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9003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1总论

1.1项目摘要

1.1.1项目名称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1.1.2建设单位

某某农业局

1.1.3建设地点

建设地点位于某某落水镇瑞洞村、西宁街道列租和洽坡村、来宾街道后夸和来宾村、龙场镇龙林村、乐丰乡团结和姑着村,项目涉及一乡两镇两个街道八个村六个片区。

1.1.4建设目标

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通过对项目区基本农田灌溉水源点、田间配套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等实施重点建设,有效改善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条件,提升项目区耕地生产力水平,最终建成2万亩旱能灌、涝能排、产出高效、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的目标。

项目区实现耕地复种指数由100%提高到200%;玉米平均单产由建设前380千克/亩,提高到480千克/亩,马铃薯平均单产由建设前1400千克/亩,提高到2000千克/亩,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到200%,全年种植业增收7848万元,区内农民实现增收2354万元。

为全县210万亩玉米和马铃薯等种植产业的优化升级做出示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1.5建设规模

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旱涝保收标准农田2万亩。

1.1.6建设内容

1、取水工程:

建设抽水站泵房3个,单个面积18.38㎡;建设水泵及控制柜3套;建设取水坝6座,宽11米。

2、灌溉工程:

建设灌溉渠道20条,总长18940米;修建钢筋砼蓄水池87座,总容积14600立方米;灌溉管网53720米;喷灌系统400亩。

3、排涝工程:

建设排涝沟2条,总长1890米。

4、道路工程:

修建机耕路57条,总长67970米,均为砂石路面;修建便民桥6道,钢筋砼面,宽2.5m,长5米。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项目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

工程建设费2749.67万元,占总投资的91.66%;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62.95万元,占总投资的5.43%;预备费87.38万元,占总投资的2.91%。

2、资金筹措:

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计划申请中央财政投资2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600.0万元,占总投资的20%。

1.1.8建设年限

从项目被批复立项算起,建设期限为1年。

1.1.9运行费用

本项目建设后,项目区土地性质用途及权属不发生变化。

项目涉及的运行管护费用主要是水利设施设备日常管护和机耕道路的维护,每年估算运行费用18.0万元,其中水利设施运行费9.0万元,机耕道路维护费9.0万元。

费用来源为收取适当的水费和农村集体经济支出。

1.1.10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将有效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一是使项目区的耕作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建设前的一茬变两茬;二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明显改善田间灌排条件,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能够按需供水,提高项目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将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本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可年新增玉米180万千克、马铃薯4120万千克,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三是扩大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的种植,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丰富了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扩大冬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解决了马铃薯三季窜换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通过项目的建设,将某某落水镇瑞洞村、西宁街道列租和洽坡村、来宾街道后夸和来宾村、龙场镇龙林村以及乐丰乡团结村建成农田水利化程度高、科技水平先进、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高、农机装备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关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2015)农(计投资)函字第13号);

2、《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

3、《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4、《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YN/T2148-2012);

5、《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

6、《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7、《某某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2011-2015年)》;

8、《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某某级实施规划(2010-2020年)》;

9、《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9号)

10、《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11、《农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内容与方法》(NY/T1716-2009);

12、《农业非营利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NY/T1718-2009);

1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详见表1-1。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建设规模

20000

建设期

1

建设内容

1

取水工程

1.1

抽水站泵房

m2

55.14

共3个,单个面积18.38㎡.

1.2

水泵及控制柜

3

1.3

取水坝

6

M7.5浆砌石,宽11米

2

灌溉工程

2.1

灌溉渠道

m

18940

M7.5浆砌石,共20条。

2.1.1

渠断面0.3×0.3m

m

360

M7.5浆砌石,2条。

2.2.1

渠断面0.6×0.6m

m

18580

M7.5浆砌石,18条。

2.2

蓄水池

m3

14600

钢筋砼结构,共87座。

2.2.1

50m³蓄水池

m3

1600

钢筋砼结构,32座。

2.2.2

100m³蓄水池

m3

700

钢筋砼结构,7座。

2.2.3

200m³蓄水池

m3

6200

钢筋砼结构,31座。

2.2.4

300m³蓄水池

m3

3600

钢筋砼结构,12座。

2.2.5

500m³蓄水池

m3

2500

钢筋砼结构,5座。

2.3

灌溉管网

m

53720

2.3.1

0.8MPΦ110PE管

m

8220

2.3.2

0.8MPΦ90PE管

m

9270

2.3.3

0.8MPΦ75PE管

m

21780

2.3.4

0.8MPΦ63PE管

m

6570

2.3.5

1.25MPΦ50PE管

m

7880

2.4

喷灌系统

400

喷灌面积

400

3

排涝工程

1890

排涝沟断面0.7×0.8m

m

1890

M7.5浆砌石,共2条。

4

道路工程

M7.5浆砌石,共16条。

4.1

机耕路

m

67970

砂石路面,共57条。

4.1.1

宽4m机耕路

m

35040

砂石路面,15条。

4.1.2

宽3m机耕路

m

29030

砂石路面,34条。

4.1.3

宽2m机耕路

m

3900

砂石路面,8条。

4.2

便民桥

6

钢筋砼面,宽2.5m,长5米。

续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项目投资

万元

3000.00

1

工程建设费用

万元

2749.67

占总投资91.66%

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162.95

占总投资5.43%

3

预备费

万元

87.38

占总投资2.91%

资金筹措

万元

3000.00

1

中央预算内资金

万元

2400.00

占总投资80.0%

2

地方配套

万元

600.00

占总投资20.0%

效益评价

项目区粮食平均单产由380千克/亩提高到480千克/亩;冬马铃薯单产由建设前的1400千克/亩提高到2000千克/亩;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到200%,共增玉米180万千克、马铃薯4120万千克,增收7484万元。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重。

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中国重中之重,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

从长期趋势看,我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人口的刚性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增产稳产,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分必要。

近年中央多次提出的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抓紧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力量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国家编制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确定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的目标。

为推进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条件,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拟在部分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某某是全国产粮大县之一,是某某粮食和生猪生产大县,在某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0年8月被列入全国5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2011年在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关心支持下,实施了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通过初验,项目实施效果显著;2015年承办了某某春耕生产现场会;符合农业部高标准农田设立项目安排条件,并计划选择在气候、土壤条件较好的某某粮食高产示范区落水镇瑞洞村、西宁街道列租和洽坡村、来宾街道后夸和来宾村龙场镇龙林村以及乐丰乡团结和姑着村作为2015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申报项目。

对此工作,某某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曲靖市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相关要求,科学规划编制了《某某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意见》,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列为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认真编制了《某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某某起到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在水土资源紧缺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的情况下,要实现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切实改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基础需要。

某某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促进某某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来抓。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农田,为某某现代农业发展快速推进,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2.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基本前提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按照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农田”,既能显著增强农田防灾减灾、抗御风险的能力,也可方便农机作业,充分发挥农机抢农时、省劳力、增效益的作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还可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肥料统测统供统施、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普及应用,以及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某某中低产田面积大(在235.8万亩耕地中,有中低产田1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耕地土壤肥力质量较差,灌排基础设施薄弱,耕作层浅薄贫瘠、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等,农业生产基本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某某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对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推广粮经间套作,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山区、半山区农户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具有较好作用。

2.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

我国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和50%,农业季节性、区域性缺水问题突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亩均化肥用量达到21.2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化肥平均利用率在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720个百分点,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已成为危害生态环境和影响土地质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为推广科学施肥、节水技术创造条件,增强耕地蓄水保墒能力,促进土壤养分平衡,从而降低水资源消耗和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某某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地下水用量;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土壤和空气污染,有利于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优化,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推动项目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设。

2.2.4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不仅省工、省水、省肥,而且能够增加农业产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同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农民可通过投工投劳方式获得工资性收入,会有一定比例的项目投资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

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有效拉动机械设备制造、建筑建材和运输等行业发展,从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水平。

某某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有效提高现有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同时改善项目区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2.5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开发高原特色农业的需要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根据农业实际和发展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就是要充分利用独特条件和最大优势,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除能全面推进某某玉米、马铃薯生产发展外,还将促进生猪养殖、宣威火腿和蔬菜、花卉、中药材、魔芋、蚕桑、水果等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的发展。

3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3.1国内玉米、马铃薯产业现状

3.1.1国内玉米生产概况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自北纬18°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玉米在我国各地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

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和四川七省。

玉米是我国近40年来生产发展最快的作物,上世纪60年代种植面积2.31亿亩,总产232亿公斤,亩均100.47公斤;至90年代末,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持续增长,种植面积约3.45亿亩,总产1100亿公斤,亩均318.8公斤,单产增加两倍多,总产增长近5倍。

多年来,我国玉米一直以追求高产为目标,单产和总产连年提高,2004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上升到3.81亿亩,总产1302.9亿公斤,亩均341.3公斤,其中云南0.167亿亩,总产42.57亿公斤,亩均255.423公斤。

2012年玉米总种植面积5.24亿亩,产量2080亿公斤(占粮食总产35%)。

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我国第一大作物。

3.1.2国内马铃薯生产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约7500万亩,占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4,总产占世界的1/5,占亚洲的17%。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分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单双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北方一作区和西南单双混作区约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90%以上,北方一作区是中国的主要种薯生产基地,目前马铃薯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其次是贵州、黑龙江、甘肃等。

中国马铃薯种薯生产是从1974年茎尖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和生产脱毒种薯开始的,1976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脱毒原种场。

马铃薯在全国的22个省市自治区种植,其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内蒙,2001年种植面积达56.24万公顷。

种植面积超过20万公顷的省区有10个,其合计种植面积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79%。

按全国马铃薯种植区划,这10个省区主要分布在北方一季作区和西南混作区。

2001年全国马铃薯总产量达到了6456万吨,但平均单产只有13.7吨/公顷。

因为各种原因,各地区的单产水平差异较大,高的达到了29.8吨/公顷,低的只有不到6.2吨/公顷。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图2)。

种植面积从1992年的299.5万公顷增加到2001年的471.9万公顷,总产从1992年的3743.5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6456.4万吨。

但单产水平一直在14吨/公顷左右波动,最高年份1996年达到了14.2吨/公顷,最低年份1992年只有12.5吨/公顷。

2012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521万公顷,总产量8154万吨,单产15.7吨/公顷;产量占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占世界马铃薯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继续保持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的世界地位,单产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其中,马铃薯种植优势地区内蒙古、贵州、甘肃、四川、云南、重庆,总种植面积达5065万亩,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65%。

3.2某某玉米、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3.2.1玉米产业

某某玉米种植已有200余年历史,过去种植品种以小黄玉米和小白玉米为主,单产150公斤左右。

70年代初推广化肥,单产达200公斤左右。

1978年后,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落实,解放了生产力,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引入白普照和水口黄。

1980年,开展三交种和杂交种推广,品种有水口黄×白普照、莫A、京杂六号和中单二号等,在板桥良种场扩繁推广,同时推广双行马铃薯套双行玉米,增施化肥。

1986年开始推广地膜。

通过单交种和地膜配套使用,玉米面积产量得到提高,1994年种植面积达53.7万亩,产量2.053亿公斤。

1986年至1998年实行地膜财政补助,地膜覆盖成为支撑玉米总量增加的主要措施。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因某某没有自己繁育的良种,均推广市外引入的杂交玉米良种。

1991年板桥镇农科站刘庆文初步选育出群单一号,使宣威杂交玉米育种走出困境。

1997年、桥单二号审定。

种子公司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1998年宣黄单2号审定,2004年后,建设玉米新品种展示园,强化良种研发,现审订品种有宣黄单4号、5号、6号、7号、8号、9号、11号、12号、13号、17号和宣白单2号共12个,个体育种者刘庆文审订品种2个、应希宏2个,全市共有品种17个,有后备品种10多个,某某已成为某某玉米良种研发品种最多的县。

2014年某某共种植玉米125万亩,总产达4.8亿公斤,平均亩产384公斤。

3.2.2马铃薯产业

宣威马铃薯在全市28个乡(镇、街道)均有种植分布,海拔1900米以下地区,以小春马铃薯为主;海拔1900-2100米地区以大春马铃薯和秋马铃薯为主,种植方面为间套种;海拔2100米以上地区以净作大春马铃薯为主。

马铃薯产业是宣威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具有“总量大、品质优、常年均有鲜薯上市”的特点,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1/80,某某的1/8。

建有种薯研发中心、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和淀粉加工企业,已基本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2010年种植马铃薯97万亩,鲜薯总产102万吨,销售54万吨,商品率52%,实现综合产值10.2亿元,农民人均马铃薯产值近800元,马铃薯远销广西、四川等国内23个省市和越南等4个东南亚国家。

某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曲靖综合试验站和某某马铃薯产业体系宣威区域推广站的持续支持下,加强了科技创新和新品种研发推广的力度。

选育出“宣薯系列”马铃薯优良品种8个,其中宣薯2号、宣薯4号、宣薯5号3个品种已通过某某品种审定。

与某某农科院经作所合作选育的云薯201、云薯203、云薯801等3个新品种均已通过某某马铃薯新品种审定。

宣薯2号2013年被农业部推荐为西南区主导品种,2014年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等推广种植面积100余万亩,在宣威当地的推广面积30余万亩,宣薯4号、宣薯5号推广种植面积1万余亩。

宣威马铃薯年总产量110-130万吨之间,平均亩产量1100-1300公斤之间,2013年平均亩产1354.6公斤,总产量122.05万吨,综合产值10.36亿元,农民人均马铃薯产值803元。

年营销马铃薯42万吨左右,其中菜用商品薯销售30万吨、外销种薯10万吨、加工薯销售2万吨左右。

引进培育了年产精淀粉3万吨的云淀淀粉厂、年产速冻薯丸1000吨的四季康食品公司、年产薯片1万吨的宣威延东薯片、宣威天使薯片等4个马铃薯龙头企业,年加工马铃薯能力30余万吨。

3.3市场需求预测

玉米是我国近40年来生产发展最快的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我国第一大作物。

上世纪60年代种植面积2.31亿亩,总产232亿公斤,亩均100.47公斤;至90年代末,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持续增长,种植面积约3.45亿亩,总产1100亿公斤,亩均318.8公斤,单产增加两倍多,总产增长近5倍;2004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上升到3.81亿亩,总产1302.9亿公斤,亩均341.3公斤,其中云南0.167亿亩,总产42.57亿公斤,亩均255.423公斤。

2012年玉米总种植面积5.24亿亩,产量2080亿公斤(占粮食总产35%)。

玉米一是饲料的重要来源,我国的玉米约70%作饲料,10%用于工业原料,直接消费的比例很小。

在畜牧业的配合饲料中,60%部分是玉米,因此,玉米被称为饲料之王,畜牧业的支柱。

二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外贸商品,目前可加工500多种产品,如淀粉、葡萄糖、果脯糖浆、白酒、啤酒、酒精、乙醛、丙酮和丁醇等,加工业的发展对玉米需要量不断增大,每年的贸易量也在1500亿斤左右。

三是医药上的作用,玉米中含有大量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排泄;玉米成熟时的花穗玉米须,有利尿作用,利于减肥。

玉米可煮汤代茶饮,也可粉碎后制成玉米粉和玉米糕饼等;膨化后的玉米花体积较大,食后可消除肥胖人的饥饿感,因含热量很低,也是减肥代用品之一。

近年来,在畜牧业和生物质能开发的推动下,玉米市场需求量刚性增长,种植效益明显,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3.4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我国玉米年种植面积达到5亿亩左右,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玉米主产区以及西南、西北的一部分地区,年玉米产量达到1.6亿吨,每年需要玉米种子10亿多公斤。

某某2014年玉米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使用种子约3000-3500万千克。

2014年“宣黄单”系列玉米良种全年供应量达310万千克,“宣黄单2号”62.5万千克、“宣黄单4号”126万千克、“宣黄单5号”61.5万千克,其它品种60万千克,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