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1.docx
《教育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1.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1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就是教育。
2.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孔子:
中国教育使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
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该书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身体力行,学思结合,不耻下问,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
4.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5.培根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
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7.康德首次在大学教授教育学。
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又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形成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
这个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9.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他认为教育要以“遵循自然”的前提出发。
他论证了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和巩固性原则。
除著作《大教学论》之外,还有《世界图解》《母语学校》《泛智学校》《语言和科学入门》等。
10.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1.“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学模式的论争。
12.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是中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的。
1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于“流”的关系问题。
源是教育实践,形成教育理论后,就产生了流,流是不同的学说。
14.陶行知:
毕生倡导和推行生活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重要主张,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第一章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
代表人物:
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观点:
认为最早的教育是从动物开始的,教育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提出“前身说”即在社会生产之前,在古猿中已经有了教育活动。
评价:
错误的,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和人类教育活动的界限。
(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孟禄
观点:
认为在原始社会中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未成年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
错。
教育具有目的性和意识性,不单纯是模仿。
(三)劳动起源说
我国和前苏联的学者都认为是这种观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
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3.原始社会中虽然传递劳动经验不是全部,但还是属于教育。
4.学校的产生,无疑是人类生活,尤其是文化有了更大发展之后的产物。
5.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生产需要,必须要在人的培养规格上体现出来。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
教育还没有从社会中正式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
教育是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奴隶社会
中:
已经出现了学校和教师,我国古代有“学在官府”之说,已有痒,序,校,学等不同性质的名称。
礼,乐,射,御,书,数已成为当时学校的学习内容
西:
西方奴隶社会教育主要以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为代表
斯巴达
以军事教育为主,目的是将其子女培养成武士,学习内容有郑铁饼,角力,赛跑,跳跃,扔标枪,合称为“五项竞技”。
雅典
是一个商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它对教育的要求,除体育竞技之外,还要学习,文法,修辞,哲学三门学科,即所谓“三艺”注意人的和谐发展。
(三)封建社会
中:
其特点是封建性,教育内容为经,史,子,集,等,其中《四书》和《五经》影响最大。
教育制度上有官学,私学,书院等形式。
西:
西方的社会教育主要是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学内容是神学,骑士教育也称“武士教育”。
主要目的是培养效忠于封建阶层和善于战斗的武士。
(四)资本主义社会
普及班级授课制,和义务教育。
(五)社会主义社会
为实现教育平等创造了条件,实现了教育的科学性,非宗教性和统一性。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不外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两大方面
(一)教育的社会的发展功能
《学记》中指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总之,教育能
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
促进政治发展,成为社会政治斗争手段,影响明主法制建设
控制人口,保护环境
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
(二)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广义的角度讲,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其中还包括社会教育,学校和家庭教育。
第二节现代教育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生产性
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个体发展来说:
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社会发展来说:
教育事业和国民需要结合
(二)民主性
体现在世俗化,平等性,和普及性
(三)科学性
(四)革新性
二.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指导方针
(一)三个面向:
现代化,世界,未来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方针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必须把地,智,体,美育都结合在教学里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节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1.是各式各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从个人角度来看,为学生奠定了心理基础,为中等教育做了铺垫
3.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高等教育才能提高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
2.义务性
3.全面性
三.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百,千,千”:
《三字经》(王应麟),《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朱熹的《童蒙须知》,王守仁的《训蒙大意》,王筠的《教童子法》
在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思想品德之间的启蒙作用。
第二章学校
第一节:
学校概述
1.学校:
始于人类文化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的重要场所。
2.学校的功能:
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3.学制:
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前者学校体系和不同阶段,后者学校体系和不同功能。
4.现代学制产生于:
欧洲
5.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单轨,双轨,介于两者之间的
6.随着教育逐步的均等化,现代学制整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度,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到终生教育过度。
7.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学制”这一学制虽然颁布,但未实行。
之后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睽学制”是颁布且实行的。
8.我国把现行学制的结构纵向分为四个等级
1.幼儿2.初等3.中等4.高等
9.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教学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第二节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利用各种因素,使其具有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和环境制度的文化特质。
学校文化从形式看来可分为: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
物质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制度文化: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构成学校制度文化。
第三节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是由:
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三个因素构成的。
三.学校绩效是指:
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衡量教学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工作管理,总务处管理
五.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颁布和实施
2.教课书的编写和审定和管理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的管理制度
第四节学校与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学校的工作指导思想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
最后,学校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程度会影响
2.家庭的影响作用.
3.社会因素主要有:
社会团体,社会道德和大众传媒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相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有以下几种
针对性指导;一般性知道;分类指导;个别指导;互访;家长会
2学校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一下几种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学校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意见和建议给于指导;学校利用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通过社区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学生
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一.遗传决定论
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受基因遗传或自然因素决定的
人类这一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三)中国古代儿童观孔子:
性善论苟子:
性恶论韩愈:
人分三等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中,环境是起绝对影响作用的。
代表人物,英国洛克,美国华生
洛克主张“教育万能”《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犹如块白板。
长大后千差万别就是因为教育的缘故。
华生: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编,或者使他们成为一声,律师,艺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二).怎样正确认识环境决定论
环境与遗传决定论相比较,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更大的一项变量。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的地位上。
四.辐合论
二因素论。
指换进和先天两因素都有重要影响作用,作用各不同,不能互相代替。
代表人:
施太伦遗传的制约性远远要大于环境因素的力量,随着儿童机体成熟程度的提高,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则越来越重要。
评论:
错都没有看到儿童的主体性
正确:
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活动之间,唯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
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儿童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儿童对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与皮亚杰比较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主体的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
杜威:
美国实用注意哲学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创始人。
《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二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生物遗传因素为基础的
遗传只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与儿童的主体活动之中
就是说儿童的主体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
(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1989年底,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提出了儿童“发展权利”问题和保障措施。
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四)把握儿童发展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儿童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幼稚到成熟的一个过程。
2.儿童发展是生理发展和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
3.儿童的发展不等同于学习的过程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1.顺序性
无论生理和心理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性,不可逆转的
2.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特点
3..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4.不平衡性
5.分化互补与协调性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作用。
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
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
它们之间也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四.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要求
只有这种具有时代感的教育目标,才能与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所形成的对发展的需求相一致,才能使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
(二)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三)成熟优势论和学习优势论(教育和成熟到底有什么关系?
)
成熟优势论:
认为没有成熟作为基础,儿童的学习对其发展的影响作用很小,成熟是学习和发展物质的基础。
而有了成熟做基础以后,学习会事半功倍。
学习优势论:
儿童的发展巨大潜能是否成为现实,决定性因素是优点环境条件和儿童所接受的学习和训练指导。
事实上,成熟与学习都是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成熟决定发展的可能性,而学习把可能性变为现实。
(三)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教育与教学活动,是一种整体发展的集体活动过程。
我们要以受教育的儿童整体情况为基础,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方法,以整体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确定发展的任务,为下一阶段做准备。
每一个儿童的发展都具有其明显的个性特点,表现出自己特殊的发展情况。
(四)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1.尊重儿童的感受
2.尊重儿童的选择
从内容到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都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重,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
4鼓励学生的创造创造是人的潜能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
第四章教师
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封建社会教师开始向专门化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培养教师的初等师范,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运营而生,教师职业更趋专门化和专业化。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徐特立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教师要做园丁不做樵夫”
毛泽东称他是“革命第一,教育第一,他人第一”
周恩来称他“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朱德称他是“当今一圣人”
中国古代儒家把教师的地位看得很高,苟进进一步把教师列入“天,地,君,亲”的序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地下再没有比它更优越,更光荣的职位”
加里宁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教师的作用
1.选择,传播,提升,传递人类文化
选择:
选择人类优秀文化,选择符合真善美的只是,选择适合于学生接受的知识等。
提升和创造:
就是教师对教科书的说明,解释和论证,结合自己的体验去阐发和弘扬人类文化,引导鼓舞学生追求真善美。
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递文化而培养人
培养人和传授知识比较,是教师职业的更为本质的社会职能。
3.以培养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二.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复杂性:
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过程,方法和手段的复杂性。
(二)示范性:
首先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及其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
与其说教师是用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教学生,倒不如说是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世界观和思想情感去教学生,用教师的人格去教学生。
示范性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天然的模仿对象)
(三)长期性:
劳动效果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
(四)创造性:
以知识传授来说,必须对只是进行加工。
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应当融进最新的现在只是,使知识的学习更有新鲜感。
以教育对象来说。
对象经常变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特征。
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要教师设计创造性的活动。
第二节教师素质
一.文化素质
1.必须具备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的其它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2.必须具有相关科学知识的技能
二教育素质
(一).教育理论知识
(二)教育实践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
发音准确,通俗易懂,有教育性,艺术性
2.教学实践能力:
上课前的备课,设计教材和了解学生,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3.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智:
是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且能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有效的错事,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教育机智时应注意?
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知道原则。
⑴表现对学生尊重,热爱和责任感
⑵教师对问题的处理要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⑶表露出来的积极因素要引导和激发
⑷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
三.职业道德素质
(一)爱岗敬业
(二)热爱学生
对学生的爱简称师爱,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要是。
师爱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1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
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感是师爱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2.师爱是理解感和尊重感。
3.师爱在更高层次上的期待感。
怎么做?
1.首先增强对师爱的认识
2.师爱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平等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3.面对考验时,教师要能以高度的觉悟,深挚的感情,博大的胸怀来对待
(三)严谨治学
(四)团结协作
(五)为人师表
孔子十分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
韩愈提出“以身立教”教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
陶行知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
为人师表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师义务方面
2.教师行为方面
3.教师品德方面
4.教师风度方面
第三节师生关系
二.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中说。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约:
教学相长。
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三)在民主平等的条件下建立一定的教师威信
第四节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
一.教师资格
(一)教师资格的含义
经过国家权威机构认证和考核,确定具备国家教师条件标准,并给与国家教师资格认定证书,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二)教师资格的种类
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
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
(三)教师的聘任
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取得教师资格,只是任职的前提条件。
并不是获得教师资格的人,就有工作岗位。
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必须要有试用期。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目的:
是他人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设定。
教育目的:
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方向,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别和联系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教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层次,专业的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教育目的有一定的终极性;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政策性的表达,但由于教育方针往往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所以它还要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2.调控3.评价教育活动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导向)和归宿(评价)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一)社会本位轮
观点:
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柏拉图《理想国》中认为,教育应该因人而异。
那尔普认为“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创造一个社会的我”
凯兴斯泰纳说“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作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
评价:
合理——社会本位论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不合理——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个人本位论
观点:
与社会本位论相比,个人本位轮认为,个人价值远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代表人:
卢梭福禄培尔等
评价:
合理——此论点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
不合理——如果不将个体自由的发展和社会条件和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的话,那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只有社会和个人结合才更有意义。
(三)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
杜威
观点:
杜威倡导的方向就是他所谓的“明主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由此可知,“教育无目的论“不是真正的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遵循儿童自然规律)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论的依据
(一)主观依据
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的时候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客观依据
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起到制约的作用,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
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其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的确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克制人发展的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血水哦的灵魂。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
(一)生产力是前提
(二)社会关系是重要条件
(三)教育是途径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教育目的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1.毛泽东于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称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2.1985年,毛泽东又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
3.1958年《中国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裕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有)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二)有鲜明的政治特征
(三)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1.创造精神2.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4.崇高理想
(二)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来定的;两个全面“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
2.德,智,体,美育之间的关系
1各均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2现实或真正的教育是一体的,所有教育工作的人,都兼有完成德,智,体,美诸育的任务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全面发展不排斥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小学阶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小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德育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