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和答案.docx
《上海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和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和答案
上海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物质的分类
B
物质的检验和区别
纯碱、胆矾、生石灰—盐类
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
可用灼烧闻味的方法检验羊毛和涤纶
燃着的木条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
概念的认识
D
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
含氧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洗涤剂乳化作用—去油污
石墨优良的导电性—作电极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属于氧化物,不完全正确,错误;B、燃着的木条不能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因为氮气和氧气都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都能使木条熄灭,不完全正确,错误;C、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含氧的化合物是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错误;D、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可去油污,石墨优良的导电性可作电极,完全正确。
故选D。
2.将CO通入盛有12.0g的Fe2O3的试管内,加热至固体完全变黑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并同时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溶液质量增重6.6g。
Fe2O3还原过程中转化过程:
Fe2O3→Fe3O4→FeO→Fe。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为混合物
B.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10.8g
C.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为4.2g
D.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15g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氧原子来自于氧化铁。
6.6g二氧化碳中来自氧化铁的氧元素的质量为
,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
;
如果试管中残留固体全部是FeO,设FeO的质量为x
设12gFe2O3完全反应生成Fe的质量为y
试管中残留固体中含FeO的质量为
设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z
【详解】
A.反应后的黑色固体质量是9.6g,9.6g>8.4g,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为混合物,故A正确;
B.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9.6g,故B错误;
C.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为:
6.6g-2.4g=4.2g,故C正确;
D.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15g,故D正确。
故选:
B。
3.已知:
,现将CO气体与21.4gFe(OH)3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FexOy混合物12.8g,将此混合物溶于100.0g稀H2SO4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gH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CO2和H2O共8.6g
B.混合物中含5.6g铁元素
C.FexOy为Fe2O3
D.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答案】D
【解析】
【详解】
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由于只有铁和稀硫酸反应才能生成氢气,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
,
x=5.6g,y=9.8g
则生成FexOy的质量为:
12.8g-5.6g=7.2g;
21.4gFe(OH)3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FexOy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11.2g-5.6g=5.6g;
FexOy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7.2g-5.6g=1.6g;
故56x:
16y=5.6g:
1.6g,x:
y=1:
1,故FexOy的化学式为:
FeO;
Fe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设与FeO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z
,z=9.8g
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由题干信息可知,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铁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FeO、二氧化碳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m
,m=5.6g
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为:
5.6g+21.4g-12.8g=14.2g。
故选D。
4.把8.9gMg、Zn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4gH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
A.23.4gB.29.25gC.30.5gD.26.25g
【答案】A
【解析】
【分析】
镁、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氯化镁、氯化锌,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和氯化锌反应生成氢氧化锌沉淀和氯化钠,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成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详解】
由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可知,2Cl-~H2↑,
设氯离子质量为x,
2Cl-~H2↑,
712
x0.4g
x=14.2g,
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
。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5.将Mg和Ag的混合物放入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预测其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和滤液的组成成分如下,其中不合理的是()
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含有2种固体
B.若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可能含有3种固体
C.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
D.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液中至少含有1种溶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Mg和Ag的混合物放入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镁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镁再与硝酸锌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锌。
【详解】
A、若滤液为蓝色,则硝酸铜未完全反应,镁已经完全反应,故滤渣中只含有铜、银两种固体,不符合题意;
B、若滤液为无色,则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可能是镁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也可能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或恰好和硝酸锌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锌、银、铜,也可能镁过量,这时滤渣中含有镁、铜、银、锌,故滤渣中可能含有三种固体,不符合题意;
C、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滤渣中含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锌,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与硝酸锌完全反应,或镁过量,这时滤液中只含硝酸镁,故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不符合题意;
D、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渣中不含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故滤渣中一定不含锌、镁,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铜,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铜,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和硝酸铜完全反应,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镁,故至少含有2种溶质,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涉及到了优先反应原则,当金属与几种盐的混合溶液反应时,金属中最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6.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银也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B.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也需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C.碱溶液的pH>7,因此测得某溶液的pH=12,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
【答案】D
【解析】A.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铁在铜前,所以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银在铜后,因此银不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B.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就能到达灭火的目的;C.碱溶液的pH>7,如测得某溶液的pH=12,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D.溶液的化学性质是由溶质溶于水产生的离子决定的,同样的微粒决定同样的性质。
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选D
点睛:
1、溶液的性质决定于溶液中的溶质产生的微粒。
2、熟记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三个意义
7.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小菁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其成分,下列判断不正确的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
C.原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D.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根据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而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正确;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正确;C、因为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原固体中不一定有氢氧化钠,错误;D、因为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都为复分解反应,故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
故选C。
点睛:
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考虑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要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8.向用少量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中滴加由Na2CO3和Na2SO4组成的混合溶液,产生沉淀的量(m)与加入溶液的体积(V)之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A.AB.BC.CD.D
【答案】D
【解析】B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Na2SO4溶液常温反应生成BaCO3和BaSO4沉淀,因为BaCl2溶液是用稀盐酸酸化的,故含有少量的稀盐酸,生成的BaCO3沉淀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BaCl2,故开始沉淀质量较少,故选D。
9.图中“→”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乙,“—”表示相连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氧化碳、碳、氧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一氧化碳B.乙一定不是二氧化碳
C.丙可能是碳或氧气D.丁可能是碳或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各组内四种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利用物质间发生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判断物质间反应与转化关系图中所示的物质间关系相符合的选项;丙与丁均能和其它的两种物质反应,所以可判断它们是氧气与碳,推断结论是否正确可采用依据选项分析判断转化是否完成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A、甲是一氧化碳时则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氧气,丁是碳,符合该转化过程;但当甲是二氧化碳,乙是一氧化碳,丁是氧气,丙是碳时,该转化也能完成,故该说法错误;
B、当乙是二氧化碳时,丁是碳,丙是氧气,甲是一氧化碳该转化也能完成,故说法错误;
C、当丙是碳时,乙是一氧化碳,丁是氧气,甲是二氧化碳可完成该转化;丙是氧气时,乙是二氧化碳,丁是一氧化碳,甲是碳可完成该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丁是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无法与其它的两种物质反应,该转化无法完成,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0.密闭容器中盛有CH4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使其充分反应,CH4全部转化为CO、CO2和H2O,待容器恢复至室温,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反应前CH4和O2的质量比为( )
A.4:
13B.3:
10C.2:
7D.1:
4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假设反应后该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0g.则混合气体中含碳元素
,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根据元素的守恒,可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6g,则甲烷的质量为
,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甲烷燃烧时,其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水中的氢元素.则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反应后生成水中的氧元素的质量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氧气的质量为
。
则反应前CH4和O2的质量比为
,故选B。
11.已知AgNO3见光易分解,aAgNO3=bNO2↑+cO2↑+dX(NO2能与NaOH反应)。
取34gAgNO3加热至完全反应,将所得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均热的铜网,测得NaOH溶液增重9.2g,灼热的铜网增重3.2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NO3应保存在棕色瓶中B.生成X的质量为21.6gC.X是银D.c:
d=1: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所得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均热的铜网,测得NaOH溶液增重9.2g,灼热的铜网增重3.2g。
说明34gAgNO3加热至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氮9.2g,氧气3.2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X一定含有银元素,它的质量为34g-9.2g-3.2g=21.6g。
34g硝酸银中银元素的质量为,
,X一定是银。
【详解】
A、AgNO3见光易分解,AgNO3应保存在棕色瓶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成X的质量为21.6g,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X是银,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c:
d=1:
2,符合题意。
故选D。
12.将22.2gCu2(OH)2CO3放在密闭容器内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2g。
在剩余固体里加入10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红色金属。
已知:
Cu2O+H2SO4=Cu+CuSO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5.2g剩余固体是纯净物B.过程中生成CO2和H2O的质量和为7.0g
C.残留红色金属质量为12.8gD.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7%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碱式碳酸铜分解时,部分生成了氧化铜,部分生成氧化亚铜
设分解生成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m,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x
①
②
由①②计算可得
因此生成氧化铜、氧化亚铜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均为11.1g,生成氧化亚铜的质量为
设生成铜的质量为y,与氧化亚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n1,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n2
A、剩余固体加硫酸后生成铜,说明15.2g剩余固体是氧化铜和氧化亚铜,是混合物,故A不正确;
B、过程中生成CO2和H2O、氧气的质量和为7.0g,故B不正确;
C、残留红色金属为铜,质量是3.2g,故C不正确;
D、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四个图像反映了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时,不断反应生成硫酸钠,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硫酸钠的质量不再改变;B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中氢气的质量增加,硫酸完全反应,氢气的质量不再增加;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减少,但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反应中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反应结束,不再改变;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选A
点睛: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4.如图所示的装置可用来测定某气体X的组成。
在注射器A中装有0.32g气体X并慢慢通过不含空气并装有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的玻璃管B,使气体X完全反应。
得到以下实验结果:
实验前B管重20.32g,实验后B管重20.00g,B管中出现红色粉末。
C管中收集到的无色液体是水;注射器D中收集到生成氮气0.28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管中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B.气体X是氨气(NH3)
C.该反应中生成的水与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
2
D.气体X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7:
1
【答案】D
【解析】
【详解】
A、X气体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所以一定不是单质,氧化铜属于化合物,所以B管中反应一定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B、实验前B管重20.32克,实验后B管重20.00克,所以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为0.32g,因为氧元素和氢元素结合生成水,所以氢元素质量为:
0.04g,收集到生成的氮气0.28克,气体中氮元素质量为0.28g,所以氮元素与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所以气体不是氨气,错误;
C、实验前B管重20.32克,实验后B管重20.00克,所以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为0.32g,因为氧元素和氢元素结合生成水,所以氢元素质量为:
0.04g,所以生成水的质量为:
0.32g+0.04g=0.36g,该反应中生成的水与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
,错误;
D、实验前B管重20.32克,实验后B管重20.00克,所以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为0.32g,因为氧元素和氢元素结合生成水,所以氢元素质量为:
0.04g,收集到生成的氮气0.28克,气体中氮元素质量为0.28g,气体X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0.28g:
0.04g=7:
1,正确。
故选D。
【点睛】
根据气体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氮气和水来分析X的组成,氮气的质量就是气体中氮元素的质量,B管质量的减少量就是失去的氧元素的质量,根据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可以计算出气体中氢元素质量,可以计算出水的质量,再计算水分子和氮分子的个数比。
15.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Mg(NO3)2、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淀Ⅰ是氢氧化铜沉淀
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原固体粉末肯定有NaCl
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Mg(NO3)2、CuCl2和Ca(NO3)2
【答案】B
【解析】
根据 “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Mg(NO3)2、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图框,则推测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NaOH和CuCl2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氢氧化铜沉淀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CaCO3和硝酸反应会生成气体,则蓝色溶液B中有硝酸铜、硝酸钙、硝酸钠、稀硝酸,而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CuCl2和Ca(NO3)2,无法确定是否含有NaCl;Mg(NO3)2。
A.由分析可知,沉淀Ⅰ中有氢氧化铜沉淀和CaCO3沉淀,故错误;
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正确;
C.原固体粉末是否有NaCl,无法确定,故错误;
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CuCl2和Ca(NO3)2,故D错误。
16.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t℃时160g37.5%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欲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0%。
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蒸发40g水,改变温度至t1℃
B.蒸发50g水,改变温度至t2℃
C.加入20g溶质,改变温度至t2℃
D.加入65g溶质,改变温度至t3℃
【答案】B
【解析】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t℃时160g37.5%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60g×37.5%=60g,则溶剂的质量为100g,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A.温度为t1℃时,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75g÷175g×100%≈43%,不可能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溶液;B.t2℃该物质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g÷200g×100%=50%;将160g37.5%的溶液蒸发50g水后,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0g÷110g×100%≈54.5%.即有溶质析出得t2℃时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50%C.t2℃,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0g,所以加入20g溶质后能完全溶解,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g÷110g×100%≠50%D.加入65g溶质,改变温度至t3℃所得溶液为t3℃时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50%。
选B
点睛:
①被溶解的那部分物质才是溶质。
②某温度下浓度最大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17.某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可能含有固体氢氧化钾和不溶于酸的杂质A,取5.6g该样品与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则m<1.8
B.若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A,可能含有固体氢氧化钾
C.若m=1.8,则样品中至少含有杂质A或固体氢氧化钾中的一种
D.若样品中既含有A,也含有固体氢氧化钾,则一定m>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假设5.6g全部为氢氧化钠,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x,盐酸溶质的质量为y,
解得:
x=2.52g y=5.11g
假设样品全部为氢氧化钾,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z,
解得:
z=1.8g。
【详解】
A、根据上述计算可以知道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生成水的质量为2.52g,错误;
B、因为全部为氢氧化钠生成水的质量为2.56g,所以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则说明在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A,当然其中也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正确;
C、根据B的分析可以知道,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则说明在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但不可能只含有氢氧化钾,因为单独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大于1.8g,而单独的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水的质量等于1.8g,所以如果样品中的杂质只含有氢氧化钾的话,生成的水的质量必然大于1.8g,错误;
D、由题意可知,若样品中既含有A,也含有固体氢氧化钾,则m可以小于或等于1.8,错误。
故选B。
1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C.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由图可知,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不说明温度时,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B、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3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g÷(30g+100g)×100%<30%;
C.由图可知,当温度变化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较小,所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当温度变化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会有较大的改变,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D.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且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而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C。
19.将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稀硫酸分装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再称取质量相等的铝和锌,把铝放入甲烧杯中,锌放入乙烧杯中。
待反应结束后,发现甲烧杯中铝有剩余,乙烧杯中的锌已全部反应,根据此现象推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B.可能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C.一定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D.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因为甲烧杯中铝有剩余,说明稀硫酸已用完,在此反应中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而乙烧杯中锌已全部反应,在此反应中有两种情况可能存在:
①稀硫酸已用完,也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那么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②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因此,就没有产生稀硫酸全部反应生成的那么多氢气,此种情况实验中就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详解】
A、根据分析,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