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9884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知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知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知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知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知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知识资料.docx

《心理知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知识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知识资料.docx

心理知识资料

心理知识复习资料

1、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

①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要想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认识,还可以读几本介绍其思想的著作。

查尔斯·布伦纳所的《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与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述明确贴切,在同类书中极为难得。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阐述了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书虽写于上世纪30年代,却仍不失其价值。

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②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 

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

在其后,行为主义得到不断发展,以斯金纳最有影响。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

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

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

R=f(SoA)

观点: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③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罗杰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观点: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

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2、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

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3、创造性自我与活动程度

遗传与环境对人心理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创造性自我。

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和水平。

活动程度是指每个人活动的范围和形式

 

4、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5、成就动机弱者的心理行为是:

①不祈求成功,没有明确地目标,不敢冒险;从众心理强;同时也希望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喜欢选择最容易或最难的目标,以保持自信;当任务最难时,一旦失败,便可找到借口,以保持自尊心不受伤害。

②在失败面前,怨天尤人,不肯承认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够。

③做事没计划、没效率,得过且过,拖拉,懒散。

④对机遇不敏感,机遇到来也会丢失。

6、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7、 一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和弱有哪些特征?

成就动机强者的心理行为是:

①乐意选择有难度、有把握的目标。

对人人都能取胜的目标不屑为之。

②有冒险精神,对学习、工作全力以赴,为了成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

③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乐观地对待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成功有自豪感。

④工作效率高,能科学地运筹时间,不轻易浪费时间,珍惜时间。

⑤能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获得成功。

8、暗适应:

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就会什么也看不见,需要经过一会,才会慢慢地适应,逐渐看清暗处的东西,这一过程约30~40分钟,其间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也就是视网膜对暗处的适应能力。

9、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需要构成的: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0、心理咨询来访者有两大类:

一类是心理健康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另一类是心理偏常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

11、猜疑对人际关系造成了哪些危害?

 

猜疑是由主观想象而产生的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常表现为言行敏感、无中生有,甚至有时把别人的好意当恶意。

猜疑是人际内耗的祸根,是化友为敌的障眼帘,是心理的偏执。

12、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种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一下五个等级组成的,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自我实现需要指人的成长、发展、利用潜能的需要

13、社会知觉的效应有:

首因效应:

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近因效应:

是指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是指当对一个人某种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慈悲效应:

也叫正性偏差,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

是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于自己相似的特性。

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从众:

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14、根据团体的存在方式可以将团体分为现实团体和假设团体或者社会团体和心理团体。

根据团体的原则和方式,可以将团体分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根据团体的规模及团体成员联系密切程度。

,将团体分为大团体、小团体和小小团体。

15、刻板印象对社会认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刻板印象中包含了一定的真实成分,它或多或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状况。

第二,刻板印象可以将所要认知的对象进行分类,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第三,刻板印象能帮助人们更有效率地了解和应付周围的环境。

(2)消极作用。

它使人们的认识僵化和停滞化。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即使现实发生了变化,它也倾向于不变。

这势必要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阻碍人们开拓新视野。

另外,持有刻板印象的人在判断他人时,把群体所具有的特征都附加到他身上,也常导致过度概括的错误。

16、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后来霍尔、斯金纳都发展了行为主义。

再后来班杜拉、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1963)。

从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三种机制:

即联想、强化、模仿。

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他代表人物有布劳、埃莫森、蒂博特、凯利等。

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

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精神分析论始于19世纪末,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17、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18、自我实现的条件和障碍

外部条件:

言论自由,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保卫自由,正义,公平及秩序。

内部条件:

自我概念的缩减、固着于现有的自我概念、安全的需要的影响、成功的恐惧(约拿情节)

5、自我实现的途径

个人的成长:

强调自我修养,关注个人潜能的发挥,培养健全人格,使个人生活完满幸福

强调改变社会环境:

为自我实现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为多数人的成长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19、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自由联想:

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以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地报告他所想到的一切。

梦的分析:

梦的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从而揭示出梦境中所表达的潜意识的本能欲望,揭示出梦的真正意义。

(压缩、移置、象征、润饰)

对日常生活的分析:

遗忘、口误、笔误、疏忽等过失现象

幽默:

人们喜欢的幽默类型多半是攻击型与性幽默:

被压抑的无意识表现

 

20、自我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

真实自我:

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为人类共有,具有建设性,是一切成就和能力的来源,是可能的自我

理性化自我:

个体凭空设想的纯粹虚幻的形象,是不可能实现的形象,是不可能的自我

现实自我:

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是身体的和心理的、健康的或神经症的、意识的和潜意识的

21、心里健康常识:

•什么叫心理健康?

它有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

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

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22、动机及其功能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23、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

24、新生儿有哪些能力?

人类新生儿很快能用肺进行呼吸,并且一系列的反射可以帮助他们摄入食物,吞咽,找到食物,远离不愉快刺激。

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很精细。

从出生开始,婴儿就通过习惯化,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等方式进行学习。

新生儿会模仿他人行为,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形成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并且推动了他们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25、人生各期生理与神经系统的发展

成年期一个重要的身体变化是更年期变化。

老年期脂褐素和老年斑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运动器官就必然会发生衰老和退化老年人骨内有机质增多,所以容易发生骨折

26、人生各期认知的发展

学龄期儿童将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进入皮亚杰说的具体运算阶段

学龄儿童由于识字读书等学习的需要,各种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一般而言,小学生的知识主要还是靠无意识记忆来积累的,但有意识记忆也开始发展。

幼儿期是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时期。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方面,青少年时期的反省思维即对思维的思维也开始出现

27、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的学习观点的基础是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28、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多种特殊的性质,可归纳为如下几种基本性质:

1.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

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

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为第二个发展加速期)。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9、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

   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填空题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30、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1.无意注意

   

(1)概念: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

   

(1)概念: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

b.合理组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

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概念:

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31、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一)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名词解释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

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子: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填空题)

   

(2)感觉对比:

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子:

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

   (3)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补偿(例如:

盲人通过实践使听觉更加敏锐);

   (3)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感觉)。

32、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1.概念: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特点:

a.时间极短;b.容量较大;c.形象鲜明;d.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3.编码方式:

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两种。

   4.存储:

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1s左右,声像记忆超过1s,但也不大于4s。

   

   

(二)短时记忆

   1.概念:

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2.特点:

a.时间很短。

不超过1分钟。

b.容量有限。

容量一般是7±2个。

(填空题);c.意识清晰;d.操作性强;e.易受干扰。

   3.编码方式:

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

   4.存储: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三)长时记忆

   1.概念:

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图尔文将之分为两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特点:

a.容量无限;b.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3.编码方式:

意义编码为主。

分为两种: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是意义编码的另一种形式,是长时记忆的最主要编码方式),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4.存储: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33、情绪与情感

概述

概念及其关系

   1.概念: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关系:

   

(1)区别:

   a.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b.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c.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

   a.情感依赖于情绪;

   b.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总之,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与情感相比,情绪侧重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知之深,爱之切”说得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其次,情绪情感不同于认知。

认知活动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容,而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

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伴随着出现一些生理反应。

情感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