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0794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

《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

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

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正如海顿说的那样: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认写8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蜡烛、陌生、琴键、目录”等词语。

2.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能力与方法:

3.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的巨大魅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

单元课时安排:

《伯牙绝弦》1课时

《月光曲》2课时

《蒙娜丽莎之约》1课时

《我的舞台》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八》2课时

《回顾·拓展八》1课时

 

课时计划

授课日期:

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和课题: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和学具: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意思一样吗?

质疑:

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

了不起!

真厉害!

……)

总结:

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你将如何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

(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

(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

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师: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设计思路

 

指导: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引导学生感悟: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预习《月光曲》

课后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后小记:

 

课时计划

授课日期:

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和课题:

26月光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具和学具:

课文插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

《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

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

3.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什么是“传说”?

(民间流传的说法。

)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

”(“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

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

“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

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抓住关键词赏析

 

引导学生联想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预习《月光曲》

课后作业:

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课后小记:

 

课时计划

授课日期:

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和课题:

26月光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和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

师:

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

“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