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切片诊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254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docx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切片诊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docx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

教学切片分析:

课堂研究的新视角

[摘要]

[关键词]教学技能;教学切片:

课堂研究

课堂是教学现象发生与教学规律呈现的场所,因此,课堂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主战场。

课堂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改进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课堂研究具有“一体两面”的作用。

虽然课堂研究是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与方式,但在我国广大中小学中仍停留在经验的层次,粗糙与形式化现象严重。

最近几年,一些定量观察的方式逐步被引入到实践界,比如借鉴专家制定的量表进行课堂观察,但又操作繁锁复杂没有实践性而广受报怨。

因此,探索一种实用有效而又操作方便的课堂研究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

一、教学切片课堂分析的内涵

教学切片分析是一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它以录像观察与现场观察相结合,以定性视频分析的方式,提取典型的切片——教学行为片段,重现教学实践现场,以直观、真实的方式归纳出优秀的教学设计特点与要求,进而实现教学技能的提升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切片分析,作为一种课堂研究方法,所有的工作是围绕着“教学切片”展开的。

何为“教学切片”,这一词是受生物学、生理学中“切片”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

教学切片是碎片化的教学设计行为片段,每一切片本质上就是包含某一相对独立教学技能的课堂教学行为片段。

教学切片分析就是对一节课堂教学进行的分解研究,分解出的每一个单元就被称为“切片”。

对课堂教学进行切片研究,来自于行为主义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在行为主义视野下,人的行为是可以分解的,并且是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训练。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就是由一系列有目的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事件组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可以观察的行为组成,教学行为是可以分解的,并且是可以优化的。

有效教学是普遍有效的教学行为的组合与排列。

因此,在对包含某一技能的教学行为片断单独“切出”后,其目的就在于分析、诊断并优化,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二、教学切片课堂分析的程序与操作

教学切片分析作为一种课堂观察与课堂研究方法,它有基本的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步:

初步“切片”。

初步“切片”环节就是以人工观察与录像观察两种方式进行课堂观察,在这一过程中,人工观察就是凭借听课人的理解、经验及研究主题,以人工的方式记录下需要分析的教学行为也即“切片”,比如某一节课中,值得分析的教学行为有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需要记录这些教学行为的发生过程、操作步骤及典型效果等。

在人工观察的同时,录像观察则精准的记录下整个教学过程。

在这步骤中,需要考虑一个核心要素,那就是切片的范围或课堂观测点及课堂观测手段。

(1)教学技能视频切片的框架。

课堂研究主要是以课堂观察的方法进行,从资料收集及资料呈现的形式,可以分为定量与定性两类课堂观察,但它们基本按照一个共同的框架展开研究。

“尽管课堂观察方法有不同的类别,但在具体运用中,它们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研究框架:

课堂观察前的计划——课堂观察记录——资料分析及结果呈现,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具体的步骤。

”(陈瑶,课堂观察方法之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2.)这里的教学技能视频切片的框架,类似于课堂观察前的计划,也即我们在课堂观察中观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依据我国传统的课堂流程及结合新课改精神,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中,总结出如下“切片”框架:

(魏宏聚,杨润勇,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研训,)

教学技能在教学活动中呈现的是教学行为,上述七个教学行为是不分学科及年级,是所有教学有效性课堂体现出的高效行为。

这个框架确定后,研究者就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行为关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具有分析价值,所以,这个切片的过程是研究者对课堂教学过程“心中的分解”。

哪些切片值得分析呢,这就是现场观课的时候,观课中需要在田野记录中进行重点标注,并把典型切片的特征进行简要描述,为下面典型片段的分析做准备。

(2)课堂观察手段。

作为一种课堂观察(研究)方法,教学切片课堂分析是在人工定性观察的基础上,借助录像观察,对一节课堂教学的分解与诊断。

因此,它获取信息的手段是录像观察与人工观察相结合。

录像观察,顾名思义,就是以录像的方法获取课堂信息,它是对人工获取信息的改进。

录像观察最大的优点是记录详细,教学过程中的全部细节可以详细、完整的记录下来,可以反复实现教学现场的重现,克服了人工记录记录不全、不能重复的缺点。

传统的课堂研究,往往是听课人凭借一枝笔、一个记录本,凭借个人的理解与经验记录信息,这种记录也被称为田野笔记。

它的优点是重点突出、可以选择性的记录而克服机械分析的局限性,但由于课堂教学的不可逆性,人工记录的不足往往由于时间紧迫而会遗漏掉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技能视频切片采用录像记录与人工记录相结合,在教学现场,由人工记录下有分析价值的信息或框架,课后结合教学录像进行详细、有针对性的分析。

第二步:

选取典型切片。

这一环节是在第一步“初步切片”的基础上展开,“初步切片”并没有对课堂录像进行真正意义的分解,而只是记录下了值得分析的教学行为切片,这类切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也即两类典型。

1.优秀的典型片段。

优秀的典型片段也就是优秀的教学设计片段,它代表了一线教师长期的实践经验,经过分析、归纳与提升,就成为所谓的理论。

这类理论具有特殊性,它是以经验为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这些优秀经验经过总结、强化后,对于优秀教师本是一个强化,使他的无意识的经验转为有意识的经验;对于其它教师而言,这些优秀经验由个人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对更多的人产生借鉴价值。

2.不足的典型片段。

不足的典型片段代表了某一类典型的教学设计,它呈现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分原这类典型片段,对于提高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素质,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步:

切片的分析与应用

课堂教学切片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是一种多功能的课堂研究载体。

它的发现、截取及应用,不仅可以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1.深度的课堂研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切片分析,首先做为一种课堂研究方法,可以针对一节课,把这节课中有教育价值的教学细节、行为进行深度的展示与分析,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深度课堂研究的主人,即可以是教研人员,也可以是执教者本人。

以执教者本人为例。

课堂教学的执教者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实录及切片,可以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一切表现,如教学重难点处理、师生互动中的优缺点等,当然也包括自己语言上的优缺点及下意识和无意识的动作的表现等。

“这对于教师们而言,反复研究自己的课堂‘切片’能起到说教、报告、培训等无法取代的作用。

”(杨茕杰,苏仕艳,“课堂切片”助推教师成长[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

(2):

37.)

2.教师教学技能专题训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这一功能类似于微格训练,微格训练以录像为载体,生动、真实的呈现了某一技能的特点及操作注意事项,在教师教育领域内是公认的优秀训练方式。

教学切片也可以进行此类训练,可以以专题的方式收集某一技能的有关视频并对教师进行培训,这是一种有效的校本研究方式。

以教学切片进行专题教学技能研究已在国内一些学校实施,比如,一位地理教师,以《黄河》这节课为例,对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专题分析,他是这样做的:

(张新,通过切片分析课例透视课堂提问基本功[J],现代教学,2013,(1-2):

110.)

为了引导中学地理教师研究课堂提问节术,关注课堂提问基本功的训练,我在我区内地理教师专题教研活动会议上结合听过的《黄河》一课进行了专题指导。

根据本节课教学实录,第一步进行切片,我以问题为单位,主要切分了三十多个课堂提问片段;第二步从比较中评析提问的优劣得失。

这一分析方法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教学切片既可以进行深度的课堂研究,也可以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这两个功能可以结合起来进行,也可以单独分开进行。

三、教学切片分析超越于传统课堂研究方法的意义

作为一种课堂研究方法,教学技能视频切片分析是对传统及当前课堂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这些继承与创新体现如下:

(一)教学技能视频切片分析融合了定性与定量课堂研究的优点

“定性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从本质上来看,主要就是田野笔记(实地笔记),对田野笔记所记录的大量原始文字资料的分析方法不同于对数据的分析方法,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陈瑶,课堂观察方法之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2-3.)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的及当前的中小学课堂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依靠眼、耳感官,记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

这种研究最大的不足是记录缺乏客观依据,经验性、主观性强,其次是易遗漏信息且难已回忆。

优点是可以有选择的记录有价值的信息,避免定量研究的机械、繁琐。

定量观察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展开研究,当前主要依靠特制量表进行观察。

其优点是相对客观量化,避免经验与主观,不足是需要专业训练,且操作复杂。

在现实的课堂研究中,定量观察除了专业的研究者采用外,基本被广大中小学所放弃。

教学技能视频切片分析记录信息的方法为田野记录及录像观察相结合,分析框架为田野记录确定了基本的分析主题,田野记录选取的典型的教学行为又为录像切片指明了对象,录像切片可以反复的进行细致的诊断,既可以定性诊断又可以进行定量统计。

因此教学技能视频切片分析是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的结合,二者的优、缺点互相弥补。

(二)教学技能视频切片,创造性的改造了传统的微格训练

教学技能视频切片分析,可以理解为视频训练。

对于视频训练,即利用教学视频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术界与实践界并不陌生。

在国外,它的前身是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研究,比如众所周知的微格教学即是典型的视频培训。

微格教学就是对微小教学片段的研究。

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学技能视频训练与之同意,也是对微小教学片段的研究。

但不同的是,微格教学的训练是自上而下的,先由专家预设某一个教学片段,然后要求教师按照专家的要求设计某一个教学片段并实践,最后专家再提意见,反复循环训练,直到满意为止。

这一训练模式,在中小学校是无法实现的,一是教师没有专一时间进行主题鲜明的录像;二是微格设备要求较高,许多中小学校无法满足。

教师技能视频切片对此进行了改造:

第一,视频来源于教师的常态教学录像。

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上课是他们的“主业”,因此,对这些教学现场进行录像分析,资源丰富,切没有额外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操作起来具有可行性。

第二,教学技能视频切片分析,所用的工具设备简单。

“切片分析”所以的工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硬件设备,基本上一个便携式录像机即可,价格便宜,中小学校都可以购置;另一是“软件”,比如视频剪辑、整合与转换软件,这些软件应用广泛、免费使用且操作简单。

(三)教学技能视频切片分析具有强大的团体校本研究功能

所谓团体校本研究,就是可以以学校或学科为单位,进行大范围的开展,这一特点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课堂观察。

一般意义上的课堂观察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以一节课为分析对象,其主要功能指向某一节课的诊断,用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技能视频切片分析,不仅仅是一节课的课堂观察方式,它有多种研究视角,可以以学校或学科为单位大范围的开展课堂研究,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下面提供三个分析纬度以开展校本研究:

(以下内容,其核心观点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1期。

1.以课堂为单元线索进行整节课的“切片”研究

第一,单独分析某一节蕴涵某一或某些教学技能的典型的课堂教学。

这里的典型包括成功的典型或不成功的典型两类。

通过对这些典型的教学设计片段的分析,让上课的教师及参与培训的教师明白何为好的教学技能,归纳出该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要点及易出现的问题。

2.以某一教学技能为单元线索进行多节课的研究

可以就某一教学技能,对多节课堂的教学录像片断或多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进行综合和比较研究。

由于是横跨多个课堂,多个教学内容,因此研究结果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

3.以某一教师的优秀教学技能进行研究

教师教学效果良好,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一定是某一教学设计技能比较优秀、经典,经常在课堂上呈现。

可以对体现这一教学技能的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特点、规律用来互相借鉴、学习。

综上所述,教学切片课堂分析是研究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研究中摸索出来的一种课堂研究方法。

它是对传统的微格训练的改造,充分利用了“视频分析”的优势,又突破了它的不足,同时也改造了传统的经验性课堂观察方法。

虽然教学切片课堂分析具有强大的团体校本研究的价值,但它的具体操作程序及不足仍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

 

“教学切片”:

细节剖析促教改

  ■魏宏聚

  实例分析直戳一线教师痛点

  河南省周口市一中七年级教室里,郭老师的语文课开始了,电子白板上打出了课文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文章主要讲作者自己小时候胆小体弱,一次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半路上“卡”住了,上不去也下不来。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傍晚时分,父亲找到了他,鼓励他向下走一小步,踏在一块结实的石头上……他一步一步地爬下来,终于脱险。

  讲出课文标题后,郭老师立刻说,同学们,谁先来说一下自己登山的感受?

  一位学生说,爬山好累啊。

第二位学生说,有一次爬山终于到山顶了,很自豪……下课后不久,在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聚集一堂的教研活动中,周口一中教导主任董亚玲单刀直入,她主要关注的是这节语文课的教学导入环节。

首先,从登山的感受导入,有两个问题,一是切入点太平淡;二是对于生活在平原的十来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大多没有登山的经历,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这种导入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这样导入新课,指向有偏差。

作者重在讲述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去克服,而不是说一定要爬到山顶。

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谈登山的感受时,只得出“自豪、快乐、累”等感受,没有悟到作者的要义:

遇到困难,首先要有勇气面对;同时,可以用一步一步分解困难的方法。

  接下来,周口五一路小学张老师讲述了“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的功能与注意事项”,对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进行细节分析……周口市川汇区的一些老师说,有时自己精心准备的课,没有得到赞赏表扬,心里很难受。

但是非常欢迎董老师这样的点评,一针见血,具体到位,一下子让自己看到了课堂病症所在,也找到了教学改进的方向!

  上面是河南大学与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合作项目“基于教学切片的课堂研究”一次研讨会的实况,董亚玲所用的分析方法正是我们倡导的典型的“教学切片”分析方法。

  精确诊断才能对症下药

  去年夏天,我受聘为周口师范学院“教学切片课堂研究实践”项目首席专家,与该校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师以及一些中小学教师组成合作研究团队,多次走进郑州市与周口市的中小学,以区域为单位开展“教学切片”课堂研讨。

在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基层教师更需要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也只有这种教研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变革。

  “教学切片”正是在此意义上提出的一种课堂研究理念。

“切片”概念借鉴自生物学、生理学的术语,在科学研究中,切片中包含着细胞、细菌与病毒,需要借助显微镜开展微观研究,所以,“教学切片”研究也意味着精细化的案例研究。

周口师院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徐艳伟,已经参与相关研究一年多的时间,她对“教学切片”课堂诊断方法有比较精当的归纳,她指出,“教学切片”具体就是指包含某一相对独立性的课堂教学行为片段。

“教学切片”课堂分析的基本的操作程序是:

  第一步为初步“切片”。

初步“切片”环节就是以人工观察与录像观察两种方式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值得分析的教学行为片断,为真正的“切片”分析做准备。

第二步为选取典型“切片”。

这一环节是在“初步切片”的基础上,借助剪辑软件把典型的、值得分析的教学片断截取下来。

典型切片又分为优秀典型片段与不足的典型片段两类。

  优秀的典型片段也就是优秀的教学设计片段,它是一线教师长期的成功实践经验的凝聚,这些经验经过分析、归纳与提升,就能生成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理论。

比如,郑州回民中学高一语文“小组合作活动”被选为优秀典型教学片断。

这些发生在教师身边的真实教学片断,经过具体分析,可以使优秀教师的个人知识转化为更多教师的公共知识,对促进教学反思与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不足的典型片段代表了某一类典型的教学设计,它呈现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分析这类典型教学片段,对于提高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素质及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导入为例,一位教师在讲述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这一主题时,引进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虽然该小品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但小品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毫无关联,起不到导入新知的作用。

这类导入设计在现实中具有典型性,截取该教学片断进行分析,就可以起到纠偏作用。

  “教学切片”的独特优势

  我们课题组每次研讨都吸收广大一线教师参与。

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切片”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它的发现、截取及应用,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价值。

教研人员与执教者本人一起研讨,进行深度课堂研究,会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变革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周口师院教师黄宝权在“中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分析与反思”研究中发现,当下的中小学课堂中,无效或低效提问普遍存在。

他分析了中小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建议。

一些教师应用他的提问方式,在提问中引导学生,深入追问,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执教者本人,也就是中小学一线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实录,可以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如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师生互动中的优缺点等。

“教学切片”“固化”了教学细节、教学情境,对于教师们而言,反复研究自己或他人的课堂“切片”,能起到理论培训、学术讲座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拓展“教学切片”的研究空间,比如,以某一课堂为对象,进行整节课的“切片”研究;以某一教学技能为线索,对多位教师的多节课进行研究;以某一教师的优秀教学技能为线索,进行多节课的研究。

这让这种教学活动受益面更为广阔。

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周口师院科研处长李清臣总结说,相关视频来源于教师的常态教学录像,不需要专门准备。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没有额外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

“教学切片”分析,所用工具设备简单,基本上一个便携式录像机即可,价格便宜,中小学校都可以购置。

此外视频剪辑、整合与转换软件都可以免费使用且操作简单。

这种分析还具有强大的团体校本研究潜能。

所谓团体校本研究,就是可以以学校或学科为单位,大范围开展活动,这一特点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课堂观察。

比如,我们已经在周口市川汇区、郑州市上街区等地区召集全区一些学科的教师开展“教学切片课堂诊断”活动。

这种以区为单位开展的课堂实践研究,目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欢迎,对推动教师的具体的教学行为改革起到了很大作用。

 

切片诊断式教研———重在提高青年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研方式(2012-02-0216:

23:

38)转载▼

标签:

教研诊断课堂教学杂谈分类:

合作研讨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它的三大核心是: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在带教新教师团队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发教师自觉自主地进行专业反思,通过同伴互助,让有效经验在彼此间传播。

在近一年多的带教过程中,我们深入教研、参与教研、引领教研。

在实战中找到了适宜并能引发新教师积极参与、智慧碰撞的基于“问题”的切片诊断式教研。

老师们就像拿着放大镜去捉虫的孩子,在自己选定的教学片段中专注、细致、深入、全面的寻找问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传播经验。

一、切片诊断式教研的概念界定

根据教师的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教学片段,通过一诊二断三治的诊断流程,引发同伴间的经验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做法。

诊——提出优点、找出缺点、分析难点。

关键点:

断——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关键点:

广

治——提出改进的做法。

关键点:

在这里,我们通过“走班项目”中一个真实的教研案例“切片诊断式教研”解读。

二、切片诊断式教研案例解读

教研实录:

关于集体教学活动中目标的制定

片段一:

观摩了小A老师展示的小班集体活动“我要洗洗脸”,发现目标的制定存在问题,而这也正是许多青年教师设计活动中常常出现的共性问题。

于是,我立即组织老师们进行现场教研。

首先进入寻找亮点环节,活动中故事的运用、孩子生活照片的呈现以及每人一条小毛巾练习擦脸等环节的安排都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在此基础上,我请大家指出活动中的问题,一位老师道出了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表现得特别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够。

”另有老师也跟着提出疑惑:

“每天午餐后我们都让孩子擦脸,有没有必要专门组织一个集体活动呢?

【解读】

以上这个寻找亮点和指出问题的环节就是切片诊断式教研中的诊。

它可以引导教师思考“教师想教什么?

教师实际教了什么?

学生实际又学了什么?

学的效果如何?

”是否找准问题是切片诊断式教研的前提。

片段二:

接过两位老师的疑惑,我把球抛给大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这样一个生活性很强的内容究竟有没有必要设计成集体活动?

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更多老师的思考和议论。

“我觉得有必要。

教育指南上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选择应以观察、了解幼儿为基础,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幼儿和谐发展、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进餐后擦脸”

“的确,我们在每天的午餐后发现许多幼儿并没有养成饭后擦脸的习惯,即使是擦了也仅仅是敷衍走形式,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发挥集体活动的作用。

我继续提问:

“既然是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们在活动中不积极呢?

立刻有老师回应:

“从讲故事,到观察照片,再到练习擦脸,感觉都是老师在教,是灌输式的说教,孩子们被动地在学,没有产生一种愿望。

“分析得很好!

”我紧紧跟上,“没有产生愿望的关键在哪里呢?

”老师们卡住了。

我及时指出关键点,“看看活动目标,试着找找原因吧!

这时,有老师发现了问题——“1、知道吃完东西要及时把脸擦干净。

2、学习正确的洗脸方法。

活动虽然有两条目标,但内容只反应了认知这一层次要求,而对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目标只字不提。

紧跟着,执教者小A老师提出异议:

“我觉得这个活动教会孩子正确擦脸的方法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加情感目标呢?

难道不觉得有些牵强吗?

“为什么一定要在制定目标时加入情感目标呢?

有人提出疑义了,谁来解答这个问题呢?

”我鼓励其他老师发表见解。

小D老师说:

“布卢姆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变量有三个:

学生的认知前提、情感特性和教师教学的质。

这三大教学变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水平及类型、学习速度、情意效果等,有效地控制这三个变量,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中情感特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内在因素和动力,它包括情绪、情感、动机、信心、态度、习惯等非智力的心理品质。

”“谢谢你用教育家的理论来解答这个问题。

谁还能用今天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来解释这个问题呢?

”我继续启发。

小F老师说:

“今天的活动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老师在纯粹地教孩子擦嘴巴,我觉得这样的活动价值不大,如果仅仅是要让孩子学会这个技能,只要在每天午餐后强制要求就可以达成了。

小G老师说:

“我也同意这种说法,正是因为老师在制定目标时没有考虑到情感因素,所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看不到孩子们喜欢的态度和积极的愿望,他们只是在被动接受。

我看到小A老师若有所思的样子,请她对同伴的建议作回应。

她答道:

“我有点明白了,如果在制定目标时就体现情感内容,那么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就会围绕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孩子的情感,这样效果就好多了。

是不是这样呢?

”老师们都点头表示赞同。

【解读】

以上这个抛接球的过程就是切片诊断式教研中的断。

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同伴间多个回合的思维碰撞才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