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818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docx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docx

初中化学一轮总复习

初中化学总复习

上册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水

第四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五章化学方程式

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章燃烧及其利用

下册

第八章金属合金金属资源

第九章溶液

第十章酸和碱

第十一章盐化肥

第十二章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

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

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

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

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

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

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

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燃烧前:

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

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燃烧后:

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

⒈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⑴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

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

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

⑵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

气体无色

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⒉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

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

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

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2、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

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

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

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

酒精灯

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分离仪器:

漏斗

取用仪器:

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器夹持仪器:

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

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

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考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

不尝、不闻、不接触。

2、用量原则:

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

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考点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

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

(一横二送三直立)

考点四、液体药品的取用:

“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

要领:

悬、垂。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事项:

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___________,液体的实际体积_____读数

俯视则___________,液体的实际体积____读数

考点五、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

①左物右码:

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即: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考点六、加热:

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

①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②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⒈ 液体:

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⒉固体: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 A:

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

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C:

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考点七、仪器的装配:

 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考点八、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

A、连接装置;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考点九、仪器的洗涤: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

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考点十、几种药品的存放

1.白磷放在水中。

有人说因为有水,所以白磷要放在细口瓶中,这是错误的说法。

2.浓硫酸、浓盐酸用磨口瓶盖严。

浓硝酸用棕色磨口瓶盖严。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浓硝酸见光易分解。

3.硝酸银溶液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硝酸银溶液见光易分解。

4.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应密封于干燥容器中,并用橡胶塞密封,不能用玻璃塞。

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具有吸水性,容易潮解。

碱能与玻璃反应,使带有玻璃塞的瓶子难以打开。

5.金属钾、钠、钙存放在煤油中。

(金属钾、钠、钙非常活泼,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考点十一、意外事故的处理

1.失火:

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2.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稀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也要处理,否则稀硫酸的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

3.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4.生石灰沾在皮肤上,要先用布擦去,再用大量水冲洗。

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工艺B.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

C.“神七”飞船轨道的研究D.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

 A.有颜色变化            B.有其他物质生成

 C.有气体生成            D.有发光、放热现象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实验时,若液体药品的用量没有说明时,应取1mL—2mL

4.下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天热吃雪糕时,发现雪糕慢慢熔化

B.花香四溢

C.洗净的铁锅常出现锈渍

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要紧贴试管内壁

B.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让标签向着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C.用100mL的量筒量取10mL液体

D.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紧挨试管口

6.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气体中,木条剧烈燃烧,说明这种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7.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B.实验C.观察D.做出结论

8.如图,下列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9.如图所示,打开“雪碧”瓶,把从饮料中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

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验证了从饮料溢出的

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水蒸气

10.下列对化学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化学物质就是有毒有害物质

B.食品中添加化学物质一定对人体有害

C.化学物质绝对无毒无害

D.化学物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但有些化学物质给人类带来灾难

11.实验室里下列仪器属于玻璃仪器,且可直接加热的是()

A.烧杯B.蒸发皿C.试管D.锥形瓶

12.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B.石蜡受热会熔化

C.酒精挥发D.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

13.市场的防晒霜都宣传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我市某学校学生外出徒步旅行,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

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敏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

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小英

第一天手背上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

比较这两天被灼伤的程度。

小玲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的不涂。

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和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小红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

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你认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A.小敏B.小英C.小玲D.小红

14.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12.62g的食盐

B.用10mL量筒量取8.76mL蒸馏水

C.普通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

D.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

15.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6.实验结束后,如图所示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17.以下是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的标志是()

18.小红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错误的将食盐放在右盘里,砝码放在左盘里,称得食盐质量为15.5g(1g以下用游码)。

若按正确的方法称量,食盐的质量应为()

A.15gB.15.0gC.14.5gD.14.0g

19.下列实验操作,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

A.急于加药品时,也不可用手直接抓取

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可让试管口对着自己和旁人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0.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mL,倾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A.等于9mLB.大于9mLC.小于9mLD.无法确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与简答(共32分)

21.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

 

(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2)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     ;(3)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4)常用于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是      ;(5)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受热的是      ;(6)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时需用      。

22.不能用已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的原因是      ,一旦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      。

23.酒精:

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⑧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有;用途有;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发生的化学变化有。

24.小明同学做了“给液体加热”的实验后,发现试管底部有裂纹,请你帮助小明分析导致试管有裂纹的可能原因(答出两点即可,试管本身质量问题不考虑)。

(1)

(2)

26.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水,应选用mL的量筒。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3)实验室加热烧杯里的液体时,烧杯底部应垫放.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5)把石灰石块状固体放入试管中的方法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28分)

28.

(1)在人群密集、相对封闭的大型超市和教室等地方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氧气的含量相对较低。

试设计实验证明:

超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于学校操场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2)给你一段塑料管、玻璃片、集气瓶,请你用简单的方法,取出

(1)题中大型超市和学校操场的气体样品。

(以操场为例)

29.如图,灯焰处a为,b为,c为。

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1-2秒后取出,

观察到火柴梗在处(填a、b、c)的部分最先碳化

(变黑),说明。

试解释家用煤气炉上都有

一个高低适宜的放锅三角架?

 

30.初三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做“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题时,对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进行研究,他们将集气瓶盛满水,塞上带长短两根导管的双孔橡皮塞,

如图,打开A、B两端的止水夹,在A端向瓶

内吹气,待水全部排出后,关闭A、B两端的止水夹,即收

集到一瓶呼出的气体。

(1)能否从B端向瓶内吹气?

,理由是

(2)请你设计一种不需要打开橡皮塞便能向瓶内加入澄清

石灰水的简便方法(可选择你所需要的用品)

31.以下信息对解答本题能提供帮助:

无水硫酸铜白色固体遇水则变成蓝色。

某同学为了研究蜡烛燃烧的

产物,设计了以下实验,如

图所示。

在甲、乙两集气瓶

中充满氧气,瓶底分别装有

澄清的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

白色固体。

1点燃集气瓶甲中的蜡烛,观察

到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点燃集气瓶乙中的蜡烛,发现蜡烛燃烧的产物使无水硫酸铜白色固体变蓝。

请回答:

(1)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说明氧气具有性。

(2)以上实验说明蜡烛的燃烧产物有。

第二章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

2、实验现象:

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

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5、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E、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

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

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

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

答:

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三、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1、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

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

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考点四)

1、氮气: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

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考点五)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

有害气体(CO、NO2、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

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废气及汽车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

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六、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

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

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课题2氧气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C+O2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O2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注意:

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注意: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