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式模式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859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式模式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板块式模式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板块式模式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板块式模式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板块式模式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板块式模式2.docx

《板块式模式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式模式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板块式模式2.docx

板块式模式2

子弟小学板块式教学模式解读

2013-2014学年度第二期

在前期课改的学习、摸索的过程中,我们收获颇多。

无序、低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我们课堂的自生现象。

通过一系列的尝试性变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转变,这意味,大家都意识到学生“学”得重要。

这应该我们课改中最大的进步。

但是,发展到了瓶颈阶段,我们冷静的思考,才会有新的突破。

近几年,纵观课堂,教师主导变学生主导,更强调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

这一切听起来很理想,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原因是一节课内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拨,还要达标训练,理念有了,但短短40分钟完成这么多环节,往往显得比较匆忙。

看起来为了学生发展,面面俱到,实则是步步没有落到实处。

这样的课堂看起来轰轰烈烈,其实也就是流于形式。

再看效果,目前教师教授后,安排作业,基本上是利用家庭作业时间来完成知识内化的任务。

而从家庭作业的情况看,往是不尽人意的。

板块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是:

自主学习40分+展示交流40分+师生反思40分。

这种模式遵循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在有效的时间、空间内,注重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

这将会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所以这个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注重了“内化”,提高学习质量。

一、板块式教学模式基本课型的操作流程:

自主课:

个别学习+小组学习

个别学习→

1、教师提前一天出示学习任务卡,并且适当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比如:

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分步进行研究,哪些可以在课前完成,哪些需要在课上小组交流等。

2、学生根据任务卡的提示,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前自行解决。

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小组学习→

3、课堂上,交流自己的课前收获,然后讨论完成没有解决的部分问题。

实在不会的留下请教其他组,或者通过互动卡向老师反馈。

(小组学习,教师巡视)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进行大面积的讲解,主要任务是为需要的个别学生或小组提供帮助。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小组合作交流方法的指导,使其活动逐渐的有效、高效地发展。

4、课堂最后5分钟师生共同回顾、梳理知识,并收集问题卡。

分三步:

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还提出哪些问题。

5、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卡反应的内容,作调整,以备展示课及时指导。

展示课:

1、教师引导问题梳理3分钟。

教师首先对上节课的问题进行梳理,然后提出展示要求。

2、小组展示10分钟。

各组根据教师要求以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先交流收获,在交流没有解决的问题。

并提出本组共性问题。

3、全班交流25分钟。

按要求有顺序地展示成果、共性问题、以及本组质疑。

(教师及时点评,但不忙于干扰。

同时要注意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

4、教师点评2分钟。

总体评价参与活动的各组表现,并进行登记。

反思课:

每周五各科教师帮助学习梳理本周所学知识,及时查缺补漏。

并且及时记录在学生自己的反思本上,方便以后查阅。

二、试行期试验范围

实验年级:

三——五年级

实验科目:

语文、数学、科学、品德、英语(可以采用自主20分+展示20分的模式)

三、试行期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对教师的要求

1、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集备任务。

2、加强学习意识,无论是教研、教改方面的知识,还是教材知识点的相关知识。

尽量做到与学生同步学习。

3、重反思。

此模式处于尝试运用阶段,作为实践者应不断反思,总结,为进一步推进提供一手资料和依据。

4、彻底转变观念,实则是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观念,此模式下的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分析者、点评者、鼓励者、帮助者。

5、问题编汇应遵循哪些原则,才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6、如何在班内进行分组,怎样组织、评价学生活动。

(教师注意的关键词:

引导、组织、点评、反思)

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独立预习、查阅资料,解决低难度的问题。

2.课上小组同理合作,积极参与讨论、整理资料等活动。

3.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要得到提高。

4.随身携带学习备忘录,随时记录学习得失。

师生互动卡,以备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学生注意的关键词(自主、倾听、整理、表达、分享)

教研室工作要求

1、坚持各课半天集体备课制度。

2、确定近期内新的听课评课标准。

3、做好试验班级、实验科目的跟进工作。

4、收集整理各科教师运用模式的意见,并组织人员讨论修订,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5.结合网络教研平台以及其他教研形式推广模式的运用。

学校方面的帮助:

1.推行模式的相应制度

2.教室电脑适当开放

3.教室内设置问题卡专栏

 

附:

必要的培训资料

一、集体备课要点:

集备流程:

各教研组每两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要求定时定点。

活动流程如下:

⑴各年级学科组长在学期初制定集备计划,上传至工作室同时张贴于办公室,并交教研室。

⑵各课主备教师提前两周将设计上传至工作室,供组内其他成员浏览,讨论。

⑶在规定教研时间前一天,主备教师打印好设计,在活动前发至组内其他教师。

⑷集备时间由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展开讨论,主备人执笔,将讨论意见整理,定稿。

⑸主备教师讲成型的设计上传至工作室,协作组,备教师上课运用。

总体要求:

⑴各学科教研小组长,按时带队到多媒体教室,开展分组活动。

到达活动地点先签到。

任何人不得迟到、早退、无辜缺席。

⑵参加活动教师,实现带好所需资料,避免中途频繁出入。

⑶活动结束次日,组长讲最后定稿教教研室一份。

⑷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设计,并在课后认真撰写随堂该反思。

其中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在问题设计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引领性原则。

围绕学习目标设计问题,将学习目标任务化,学习任务问题化。

(2)学科本源性原则。

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在细节末枝上纠缠。

(3)最近发展区原则。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设计问题,把握好“度”。

(4)启发性原则。

问题设计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任务驱动性原则。

问题设计要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自动化”思考,要“大气”,不要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教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6)关联性原则。

问题设计的“问题串”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线索,这个线索就是:

学科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科思维过程两方面的融合。

(7)引申性原则。

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学科思想的点拨。

集备组的评价管理

有了良好的组织机制,还必须有配套的管理办法。

本学期我们将尝试集备组的“捆绑式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了“任务卡”的逐步优化。

所谓“捆绑式评价”是指各备课组所有教师的所有集备工作、所有授课工作,或者说所有教研工作都是捆绑在一起进行跟踪评价。

所以,集体备课、尝试研究的过程中,全组教师应该群策群力,争取做到最好。

近期评课标准:

1、学生的参与人数、质量

2、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

3、发现了多少问题。

4、自主课教师重点拨还是讲解。

5、展示课教师点拨、评价是否科学。

二、小组活动指导:

小组合作的常见问题

(1)不会倾听,岔开话题。

(2)讨论不出结果,各执己见,讨论效率太低。

(3)讨论不积极,参与度不高。

(4)讨论方法不正确。

(5)组长主讲,不听组员意见。

在使用这种模式时,小组是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如何进行小组建设和管理?

1、科学分组是关键

小组组建的原则:

(1)组员之间能够互补:

优势互补、学科互补、性格爱好互补。

(2)组员兴趣志向相似。

(3)培养认真负责、有群众基础、会与人合作的学生任小组长。

(4)组长、组员双向选择。

(5)男女生比例要适当。

2、关于小组长的问题

3、

(1)、小组长的民主产生与分工

选择小组长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尽量避免教师指定。

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小组长须有领袖气质。

在选举前,教师可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

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小组长,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组长”方案一:

分组后,组内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

常务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则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

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由学生自荐后小组同学选举产生。

“组长”方案二:

每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

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学习,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也可正副组长分别负责B、C组的工作。

小组成员间形成紧密的学习利益共同体。

小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应及时更换。

“组长”方案三:

小组长分为学科小组长和行政小组长。

学科小组长由本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是老师的助理,是组内的“学习领袖”,组长成绩未必是第一名,但要求其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小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但各学科的小组长也可依据学科而定。

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同学科既能体验到成员的角色,又能体验到组长的角色,从而达到“团队学习”的效能。

行政小组长的设立是由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较强的小组成员担任,是组内的“行政领袖”,其成绩也未必是小组第一,但要有大局观,具有领袖气质和才能。

(2)、角色分配,各司其职

小组组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小组不可或缺的一员,明白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职责。

老师可以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组长:

由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负责督促组员完成任务,协调组内外关系,组织组内的总结和评价。

记录员:

由作文水平高、文笔优美者的同学担任。

负责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

汇报员:

由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担任。

负责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出总结性发言,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

观察员:

由严于律已、认真细致的同学担任。

随时提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意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讨论无关行为的学生。

提醒小组成员讨论时控制音量。

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3)、小组长的培训

首先应让小组长们明白,自己当上小组长之后,学生角色就变成了一个“小老师”,完全发挥着一个老师的职能和作用。

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可以针对各小组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小组长学习、讨论并加以解决,要作好培训记录和实施的效果记录,这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

小组长的培训可分三个方面:

一是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每周在固定时间,班主任与学习组长、常务组长进行交流,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与大家商讨解决办法,帮助每一名同学进步,推动班集体共同提高;三是任课教师进行不定期培训,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随时召集学科课代表及组长开会,了解本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

在实施培训与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

在注重组长培训的同时,调动组成员的积极性也是非常关键的,理想的管理是全体参与。

(4)、协调组长与组员的关系

若组员不服从组长管理,老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果确定是组员的问题,那么老师一定要给组长撑腰,正确及时地处理问题,化解组长与组员之间的矛盾。

如果是组长想把个别组员“踢”出本组,更要认真了解原因,弄清真相。

区分是组长的原因还是组员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一定让组长杜绝“自己可以把个别组员‘踢’出本组”的念头。

但如果确实出现一个组员与同组大多数成员关系均不太好时,应及时作出调整,并针对该同学做一些工作,以免他调到其它组时再发生类似现象。

4、小组的文化建设

建组之初,小组的文化建设就已经开始,包括:

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

如:

飞天火箭、畅游太空、终极一组等等。

形成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制作组标——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后,制定本学习小组阶段和长期奋斗目标。

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方面要达到什么目标,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目标清晰,人人明确。

当然,小组文化的建设过程也伴随着班级文化的建设,他们相互促进,互相支撑。

学习小组的规范

(一)组长职责

组长是小组的灵魂,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在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组长应在班主任和班委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职责主要包括组织小组的学习和进行小组常规管理。

1、组长带头遵守执行小组内的各项制度,组内的各项任务要最先高质量完成,时时处处带头维护小组、班级、学校的荣誉,起榜样作用,做好示范。

2、组织组员开展课内外的合作学习,每天至少组织检查督促组员学习完成情况,落实课外或课内预习,学习交流讨论,各科课外作业并负责记录。

3、分配小组学习任务,如探究活动、展示活动等,组长应对组员进行分工,以便更好的完成任务,应注意让组员轮流完成查资料、画图、板书、讲解、质疑等各项任务,使每个组员得到锻炼。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快速、有序开展。

5、小组长遵照小组合作制度对组员进行客观评价并将结果按时反馈给班主任和组员。

(二)合作学习要求

各小组长应本着对每个组员负责的态度,公平、公正地对本组组员进行评价。

坚决杜绝碍面子、讲人情的现象发生。

1、组织规范

(1)组员应服从组长安排,学习是做到分工有协作。

(2)遵守课堂纪律。

(3)组员积极参与课堂小组讨论,认真解答学习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展示与交流,积极参与组员之间互帮互学活动,充分体现学习自主性。

(4)组员要按时完成各学科的学案和作业并及时交纳,不抄袭,不打折扣。

(5)每个组员都要有公平的锻炼机会,轮流完成各项任务,要鼓励帮助后进同学进行更多的锻炼。

在讨论中,成绩最好的主持讨论,成绩中等的做记录,成绩下等的发言,再由成绩好的补充;如果题目内容多,组长要分配所有组员均有发言机会;平常还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在组内划分成理科组和文科讨论组,实施文理互助。

(6)交流一定是在组员各自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受益。

2、课堂规范

(1)学习规范:

自学阶段,要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相互补充要等别人说完;展示阶段,不能推诿,轮流展示,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2)小组交流程序:

不仅要校对答案对错,而且要搞清为什么错、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用到了哪些方法、体现了哪些思想等。

(3)学生提问内容:

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小组内有疑义,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蕴涵思想、方法的问题。

(4)限制机会制:

对特别强势的学生进行发言限制,如每节课发言不超过3次,力争这样的学生选择最能体现自己水平的问题发言,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同学。

当有两个以上同学竞相发言时,学习好的同学要主动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

(5)点评争辩制:

同学之间可适时点评别人的发言,倡导就不同意见进行争论和辩论。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

1、课前合作:

学生分工查找资料,资源共享,共同完成预习作业,在预习的过程中讨论、交流、辩论,相互质疑提问,互相寻求帮助,互相检查批改作业,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课堂合作:

课堂上由发言人汇报小组预习成果,其他同学可补充发言。

讨论、交流、辩论,相互质疑提问,互相寻求帮助,互相检查批改作业、试卷,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课后合作:

对课堂尚未解决的问题课后可以再讨论、再交流,可以利用课间、自习课,有条件的或回到家里进行网上交流、电话咨询,共同查漏补缺。

(四)小组合作公约

1、发言:

(1)先准备后发言,谈看法要有根据,能说清理由,不信口开河。

(2)发言围绕讨论中心,不东拉西扯。

(3)语言表达力求明白,不罗嗦。

(4)别人提出疑问,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要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5)个人汇报:

声音响亮,使在教室对角线位置的同学也能清楚的听到;二人讨论:

温文柔和,像说悄悄话时的音量;组内集体讨论:

声量清晰,让小组内成员听到即可,不影响其他组讨论。

2、倾听:

(1)聆听别人发言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

(2)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者赞许;

(3)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

(4)边听边分辨出和自己发言相同的内容,自己发言时不重复;

(5)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完别人的发言后再提出。

(6)别人发言如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说话要有礼貌,要用“是否请您”或“您是不是可以”。

(7)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3、求助:

(1)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向同学请教,要让别人明白你不懂不会的地方。

(2)态度要虚心礼貌,眼睛注视对方。

(3)接受帮助后,应肯定对方对你的帮助并表示感谢。

4、反思:

(1)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

(2)勇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

5、自控:

(1)服从组长安排。

(2)遵守纪律,不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

(3)小组讨论时,有次序地发言。

(4)服从组内大多数人意见,个人意见可保留,但应到课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换不同意见。

6、帮助:

(1)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同学,对被帮助同学不说讽刺、嘲笑、挖苦一类的话,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

(2)帮助时,要向同学说清发生困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对同学说:

“有困难找我,我会尽力而为的。

三、教师评价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评价关系,非但达不到合作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

小组合作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习者的自身条件不同,对小组合作时做出贡献的多少也各不相同。

但开展合作学习后的小组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时,大多是由成绩优秀或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代表小组汇报交流,而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常常是“你说得真好!

”、“你的见解真不错”、“你的想法很独特”……简单地认为评价个人的成绩就是评价集体的成绩,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

教师不科学的评价会使部分学优生认为集体成绩就是个人成绩,教师的赞扬就是对自己成绩的肯定,从而增强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优者更优。

而一部分学困生则认为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虽贡献不大,但也尽力而为,却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不大,而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使差者更差。

由于教师评价语言的不科学,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态度的不同转变,而影响合作学习最终效果。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从三方面着手:

1、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

教师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结果最好的认可方式。

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绩不能等同于个人成绩,个人成绩的大小又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作好评价中的点面结合,即要作好小组整体成绩的评价,又要兼顾小组成员个体成绩的评价。

同时还要在公平和效益的原则下,具体灵活的把握评价的技巧,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一个学习小组和个体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评价时,教师可采取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的的方法。

学生在交流时,教师首先要确定发言的学生是代表小组汇报交流,还是个人见解的即兴发挥,然后再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予发言学生肯定的评价。

比如在学生汇报交流结束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设立“最佳合作小组”“最有创新小组”“最团结的小组”等奖项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小组的奖励,这项荣誉为该合作小组的全体组员享有。

对于个人,可以设立“发言标兵”、“进步之星”等单项奖作为对个体的奖励。

这样,小组集体成绩得到肯定的同时,又有个性张扬的机会,学生能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荣誉。

从而激励了学生的昂扬斗志,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的良好效果。

2、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合作状况,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即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合作状况包括组内合作状况和组际合作状况。

各成员是否明确自己的任务,各司其职;各成员之间是否能相互合作,彼此之间有无遇到矛盾,是否能相互帮助,最终达成共识。

对于合作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要及时表扬。

可以这样进行评价:

“你们小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动作迅速,而且合作愉快,值得大家学习!

”从而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

其他小组在先进小组的鞭策下,也积极调整自己的合作方式,迅速得出探讨的结论。

3、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主要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评价的着力点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即效果良好。

除了教师的评价外,我们还要充分运用组内同伴评价、组际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进行有效地激励,使合作学习更具有生命力。

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都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重要原则,要以促进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

在评价中,要以人为中心,要从合作活动中发掘一切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