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知识公务员复习题及其答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1122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知识公务员复习题及其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经济知识公务员复习题及其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经济知识公务员复习题及其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经济知识公务员复习题及其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经济知识公务员复习题及其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知识公务员复习题及其答案1.docx

《经济知识公务员复习题及其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知识公务员复习题及其答案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知识公务员复习题及其答案1.docx

经济知识公务员复习题及其答案1

经济知识复习题及其答案

第一节复习要点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一)经济的涵义

经济一词在古汉语中是“经邦济世”和“经国济民”的意思,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经济(economy)”意指“家庭管理”,他的《经济论》标志着西方经济思想的产生。

(二)商品和商品经济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商品经济是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三)市场和市场机制

1.市场

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市场有三个构成要素:

市场主体即交易当事人;市场客体即交易对象;市场组织方式,即市场主体以何种方式展开交易。

市场一般包含四个方面的特征:

当事人为商品交易发生关系;当事人的行为出于自愿;当事人通过价格和商品数量发生联系;存在竞争。

就整个市场体系说,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技术市场等。

2.价格的作用

在市场的运行中,价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价格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反映供求信息,或者说价格传递商品和要素的稀缺程度的信息;二是提供一种刺激。

促使人们尽可能采用景经济的方法进行生产和消费,使可利用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三是分配的功能,主要指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终产品的分配,全部总产品如何在人们之间分配,取决于他们出售要素得到的报酬。

3.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以经济利益为动力,通过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等有规律的作用,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机制。

(四)资源配置和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

任任何社会,可以用来进行生产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由于稀缺,就要考虑资源配置问题,即怎样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进行有效的配置。

资源配置要解决经济社会的三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2)怎样生产;(3)为谁生产。

2.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计划经济方式,一是市场经济方式。

以政府为主,用行政指令计划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就是汁划经济方式;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方式就是市场经济方式。

3.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形式。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

(1)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

(2)企业经营独立自主;(3)宏观调控间接运行;(4)市场体系相对完善;(5)经济管理依法进行。

4.市场竞争

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高于市场的竞争机制。

市场竞争包括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者和卖者之间三方面的竞争,因此形成推动资源最佳配置的合力。

(五)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是指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效率等社会期望的结果。

具体可归纳为:

(1)公共物品失灵;

(2)外部性失灵;(3)垄断性失灵;(4)风险和不确定性:

(5)收入分配失灵;(6)宏观经济失衡。

市场失灵意味着可能的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调节收入分配、克服市场制度可能产生的外部性问题、稳定宏观经济、维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抑制垄断、维持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

政府干预也会出现政府失灵,比如设租寻租、官僚主义、浪费腐败等,从而影响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效果。

二、微观经济

(一)供求理论

1.需求与供给

需求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要。

需求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二是消费者有购买的能力。

消费者对一定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称为“需求价格”,它取决于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

反映需求数量和价格关系的曲线是需求曲线,需求曲线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需求规律:

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量下降;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的需求量上升。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人们获得的商品数量越多,边际效用越小,人们愿意出的价格也就越低,反之则相反。

市场对于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是一定价格前提下所有个人对该商品需求量的总和。

供给是某一时间生产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产品,包括新生产的和库存。

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愿意接受的价格称为“供给价格”,它取决于生产一定量商品的边际成本。

反映供给数量和价格关系的曲线是“供给曲线”,供给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供给规律:

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生产者的供给量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的供给量减少。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是存在边际成本递增规律。

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消耗的成本就越多,需要弥补的价格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量是一定价格前提下所有厂商供给量的总和。

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说明的是一般商品的规律,并不包括特殊商品,如珍贵收藏品等。

2.均衡价格

当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也就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被认为是经过市场供求自发凋节而形成的,即“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3.弹性及其运用

需求弹性是因价格变动或收入变动而引起的相应的需求的变化率。

其中反映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敏感程度的是需求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一般为负。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

可替代商品的多少和替代程度的商低,商品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比重的大小,选择商品时间的长短,商品用途的多少,等等。

反映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敏感程度的是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小于0,表明商品为低劣品,随着收入的增加,低劣品消费将越来越少,直至舍弃;大于0,为正常品,若大于0小于1,该商品为正常品,正常品的消费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当增加幅度不及收入的增加幅度;若大于1,为奢侈品,奢侈品的消费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而且增加幅度超高了收入的增加幅度。

除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外,影响需求量变化的还有需求交叉弹性,它表示需求量变动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需求交叉弹性一般小于0,表明商品之间是相互替代的关系,比如猪肉和羊肉之间,交叉弹性也有可能大于0,表明商品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比如DVD机与DVD片之间。

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量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定律是指:

在一个家庭或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供给弹性是因价格变动等而引起的相应的供给的变化率。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主要有:

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变动生产方式的难易,商品增加生产后生产成本增量的大小,变动生产量时间的长短,等等。

(二)消费者理论

1.效用和边际效用

效用是商品或者劳务满足人们欲望或者需要的能力,效用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它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边际效用是指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或者劳务所具有的效用。

边际效用一般是递减的,这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数量或服务的增多,消费者享受到的最后单位商品的效用下降。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效用虽然是主观感觉,但不排斥对其进行衡量。

一种方法是用效用单位来衡量其大小。

基数效用就是指用效用单位来表示的效用。

序数效用则是指按消费者个人偏好程度排列出大小和先后顺序,并不涉及满足程度的单位有多少。

实际上,表示了基数效用,同时也就表示了序数效用,而表示了序数效用却不能表示基数效用。

使用序数效用避免了使用基数效用的荒谬计量。

3.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最大。

(三)厂商理论

1.生产理论

任何生产都需要投入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

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包括:

劳动、土地和资本,后来又增加一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

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取决于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的多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状况。

生产函数就是表示生产要素的某种组合同它们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要素可以分为两类:

可变投入,比如劳动可随时增减;和固定投入,比如耕地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轻易变动。

为方便,西方经济学先从只有“一个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来加以说明,就是说,产出量是随这一可变投入要紊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总产量就是一定生产要素投入量带来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就是总产量除以生产要素投入量,边际产量就是增加单位生产要素带来的产量增加。

在生产要素投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如果再增加投入,边际产量一般会下降,这即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成本理论

经济学中的成本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还有机会成本、隐形成本等,这与会计中有差别。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能够生产除此以外最大可能获益的产品的代价。

在一般会计学中,厂商的利润就是总收益减去显性成本,但在经济学中,由于成本是指机会成本,所以还要减去隐性成本,比如自有资本应获得的利息、经营者在其他场合的正常收入等,这些隐性成本都不属于经济学中的利润,只是正常利润。

利润是厂商追求的目标,也是厂商行为的动力,在经济学中,厂商的目标就定义为利润最大化。

为了取得最大的利润,厂商就要研究如何使总收益达到最大或总成本最小,所有影响总收益或总成本的重要因素都是厂商需要考虑并进行选择的。

以成本为例,影响成本的一个主要变量就是产量。

根据对企业决策的影响,考察的成本可以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短期是指某些生产要素的数量不能变动的时期,长期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

在短期,成本有下列分类:

(1)不变成本(TFC)。

不变成本是与短期相联系、与固定成本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支出。

(2)可变成本(TVC)。

可变成本是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3)总成木(TC),总成本是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它代表了生产某一产量产品所需货币的最低总额。

(4)边际成本(MC)。

边际成本是为生产新增的或最后一单位产品而新增的成本支出(或者说是减少一单位产品所减少的支出),它由相邻产量的总成本相减而得出,也可以由两个相邻产量的可变成本之差得出,因为可变成本的增加总是和总成本的增加相同。

边际成本是产量的函数。

典型的边际成本曲线是U型的,即先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后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

(5)平均成本(AC)。

平均成本也叫单位成本,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成本额,它等于总成本除以产量的商。

平均成本也是U型曲线。

(6)平均不变成本(AFC)。

平均不变成本是总的不变成本除以产量的商,也即平均每单位产品所付出的不变成本。

由于不变成本总额是一个固定量,当分别用一系列越来越大的产量去除它时,便得到一系列越来越小的量,在图形上表现为一条分别以纵坐标和横坐标为渐近线的曲线。

(7)平均可变成本(AVC)。

平均可变成本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可变成本。

它也是一条U型曲线。

在长期,由于任何要素都可以变动,所以成本主要分为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和长期总成本。

其中长期平均成本是一条U型曲线,包括:

成本递减阶段,即在厂商的扩张中,同样成本投入获得的产量是递增的,故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成本不变阶段,即在产量扩张中,产量增长的速度相同于成本增加的速度,故又称为规模报酬不变阶段,成本递增阶段,即产量增长的速度小于成本增加的速度,故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四)市场结构理论

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分析自己产品所面临的需求,因为它决定了企业可能的收益。

在收益概念中,把多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益增量称为边际收益(MR)。

企业所处的产品市场可能是竞争性的,也可能是垄断性的,因此其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也会不同。

1.完全竞争市场

一般认为,完全竞争具备四个条件:

(1)大量的卖者和买者;

(2)产品是同质的,没有任何差别;(3)在长期,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也就是资源可以自由地流动;(4)具备完全的信息。

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市场被称为完全竞争市场,虽然现实中没有一个市场完全满足这些条件,最多有少数产品接近完全竞争市场,但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解,人们可以发现竞争的好处。

完全竞争市场的单个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它可以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任意数量的产品,因此它拥有一条近乎水平的需求曲线。

这条曲线意味着,完全竞争厂商必须按照既定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如果所定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便一个产品也卖不出去。

同时,由于完全竞争厂商可以按照市场不变价格销售任何数量的产品,因此它销售每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益增量,即边际收益等于价格,这时平均收益,即平均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益也等于价格。

2.完全垄断市场

在完全垄断下,一个厂商生产了全部的产品,这个厂商称为唯一的供给者,所有的市场需求都成为对这个厂商产品的需求,因此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成为这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市场的需求曲线一般是向右下倾斜的,这意味着厂商如果要销售更多的产品,则必须降低价格。

这样,厂商的边际收益不再是常数,而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并且比价格下降得更快。

因为厂商销售的产品数量上升,不仅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卖价降低,而且其他单位产品的卖价也跟着降低,所以收益的边际减量相对于价格的边际减量要更多。

与完全竞争不同,垄断厂商成为了市场价格的控制者。

3.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市场

垄断竞争与寡头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

其中垄断竞争更偏向于完全竞争,虽然产品之间存在差异,但市场存在足够的竞争力量,厂商最后还是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寡头市场则偏向于完全垄断,市场只存在少数几家厂商,厂商之间虽然相互影响,但它们一般都会获得一定的利润。

4.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比较

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

因此,完全垄断市场的产品价格最高,寡头市场次之,垄断竞争则很低,完全竞争就最低。

相应的,完全垄断市场的产品数量最低,寡头市场稍高,垄断竞争更高,完全竞争就达到最高。

(五)收入分配理论

1.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是要素分配理论,即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息,土地获得地租,企业家才能获得利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为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3.帕累托最优标准是指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的状态,通常表述为:

要想增加一个人的效用,只能减少其他人的效用时,社会便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4.通常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的差距。

基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系数越小代表收入分配越平均。

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的警戒线定在0.4。

三、宏观经济

(一)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为把握一国经济的总体水平,有必要对一国经济总量进行核算,即国民收入核算。

重要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包括:

(1)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它是宏观经济分析中总产出的统计基础。

(3)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减去生产中固定资产的消耗得到的余额。

它更准确地衡量一国一年的总产出。

(4)国民收入(NI)。

广义的国民收入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全部要素的收入,在数量上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政府的间接税。

(5)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是指经再分配的国民收入。

在数量上等于国民收入减去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6)个人可支配收入(DI)。

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减去所得税,居民利用它进行消费和储蓄。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总产出减去政府的税收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

(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消费和储蓄

个人可支配收入可以包括两部分:

消费和储蓄。

消费和收入以及储蓄和收入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一般收入越高,消费就越高,储蓄就越高。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两者之和等于1。

2.投资

投资也称为资本形成,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资本的增量,即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的增量。

决定投资的经济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投资的预期利润率,预期利润率越高,投资就越高,二是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利率越高,即投资成本越高,所以投资就越低。

3.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全部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总产出量。

社会总需求是指对一国总产出的意愿购买量。

社会总需求可以分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大类。

其中消费主要决定于居民可支配收入,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又与国民收入、税收和转移支付等相关,国民收入越高、税收越低,转移支付越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就高,消费就高,反之则相反。

投资主要决定于利率水平等,利率越高,投资就越少,反之则相反。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净出口是国外购买本向产品的支出减去国内购买国外产品或服务的支出。

根据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原理,可以分析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

比如在不存在供给限制的条件下,税收的下降、转移支付的增加、投资的增加、政府购买的增加、净出口的增加等会导致最终国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相反。

4.乘数理论

乘数是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之间的比率,一般会大于1。

具体包括消费支出乘数,即一定量消费支出带来倍数的国民收入增加;税收乘数,即一定量税收的减少带来倍数的国民收入增加;转移支付乘数,即一定量转移支付的增加带来倍数的国民收入增加;投资支出乘数,即一定量投资带来相当倍数的国民收入增加。

投资乘数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投资乘数越大,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明显。

政府支出乘数,即一定量政府购买的增加带来倍数的国民收入增加;平衡预算乘数,即政府购买支出与税收增加相同数量带来倍数的国民收入增加。

乘数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1.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是人们愿意在手头保存货币的要求。

货币需求又称为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喜欢持有货币的一种心理因素。

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三种:

交易动机,即个人和企业总要保留一定水平的货币和存款以备日常交易之需;预防动机,是指为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持有货币的需求;投机动机,是指出于随时利用市场可能出现的有利情况从事交易而获利的目的而保持货币的一种动机。

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主要与收入相关,收入越高,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投机需求主要与金融市场的利率相关,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也即越有可能价格上升,所以居民都将货币投入债券,货币需要就少,反之则相反。

2.银行存款的创造与货币乘数

当银行接受一笔存款时,按法定准备金率将部分现金存入中央银行,剩余的一般都可借贷出去,而获得贷款的人父通常把所得到的款项存入银行,或者支付给其他人,而其他人又把这笔款项存入银行,因此最后的货币供给总额会倍数扩大。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基础货币包括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和银行的储备总额,后者又包括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货币乘数与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相关,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就越小。

(四)失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1.失业

失业是指在限定劳动年龄内,希望获得工作而得不到工作机会的人所处的状态。

失业率是指非自愿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失业有五种类型: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隐蔽性失业。

2.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1)通货紧缩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

衡量通货紧缩以及通货膨胀的指标主要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DP价格折算指数等。

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繁荣与萧条彼此更迭。

萧条的主要特征是需求低迷,价格下跌,存货增加,收入下降,失业增加。

需求低迷、价格下跌往往是货币供给量不足的反映。

因此,经济萧条亦称为“通货紧缩”。

凯恩斯认为,通货紧缩的基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使有效需求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这就造成了通货紧缩。

(2)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一般而言,通货膨胀是在总需求扩张的情况下发生的。

只有在某个价格水平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才会引起通货膨胀。

而且,如果没有货币量的支持,总需求实际上不可能扩张。

当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出时,单位产出负担的货币量增加了,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两种类型。

如果总产出不变,总需求扩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不变,总产出减少,这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有以下效应:

第一,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收入原有的分配格局,使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人受损。

第二,产出效应。

在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零时,通货膨胀会导致产出增加。

第三,投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刺激大量社会资源流向再分配领域或投机领域,造成资源浪费。

(3)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

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严重的通货膨胀会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

这两者都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

3.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一国经济总量呈现的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的周期性变化。

经济周期的变化一般分为扩张、衰退两个主要阶段和“峰”、“谷”两个转折点。

按周期的长短不同,经济周期可以分为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三种。

(五)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一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的现象。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从短期和长期考察。

短期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增长主要取决于需求因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或者减少,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或抑制作用。

长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是供给因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都会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2.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有粗放式增长和集约式增长。

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的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由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客观要求。

3.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认为经济发展超越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标准,它被定义为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百分比。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它只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那么经济发展就是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如教育水平、健康卫生标准等,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的进步也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

(六)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改变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等,对总产出、总需求施加影响的政策。

它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组成,主要任务在于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就业水平、减缓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

财政政策的类型包括自动稳定型的和相机抉择型的。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主要包括所得税和转移支付。

当经济不景气时,国民收入下降,公司和个人所得税就会下降,如果税收是累进性的话,税收下降就更大,从而自动产生一种力量,以抑制国民收入的继续下降。

相反,当经济过度膨胀时,国民收入上升,所得税上升,从而抑制国民收入的继续膨胀。

转移支付的原理亦类似。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者通货紧缩缺口。

比如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大政府开支,降低税收等刺激社会需求;当经济过度膨胀时,政府可以通过缩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等压缩社会需求。

3.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等影响总需求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