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9584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里的“基础”指的是(B)

A.实践B.认识C.价值D.感觉

5.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说明(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8.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

上述观点属于(C)

A.不可知论的观点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1.“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

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B)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B.它揭示了真理发展的过程性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D.它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12.实用主义奠基人詹姆士认为“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15.“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这一观点(C)

A.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性

C.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D.否定了真理的相对性

19.王夫之: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他的这一观点(B)

A.主张知易行难B.主张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

20.“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像,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

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像,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这表明(A)

A.想像是获得认识的基础B.想像对主体认识活动有诱导作用

C.想像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D.想象属于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

2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27、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2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2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30.“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31、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32、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6、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C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3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4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B)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4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5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

5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D)

A.实践活动B.辩证法C.反映论D.实践和辩证法

5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C)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

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6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C)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6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B)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6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B)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6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C)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6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B)

A.抽象思维B.辩证思维C.正确认识D.社会实践

6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A)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6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A)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7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它的作用在于(D)

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

7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C)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理论来源于实践

7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C)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7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C)

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D.要实现集体领导

7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B)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7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D)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7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C)

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真实性

8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A)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

8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C)

A.不变性、永恒性B.无条件性、无限性

C.唯一性、不变性D.根本性、无限性

8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D)

A.可变性、多元性B.有条件性、有限性

C.暂时性、多样性D.不稳定性、多变性

8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D)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8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8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D)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9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D)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9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B)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9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D)

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

9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C)

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

96.价值评价是(D)

A.感性的认识活动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C.理性的认识活动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9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B)

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

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

9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D)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10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C)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

10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10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

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

10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

10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

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促进功能

10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A.完全相同的B.完全不同的C.一致的D.不一致的

10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D.正确的价值观

10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08.“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09.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11.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是()

A.认识B.存在

C.实践D.理性

11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D.辩证的观点

113.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A.经验是第一性的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1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A.反映论B.经验论

C.科学实验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1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1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18.“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11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0.“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21.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辩证法D.形而上学

12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2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28.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A.客观存在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129.“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130.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真理包含客观真理

C.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D.自然科学的真理是客观真理,社会科学的真理不是客观真理

13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A)

A.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132.“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C)

A.经验论B.唯物论C.不可知论D.反映论

133.理性认识的特点是(D)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13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3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C)

A.绝对确定的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13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C)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38.“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38.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C)

A.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B.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C.在理性认识阶段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D.由抽象概念到具体事物的过程

140.“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觉的问题”,“悬而未觉”是(C)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14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C)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C.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观点D.对逻辑和历史关系的割裂

14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143.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

这种现象表明(C)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146.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C)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147.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148.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15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C)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15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D)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指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ABCD)

A.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2.有几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

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

“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

”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

“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

”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

“大象像一堵墙。

”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

“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盲人摸象的故事表明(BCD)

A.人的认识结果由主体的观念意志决定

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的作用

C.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

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

3.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BCD)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4.柏拉图认为:

“如果是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出世时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各种感觉官能得到了原来具有的知识,那么,我们称为学习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不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吗?

我们把它称为回忆对不对呢?

完全对。

”这一观点(CD)

A.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来源B.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C.是一种唯心主义D.在认识论上属于先验论

6.列宁指出: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的两次飞跃是(AD)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7.毛泽东说:

“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

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BCD)

A.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8.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AB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9.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的观点(BCD)

A.是唯理论的观点B.是经验论的观点

C.否定了理性认识的作用D.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11.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