3)选择成本最小化的的所有权约束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所有者拥有对经营者的任免权,并建立权责对称的激励约束机制。

2、产权明晰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明晰国有产权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

(2)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3)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4)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5)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对其的改革也就自然是经济改革的中心。

因为:

(1)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2)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的转换提供必要的市场条件;(3)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才能实现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转换。

2、国有企业改革可能遇到的障碍是什么?

主要是产权障碍,表现为:

(1)传统国有企业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市场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

(2)传统体制中国有产权的不可转让性与市场要求确立排他性的法人财产权之间的冲突。

3、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战略选择

对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源于原国有企业分布太广,几乎遍布于各行各业,所以,应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改革战略:

(1)对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仍选用国有国营的模式。

公共产品也即可以免费享有的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私人企业一般是不愿提供这类产品的;

(2)自然垄断性的国有企业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这类企业多处于基础产业,这类企业关乎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3)竞争性大型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

目的是将其改造成为真正竞争性的市场主体,排斥政府对其的行政干预;(4)对国有中小型国有企业则宜完全放开。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竞争程度和市场化程度都更高,对其管制的风险远高于其可能上缴的收益。

(二)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1、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其法人产权制度。

公司法人产权是相对于该公司的投资者作为终极所有者的股权而言的。

这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资本两权分离。

具有以下特征:

(1)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出资人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3)股票可以自由转让;(4)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由股东会授权董事会,再由董事会授权经理人;经理人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最终体现所有权的约束;(5)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6)必要的外部约束:

包括市场约束和法律约束。

2、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现代企业的典型形态是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它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发起组织,其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3、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结构。

在股份有限公司里,资本的最终所有权和实际经营控制权是分离的,即股东作为委托人将其资产委托给作为代理人的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

由于两者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又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会产生所谓代理问题。

代理问题的实质是:

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可能导致其侵害委托人的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代理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

其实质是通过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设立,以实现所有权对代理权的有效制约。

4、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

我国国企治理结构的创新,目的是要实现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从而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1)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

主要是企业内部的分权制衡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立与完善;

(2)企业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

主要是外部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所形成的优胜劣汰的企业控制权替代机制。

5、关于我国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主要涉及四个层次的分权和权力配置。

(1)国有资产的第一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