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957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docx

《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docx

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

聚智聚力开拓进取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在合肥市社科联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合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夏毓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

  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奋力开创“十二五”美好蓝图、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刚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同志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进一步繁荣发展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以更加高昂的激情、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再创新辉煌、再上新台阶。

  下面,我受市社科联第五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五大”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于2005年6月召开。

“五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社科联、市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市社科联团结带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2004年中央3号文件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认真履行社科联“桥梁纽带、组织协调、咨询服务、宣传普及”的职责,充分发挥社科界“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按照孙金龙书记在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服务发展、勇于创新、深化改革、加大宣传”要求,主动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五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形成并保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步共进的良好态势。

  

(一)以服务决策咨询为导向,大力推进社科理论研究

  学以资政、服务决策是社科界的使命所在。

“五大”以来,我市社科理论研究工作的最大特色表现为: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助推合肥崛起为工作重点,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活动日益活跃,有理论见地、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社科理论研究与大发展、大建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推动合肥跨越赶超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社科研究活动的重视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经常给社科界出题目、交任务,经常与社科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探讨。

这一特色的形成,与我们正确把握社科研究导向、大力推进社科研究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1、着力抓好规划引领。

编制并实施了《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面向社会各界和社科类各学会发布年度课题指南。

2007年,成立了省内首家市级社科规划办公室,对社科规划工作和社科课题的申报、立项、资助、管理等进行科学规范。

2009—2010年度批准立项课题47项,已结项45项,其中资助课题23项,非资助课题22项。

在抓好市级规划课题基础上,积极发动广大社科工作者申报上级课题。

市社科联申报完成市政府“软科学”课题2项,组织申报省社科规划课题23项;2009年,合肥学院还成功实现国家级社科规划项目“零”的突破,该校教师朱天明获得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课题。

  2、着力构建研究平台。

坚持把举办“专题理论研讨会”,作为引导和推动社科理论研究的主要平台,针对事关合肥发展的战略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确定1-2个重点课题,组织省市社科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集体调研、集中研讨,先后举办了合肥经济圈、工业立市、县域突破、改革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合芜蚌试验区、文化建设以及“桃源房产事件”等一系列专题理论研讨会,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目前“专题理论研讨会”已形成品牌效应,成为合肥社科界的高端论坛。

  3、着力促进成果转化。

社科研究成果只有进入领导视野、决策程序,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对我市社科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事关合肥发展的理论观点和决策建议,我们一方面通过市委《信息专报》、市委宣传部《宣传信息》和社科联的《学界建言》内部刊物等,及时呈报给市领导和相关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和学术报刊,广泛向社会推介;另一方面,选编出版专题理论研讨成果,先后出版发行6部专题论文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成果的应用价值。

(二)以巩固思想基础为目标,广泛开展社科知识普及

  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是社科联的重要职责。

“五大”以来,我们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以人文社科知识熏陶人,致力提升社会公众人文素养,巩固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与社科知识普及相结合,集中科普与日常科普相结合,把创新科普载体作为重中之重,把科普工作贯穿于全年工作之中,积极探索紧跟时代、群众喜爱、社会认可的社科普及工作的新路子。

  1、面向基层,建立理论宣讲新模式。

2006年,我们会同市委宣传部在全省率先开展“理论政策下基层”活动,建立了市、县(区)两级宣讲队伍,每月至少两次深入到社区、村镇、企业、学校,面对面地向基层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光明日报》于2007年9月25日以《理论下社区政策送上门——合肥有效破解“顾不上、下不去、吃不透”难题》为题,在头版头条介绍了合肥的经验做法。

中宣部的《舆情动态》和省委宣传部的《宣传信息》也分别总结交流了我市的做法。

此外,组建了全市理论宣讲专家队伍,为全市干部群众理论学习提供宣讲“菜单”,组织上门服务。

目前,一个宽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理论宣讲大格局,在我市已初步形成。

  2、整合资源,打造社科普及新品牌。

坚持科普工作品牌化,与省社科联、新安晚报社等部门联手合作,于2006年共同创办了“安徽人文讲坛”。

讲坛以传播人文知识、弘扬人文精神为宗旨,以评析安徽历史文化和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内容,坚持科学性、人文性、时代性、大众性,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席教授,每月举办一讲,先后在合肥市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举办了57讲,得到了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和社区居民普遍赞许。

为进一步扩大“人文讲坛”这一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应广大听众要求,先后出版4部《安徽人文讲坛演讲集》。

  3、创新思路,拓展科普工作新渠道。

在开展理论政策下基层,办好“安徽人文讲坛”的同时,我们从城乡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特点出发,积极推动社科普及工作的形式创新。

一是认真抓好集中科普活动。

坚持每年9月开展“社科知识普及活动月”,发动市直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和参与科普活动。

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届。

二是注重发挥媒体优势。

坚持举办广播理论系列讲座,每年组织1-2次;在总结过去《合肥晚报》理论苑的办刊经验基础上,于2010年8月,会同相关部门创办了《合肥日报·理论版》,固定每两个星期刊出一个理论专版。

三是组织编写社科理论通俗读本。

为更好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合肥科学发展的实践,我们以广大干部群众为阅读对象,每两年编写一个理论学习读本,2006年以来,先后出版了《理论·形势·任务》、《新起点·新目标·新跨越》、《中国特色与科学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科学走向大众,2010年开始,我们以城乡居民为阅读对象,组织社科工作者编写“社科知识与百姓生活”系列丛书,丛书第一辑由《合肥市情概览》、《家庭投资理财》和《现代家庭教育》三册组成,免费赠送到社区、村镇图书室和城乡居民手中,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

目前“丛书”的第二辑正在基层征集选题。

  (三)以整合社科资源为抓手,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社科联作为群团组织,是党委和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

“五大”以来,我们立足自身特点,认真履责,主动作为,把整合和利用各方面的社科资源,作为推进各项工作关键点和着力点,不仅为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人才基础,更为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集聚了智力资源。

1、加强与省属高校、社科院所的联系,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优势资源。

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大批社科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

为吸引他们关注合肥、服务合肥,我们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

一方面,加强相互合作,先后与省相关单位和省属学会举办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安徽“十二五”发展等专题学术研讨活动,通过联合开展学术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另一方面,积极借力借智,搭建集聚人才平台,成立了合肥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现更名为合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建了合肥市社科理论特约研究员队伍,由省市社科界专家学者担任的特约研究员,2006年以来先后以“中心”的名义,在省级以上党报党刊发表理论文章近40篇,较好地发挥研究合肥、宣传合肥的作用。

   2、加强与兄弟城市社科界的联系,不断强化省会合肥的核心意识。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特别是在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合肥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主动牵头,先后联系六安、巢湖和芜湖、蚌埠等兄弟城市社科界,成功举办了“打造省会经济圈、推进安徽新跨越”、“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等专题研讨会,既在相互学习、相互调研中进一步强化合肥的核心引领作用,夯实了理念认同的基础,也在携手合作中进一步扩大我市社科界的对外影响。

  3、加强与全市党政部门的联系,努力营造重视社科的良好氛围。

“十一五”是合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市社科联与全市各级各部门一样,都在深入思考自身的大发展大跨越。

为此,我们不等不靠,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县区加强联系,先后会同市经信委、市中小企业局、市农委、滨湖新区等单位,开展重大专题调研、专题研讨活动,使全市社科界和社科工作者的价值和作用,在服务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挥。

在市社科联的带动和引领下,各级各部门对社科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运用社科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进一步自觉,服务决策咨询的社科成果进一步增多。

如:

市政协组织发布“合肥经济圈发展蓝皮书”,市委政研室编印“市委常委调研成果汇编”,市政府研究室出版“市长文集”;市经信委为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组织专家研究,出版了《工业文化纵论》;市科协秉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会贯通的理念,创办了“中国·合肥科学家企业家讲坛”;市委党史办编写《中共合肥党史》,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合肥年鉴》等;特别是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发改委等许多市直部门和各县区,都高度重视调研、论证工作,充分倾听社科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4、加强与社科类学会的联系,切实发挥指导服务的功能作用。

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是社科联的组织基础,也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坚持“以学立会、以学兴会”,围绕规范化、上水平,加大指导服务的力度,引导各学会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

如市教育学会、陶行知研究会的年会论坛,已成为研讨交流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品牌,市公关学会每年为全市民营经济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编印一部论文集;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新四军军史研究会上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市财会学会、市审计学会、市税务学会、市工商学会、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市资产评估协会等联合创办的“FAIT论坛”,已连续举办七届,在我市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创新了学会活动的模式。

2010年,我们举办了首届学会学术年会,各学会热烈响应,积极参与,60余篇论文参会,22篇论文获奖,充分展示了我市社科类学会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四)以提升工作水平为根本,大力推进社科战线自身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既需要良性运转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更需要高素质的社科队伍作支撑。

“五大”以来,我们在自身建设上的最大突破,就是有效地破解了一些长期制约社科工作的瓶颈问题,创造了领导重视、各界支持的良好环境,形成了富有效率、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强了社科队伍的能力建设、作风建设,为提升社科工作水平、繁荣社科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1、建立完善社科工作的体制与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3号文件精神,召开了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大会,加大了对社科工作的投入力度,成立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社科知识普及工作领导小组,使我市社科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社科战线的组织协调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通过探索努力,在社科规划引导、社科理论研究、人才资源集聚、社科成果转化等方面,构建了全方位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系列活动品牌。

特别是在激励机制上,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社科成果奖励办法》,把社科成果奖作为政府常设奖项。

“五大”以来,市政府先后3次评奖,共表彰奖励社科成果75项,大大地激发了社科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发展壮大社科工作的队伍与力量。

本着“规范引导、强化服务,增强活力、发挥作用”的理念,着力推动全市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建设,学会发展呈现出健康、有序的良好态势。

一是总体布局更为合理。

“五大”以来,我市社科界相继成立了市市情研究会、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市农村财政研究会、市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市道学文化研究会、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市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和合肥华益助弱服务中心等一批新的学会和社团组织。

截至目前,市社科联共有81个所属学会和团体会员单位,分布在经济、政治、文教、社会四大领域,基本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门类,体现了合肥的社科队伍特色。

二是发展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开展新一轮社团调查摸底,出台《合肥市社会科学界学会管理办法》,认真落实学会工作例会、学会负责人定期培训、先进学会和优秀学会工作者评选等各项制度,深入开展社科战线“三项学习教育”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各学会“依法办会、按章办会、民主办会”的自觉意识,激发了学会工作的内在活力。

市哲学学会、市纪检监察学会、市财会学会等12家学会先后获得全国标兵学会和全国先进学会荣誉称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市教育学会和市税务学会童承全、市公关学会阮幼生、市工商学会陆梅、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汪艳等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学会和优秀学会工作者荣誉称号。

   3、全面提升社科联机关的形象与素质。

一是坚持对内强素质,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开创社科联工作新局面。

市委先后任命3名专职副主席,进一步加强了班子建设;招考、选调2名公务员,进一步充实了机关干部队伍。

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解放思想大讨论、“查摆找补创”等活动,全面提升了社科联机关的工作效能。

隆重开展市社科联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经验,把握规律,谋划未来,进一步明确社科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010年初在省社科联首次评选中,我市获得优秀社科联称号。

二是坚持对外树形象,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展现合肥社科界新风采。

加强与国内省会城市社科界的沟通联系,发起了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连续3届蝉联全国大中城市优秀社科联荣誉称号;签署了中部地区社科联(院)合作备忘录,参加了中南地区社科院(联)联席会,并组织合肥市社会科学文化交流考察团远赴台北,进行人文和学术交流。

此外,还与南京、杭州、西安、武汉、南宁、苏州、徐州、厦门等城市社科联,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交流,通过开放合作、相互学习,进一步扩大了了我市社科界的对外影响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顾“五大”以来的社科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

我市的社科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繁荣,社科工作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社科联自身建设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加强,全市的社科工作者从未像今天这样倍感振奋。

这些成绩和进步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社科联和市委宣传部关怀指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社科工作者积极参与、敬业奉献的结果。

借此机会,我代表市社科联向一直以来关心、指导社科工作的老领导、老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重视、支持、参与社科工作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社科联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比如,社科理论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的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还不强,精品力作还不多,成果的转化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社会各界开展社科普及的主动性、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发展不够平衡,社科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影响、有名气的专家学者特别是优秀中青年社科人才还不多,社科资源整合还不够到位,社科工作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科事业的投入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社科联机关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还有需要进一步加大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五大”以来的工作体会

  市社科联“五大”以来的五年多时间,是合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活力最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重要阶段,也是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开拓创新、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期。

伴随着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科工作的影响日益扩展,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同;社科工作的作用逐步显现,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社科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得到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普遍赞许。

回顾“五大”以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融入发展大局,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五大”以来,市社科界始终坚持高举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各项工作。

在开展各类研讨和学术活动中,坚持从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始终把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否为合肥科学发展做出贡献,作为衡量和检验社科工作的根本标准。

实践证明,融入大局是繁荣发展社科事业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日后工作务必坚持的根本原则。

  ——坚持“三贴近”原则,自觉服务社会,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大”以来,市社科界始终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作为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和社科知识普及的根本指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用人文社科知识熏陶人,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通过一场场报告、一本本读物、一项项活动,使一个个疑惑得到化解、一个个问题得到明晰,一个个观念得到改变、一股股暖流涌入心头。

实践证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新时期社科工作的重要使命,是社科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应对挑战,用创新的手段解决问题,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谋而后动。

“五大”以来,我们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新要求,把握社科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强化改革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社科理论宣传普及和学术研讨交流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品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实践证明,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是繁荣发展社科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工作中必须大力倡导和发扬的。

  ——坚持做好“联”字文章,发挥“合”的优势,是社科联履行职责、增添活力的必然选择。

作为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社科联最大的特点在于“联”,最大的优势在于“合”,上下联动,左右贯通,才能形成合力、充满活力。

“五大”以来,我们按照优化配置、整合资源的思路,充分利用省会城市这个最大有利条件,大力促进驻肥院校、科研院所和党政机关研究部门、社科学术团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积极推动学科与学科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专家学者与党政领导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社科战线的整体合力,实现了社科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功能整合。

实践证明,社科联只有做好、做足“联”字文章,坚持“合作共赢、合作发展”,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社科事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

  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二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也是合肥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面对新的形势,社科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社科界定位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思想库”之后,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第一次写入国家发展规划。

这一切,为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既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全市社科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施展理想抱负既搭建了广阔舞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后五年,全市社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

进一步解放思想,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助推合肥加速崛起,更好地服务于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为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并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今后五年,全市社科工作的发展目标是: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团结和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和谐环境,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力开展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加强社理论研究特别是应用对策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力争在开展高层学术活动、组织重大课题研究、争取上级社科规划项目、培育优秀中青年社科人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立足合肥实际,探索符合社科事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科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强组织协调,在强化社科类学会指导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整合社科资源,促进全市社科界大团结、大协作,提升合肥社科界的影响力;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科界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着力塑造社科界求真、务实、创新的良好形象。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全市社科战线要在前期“打基础、创品牌”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出精品、出人才”的工作思路,全力以赴地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学习宣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向深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科界的首要任务。

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社科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社科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确保我市社科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社科联要充分发挥理论、人才的优势,组织力量,多学科、多领域进行学习、宣传和研究。

要引导专家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围绕科学发展观在合肥的实践,深入研究新的情况,认真总结新的实验,回答新的问题,探索新的规律,努力推进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使社科联系统成为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

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在科学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紧密结合实际开展深入研究,并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良策。

要在放大过去工作中创造的“品牌”效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形式、新的载体,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媒介,把学习、宣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向深入,努力把社科界建设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者、推动者、示范者。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社科研究多出精品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完善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和管理体制。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项目整合资源、凝聚力量,通过项目推动精品创作、促进人才成长。

“十二五”期间,要集中力量抓好《合肥通史》编纂这个大项目。

充分发挥社科规划导向作用,按照《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纲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