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直指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071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docx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无量寿经直指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docx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观经直指疏序

  非佛作心。

不厌娑婆而造十恶。

非心作佛。

不欣极乐而行十善者。

凡夫也。

佛外有心。

知苦集而观察三界如牢。

心外有佛。

慕灭道而不信他方刹土者。

二乘也。

是佛作心。

度众生而不住涅槃。

是心作佛。

修万行而不住生死者。

菩萨也。

即佛即心导三乘而入一乘。

即心即佛。

摄九界而归佛界者。

如来也。

所以无量佛出净土而来秽土。

改浊还清。

二大士引恶人而到善人。

革凡成圣。

国王现逆顺之境有感有应。

世尊示折摄之门。

为避为趋。

是心作佛之教。

于是乎兴。

是心是佛之理。

于是乎显矣。

盖教能诠行。

理由观彰。

行开三种。

观分十六。

行行称真如之性。

观观宗法界之心。

日落悬鼓于西方。

水起琉璃于乐土。

树盖现十方之尘刹。

池水演三宝之玄音。

地内映宝珠之色。

界上总楼阁之观。

华座本是愿力所成。

圣像不离心想而变。

欲睹全体之金容。

先瞻眉毫之玉相。

观音上顶于佛果。

势至下动于含灵。

然后普观自身之能生。

杂想三圣之所现。

金刚台上之以上。

宝莲花中而又中。

化佛流光。

下品得往。

总之境不离心。

事依理显。

观心妙也。

时时住唯心之安养。

究理尽也。

念念见理具之阿弥。

由此国太夫人。

悟即心是佛。

忍证无生。

诸天侍女。

了作佛是心。

记发无上。

真所谓火内之莲花。

海中之舟楫。

病客之良医饥民之美膳。

未有甚于此经者也。

故得阿难受持于王宫。

耶舍传译于宋世。

天台智者。

解说于隋朝。

清凉国师。

备释于唐代。

讵知言近而旨远者。

宜若登天之不及。

文简而义周者。

奈何坠地以无闻。

因之一心投佛。

三复斯文。

遵贤首之宗承。

秉帝心之观道。

集成略疏。

名为直指。

若曰智辨无碍。

有惭往哲。

法门增广。

无愧今心。

将使诸佛心内之众生。

在在观即心之诸佛。

众生心内之诸佛。

常常迎作佛之众生。

生佛与心。

同归法界。

是则此疏之作。

宁不为西方之直指也欤。

欲往彼国而虑乎蹊径者。

请沉玩于斯焉。

  时

康熙癸亥年闰六月初八上弦日灌顶行者续法题于慈云观堂

  No.41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卷上

  清 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

 归命释尊诸圣贤  西方无量佛菩萨

 愿承三宝大慈悲  冥被疏之与经合

 传流无尽法界中  见闻说者皆开豁

 回兹胜德利群生  同证菩提安养乐

  △疏此经义。

文分为二。

先略标章门。

  将释此经。

十门分别。

  一教起因缘。

二藏乘分摄。

三辨定时会。

四教义分齐。

五所被机宜。

六能诠体性。

七宗趣通局。

八翻译传授。

九总释经题。

十别解文义。

  △后详释义相(十)。

  初教起因缘

  初教起因缘者。

  华严云。

非以一缘一事。

而得成就如来出现。

今说观经。

亦多因缘。

  一为拣娑婆苦。

多恶逆人。

当厌舍故。

二为显安养乐。

聚佛菩萨。

应欣取故。

三为宣扬三种净业。

前后有胜劣故。

四为开示十六观门。

事理有浅深故。

五为的明是心作佛。

成念佛三昧故。

六为直指是心是佛。

悟身中佛性故。

七为令信称佛名。

但十念。

顿饶益故。

八为令知带惑业。

亦往生。

渐断证故。

九为度七趣男女。

皆可到彼净土故。

十为引三乘权小。

尽得归于佛界故。

  由兹十义。

说此经也。

  △二藏乘分摄

  二藏乘分摄者。

  藏有二。

一三藏。

经律论也。

此经明观。

经藏所摄。

二二藏。

声闻。

菩萨也。

此观三圣。

菩萨藏摄。

  乘有四。

一小乘。

声闻四谛法也。

如羊车。

二中乘。

辟支因缘法也。

如鹿车。

三大乘。

菩萨六度法也。

如水牛车。

四一佛乘。

诸佛菩提涅槃法也。

如白牛车。

今教念佛。

疾成佛道。

一乘所摄。

  分谓十二分教。

一契经。

二应颂。

三授记。

四讽颂。

五因缘。

六自说。

七本事。

八本生。

九方广。

十未曾有。

十一譬喻。

十二论议。

今此经者。

契经。

授记。

因缘。

方广。

未有。

譬喻六分所摄。

何者。

以是长行直说。

侍女悉记。

因请方施。

广陈观法。

台光现界。

冰类琉璃故也。

  △三辨定时会

  三辨定时会者。

  时有三。

一日出先照时。

为圆顿大根众生。

转无上根本法轮。

所谓初善。

日初分时入也。

二日升转照时。

为下中上三类众生。

转依本起末法轮。

所谓中善。

日中分时入也。

此一时内。

转开三照。

初转照时。

为下根转小乘法轮。

中转照时。

为中根转大乘法轮。

后转照时。

为上根转一乘法轮。

三日没还照时。

为上上根众生。

转摄末归本法轮。

所谓后善。

日后分时入也。

此当中转时说。

谈念佛门。

引摄凡小入大乘故。

  会有五。

一华严会。

直显教也。

二阿含会。

隐实教也。

三深密会。

引摄教也。

四妙智会。

融通教也。

五法华会。

开会教也。

此当深密会摄。

以方广大教刹海之谈。

诸佛菩萨甚深行愿。

皆是引摄教会诸法相故。

应如法思之。

  △四教义分齐

  四教义分齐者。

开二。

  先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

教相有五。

初小乘教。

但说我空。

不显法空故。

二大乘始教。

但说法空。

未能尽理故。

亦名分教。

但说法相。

有不成佛故。

三终教。

明如来藏。

方尽极说故。

亦名实教。

悉当成佛。

称真实理故。

四顿教。

唯辨真性。

不谈法相故。

五圆教。

法界性海。

缘起无尽故。

今此经者。

属后三教。

是心作佛。

终也。

是心是佛。

顿也。

佛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圆也。

  次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

法义亦五。

初唯一心为本源。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即华严一真法界无障碍心。

圆教也。

二依一心开二门。

一者。

心真如门。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顿教分齐也。

始教中空义。

亦是密说此门。

以空宗人。

不知如来遣相处。

以为显真性。

故非彼分。

二者。

心生灭门。

依如来藏故。

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

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梨耶识。

终教分齐也。

分教中识义。

亦是密说此门。

以相宗人。

不知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故非彼分。

三依后生灭门明二义。

一者。

觉义。

谓心体离念。

等虚空界。

二者。

不觉义。

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

破相宗齐此觉义。

以为清净本然之地。

以彼宗未明真空相。

即真如心性。

故说诸法无不是空。

纵有一法胜涅槃者。

我亦说为如幻如梦。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离念相者。

即是法身。

依此法身。

说名为觉。

故空宗诠法。

唯齐觉义。

四依后不觉义生三细。

一者。

业相。

二者。

转相。

三者。

现相。

唯识宗齐此业相。

以为诸法生起之本。

以彼宗未明此三细等与真如。

同以一心为源。

故说真如无知无觉。

凝然不变。

不许随缘。

但说八识生灭。

纵转成四智亦唯是有为。

不得即理。

故相宗诠法。

唯齐业识。

五依后现相生六粗。

一者。

智相。

法执俱生也。

二者。

相续相。

法执分别也。

三者。

执取相。

我执俱生也。

四者。

计名字相。

我执分别也。

上四。

皆惑道。

五者。

起业相。

业道也。

六者。

业系苦相。

苦道也。

小乘教唯齐第三。

但断我执。

未证法空故。

人天乘唯齐第五。

但知善恶业相。

不识二执惑故。

下文明法界无尽身佛。

圆演三心六念百千陀罗尼法。

即一心总相法也。

遍满虚空中大身佛。

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即真如也。

无量无边高出一切世界上身佛。

具说大乘实相因果。

即生灭也。

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真实身佛。

说大乘般若。

发无上道心。

即觉不觉义也。

高恒河沙由旬具足身佛。

说百法明门。

住欢喜等十地。

即三细义也。

丈六身佛。

说四谛门。

具足戒法。

即齐执名义也。

八尺身佛。

赞归戒孝养仁慈善法。

即齐业苦义也。

此经通诠本末。

义理深广。

明矣。

  △五所被机宜

  五所被机宜者。

料拣有二。

一具三慧。

佛地论云。

菩萨履三妙慧。

得于净土往还。

一者闻。

佛法历于耳根识也。

二者思。

观道想于心意内也。

三者修。

净业行于身口外也。

下文夫人请云。

愿遣为说。

令我见闻。

教我思惟。

教我正受。

如来诫曰。

汝当谛听。

善思念之。

一心受持谛观彼佛。

后况显说。

但闻佛名。

除无量罪。

何况忆念。

若无三慧。

即非器矣。

华严云。

宁在诸恶趣。

恒得闻佛名。

不欲生善道。

暂时不闻佛。

  二赀三粮。

一者信。

信有净土。

心不疑贰也。

二者愿。

愿求往生。

心常乐欲也。

三者行。

行念佛法。

心无间断也。

下云。

深信因果。

不谤大乘。

善根回向。

发愿往生。

修行六念。

具诸戒行。

是知信。

则地狱蒙光。

脱苦往生。

不信。

虽二乘不生。

如五百声闻。

不见舍那神力。

愿。

则饿鬼畜生等。

来生我刹中。

不愿。

虽积行菩萨难往。

出现品云。

菩萨于无量劫行六波罗蜜。

若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

不顺不入。

不得名为真实菩萨。

以不能生如来家故。

行。

则五逆邪定。

亦能灭罪见佛。

不行。

虽禅戒人天亦被移他土。

又有愿行而无信。

则从胎生处于疑城。

有信行而无愿。

如悠悠念佛。

临终不得往生。

有信愿而无行。

如众多障碍牵缠。

不念佛者。

故具二缺一。

具一缺二。

皆非机也。

华严云。

虽住海水劫火中。

堪受此法必得闻。

其有生疑不信者。

永不得闻如是义。

  若总收者。

无论闻与不闻。

信与不信。

或顺或违。

或赞或毁。

皆为所被。

毁如骂常不轻。

违如十仙外道。

不信者。

大本云。

疑城众生。

识其本罪。

深自悔责。

得离彼处。

往诣佛所。

不闻者。

大本云。

无量寿光照三途时。

解脱众苦。

即得往生。

故知成法破法。

皆名涅槃。

有性无性。

齐成佛道。

圆觉云。

一切众生。

皆证圆觉。

涅槃云。

有佛性者。

皆得成佛。

此之谓也。

  △六能诠体性

  六能诠体性者。

略开四门。

  一随相门。

又三。

初声名句文体。

此之四法。

皆属能诠。

体用假实。

二相赀故。

下云。

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二通摄所诠体。

若不诠义。

文非教故。

下云。

善解义趣。

三六尘显法体。

光台树网。

同演妙音故。

下云。

水流光明。

宝树凫雁皆说妙法。

  二唯识门。

前三教体。

皆自识所变故。

下云。

但当忆想。

令心眼见。

见此事者。

即见诸佛。

  三归性门。

识性体空。

唯真如故。

下云。

普闻众声。

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四无碍门。

谓前理事交彻。

心境圆融故。

下云。

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

皆演妙法。

与十二部经合。

是则此经。

四门通取为教体矣。

  △七宗趣通局

  七宗趣通局者。

  先通辨诸宗。

有六。

一随相法执宗。

阿含俱舍诸经论也。

二唯识法相宗。

深密瑜伽诸经论也。

三真空无相宗。

般若中观诸经论也。

四藏心缘起宗。

胜鬘起信诸经论也。

五真性寂灭宗。

楞伽佛性诸经论也。

六法界圆融宗。

华严十地诸经论也。

今此经宗。

当第四门。

经云。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故。

  后唯明此经。

又有总别。

总以一心观想念佛为宗。

愿生西方见佛安乐为趣。

别者五对。

一教义对。

教修福作观为宗。

达三种业十六门义为趣。

二事理对。

举观行事相为宗。

显法界理性为趣。

三境智对。

所缘依正佛生境为宗。

能观心眼分明智为趣。

四行位对。

三心六念行为宗。

四果十地位为趣。

五因果对。

不退道心。

直至等觉因为宗。

生方见佛。

圆成妙觉果为趣。

此之五对展转相由生起者也。

  △八翻译传授

(二)

  先总明部类差别。

  八翻译传授者有二。

一部类部。

谓此观无量寿佛经也。

类又二。

一大本。

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后汉支娄迦谶译。

二名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三名阿弥陀经。

吴支谦译。

四名无量寿庄严经。

宋法贤译。

二小本。

一名阿弥陀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唐玄奘译。

又亦部亦类者。

鼓音声王经也。

非部非类者。

宝积第五。

无量寿如来会。

楞严二十四。

势至念佛圆通章。

华严行愿品末。

以十愿王。

导归乐土。

法华药王品终。

读诵斯经。

得见阿弥。

是也。

  △次别出译人名代。

  二译人者。

刘宋。

西域三藏法师。

疆良耶舍译也。

刘宋。

标代。

姓刘。

国号宋。

南北朝时也。

西域。

约处。

三藏。

显德。

通经律论故。

佛法诲众。

名为法师。

疆良耶舍。

此云时称。

出名。

译者。

翻梵成华也。

表行。

名义集云。

耶舍。

西域人。

性刚直。

寡嗜欲。

深善三藏。

多所谙知。

尤工禅思。

宋文帝元嘉元年。

钟山翻译。

僧含笔受。

天台疏云。

此本是宋元嘉时疆良于杨州译也。

  △九总释经题

  九总释经题者。

  题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者。

觉也。

觉了真妄性相故。

佛地云。

具二智。

断二障。

觉二谛。

得自他二利。

如梦觉花开二喻。

故名为佛。

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也。

说者悦也。

八音远被。

畅悦佛口及机心故。

既云佛说。

拣非菩萨天仙化人说也。

观。

能观智也。

梵语阿弥陀。

此云无量寿。

亦云无量光。

所缘境也。

无量者。

如来功德。

无尽量故。

寿光。

略举恒沙性德中一。

应化随缘现为寿命。

有始有终。

权智事法界观。

报身以智慧为寿命。

有始无终。

实智理法界观。

法身真如性为寿命。

无始无终。

中道智理事无碍法界观。

法界身法界心为寿命。

有无俱泯。

法界无尽智事事无碍法界观。

若以两佛料拣。

一化身寿。

有量之有量。

如释尊八十唱灭。

大论云。

此间阎浮恶故。

释迦寿应短。

阿弥陀佛。

亦有不严净国。

如释迦佛身土。

此则缘促同促也。

二应身寿。

有量之无量。

如阿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大本云。

声闻缘觉。

智力共算。

计其寿命长远之数。

不能穷尽知其限极。

法藏愿云。

设我寿有限量。

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

不取正觉。

涅槃云。

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

有无胜国。

其中庄严。

如安乐世界。

我于彼土。

出现于世。

大论云。

释迦文佛。

更有清净国土。

如阿弥陀佛国。

余处众生好故。

佛寿应长。

楞严三昧经云。

坚首菩萨问。

佛寿几何。

佛令往东方。

过三万二千佛土。

于庄严国。

问照明庄严自在王佛。

彼佛答云。

如释迦寿。

我亦如是。

汝欲知者。

我寿七百阿僧祇劫。

坚首回此白佛。

阿难云。

彼佛乃是释迦异名。

虽有齐限。

人天莫数。

此则缘长同长也。

三报身寿。

无量之有量。

金光明经。

四佛为信相菩萨说云。

海滴山斤。

地尘空界。

可知其数。

无有能知如来寿者。

法华云。

我成佛已来。

甚大久远。

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四法身寿。

无量之无量。

涅槃经云。

唯佛与佛。

其寿无量。

五法界身寿。

有量无量。

俱泯不立。

华严云。

法界非有量。

亦复非无量。

牟尼已超越。

有量及无量。

光明有二。

一者智光。

二者身光。

大本明阿弥陀。

具足五智。

一佛菩提智。

二大乘广智。

三不可称智。

四不思议智。

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由此故有五种慧光。

缘照五教众生法界也。

身光又二。

一常光。

无放不放。

如圆光百亿三千界等。

二放光。

即眉间顶上口齿脐足之类。

行者当以真实智观智光。

方便智观身光。

佛亦三。

一本觉佛。

涅槃云。

一切众生即是佛。

如贫女舍宝。

力士额珠。

此则全觉全迷。

起信云。

依此平等法身。

说名本觉。

下云。

是心是佛。

二始觉佛。

依本觉内熏之力。

发心观行修证。

此则觉而未尽者也。

故起信云。

不觉心源故。

非究竟觉。

下云。

是心作佛。

诸佛正遍知海。

从心想生。

于中又三。

一名字觉佛。

大悲经云。

一称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

法华云。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如须达闻名。

身毛皆竖。

下云。

但闻佛名。

除无量劫生死之罪。

称佛名故。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起信云。

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

能灭后念。

令其不起。

称为名字觉也。

二相似觉佛。

楞严云。

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异。

下云。

汝等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

起信云。

二乘观智。

初发意菩萨等。

觉于念异。

以舍粗分别。

执著相故。

名相似觉也。

三随分觉佛。

楞严云。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于大菩提。

已得通达。

觉通诸佛如来境界。

如是菩萨顺行而至。

觉际入交。

下云。

见无量寿佛者。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现前授记。

起信云。

法身菩萨。

觉于念住。

以离分别粗念相故。

名随分觉也。

三究竟觉佛。

历超十二位。

方尽妙觉道。

如十五夜月。

圆满具足。

此则无所不觉者也。

起信云。

菩萨地尽。

满足方便。

一念相应。

觉心生起。

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下云。

佛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今于三中。

究竟佛也。

经中详十六观。

独举第九者。

举主该伴。

举正摄依。

举果彻因故。

经者。

梵语修多罗。

此云契经。

契有二义。

一上契诸佛之理。

二下契众生之机。

经复多义。

佛地开二。

一贯穿。

贯穿所说法也。

二摄持。

摄持所化生也。

此方四义。

一常。

三世不易也。

二法。

十方同轨也。

三径。

古今共由也。

四典。

远近尊守也。

  若作对释。

共有六义。

一能所对。

经字。

能诠也。

佛等。

所诠也。

亦名为教义对。

又名通别对。

经则总通诸部。

佛说等别局此本。

二自他对。

就所诠义中。

佛说。

自国本师也。

观佛。

他土教主也。

亦名彼此对。

东西对。

三心境对。

亦名因果对。

就观彼西土佛中。

观字。

因也。

能缘心智也。

寿佛。

果也。

所缘理境也。

四名德对。

亦名同异对。

就果境中。

无量寿。

果德也。

独自别有之号。

异乎余佛者。

佛字。

果名也。

十号非唯自有。

同共余佛者。

五一多对。

亦名拣显对。

就异德中。

无量。

多也。

显也。

显功德多无量也。

寿字。

一也。

拣也。

单明寿命无量。

拣非光明。

音声。

身相。

智慧。

方便。

教门无量也。

六智辨对。

亦名传习对。

就说此东土佛中。

佛是能传授人。

二智畅本怀故。

说是所受习法。

四辨说无碍故。

  又以四法配之。

佛说。

教也。

观。

行也。

无量寿。

理也。

佛。

果也。

  则知此一题内。

人法双标。

因果齐列。

下云。

为说经首题名。

除却千劫重恶。

若不义尽理圆。

岂得通为一部之总称哉。

  △十别解文义

(二)

  先略叙大意。

  十别解文义者。

先略叙大意。

后详解经文。

叙意中。

初明科判。

次释疏式。

  科判者。

一卷三分。

弥天高判。

第一序分。

先序此经通别之由致也。

第二正宗分。

由致既彰。

当根受法。

故次演一经所宗之正义也。

第三流通分。

正宗既陈。

务于利济。

使现在当来。

弘传不绝也。

又正宗中。

开为四分。

远遵清凉。

近禀云栖。

则信解行证。

是此经之宗归。

为念佛三昧之终始也。

  疏式者。

准贤家疏经。

式有四门。

初约教。

五教也。

二观心。

三观也。

三出果。

果证也。

四称理。

谛理也。

始从如是我闻。

终至礼佛而退。

悉作四例。

而今偶一及者。

令人得意。

不俟繁文。

智者自能一一比知。

直指之名。

为此设耳。

  上叙意竟。

次当详解也。

  △后详解经文(三)。

初序分

(二)。

先证信序。

  如是我闻(至)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如是。

指法辞。

如所说者。

皆是真实故。

  我闻。

明授本。

我昔阿难。

亲从佛闻故。

  一时。

犹言当时。

说听时多。

举一该别也。

  梵语佛陀。

秦言觉知。

自觉觉他。

先知知后义。

即本土化主释迦佛也。

  在。

住也。

  梵语罗阅祇伽罗。

此云王舍城。

驳足王与千王。

共立舍城。

都五山中。

为大国故。

亦云摩竭提。

此云不害。

无刑杀法故。

  耆阇崛。

翻名鹫头。

从形称也。

亦云灵鹫。

佛昔为鹫鸟。

于此山中。

孝养父母故。

山中者。

山有五峰。

东名象头。

南名马头。

西名羊头。

北名师子头。

中名鹫头。

山有五精舍。

一者。

天主穴山精舍。

二七叶穴山精舍。

三蛇神穴山精舍。

四少独力山精舍。

五耆阇崛山精舍。

故云阇崛山中。

  此举法主时处以证信也。

  与者。

共义。

  大者。

拣小。

道知用三。

大多胜故。

比丘者。

论释有三。

一乞士。

乞食赀身。

乞法赀心也。

二怖魔。

出家离欲。

众魔怖畏也。

三破恶。

见思恶业。

悉皆破灭也。

  四人已上。

名和合众。

事理无违。

如水乳耳。

  千二百五十人者。

佛初成道。

度陈如五人。

次度三迦叶兄弟。

一优楼于火龙窟教徒五百。

二伽耶于象头山教徒三百。

三那提于希连河教徒二百。

次度舍利目连。

各兼徒一百。

次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

经举大数。

故减五人。

  同时一处曰俱。

  菩萨。

具云菩提萨埵。

此云觉有情。

广觉一切有情故。

  三万二千。

数也。

  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

亦云妙首。

又云妙吉祥。

入法正位。

名法王子。

智德独尊。

故为上首。

  此列大小听众以证信也。

  此六成就。

诸经通有。

亦名通序。

  △次发起序(四)。

初阇王幽父。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至)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尔时。

显佛正在王城说法。

拣非游化诸国时也。

  阿阇世者。

此云未生怨。

胎时已于父王。

起怨害故。

或婆罗留支。

此云折指。

生时王令扑之不死。

折一指故。

  调达。

具云提婆达多。

此云天热。

生时人天热恼故。

亦云天授。

从天乞授故。

自造三逆。

一推山压佛。

石伤足指。

二莲华色尼呵之。

拳打眼出。

三别构五法。

以诱五百新学。

谓断肉。

断盐。

不受五味。

不受割截衣。

不居聚落边寺。

破和合众。

教他二逆。

一教王杀父。

二教王害母。

故称为恶友。

  随顺教者。

调达教言。

我杀牟尼以作新佛。

汝杀频娑以作新王。

阇王见其五通。

取天花食。

遂信其说。

行杀逆也。

  频婆娑罗。

此翻颜貌端正。

或云色像殊妙。

亦曰模实。

影坚。

  阿阇未生有怨。

幽因也。

随顺恶教。

幽缘也。

重室制往。

幽法也。

收执闭置。

幽业也。

  经初以幽父为发起者。

有二意。

一者。

频婆昔于毗富罗山。

游行猎鹿。

周遍无得。

唯见一仙。

生瞋恶心。

怒其逐去。

来左右杀之。

其仙临终。

誓言为子。

还以心口而害于汝。

若不报怨。

不能禁人无辜加害故。

楞严谓怨害轮回。

食父母想。

如土枭破獍等类。

正此义也。

二者。

子若不逆。

必贪富贵。

终不能令闻法得果。

厌此娑婆苦故。

如此杀无明父。

利也大矣。

  △次夫人往济。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至)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先往济饭食也。

  频娑称妻曰夫人。

阇王称母曰太夫人。

  韦提希。

此云思惟。

闻佛正受。

善思惟故。

  敬者。

频娑常于佛所。

种诸善根故。

  澡下。

外以净妙浆麨密供。

表敬意也。

  尔下。

次请求法食也。

初请应。

漱口。

求法须净三业故。

遥礼。

佛有天眼通故。

  目犍连。

此云采菽氏。

名拘律陀。

无节树也。

祷此树神生故。

  以友辅仁。

名为亲友。

拣上恶友也。

  慈则与法乐。

悲则㧞怨苦。

  经云。

受此轮回。

由随杀盗淫故。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故求授戒。

  时下。

二赴感。

如鹰疾至。

神足通也。

  八戒。

谓不杀。

不盗。

不淫。

不妄语。

不饮酒。

不着华香。

不观伎乐。

不坐高床。

戒也。

及不过中食。

斋也。

名为八关戒斋。

  富楼那。

翻满慈。

或满愿。

  诸弟子中。

说法第一。

故称尊者。

  知有妙辩。

令人法喜。

故遣为说。

法者。

善恶因果。

真妄断证法也。

  如下后。

快得充餐也。

饭食外赀色身。

法食内赀慧命。

故和悦。

  次以往济为发起者。

孝敬夫主。

是净土因。

王命不济。

净业何从。

如提胃献佛麨蜜。

佛与密成果记。

又维摩言。

法喜为妻者。

净心以澡浴。

甘露法之食。

解脱味为浆。

既悦可其意。

乃发以道心。

莫非韦提希乎。

  △三阇王幽母。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至)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初探父事实也。

先阇王探问。

  次门人实答。

不可禁者。

太后位尊。

非如臣可禁约。

罗汉神通。

非重门能制止也。

沙门。

华言勤息。

勤修众善。

息灭诸恶故。

  时阿下。

二怒母欲害也。

向彼异谋谓之贼。

窃与饮食名贼伴。

违背我心称为恶。

剑欲害母不害父者。

瞋其通信。

母亡父不存故。

不杀守门人者。

先未来禁妇女沙门故。

  时有下。

三听臣舍剑也。

初谏劝。

月光。

智谋如月故。

耆婆。

此云能活。

昔精医道能活他命故。

是阇王庶兄。

奈女所生子也。

初诣得叉尸罗国。

师于阿提梨。

学医经七年。

其师与一笼。

及掘草之具。

令遍觅药草。

后于货柴人所。

一大束中。

见有一木。

光明彻照。

名为药王。

对诸病人。

照出身心一切症候。

悉令除愈。

毗陀论。

此云智论。

即四韦陀典也。

杀君父名恶王。

不忠孝名无道。

刹利。

秦言田主。

王种也。

旃陀罗。

此云屠者。

或云杀者。

魁脍也。

不忍闻者。

但令臣见。

莫使人闻。

秽名一传。

辅相何颜。

晋有司言。

有子杀母者。

阮籍曰。

嘻。

杀父乃可。

至杀母乎。

文帝曰。

杀父。

天下之极恶。

而以为可乎。

籍曰。

禽兽知母而不知父。

杀父。

禽兽之类也。

杀母。

禽兽之不若。

故此贬曰。

不忍闻世传名是旃陀也。

不住有二。

一罪及女人。

二刑加生母。

按剑却退者。

国有诤臣。

不得不用忠言以逆耳。

示威德以止怒也。

  时下。

二畏从。

听其言也厉。

则惊怖。

观其威也猛。

则惶惧。

贤臣去而国亡。

名不为。

  耆下。

三重诫。

慎。

诫也。

直谏以诫警也。

  王下。

四止害。

忏是梵语。

具云忏摩。

此翻请忍。

或云请恕。

容恕我罪。

愿忍勿瞋责也。

悔是华言。

百法中恶作也。

厌先过失故。

合之。

身则忏谢。

意则悔责。

向白法名忏。

舍黑法名悔。

忏是求来。

悔是改往。

忏则惭天而兴善。

悔则愧人而罚恶。

求救者。

国唯以善人为宝。

岂可不哀留而受怨敌害也。

  来下。

后来官幽闭也。

  三以此为发起者。

亦二意。

一者。

普超经云。

阿阇世从文殊忏悔。

得柔顺忍。

命终入宾吒罗地狱。

即入即出。

生上方佛土。

得无生忍。

弥勒出时。

复来此界。

名不动菩萨。

后当作佛。

号净界如来。

其迹既尔。

本岂可量。

权现害生母者。

如我逆罪。

尚通忏悔。

况余人轻重垢乎。

若不容忏。

佛道无从。

二者。

若不行逆。

母于子女。

起诸贪爱。

何能求见佛僧。

欣彼净土乐乎。

楞伽云。

贪爱名为母。

断即证实法。

维摩言。

行于非道。

通达佛道。

阇王之谓欤。

设非权现。

坠堕三途永无出期。

岂能得忍而成正觉哉。

  △四夫人求救。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至)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先因禁求佛也。

初语诚求。

心意悲苦曰愁忧。

形容枯槁曰憔悴。

安心名慰。

探身名问。

应摄受者而摄受之。

故恒遣教诫。

阿难。

此云庆喜。

又云无染。

佛成道日生。

白饭王子。

如来堂弟也。

多闻第一。

故称尊者。

佛乃人天师。

不为一人。

故威重无见。

内居深宫。

外避嫌疑。

故求见二师。

目连是佛上首。

阿难是佛侍者。

请之则无患焉。

佛昔偏遣阿难来见。

频娑王敬信三宝。

韦提夫人亦无故。

而今非昔比也。

  作下。

二意哀求。

不能离生死怨。

故悲泪。

不能得佛法乐。

故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