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1255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

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

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

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

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

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

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

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

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

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

正如鲁迅所言:

“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

”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

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

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面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

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

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

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

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

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

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

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

材料二:

图表1:

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

面积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轨道交通出行比例

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

(公里)

私家车

出行

比例

上下班

高峰期

交通状况

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2:

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

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

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

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

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

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

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

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

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

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

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首尔、东京相比,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明显偏高,但是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

B. 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公共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 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

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D. 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

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

C. 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

D. 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6.“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

”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

”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

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

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

“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

“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

老太婆也扁着嘴笑:

“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

“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

”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

”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

”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

”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

”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嚎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

“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

“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

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

”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

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

”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

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

“你怕死不怕?

”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

“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

“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

“大家的良心在哪里?

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

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

“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8.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

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

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

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

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

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

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建安十三年卒,扬州士民追思之。

馥子靖,黄初中,出为河南尹。

为政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

后迁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

嘉平六年卒。

靖子弘,累迁宁朔将军。

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

侃、初等累战破昌,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

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

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

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

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乃解南蛮以授蒋超,统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以大众屯于夏口;又遣何松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兵屯巴东;又加南平太守应詹督三郡水军继蒋超。

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

或有间侃者,侃遣子为质,弘遣之曰:

“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

”乃以侃为前锋督护,委以讨敏之任。

敏竟不敢窥境,时人莫不称善。

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摘编自《三国志》和《晋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B.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C.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D.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单位。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以下置县。

B.三更种稻,是我国古代农业中分区休耕的轮作方法;文中的“三更”指轮作三次。

C.守宰,泛指各级官员,文中“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D.丈夫,古代泛指成年男子,因为其身高依古制约合一丈;亦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馥为政安民有法,教化百姓。

他临危受命出任扬州刺史时,大行恩化,流民归集;兴修水利,兴校屯田,富民有法,施以教化,百姓乐其政。

B.刘靖为政以民为本,便民利民。

他出任河南尹一职时,为政便利百姓;做镇北将军时,既屯边据险,又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而使得边民获利。

C.刘弘平乱精于军事,用人不疑。

张昌作乱时,他重用陶侃和皮初,进据襄阳,收复荆州;陈敏进犯后,他调兵遣将,精心布局,终将陈敏击退。

D.刘氏祖孙三代为官,有所传承。

刘馥为政,大行恩化,深受百姓爱戴;刘靖以民为本,有刘馥遗风;刘弘重视农业,宽刑减赋,百姓连年丰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

(5分)

(2)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 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15.这首诗的第二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卫风•氓》里,女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结果心生怨恨,以“,”来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

(2)《曹刿论战》中齐人败绩,曹刿说“,”,由此断定齐国是真的退败后才下令追击。

(3)《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生态禀赋良好,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的全面推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浙江“千万工程”_______的样板村。

余村以_______的决心来治理污染,先后关停了矿山、水泥厂和一大批竹筷企业,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在如今的余村,远山、竹林、溪水、民居,共同构成美不胜收的画面。

村口有一方水塘,(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此取经的人_______,看到浙江乡村的变化,大家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_______,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强基础、补短板,让乡村提颜值、增内涵。

浙江“千万工程”从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一时美变成长久美,让“浙江美”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名副其实   壮士断腕络绎不绝   脚踏实地

B.名不虚传   刮骨疗毒源源不断   脚踏实地

C.名不虚传   壮士断腕络绎不绝   实事求是

D.名副其实   刮骨疗毒源源不断   实事求是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B.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C.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D.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块巨石立在水塘边,正面镌刻着十个红色大字

B.水塘边立着一块巨石,正面镌刻着十个红色大字

C.水塘边立着一块巨石,十个红色大字被镌刻其上

D.一块巨石立在水塘边,十个红色大字被镌刻其上

20.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

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最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5分)

植物有很多令人称奇的地方。

大量研究成果证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也具有丰富的感情,高度敏感。

很多时候,它们的智商和情商不低于人类,人类尚未完全发现而已。

有一种叫苜蓿的植物,在欧洲能正常生长;被移植到非洲后,它会额外分泌一种激素,使得羊不愿意去吃,达到保护自身种群的目的。

①以便______②只是______③甚至______④但______⑤而且______

21.学校即将举行秋季运动会,请你拟写两条标语,悬挂在体育馆两侧。

要求:

两条标语字数相同(每条7—18字)、句式基本一致,包含秋天、运动、青春、奋斗等内容。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

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

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

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答案(简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B

2.D

3.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C

5.C

6.参考答案:

(1)发挥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控制污染。

(2)加强政策引导,使人口分布更加均衡(或:

避免人口与劳动力的过度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