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机场雷达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9313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机场雷达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XXX机场雷达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XXX机场雷达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XXX机场雷达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XXX机场雷达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机场雷达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docx

《XXX机场雷达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机场雷达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X机场雷达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docx

XXX机场雷达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

XXX机场雷达站

防雷接地工程

 

 

 

概论

雷电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高频电流,当它发生时其电流周围会产生相应频率的高频电磁场。

雷电对现代电子设备的破坏主要是因为雷电电磁场通过空间辐射在周围金属线缆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脉冲通过传输线进入到建筑内,从而造成弱电子设备发生损坏。

由于雷电的功率强大、雷电发生的时间很短,因此雷电电磁脉冲的破坏效果十分强大。

在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等通讯电子设备耐过电压的能力都比较差,而这些电子设备大部分通过各种传输线相互关联,当这些传输线上出现过电压时,与这些线缆连接的设备的接口部分,甚至整个设备都很容易损坏;另外,当空间存在很强的电磁脉冲时,电子设备也很容易直接受到感应而损坏。

因此,当雷击发生时,如何防止由直击雷引发的,经传输线感应后引入的雷电入侵波以及沿空间传播的感应电磁脉冲(感应雷)对电子设备的损坏,就显得十分必要。

除此之外,为防止泄流时地电位的抬升以及各地网间的电势差对设备形成反击,处理好地网和采用恰当的接地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中光公司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治理、整体防御、重点保护、层层设防”的系统防雷方针,在有可能进雷的通道上,采取屏蔽、等位、隔离、合理布线、正确接地、加装电子避雷器和防直击雷装置等措施进行综合防雷,是比较有效的防雷方法,这些措施联合使用,互相配合,各行其责,不可或缺。

一、设计理论及依据

1.1防雷工程设计理论

雷击的主要物理表征是雷电流和伴随雷电流脉冲产生的雷击电磁脉冲(LEMP),雷电流的波型是一个前沿非常陡、后沿较长、能量极高的脉冲电流波。

LEMP是伴随雷电流脉冲同时产生的辐射的电磁场,与雷电流脉冲有相似的波型,其能量成正比。

雷电流和LEMP是雷击放电事件的不同表现形式,雷电流通过路以电流脉冲波形式出现,LEMP以辐射电磁场的形式出现,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对于电子设备的雷电防护本质上就是:

限制雷电能量传导至设备各端口以及设备内部器件,产生过电压或过电流,因此,我们采取的雷电防护措施应针对雷电流和雷击电磁脉冲对设备的雷击损害分别进行保护,对雷电流进行防护称为雷电防护系统(LPS),人们通常把LPS称为外部防雷或防直击雷,对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称为LEMP防护系统。

1.1.1防直击雷系统

LPS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极高能量的雷电流脉冲产生的损害,防止或减少实体的损害和人身伤害,LPS由外部LPS和内部LPS组成。

外部LPS,主要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系统组成。

其作用:

截获击向建筑物的直击雷(包括侧击雷)把雷电流从雷击点引导到地并泄放入大地,要求雷电流不引起热和机械损害,不产生危险火花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

外部LPS系统最好采用独立的LPS部件与建筑结构分离,以减轻LEMP的影响,必须注意外部LPS不能影响导航设备的性能,不能产生信号的遮挡或多路径效应。

内部LPS,主要保持LPS部件与金属结构的间隔距离(电气绝缘)和必要等电位连接。

其作用:

避免由于雷电流在外部LPS或建筑物内其他接地的金属导电部件流动时,导致建筑物内的金属部件产生危险火花和接触电压。

LPS防止或减小了实体损害但也增加被雷击的概率,增强了LEMP的强度,这是我们不希望的。

但对导航台来讲,天线在室外,LPS是不可或缺的。

1.1.2LEMP防护系统

LEMP防护系统就是要对剩余的雷电流脉冲和因LEMP感应产生的雷电流形成的浪涌和电磁场的辐射进行防护。

供电线路和信号线路在进入设施的进入点处和屏蔽体之间应提供足够的等电位连接以减小电位差,对带电导体通过SPD进行等电位连接。

在进入机房前供电线路应穿金属管埋地,信号线采用多层屏蔽或用光纤。

无论是屏蔽体或等电位连接带(体)都应可靠地与共用接地装置连接,提供顺畅的浪涌泄放通道,完整接地系统就应包括等电位连接和接地装置两部分。

根据导航台所处的环境和设备的特性应全方位进行综合防护:

也就是对雷电流的防护(LPS)和对雷击电磁脉冲(LEMP)的防护。

在同一层的设备都应等电位连接成网络,以减小各设备间的电位差,这包括与屏蔽体,线路屏蔽层的等电位连接。

设备的完整的接地系统应包括等电位连接网络、多点接地板和单点接地板并连接到主接地板直至共用接地系统。

SPD是对带电线路的一种等电位连接方式,应安装在各个防护区的界面处并应使SPD之间达到能量匹配。

应把SPD做为设备的组成部分(部件),应清楚知道设备对浪涌的耐受电平,以选择匹配的SPD。

综合雷电防护措施就是综合运用LPS和LEMP防护系统的各种措施,各种措施各司其责,缺一不可。

1.2防雷工程设计依据

雷电不仅直接损坏设备,更直接影响到通信网络的正常工作。

再加上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热幅射源增多,建筑物不断增高和增多,电子、电气设备大量涌现和集中使用,雷击灾害特别是感应雷击灾害带来的危害性也在不断的增加。

防雷减灾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各部委也相继颁布了相关的标准、规范,我们将依据这些标准、规定,进行防雷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主要的标准、规定如下: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版)

本规范适用于为使建筑物防雷设计因地制宜的采用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陆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电子计算机机房的设计,为了使电子计算机机房确保电脑网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和保障机房安全使用,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GB7450-87《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

本导则论述了电子设备防雷击保护原则,供从事电子设备设计、生产及使用人员考虑设备质量、成本、人身安全时,将在电子设备上产生的雷电冲击限制到设备容许范围内,以达到GB3482-83《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所规定的技术要求。

本导则适用于与外线相联接的电子设备的雷击保护,对雷电直击设备不能提供保护。

·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扩建工程的交流、工频500V以下的低压配电设计。

·FAA-STD-019D《设施和电子设备的雷电及浪涌防护、接地、等电位连接及屏蔽要求》

本文件是美国国家空域系统(NAS)在新建、改建、升级、新设备安装等工程中,用来规范雷击保护、瞬变保护、静电放电保护、接地、等电位连接、屏蔽处理的配置和实施程序的强制性标准。

它为设施和设备的设计、建造、修改和评估等,提供规范要求。

本标准的制定,目的是提供系统性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雷击、电涌、静电放电、电源失效可能导致的人身伤害、电磁干扰和对设施设备的损坏。

·GA173-1998《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

计算机信息系统加装有效可靠的防雷保安器,是国际上通用的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防雷保安器是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专用产品,因此它应符合本标准的技术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储存,并能有效防止感应雷电破坏该系统受保护设备。

·IEC1312《雷电电磁脉冲及其防护》

本标准为建筑物内或建筑物顶部信息系统有效的雷电防护系统的设计、安装、检查、维护;并对装有这些系统(如电子系统)的建筑物评估LEMP屏蔽措施的效率的方法。

针对现有的防雷器(SPD)应用在防雷区概念安装上提出相关的要求。

·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本规范主要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与管理作出规定和要求。

·QX2-2000《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的防护原则、雷电防护区及防护等级的划分、雷达站建筑结构防雷设计及施工要求、雷达站各装置的防护措施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防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规定了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地面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航管楼及其相关设备设施、区域管制中心及相关设备设施、甚高频地空通信、短波地空通信、仪表着陆系统、全向信标/测距仪、无方向信标、一/二次监视雷达等设施)的雷电防护原则、雷电防护分区及防护等级划分、综合防雷保护措施、施工、维护管理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以下均简称为通信导航设施)新建、改造、升级和新设备安装使用的防雷建设及其维护管理。

对上述标准、规范进行对比,《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防雷技术规范》是采用了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参考了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气象、邮电和IEC、FAA-STD-019D《设施和电子设备的雷电及浪涌防护、接地、等电位连接及屏蔽要求》等有关标准及相关材料,根据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地面设施的特殊要求而制定的。

相对于其他标准而言,《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是行业性的,更细致更具体,对民航工程更具有明确的指导性。

因此,本方案的设计将主要依据此规范的要求,同时参考国家及FAA有关防雷接地的规范和技术要求,结合XXX机场雷达站设备及防雷装置实际情况来制定。

二、保护对象

1.雷达站机房及天线的直击雷防护。

2.雷达站设备电源系统及障碍灯电源的防雷保护。

3.雷达站信号及电话线路、MODEM、232串口、天馈信号系统防雷保护。

4.雷达站地网改造。

5.雷达站等电位连接。

三、现场基本情况及需求

《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防雷技术规范》中第6.2.1条指出“所处地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或等于30天但小于80天的所有通信导航设施,其雷电防护等级为甲级”,贵阳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1天,因此,本方案中的电子设备雷电防护等级为甲级。

由于雷达设备的功率很高,雷达站周围空间的电磁场强度远远大于附近地区,造成雷达站周围空间空气的电离程度远远大于正常的强度,给雷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泄放通路,因此雷达站遭受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的强度和概率要超过实际给出贵阳市的年均雷暴统计数据,从而增加了雷击损坏设备的概率。

3.1雷达站地理位置及所在地气象条件

地理位置:

新建雷达站位于XXX机场附近。

雷达站建筑包括:

雷达天线塔、雷达站机房、配电房、柴油发电机。

雷达站设计为二类防雷建筑,雷达站总占地大约4500m2,站内建筑面积大约300m2,配电房建筑面积大约100m2。

气象条件:

贵阳当地的年均雷暴日数为51天,属于强雷区。

雷达天线塔总高大约26米,雷达天线高于天线平台大约3米;雷达站机房建筑高大约4米,配电房建筑高大约4米。

天线塔高度较站内、外建筑高出较多,为当地的制高点。

3.2雷达站土壤情况与地网现状及设计需求

3.2.1土壤情况:

雷达站位于小丘陵地带,表层土是土砂石,下层是岩石,土壤电阻率查表可知:

在15%的湿度条件下为450Ω/m。

3.2.2地网现状:

原有的接地电阻值及接地引下线不符合规范及要求。

2.3.3地网设计需求:

埋设位置

雷达站周围。

接地电阻设计值

小于1Ω。

接地材料

采用ZGD-I-3非金属接地模块,50*5镀锌扁铁。

接地极埋设深度

顶端及镀锌扁铁埋深0.8米

配电房中性线材料

采用95mm2绝缘铜线与地网相连

各类接地线在地网中的连接

天线塔建筑、机房建筑、配电房建筑均在不同的接地点采用镀锌扁铁与地网单独连接,并未在联合建筑物外侧埋设环形接地均压网。

3.3雷达天线塔现状及设计需求

3.3.1雷达天线塔现状:

雷达天线支撑架高大约26米,塔顶安装有2组障碍灯,天线塔分别在距塔基处设均压环。

3.3.2设计需求:

在天线的四个对称方向分设有4根玻钢杆避雷针,玻钢杆避雷针高度为6米,玻钢杆顶部接闪针高度为0.5米,相邻玻钢杆及对角的玻钢杆上部均架设有铜质保护线,玻钢杆上部避雷针通过20×4铜带与塔顶网焊接,并作单独引下线,引下线走玻钢杆外侧,每隔1米固定1次。

玻钢杆避雷针安装在预留基础上,采用槽钢抱箍。

由天线引下的天线塔避雷引下线沿塔体外墙走线,分别在雷达天线塔对称位置单独引2根接地线。

雷达天线驱动电源电缆、天馈电缆、信号电缆、控制电缆和其余辅助设备电缆均安装在封闭的电缆桥架内,桥架由预留孔通至雷达机房,电缆桥架为封闭式镀锌钢板。

雷达塔按等电位设计。

3.4雷达机房现状及设计需求

3.4.1机房现状:

雷达机房为1层建筑,楼顶高大约4米;雷达机房采用金属活动房,并按法拉第笼设计,机房建筑外墙外侧构造采用不少于2根Φ16的主筋与地网连接。

雷达机房配电柜为双回路电源,其中1路为UPS电源提供、1路为辅助备用电源,再经工艺配电箱、机房配电盘提供给设备。

3.4.2设计需求:

机房按等电位设计,机房下方用50×4铜带安装成700×700参考网栅,用于信号接地,每隔2米网栅与地板基座作一次等电位连接,同时,机房内设弱电等电位接地汇流排。

机房超过2米长度的电缆均套钢管式电缆槽,机房上塔的电源电缆、天馈电缆、信号电缆、控制电缆、辅助设备电缆均安装在封闭的桥架内,桥架为封闭式镀锌钢板,用钢制构件固定。

机房对外通信线路包括:

与卫星天线连接的通信线,通过光纤线路与贵阳市航管楼联系的通信线。

3.5雷达站配电房现状及设计需求

3.5.1配电房现状:

雷达站配电房单独位于一个建筑内,配电房建筑高大约4米。

建筑内有低压配电间。

配电房建筑面积100m2。

3.5.1设计需求:

配电房屋顶架设有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网离开屋面0.1米,建筑外墙外侧构造主钢筋用不少于2根Φ16的主钢筋与地网连接。

雷达站自配电房开始直至最末级用电设备均采用TN-S供电方式。

四、方案设计

雷电对雷达站电子设备的损害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直击雷击中雷达天线或站内建筑物、线缆。

☆直击雷经过接闪器(如避雷针(带))直放入地,通过接地线对设备产生地电位反击。

☆雷电流沿引下线入地时,在引下线周围产生交变雷电电磁场,引下线周围进出机房及机房内的各种金属管(线)及设备内部的电路板上产生感应过电压。

因此,我们根据雷达站现行状况,参考FAA规范,再结合以上三种可能招致雷击损害的途径的分析,从雷电接闪、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线缆的保护、屏蔽五个方面阐述对雷达站的防雷保护。

4.1雷电接闪

《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防雷技术规范》要求:

1.第5.2.2条指出“所有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的天线应放在LPZ0B区内,即应安装防直击雷装置”。

2.第7.1.1条指出“通信导航设施与所在建筑物直击雷的防雷设计应按GB50057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

3、第7.2.1.1条指出“雷达站避雷针数量不宜少于三支”。

4.1.1设计说明

雷达站天线塔、雷达机房建筑、雷达站配电房必须安装防直接雷击接闪装置,接闪装置的安装位置及高度应根据站内各建筑之间的高度和实际距离按照GB50057-94、FAA要求的滚球法公式来进行计算。

(由于雷达站按二类防雷建筑设计,因此,雷达站的滚球半径取45m。

首先计算天线塔架空避雷线对雷达天线的保护:

根据估计,雷达站天线高度为h=26+3=29米,雷达天线的高度尚未确定,避雷针安装高度为h=26+6+0.5=32.5米(小于45米的滚球半径),两只相邻等高避雷针间距按D=6米计算,小于2√h(2hr-h)=2√32.5(2×45-32.5)=86.45米,两根避雷针的外侧各按单根避雷针的方法确定,天线在两根避雷针的中间,因此,单根避雷针的外侧我们不计算保护半径,只计算两避雷针之间保护范围最低点高度:

根据公式

(1):

h0=√hr2-(D/2)2+h-hr…………………………

(1)

其中:

h0—保护范围最低点高度

hr—滚球半径,雷达站按45米计算。

h—避雷针高度,为32.5米

将所有数据代入计算公式,即得:

h0=32.3米,因此按目前设计的天线塔玻钢杆避雷针的高度,只要保证天线的安装高度不大于6.3米,就可以达到满意的防直击雷保护效果。

天线塔避雷针保护范围示意图:

见图1

图1:

天线塔避雷针保护范围示意图

由于雷达机房建筑及配电房建筑屋顶原设计有避雷带、避雷网格,满足防直击雷要求,因此不另外考虑建筑物的避雷措施,只需将建筑避雷引下线再与机房建筑四周新建均压网相连即可。

引下线在通过人行道时,采用穿预埋Φ50的PVC管的方法进行保护。

PVC管埋地深度为0.8米。

机房屋顶除卫星天线金属构件外,所有外露金属体均与避雷带连通。

雷达站内所有埋地敷设的电缆均在天线塔防直接雷保护范围以内,不需再在电缆上方埋设防雷保护线。

天线塔玻璃钢杆外侧接闪引下线必须按照FAA规范要求:

将引下线每隔1米固定在玻璃钢杆外侧。

4.1.2施工工艺

(1)避雷针

根据FAA的第3.7.9.1.条规定:

接闪器应为纯铜、铜锡合金、铝质的,或耐强腐蚀环境的,或不锈钢材料的。

铜质接闪器可以镀镍。

接闪器的长度最小为12英寸(305毫米),铜质接闪器直径至少1/2英寸(12.7毫米),铝质接闪器的直径至少5/8英寸(15.9毫米)。

接闪器安装在玻璃钢杆上,接闪器至少要延伸出玻璃钢顶端2英尺以上。

因此,我们选用优化避雷针,其避雷针体材质为玻璃钢,接闪针长度0.5米。

四根避雷针用四根特制的玻璃钢支撑杆支撑,基础钢板的尺寸为300×300×20(mm)。

(2)特制玻璃钢支撑杆

玻璃钢杆高4米,玻璃钢杆内不允许有任何金属网。

(3)引下线

避雷针引下线

采用95mm2多股绝缘铜芯线,根据FAA的第3.7.7.1.条规定:

连接接闪器的引下线应沿玻璃钢杆外侧走线,并可靠固定在玻璃钢杆上,固定件的间距不大于1米。

屋顶避雷带到地网暗敷设的引下线

采用设计图上设计的2根φ16圆钢,这部分的施工应在土建施工时按设计图完成。

天线均压环到塔脚引下线

根据FAA第3.7.3.条:

引下线必须敷设在建筑物外面,不得穿透建筑物或埋入建筑物内。

根据FAA第3.7.10.1.条:

大型天线塔(如雷达天线塔)必须每一脚柱设置一条引下线。

引下线在塔身的每一节都要做等电位处理。

引下线可以沿塔脚内侧走线,每间隔1米做安全可靠的固定,终结于EES。

因此,从天线内的均压环上引四根引下线,沿四个塔脚明敷引下到地网,每间隔1米与塔身可靠固定。

引下线在距地面1.8米处穿Φ60的PVC保护管。

FAA的引下线连接方式虽然做到了塔身各层的等电位连接,却将雷电流高电压引入了天线内,这与现代防雷理论有一定差距:

现代防雷采取均压、等电位连接、屏蔽、引泄、分流、衰减、接地等措施,目的就是要将雷电流尽快从最短路径引泄入地,从而不侵入设备端口,或者过电压到达设备端口时低于设备耐压。

所以,本案设计时,将避雷带引下线与天线内均压环引下线各行其道,互不连接。

为了减小雷电流经过引下线时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的感应电磁场的强度,从天线内均压环上引出的引下线,全部采用95mm2的双屏蔽多股铜芯线。

(4)固定件、引下线与墙面的支撑件等

根据FAA第3.7.4.1.条:

用于固定引下线的固定件的间隔应不大于1米,固定件、引下线与墙面支撑件应为相同材质,或具有同等抗腐蚀性能的材质。

不得使用镀锌或金属镀膜材料做固定件。

因此,固定件、引下线与墙面的支撑件等的材料我们全部采用铜材,每隔1米将引下线固定一次。

(5)接地线、均压环之间的连接方式

引下线走线应保持平直,不得弯曲。

天线塔所有引下线相互之间及与天线承台均压环连接时,不得采用T接方式,不得形成内角小于900的转角,也不能弯成曲率半径小于20cm的圆弧。

引下线必须远离电源线(包括障碍灯电源线)或信号线1.8米以上。

 

4.1.3安装示意图

4.2接地系统

《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防雷技术规范》第E.4条要求:

E.4.1接地装置应在不同处采用两根连接导体与室内总等电位连接带连接。

E.4.2接地装置与室内总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截面积,铜质接地线不应小于50mm2,钢质接地线不应小于80mm2。

E.4.3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之间应采用螺栓连接,其连接导线截面积应采用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芯导线。

4.2.1设计说明

接地系统是防雷工程的基础,良好的接地和合理的接地方式能够充分发挥防雷器件的作用。

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建筑防雷地≤10Ω,设备保护地、交流工作地、直流工作地均须≤4Ω。

机房的接地系统国家规范推荐采用联合接地方式,以避免产生过电压时各地网间的电势差对设备形成反击。

接地电阻取系统要求的最小值。

系统接地电阻越大,越不利于过压过流的消散,因此接地电阻应严格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

另外,为避免接地线形成回路产生干扰杂波,同时使雷电流以及电源发生故障时的大电流尽快入地,遵循“共网不共线、分类接地线、一点接地法、不串不共用”的接地原则,即使使用同一组地网时,不同系统的接地母线应单独从地网处引入,同时严禁不同系统的接地线在进入室内后再进行连接,依照99D562《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标准图集》的要求,应将强PE线(无流零线)作为交流电源避雷器接地线,所有低压配电系统地线、交流避雷器地线、UPS设备的输入接地均接强PE地线;为了消除雷电引起的毁灭性的电位差,机房内应实行等电位连接:

即UPS供电系统后边的弱电设备,其保护地线应接弱PE地线,信号避雷器的地线也接弱PE地线,二者均不能使用强PE地线,简言之,强PE和弱PE在机房内不能混接和乱接。

应该说明的是:

强PE来自低压配电房的接地母线,与电源的火线、零线一起布线,由前级供电设备引到下级设备;对进电零线的重复接地,可按设计图上设计的95平方毫米多股绝缘铜芯线与地网相连。

弱PE来自机房内的均压环,机房内的均压环由95mm2多股绝缘铜芯线与地网相连。

FAA的第3.8.4.条规定:

一个包含两个(或以上)建筑单体的设施,例如一个机房和一座独立的天线塔,最小间距小于4.5米,必须在各自周围分别设置地网。

接地极必须为铜材或铜包钢材料。

建筑物的结构钢,每间隔大约一个柱距(最大不超过18.2米),用裸铜铰线,采取热焊接方式连接到地网上。

接地系统应设置主接地汇流板,选择汇流板的安装位置,应尽量使连接地网和主接地汇流板的电缆最短,最长不得超过15米。

FAA的第3.9.条规定:

设施的EES系统应设置主接地板,用于汇接设施内所有多点接地系统、悬浮地系统。

接地汇流板用2根电缆连接到EES。

FAA的第3.10.1.条规定:

所有用于保障NAS系统运行的室内设施,都必须安装多点接地系统。

多点接地系统互连所有载流金属物,并接入接地系统,从而抑制电子设备的反电位差和静电累积的危害。

电子设备的多点接地系统组成部分有:

电子设备、机壳、机箱、机柜、金属管道、走线管、线槽、封装导线的电缆架、结构钢以及互连导线。

综上所述,我们对贵阳机场雷达站地网接地电阻设计要求为小于1欧姆,地网埋设为联合地网,机房内为多点接地系统。

4.2.2施工工艺

(1)FAA要求地网埋设用铜材,国标GB50057-94、GB50343-2004要求地网埋设用铜材或钢材(相同条件下有不同的截面要求)。

因此,为保证地网的稳定,防止因腐蚀造成接地连接线的断裂或接触不良,从而影响雷电过电压脉冲的瞬间泄放,产生地电位反击,我们采用抗腐蚀性较强的镀锌扁铁、非金属材料做接地极和接地极之间的连接线。

水平接地极采用50*5镀锌扁铁,埋设于地面以下0.8米。

垂直接地极采用ZGD-I-3非金属接地模块,模块埋设间距不小于5米,埋设方式为挖坑垂直埋设,埋设基坑的尺寸为2(深)×1(长)×1(宽)米,模块之间相互通过镀锌扁铁并联焊接。

模块埋设时,基坑底部先铺10㎝厚的细土,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