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8151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docx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docx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刘方平

摘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指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

在政治领域,改革国家机关,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在经济领域,实行新经济政策;在文化领域,开展“文化革命”,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我国的改革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

一、引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一方面,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大为提升,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普遍尖锐化。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得不去继续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命题。

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道路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邓小平在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是比较肯定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因此,研究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指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关于列宁晚年思想阶段,大致是从1921年3月俄共(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4年1月列宁逝世这段时期。

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

《论粮食税》、《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论合作社》、《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日记摘录》、《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中。

二、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思想

1.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执政党建设。

这在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就整个《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中文章来看,大部分内容是涉及这个方面的。

在《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中,列宁就提出了改革国家机关,尤其是改革工农检察院的总原则。

列宁认为,应当把优秀人物、优秀资源集中到工农检察院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改组工农检察院。

“我们把党的优秀力量集中在红军里,我们动员了我国工人中的优秀分子,我们到我国专政根基最深的地方去发掘新的力量。

”为此,列宁又提出了改革的具体原则。

首先,列宁建议代表大会从工人和农民中选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其次,缩减工农检察院的人数,把人数缩减到300—400人。

并且要对这些职员经过专门的考查,“看他们是否认真负责,是否了解我们的国家机关……”

在改革国家机关的问题上,也得注意方法,不能急躁冒进。

随后,列宁写了《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篇文章。

“在改善我们国家机关的问题上,我认为工农检察院不应当追求数量和急于求成。

”宁肯少些,是指宁肯数量少些;但要好些,是指但要质量高些。

列宁提出的这种反对急躁冒进的思想对于正在改组中的苏维埃政权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可以说,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列宁的思路是比较清晰和冷静的。

相比较新我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跃进”等急躁思想的冒进,列宁的这种思想显得尤为珍贵。

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列宁在给维·米·莫洛托夫的三封信中提到了关于接受新党员的条件。

列宁认为,党员的接收必须遵循严格的标准,应当制定一些办法,“使党易于除去那些根本够不上十分自觉贯彻无产阶级政策的共产主义者的党员……必须找到一些在事实上进行清党的办法,即减少党员数量的办法。

”除此之外,列宁认为还应当适当延长预备期,以便进行考核。

2.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

列宁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体现在《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这封信中。

在这里列宁论述了正确处理苏联国内民族关系这个重要问题。

促使列宁写这封信的直接原因是所谓的格鲁吉亚事件。

这个事件主要是由于俄共(布)通过决议,让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通过外高加索联邦而不是直接加入即将成立的苏联,从而保持自己独特地位,而这种决议遭到了格鲁吉亚的反对,从而引发了矛盾和冲突。

列宁认为,整个“自治化”的想法是根本不对的,是根本不合时宜的。

“对于无产者来说,重要的是保证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取得异族人的最大信任”。

列宁提出“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

”如何处理第二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列宁认为,大民族或者压迫民族“应当不仅表现在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表现在压迫民族即大民族要处于不平等地位,以抵偿在生活中事实上形成的不平等。

”个人觉得这种思想的提法确实很新颖,我们一直强调各民族之间平等的关系,可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总是会给予被压迫民族以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政策对于压迫民族而言是不平等的,只是之前我们没有这样提而已。

3.军队建设思想。

列宁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就裁减军队问题提交俄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建议》以及《关于消减海军舰只修建计划》这两篇文章中。

列宁认为,应当批准托洛茨基同志关于向政府提出裁减军队20万人问题的设想。

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于1922年11月16日通过了关于在1923年1月份内把军队从80万裁减为60万人的决定。

同时,削减海军舰只修建计划,列宁提出“舰队我们不需要,而增加学校经费却迫切需要。

”列宁认为,军队的发展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应当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把资金用到需要的地方和领域。

(二)经济思想

1.实行新经济政策。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对外方面,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在国内方面,1918年夏,苏俄爆发国内战争,国内矛盾尖锐化。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苏维埃政权被迫实行了带有强制性措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该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这些政策触犯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于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施行新的经济政策。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量收集制》的决议,决议认为要立即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其主要措施是:

用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允许农民交纳粮食税后把余粮拿到市场上交换,即允许商品贸易;实行工业企业非国有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业,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租让制、租借制等实现国家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实际上是列宁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转型。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列宁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者一样存在着主观上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狂热心理。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因此,列宁才决定发展商品经济,“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找到社会主义与俄国小农经济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商业。

因为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2.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走向社会主义。

列宁到晚年也一直在思索,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在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梦想破灭后,列宁认为应该借助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走向社会主义,而这种途径和方法便是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

这种思想体现在列宁《大难当头,出路何在?

》一文中,他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列宁认为,需要把俄国的小农经济集中起来管理,建立国家资本主义,如果建立了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更会有把握和底气。

关于在农村实行合作社制度,主要体现在《论合作社》这篇文章中,列宁的考虑是很符合苏俄的现实情况的。

在农村生产力薄弱的情况下,实行合作社制度确实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在采用尽可能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过度到新制度方面,这种合作社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在政策方面,国家对于合作社要给予支持,列宁认为,贷给合作社的国家资金,应该比贷给私人企业的多些。

在发展合作社的过程中,列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检查农民参加合作社的自觉性及其质量——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切以这个关键为衡量才能办好合作社,使得农民懂得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并且乐意参加,这是问题的核心。

(三)文化思想

列宁的文化思想主要是指他关于开展“文化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日记摘录》和《论合作社》两篇文章中。

俄国本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尤其是在农村,多数是文盲。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经济建设还是在政治建设上,都受到了文化水平低的制约,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和国家机关的改革,反观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这种情况依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提出“文化革命”这一概念。

重视文化工作,提出在文化领域进行一场革命,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毛泽东在60年代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其思想根源,也与列宁的“文化革命”的思想有关。

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提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表现在:

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

”列宁提出来,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两大任务需要完成:

一是改造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二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因为他明确地提出了要在农村地区开展文化工作。

如何开展文化工作?

列宁在《日记摘录》中给出了具体的措施。

他认为,首先,应当增加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提高教师地位。

“我们没有关心或者远没有充分关心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而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任何文化……”其次,应当精简事业单位编制。

这里当然包括国家机关,如之前提到的工农检察院,这也是列宁最为恼火的一个机关。

列宁指出,“甚至在我们教育人民委员部里也经常可以看到编制过分庞大的现象……其中有很多是臃肿和形同虚设的,应予撤销。

”再次,提高教师地位,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水平。

我觉得这一点提的很重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显得尤为珍贵。

每一个职业都有一个衡量其地位高低的标准,而在现今的环境下,统一的标准就是物质,即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教师的物质水平,就能够引导人们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的地位也就相应得以提高。

最后,城市工人支援农村居民,这是城乡关系的一个基本政治问题,对于整个革命有决定的意义。

为此,就必须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

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我国改革的启示

(一)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

目前的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在这种大的背景下,继承和发扬列宁关于改革国家机关以适应实际需要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去研究。

就目前情况看,改革我国的国家机关,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是政府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实现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的主要职能变成了发展经济。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的战略思想。

由此,政府的主要职能就转到了经济领域中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政治体制的发展。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政治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体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这就是政治上的首要问题”。

因此,加快政治体制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已经是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所必须处理的一个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由过去主要作为经济建设的参加者转变为经济建设的指挥者。

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上来,多放权力给企业,让企业成为建设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使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不过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怎么去转?

中央虽然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地方政府官员着眼于眼前利益的状况还是没有改观,许多政策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实质性进展。

2.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

国家统一稳定,一直是普通我国民众的一个心愿。

但是近年来,藏独、疆独、台独等分裂势力一直在影响着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列宁认为,对于无产者来说,重要的是保证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取得异族人的最大信任。

就现实的国情来看,就是要保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异族人的最大信任,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力度,大力发展边疆的社会经济事业,使得民众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于藏独、疆独、台独分子要给予严厉的制裁和打击,让他们体会到其行动所带来的后果,同时加强社会司法体系建设,用法律和强硬措施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二)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列宁的经济思想,包括其新经济政策,对于今天的我国经济改革来说已无多少借鉴意义。

但是,列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及时把俄国经济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他的这种改革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借鉴。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加快发展平衡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思路,从强调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发展为强调全体人民的公共富裕。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一部分地区发展快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公共富裕的捷径。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如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共同富裕应成为新时期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

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我国仍是发展我国家,经济发展是居各项任务之首,只有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共同富裕的目标才可以实现。

共同富裕不是杀富济贫,牺牲效率,而是通过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低收入群体、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更好的发展经济的条件,实现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讲竞争的,因此,缺乏制约的市场化必然加重社会的阶层分化、加深贫富差距和阶层冲突。

市场化运作的资本和企业行动的唯一动机是利益,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对工人劳动力的剥削、对消费者的欺诈、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我国市场经济体中出现的地沟油现象、食品致癌、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等都是此类问题的集中反映。

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的方式进入城市,而城市身份认定和城市福利体制的排他性对他们的工作机会、工资收入及在城市的生活状况都产生了不公平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转型历史上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进程中集中地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农村产生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这里主要谈下农村的土地问题,因为农村土地问题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城市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

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要确保粮食安全的耕地基数的底线,但事实却是,耕地的实际面积一直在减少。

根据我们当地的情况,就农村地区而言,新农村建设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耕地,而农民所固有的农村宅基地却难以减少,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楼房林立;另一方面,农民本身却住不起房。

大量的农村新农村的楼房怎么办?

这就给房地产商进行投资盈利提供了机会,大量的新农村建设用房变成了商品房。

因此,如何确保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能够保住自己对土地的使用权,是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文化体制改革

大力弘扬与发展我国传统优秀文化。

列宁在《日记摘录》中提出,在俄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

列宁提出“文化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消除经济和社会发展障碍的一个方法就是发扬传统优秀文化。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的积淀,长期以来,维持我国社会基本单位存在以及稳定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就是我国传统文化。

因此,虽然经历了国家制度层面的王朝轮回,国人心中的“国”与“家”的概念并没有变,我国的社会并没有因为王朝更替而溃散,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传统文化一直是维持我国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思想纽带。

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各种思潮的泛滥,普通民众缺乏信仰,思想的混乱导致了社会生活的混乱,并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主导地位,因而能够成为普通我国民众主要信仰的一个对象的话,这样的观点未免太乐观。

普通的我国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普遍缺乏信仰,原因不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在于我国人的价值观念,传统的价值道德体系在我国社会,依然是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现在是,将来亦如此。

传统文化对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来说,在维护社会稳定,维持社会基本的道德底线,为普通民众提供一个善恶是非的标准方面仍然能起到巨大的共鸣。

因此,在倡导普通民众信仰处于高端水平、难以达到的马克思主义之外,我们还要提出一些普通民众能够接受并且能够自觉去遵循的基本价值体系——传统文化,或者儒家学说。

当然,对于传统的文化我们也要辩证地去看待,符合社会发展的要去发扬,不符合的要予以剔除。

最重要的还是发展,能够提出一些对世界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概念,能够被世界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这才是发展传统文化方面最重要的任务。

四、结语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开拓者,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显得尤为珍贵,尤其是在其晚年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研究和分析列宁晚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不仅包括其思想内容,也包括其思想精神,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理想和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个人来说,也是值得去学习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39.

[2]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列宁全集[M].第四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87,373—374.

[3]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宁全集[M].第四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87,378.

[4]关于接收新党员的条件.列宁全集[M].第四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87,20.

[5]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列宁全集[M].第四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87,352.

[6]关于消减海军舰只修建计划.列宁全集[M].第四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87,304.

[7]大难当头,出路何在?

.列宁选集[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266.

[8]论合作社.列宁全集[M].第四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87.362—367.

[9]日记摘录.列宁全集[M].第四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87,357—358.

[10]邓小平.视察天津时的谈话[A].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刘伟,蔡志洲.我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新历史性转折[J].体制改革,2011.4:

11.

[12]【美】SamuelPHuntington.POLITICALORDERCHANGINGSOCIETIES[M],YaleUniversity,page5.

[13]【美】Solinger,DorothyJ.ContestingCitizenshipinUrbanChina:

PeasantMigrants[J],theStateandtheLogicoftheMarket.UniversityPress.19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